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及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55548发布日期:2023-01-06 23:5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及眼镜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眼视光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及眼镜。


背景技术:

2.以微透镜阵列来形成镜片视网膜周边离焦是对视网膜周边散光进行矫枉过正的常规手段,但现有的镜片为了保持戴镜者适应性,镜片的离焦面积占比均难以超过50%,如果靠近中心明视区的内圈微透镜面积增加或微透镜分布更密集,则存在一定的适应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发明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以解决现有镜片微透镜分布密集而造成佩戴不适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包含上述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的眼镜。
4.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包括:
5.母镜本体,所述母镜本体包括光学中心;
6.第一阵列,所述第一阵列设置在所述母镜本体上,所述第一阵列包括至少一组环带,所述环带围绕所述光学中心设置;
7.第二阵列,所述第二阵列设置在所述母镜本体上,所述第二阵列包括多个微透镜组;所述环带与所述微透镜组连接,以使所述微透镜组在沿所述母镜本体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带包括多个彼此相连的第一微透镜,所述微透镜组包括第二微透镜,所述第二微透镜包括沿径向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或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微透镜连接。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带包括多个彼此相连的第一微透镜;所述微透镜组包括多个彼此径向相连的第二微透镜,以使所述微透镜组在沿径向方向上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和/或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一微透镜连接。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母镜本体包括靠近眼侧的第一光学表面和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相背离的第二光学表面;
11.其中,所述第一阵列和所述第二阵列位于所述第二光学表面上;或者
12.所述第一阵列和所述第二阵列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上;或者
13.所述第一阵列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上,所述第二阵列位于所述第二光学表面上;或者
14.所述第一阵列位于所述第二光学表面上,所述第二阵列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上。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眼镜片包括第一屈光区、第二屈光区和第三屈光区;其中,所述第二屈光区包括所述第一阵列覆盖所述母镜本体的区域,所述第三屈光区包括所述第二阵列覆盖所述母镜本体的区域,所述第一屈光区为所述眼镜片除去所述第二屈光区和第
三屈光区的区域;
16.其中,所述眼镜片满足:
17.|d
1-d0|≥0,|d
2-d0|≥0,|d
3-d0|≥0,且d2≠d1,d3≠d1;
18.式中,d1表示所述第一屈光区的光焦度,d2表示第二屈光区的光焦度,d3表示所述第三屈光区的光焦度,d0表示所述光学中心的光焦度。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眼镜片进一步满足:
20.8≥|d
2-d1|≥3,且3≥|d
3-d2|≥0。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表面和所述第二光学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为球面、非球面、环曲面、超环曲面、自由曲面中的任一种设计或多种设计的组合。
22.在一些实施例中,
23.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为0.8~2.0mm;和/或
24.所述第二微透镜的直径为0.5~3mm;和/或
25.所述环带围绕所述光学中心呈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和/或
26.所述环带沿所述母镜本体的径向方向上等距排列或非等距排列;相邻所述环带之间的距离为1~3mm。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微透镜在所述母镜本体的径向方向上沿同一条直线排列;或者
28.所述第二微透镜在所述母镜本体的径向方向上交错排列。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眼镜,所述眼镜包括所述的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
30.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包括:母镜本体,母镜本体包括光学中心;第一阵列,第一阵列设置在母镜本体上,第一阵列包括至少一组环带,环带围绕光学中心设置;第二阵列,第二阵列设置在母镜本体上,第二阵列包括多个微透镜组;环带与微透镜组连接,以使微透镜组在沿母镜本体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本技术一方面能避免靠近光学中心的微透镜过于密集而造成佩戴不适,另一方面能在远离光学中心的位置显著增加空白地带微透镜数量布局以提升离焦面积,从而获得不影响黄斑中心清晰视觉效果的更为持久的离焦功能性。
附图说明
31.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的正面示意图;
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的侧面示意图;
3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图5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的正面示意图;
37.附图标记:1-母镜本体,2-第一阵列,3-第二阵列,21-环带,211-第一微透镜,31-微透镜组,311-第二微透镜,312-第三端,313-第四端,3111-第一端,311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0.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包括:母镜本体1,母镜本体1包括光学中心11;第一阵列2,第一阵列2设置在母镜本体1上,第一阵列2包括至少一组环带21,环带21围绕光学中心11设置;第二阵列3,第二阵列3设置在母镜本体1上,第二阵列3包括多个微透镜组31;环带21与微透镜组31连接,以使微透镜组31在沿母镜本体1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图1为例,环带21为圆形,环带21共同组成第一阵列2;方型的虚线框中沿径向排布的微透镜组31共同组成为第二阵列3。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人眼扫视随着视场角不断增大,人眼扫视面积也会随之增大的因素,通过在母镜本体1上设置第一阵列2和第二阵列3,可以达到增加离焦面积比的同时有效提高佩戴舒适性,这是因为在环带21之间的清晰视觉区域通过设置零散的微透镜组31,使得在远离光学中心11的清晰明视区的空白地带显著增加微透镜的数量以提升离焦面积,一方面能避免靠近光学中心11的微透镜过于密集而造成佩戴不适,另一方面能在远离光学中心11的位置获得不影响黄斑中心清晰视觉效果的更为持久的离焦功能性。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母镜本体1包括第一光学表面12和第二光学表面13,第一光学表面12靠近眼测,第二光学表面13为与第一光学表面12相背离的一面,两个表面共同形成第一屈光区域,具有基于佩戴者所需的处方光焦度;第一阵列2和第二阵列3位于第二光学表面13上;或者第一阵列2和第二阵列3位于第一光学表面12上;或者第一阵列2位于第一光学表面12上,第二阵列3位于第二光学表面13上;或者第一阵列2位于第二光学表面13上,第二阵列3位于第一光学表面12上;第一阵列2所具备的至少一组环带21都是以光学中心11为圆心进行设置的,第一阵列2整体为同心圆结构,第一阵列2在母镜本体1的表面具有位于最内侧的环带和位于最外侧的环带,位于最内侧的环带具有最小的外径,位于最外侧的环带具有最大的外径;而第二阵列3中的微透镜组31分布在各环带21之间,并且微透镜组31在整体上是由母镜本体1的中心向其边缘的方向设置。第一阵列2和第二阵列3共同组成了母镜本体1表面的微透镜结构,其之间的无论是规则的排布或是不规则的排布,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4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阵列2与母镜本体1共同形成第二屈光区,即第二屈光区可以为第一阵列2覆盖母镜本体1的区域,优选的,第一阵列2中至少有4组环带21分布在第二光学表面13与第一光学表面12共同形成第二屈光区域;第二阵列3与母镜本体1共同形成第三屈光区,即第三屈光区可以为第二阵列3覆盖母镜本体1的区域;而在眼镜片上除去第二屈光区和第三屈光区的剩余区域即为第一屈光区;其中,第二屈光区和第三屈光区的光焦度不同于第一屈光区的光焦度,使佩戴者戴镜后入射光线透过第二屈光区和第三屈光区的
区域时,具有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的功能,且在第三屈光区中,微透镜组31的个数可以随佩戴者的视场角增大而增多,使戴镜后瞳孔扫视范围内的离焦面积占比同步增大。在第一阵列2和第二阵列3中微透镜数量增加的同时,降低了第一阵列2中位于最外侧的环带的离焦量,由此实现眼镜片戴镜时瞳孔扫视范围离焦面积、离焦量的分布更加合理的,以达到平衡眼镜片功能性和适应性的效果。通过降低位于外侧环带的离焦量,这正是基于使眼镜片具备视网膜强刺激信号的优化设计,而无论是近视离焦还是远视离焦均取决于位于内侧的环带的离焦量,但对于位于外侧环带的离焦量,足量的离焦面积才是更重要的因素。由此通过降低不必要功能性能够实现戴镜者适应性上的合理优化。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环带21包括多个彼此相连的第一微透镜211,微透镜组31包括一个第二微透镜311,其中,第二微透镜311包括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一端3111和第二端3112;第一端3111和第二端3112可以分别单独与第一微透镜211连接,也可以共同与第一微透镜211连接。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环带21包括多个彼此相连的第一微透镜211;微透镜组31包括多个彼此径向相连的第二微透镜311,以使微透镜组31在沿径向方向上具有第三端312和第四端313;第三端312和第四端313可以分别与第一微透镜211连接,也可以共同与第一微透镜211连接;此时,第三端312实际上是微透镜组31中一个第二微透镜311在径向上的一端,而第四端313实际上是微透镜组31中另一个第二微透镜311在径向上的另一端。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眼镜片满足:
47.|d
1-d0|≥0,|d
2-d0|≥0,|d
3-d0|≥0,且d2≠d1,d3≠d1;
48.式中,d1表示第一屈光区的光焦度,d2表示第二屈光区的光焦度,d3表示第三屈光区的光焦度,d0表示光学中心11的光焦度,此时光学中心11与母镜本体1的几何中心是重叠的。通过满足上述光焦度的关系,可以满足平衡镜片功能性和适应性的要求。
49.在一些实施例中,眼镜片进一步满足:8≥|d
2-d1|≥3,且3≥|d
3-d2|≥0。当第二屈光区的光焦度与第一屈光区的光焦度差的绝对值在3.00d~8.00d之间,使入射光线透过第二屈光区时,具有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的功能,以形成近视性离焦;当第三屈光区的光焦度与第二屈光区的光焦度差的绝对值在0.00d~3.00d之间,使入射光线透过第三屈光区时,具有成像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前方的功能,同时随视场角增大,第三屈光区的微透镜数量增多,以扩大离焦面积。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表面12和第二光学表面13中的至少一者为球面、非球面、环曲面、超环曲面、自由曲面中的任一种设计或多种设计的组合。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光学表面12和第二光学表面13为球面设计时,母镜本体1的光焦度从光学中心11向母镜本体1的周边不发生变化。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光学表面12和第二光学表面13中至少一个面试非球面设计时,母镜本体1的光焦度从光学中心11向母镜本体1的周边呈旋转对称变化,且至少在距离光学中心11为20mm半径处的光焦度变化量大于等于0.25d,光焦度变化量等于第一屈光区中某点的光焦度与光学中心11的光焦度差的绝对值。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光学表面和第二光学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超环曲面设计、非对称设计面、自由曲面中的任一种设计时,母镜本体1的光焦度从光学中心11向母镜本体1的周边呈非旋转对称变化,至少是母镜本体1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光焦度变化量不
同。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透镜211的直径为0.8~2.0mm;第二微透镜311的直径为0.5~3mm。优选的,第一微透镜211的直径可以为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中的任意一值或任意两值之间的范围;第二微透镜311的直径可以为0.5mm、0.6mm、0.7mm、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2.1mm、2.2mm、2.3mm、2.4mm、2.5mm、2.6mm、2.7mm、2.8mm、2.9mm、3.0mm中的任意一值或任意两值之间的范围。第一微透镜211和第二微透镜311共同协同,使戴镜后瞳孔扫视范围内的离焦面积占比增大。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组31可以设置在相邻的环带21之间,也可以仅设置在部分环带21之间;具体参见图1,图中包括由光学中心11向周边设置的九条环带,其中最靠近光学中心11的三条环带之间不设置微透镜组31,而区域环带21之间设置有微透镜组31。微透镜组31的设置可以按照实际所需要增加的离焦面积为准。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带21围绕光学中心11呈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分布;环带21沿母镜本体1的径向方向上等距排列或非等距排列;相邻环带21之间的距离为1~3mm。优选的,环带21可以分布在距离光学中心11为4~35mm范围的圆形区域上。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眼镜片的设计需求,配置在各环带中间的微透镜组31可以是有序排列,也可以是无序排列;有序排列是指各环带中间的微透镜组沿光学中心向外直线排列;无序排列是指各环带中间的微透镜组沿光学中心向外非直线排列;具体参见图1,第二微透镜311在母镜本体1的径向方向上沿同一条直线排列;而参见图5,第二微透镜311在母镜本体1的径向方向上存在交错排列的方式。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进一步调整局部离焦的面积,扩大眼镜片不同人群的适用范围。
58.在一些实施例中,眼镜片可以由金属模具注塑成型或由玻璃模具浇筑成型成所需的处方光度或半成品,后经车房加工半成品内表面得到所需的处方光焦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眼镜片还可以通过金属和玻璃模具利用uv光固化工艺制成眼镜片毛坯,后经车房加工毛坯表面制成的佩戴者所需的眼镜镜片或通过贴合工艺制成的眼镜片或眼镜片毛坯。
59.在一些实施例中,母镜的材质包括高分子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中,高分子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玻璃等。热塑性树脂包括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固性树脂包括丙烯酸树脂、环硫树脂、硫代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烯丙基树脂以及聚氨基甲酸酯中的任一种。
60.在一些实施例中,母镜至少一侧的表面形成有包覆膜,包覆膜包括增加镜片透光度的透明涂膜,包括增加镜片耐久度的硬质涂膜、包括阻挡有害光线的反射膜、包括实现成像可视性的减反射增透膜、包括具有变色功能的偏光膜或者包括掺杂对紫外线敏感材料的其它变色膜等。包覆膜本身可以具有不同的颜色,在反光情况下目视的颜色可以是绿色、蓝色、黄色、紫色等,也可以是其他颜色。
61.在一些实施例中,眼镜片直接通过模具制备,模具可以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上模座的工作面为凹面,用于成型眼镜片的第一光学表面12,下模座的工作面为凸面,用于成型眼镜片的第二光学表面13。
62.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工艺所得的眼镜片与眼镜框架组合后可以进一步制备形成眼镜,眼镜片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类椭圆形或其他异形结构。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制作一片矫正光度为-1.00d的折射率为1.591的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镜片,如基弯为300弯;将母镜本体的第一光学表面12和第二光学表面13设计为球面,屈光力为+4.00d;同时,在第二光学表面13上设置第一阵列2和第二阵列3,第一阵列2包括9圈环带21,分布在第二光学表面13从20毫米口径到60毫米口径的范围内,每个环带包括多个彼此相连的第一微透镜211;第二阵列包括多个微透镜组31,每个微透镜组31包括一个第二微透镜311,前三圈的环带21之间不配置第二微透镜311,从第四圈环带开始相邻的环带21之间配置第二微透镜311,第二微透镜311分别与相邻的环带的的第一微透镜211连接,且第二微透镜311始终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入射光线透过该眼镜片时,具有成像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前方的功能,同时随视场角增大,位于第三屈光区的微透镜数量增多,可以扩大离焦面积,从而获得不影响黄斑中心清晰视觉效果的更为持久的离焦功能性。
64.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5.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及眼镜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