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7433发布日期:2023-03-22 06:07阅读:34来源:国知局
托盘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托盘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打印机的功能越来越复杂。
3.现有技术中,同时具有多功能打印和双面打印功能的打印机,通常将其纸盘的某一支撑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双面模组上,但这种固定方式会使得双面模组的开合操作与纸盘的开合操作发生冲突,并带来一系列的使用问题。
4.为此,提供一种可靠性高、容错率高、误操作损害低的打印机,是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托盘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至少一个问题。
6.本技术提供一种托盘组件,包括双面组件、托盘、第一转动组件及框体部件,双面组件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壳体上,并相对所述壳体至少包括打开和关闭两种位置状态;托盘用于承载片状介质,安装在所述双面组件上,并相对所述双面组件至少包括打开和关闭两种状态;第一转动组件用于将所述托盘保持在所述打开状态;框体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联接在所述托盘和所述框体部件之间。
7.在上述方案中,第一转动组件用于将托盘联接在框体部件上,托盘保持在打开状态时,双面组件的运动对托盘不产生干扰,如此,托盘能在打开状态下保持位置稳定。从而避免托盘相对于双面组件的开合功能与双面组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开合功能相冲突,进而提高托盘组件的可靠性与容错率,还能降低误操作时的损害。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托盘通过第一铰接部安装在所述双面组件上并相对于所述双面组件沿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靠近所述托盘底边的位置;
9.所述双面组件通过第二铰接部铰接在所述壳体上并沿第二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靠近所述双面组件底边的位置;
10.在所述托盘处于打开状态下打开所述双面组件时,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将所述托盘保持在打开状态,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互不干涉。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不重合。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连杆,所述托盘上设有第一轨道,所述连杆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框体部件上,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随着所述托盘的打开或关闭动作在所述第一轨道内滑动;
13.当所述托盘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连杆抵接在所述第一轨道靠近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以使得,在所述托盘处于打开状态下打开所述双面组件时,所述介质稳定地承载在所述托盘上。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框体部件上设有第二轨道,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二轨道内滑动。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靠近所述托盘的位置设有介质传输口,所述框体部件作为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介质传输口处,并作为引导部件辅助形成介质传输路径。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双面组件上对应地设有用于收容所述托盘关闭的避位槽;
17.所述避位槽和所述托盘之间设置第一锁止结构,当所述托盘被收容在所述避位槽时,所述第一锁止结构将所述托盘保持在关闭状态。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连接在所述双面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用于将所述双面组件保持在打开状态。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壳体和所述双面组件之间设置第二锁止结构,所述第二锁止结构用于将所述双面组件相对所述壳体保持在关闭状态。
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托盘组件,其显然具有上述托盘组件的优点。
21.综上,第一转动组件用于将托盘联接在框体部件上,托盘保持在打开状态时,双面组件的运动对托盘不产生干扰,如此,托盘能在打开状态下保持位置稳定。
22.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实施例而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托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托盘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处于打开位置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处于关闭位置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1000、托盘组件;100、图像形成装置;1、双面组件;11、第二铰接部;12、水平部分;13、竖直部分;2、框体部件;21、第二轨道;3、托盘;31、第一铰接部;32、第一轨道;4、连杆;41、第一转轴;42、第二转轴;43、第一杆;44、弯曲段;45、第二杆;5、介质传输口。
3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4.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3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4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0041]“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42]
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43]
对于同时具有多功能打印和双面打印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现有技术通常将其支撑结构(例如:多功能托盘)直接或间接安装在双面组件上,但现有技术的固定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如:(1)在多功能托盘关闭时打开双面组件,多功能托盘会受到干扰自动打开,容易砸到用户或者砸到桌面;(2)如果在多功能打印过程中出现卡纸,用户在打开双面组件时多功能托盘会随着双面组件一起转动,导致多功能托盘上的剩余纸张撒到地上;(3)若使用复
杂的零件或结构相互配合以使双面组件的开合不影响多功能托盘的开合,会显著增加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
[0044]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托盘组件1000,该托盘组件1000能在实现其核心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易拆装、易收纳、可靠性高、容错率高、误操作损害低等特性。
[0045]
下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托盘组件的结构,对其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0046]
本技术提供一种托盘组件1000,包括双面组件1、托盘3、第一转动组件及框体部件2,双面组件1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上,并相对壳体至少包括打开和关闭两种位置状态;托盘3用于承载片状介质,安装在双面组件1上,并相对双面组件1至少包括打开和关闭两种状态;第一转动组件用于将托盘3保持在打开状态;框体部件2设置在壳体内部,连接在托盘3和框体部件2之间。
[0047]
请参阅图3、图4、图5及图6,双面组件1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上,并相对壳体至少包括打开和关闭两种位置状态。双面组件1上可以设置避位槽,避位槽的形状结构与托盘3相对应,当托盘3关闭时,托盘3能完整地收容于避位槽内。
[0048]
框体部件2固定地设置在壳体内部,作为安装骨架供图像形成装置100内部的零部件安装固定,托盘3的转动部分通过第一转动组件联接在框体部件2上。
[0049]
双面组件1可以通过第二铰接部11铰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如此,双面组件1能稳定地铰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并顺畅地绕第二铰接部11转动,从而在相对壳体打开和相对壳体关闭的两种位置状态间切换。第一转动组件用于将托盘3联接在框体部件上,托盘3保持在打开状态时,双面组件1的运动对托盘3不产生干扰,如此,托盘3能在打开状态下保持位置稳定。
[0050]
托盘3可以为盘状结构,如此,待输入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片状介质(如纸张)能稳定地放置于托盘3内。
[0051]
综上,本技术利用第一转动组件将托盘3联接在框体部件2上,托盘3保持在打开状态时,双面组件1的运动对托盘3不产生干扰,如此,托盘3能在打开状态下保持位置稳定,从而提高托盘组件1000的可靠性与容错率,还能降低误操作时的损害。
[005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面组件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竖直部分13,竖直部分13之间为避位槽结构。进一步地,双面组件1还包括水平部分12,水平部分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直部分13的顶端连接。本实施例提高了双面组件1的结构稳定性。
[005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铰接部11可以设置于竖直部分13远离水平部分12的一端,且位于双面组件1远离其中心线的外侧面,以使双面组件1能稳定地铰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并顺畅地绕第二铰接部11转动。
[005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包括连杆4,托盘3上设有第一轨道32,连杆4的第一端铰接在框体部件2上,连杆4的另一端随着托盘3的打开或关闭动作在第一轨道32内滑动;当托盘3处于打开状态时,连杆4抵接在第一轨道32靠近第一转轴41的端部,以使得托盘3处于打开状态下打开于双面组件1时,介质能稳定地承载在托盘3上。
[0055]
在另一实施例中,框体部件2上设置有相对于第二铰接部11位置固定的第二轨道21,第二轨道21是设置于框体部件2上的封闭轨道结构,第二轨道21能为连杆4在其上的活动提供适量的活动范围,避免托盘3在打开或关闭过程中出现卡死,使得整个活动过程更加顺滑。
[005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托盘3通过第一铰接部31安装在双面组件1上并能相对于双面组件1沿第一转轴41转动,第一转轴41设置在靠近托盘3底边的位置;双面组件1通过第二铰接部11铰接在壳体上并沿第二转轴42转动,第二转轴42设置在靠近双面组件1底边的位置;在托盘3处于打开状态下打开双面组件1时,第一转动组件将托盘3保持在打开状态,第一转轴41和第二转轴42互不干涉。
[0057]
请参阅图3及图4,第一铰接部31及第二铰接部11可以为轴结构,双面组件1上与第一铰接部31对应的部位及壳体上与第二铰接部11对应的部位可以设置孔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轴孔铰接结构至少具有配合精度高、使用效果好、生产成本低的优点。本实施例能使得托盘3在处于打开状态下,再打开双面组件1时,第一转动组件仍能将托盘3保持在打开状态,以使第一转轴41和第二转轴42互不干涉。
[005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轴41和第二转轴42的轴心不重合。
[0059]
请参阅图5及图6,第一转轴41和第二转轴42的轴心不重合才能保证第一转动组件在双面组件1开合及双面组件1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开合的过程较为顺畅,还能避免转动时发生卡顿。
[0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杆4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杆43、弯曲段44及第二杆45。
[0061]
请参阅图5,连杆4中的弯曲段44能使得第一杆43与第二杆45呈一定夹角设置,进而改变第一杆43相对第一轨道32的角度及第二杆45相对第二轨道21的角度,具体地,能使得第一杆43与第一轨道32之间的夹角变小,进而降低连杆4与第一轨道32之间的摩擦阻力,使托盘3运动过程更为顺畅。
[0062]
请参阅图5及图6,连杆4可以为条形杆状结构,连杆4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梯形、方形或者它们的组合。
[0063]
在某些实施例中,连杆4的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一轨道32内,该端能随着托盘3的打开或关闭动作在第一轨道32内滑动。连杆4的另一端铰接在框体部件2上,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框体部件2上设有第二轨道21,连杆4的第一端在第二轨道21内滑动。框体部件2上设置有第二轨道21,连杆4的另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二轨道21内,连杆4与第一轨道32及第二轨道21的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定,只要能保证连杆4的两端能分别在第一轨道32及第二轨道21内滑动即可。
[0064]
更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轨道32与第二轨道21均为条形孔,连杆4的一端设置有沿垂直于连杆4延伸方向突出的第一转轴41,连杆4的另一端设置有沿垂直于连杆4延伸方向突出的第二转轴42,第一转轴41滑动设置于第一轨道32内,第二转轴42滑动设置于第二轨道21内。
[0065]
图像形成装置100内靠近托盘3的位置设有介质传输口5,框体部件2作为引导部件设置在介质传输口5处,框体部件2能调整介质的输入路线,使得介质的输入过程更流畅、稳定,从而提高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便利性。
[006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面组件1上对应地设有用于收容托盘3关闭的避位槽;避位槽和托盘3之间设置第一锁止结构,当托盘3被收容在避位槽时,第一锁止结构将托盘3保持在关闭状态。
[0067]
在避位槽和托盘3之间设置有第一锁止结构,第一锁止结构可以是常见的卡扣、卡
接结构,如此,当托盘3收容时第一锁止结构能限制其位置,以提高图像形成装置100运输时的稳定性。
[006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连接在双面组件1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之间,其用于将双面组件1保持在打开状态。
[0069]
第二转动组件可以是常见的限位结构,其设置于双面组件1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之间,当双面组件1运动至打开状态时,其能限制双面组件1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的位置进一步翻转,从而将双面组件1保持在打开状态。
[00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和双面组件1之间设置第二锁止结构,第二锁止结构用于将双面组件1相对壳体保持在关闭状态。
[0071]
在壳体和双面组件1之间设置第二锁止结构,第二锁止结构可以是常见的卡扣、卡接结构,如此,当双面组件1收容时第二锁止结构能限制其位置,以提高图像形成装置100运输时的稳定性。
[0072]
以下给出托盘组件1000的使用过程示例:
[0073]
当托盘3盖合于双面组件1时打开双面组件1,此时托盘3与双面组件1一起绕第二铰接部11转动,且托盘3与双面组件1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此时托盘3仍能稳固的安装在在双面组件1上;
[0074]
当双面组件1关闭时打开托盘3,托盘3会绕第一铰接部31转动,而第一转轴41则会在第一轨道32内移动,直到托盘3转动至预设的给纸位置,此时,第一转轴41抵达第一轨道32的极限位置,如此,利用第一轨道32的限制作用使得托盘3能依照预定轨迹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0075]
请参阅图5及图6,当托盘3处于如图5所示的第一位置时,其打开于双面组件1,也就是说托盘3此时相较于双面组件1形成一定夹角;当托盘3处于如图6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其盖合于双面组件1,也就是说此时托盘3与双面组件1贴合;
[0076]
需要注意的是,框体部件2上设有供连杆4的端部移动的第二轨道21,第二轨道21能为连杆4在其上的活动提供适量的活动范围,避免托盘3在打开或关闭过程中出现卡死,使得整个活动过程更加顺滑,托盘3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连杆4的两端分别沿第一轨道32与第二轨道21运动。
[0077]
当托盘3处于打开状态时再打开双面组件1,此时双面组件1绕第二铰接部11转动,而连杆4的一端则与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框体部件2连接,连杆4的另一端与托盘3上的第一轨道32连接,从而将托盘3保持在原位,避免了双面组件1开合过程对托盘3的位置造成影响。
[0078]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00,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前述任一项的托盘组件1000,托盘组件100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介质传输口5,其显然具有托盘组件1000的优点。
[0079]
图1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4个处理盒(y、m、c、k)、转印带105、二次转印辊106、进入纸盒107、手动送托盘108、进纸辊109、搬送辊110、激光扫描单元(laser scanning unit,简称:lsu)111、热辊112、压辊113、排出辊114和排出纸盒115等。其中,4个处理盒(y、m、c、k)分别对应4种打印颜色,具体结构分别包括感光鼓101y-k、充电辊102y-k、显影辊103y-k以及用于盛放各自颜色碳粉的粉仓104y-k。
[0080]
如图1所示的lsu 111为单个lsu的形式,包括四束光路。四个充电辊102y-k用于分别给四个感光鼓101y-k表面充电,lsu 111的四束光路分别发出激光束在感光鼓101y-k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四个显影辊103y-k用于分别在感光鼓101y-k表面上显影形成各自颜色的碳粉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0采用二次转印的方式,即四个感光鼓101y-k依次将碳粉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05上,然后转印带105上形成的彩色碳粉图像经二次转印辊106二次转印到纸张上。进入纸盒107存放纸张,进纸辊109将存放的纸张搬送至搬送路径。搬送辊110将搬送路径上的纸张搬送到二次转印辊106处进行转印成像。二次转印辊106把成像后的纸张搬送到热辊112和压辊113的夹持区,热辊112和压辊113用于对纸张上的碳粉图像进行定影,热辊112可以采用陶瓷加热方式,热辊112和压辊113将定影后的纸张搬送到排出辊114,排出辊114将纸张排出到排出纸盒115并堆叠起来,由此完成图像打印。
[0081]
图2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中托盘3处于关闭状态,图像形成装置(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以及将打印、复印、传真、扫描等功能集成于一体的多功能一体机等,其功能是在成像介质上印制图像或文字。
[008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