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82543发布日期:2023-08-09 22:31阅读:27来源:国知局
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打印耗材,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1、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其通过作为图像承载件的鼓型电子照相式感光部件(即感光鼓)根据静电潜像原理,使感光鼓表面均匀地带电且将用调色剂作为的显影剂选择性地进行吸附,接下来,将感光鼓表面所覆盖的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或通过转印器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最终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可视化的图像,并且对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从而进行图像记录。

2、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维护,如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已基本将感光鼓、充电器件、显影器件、清洁器件等集成在另一可从该图像形成装置可拆卸安装的框架内,具有该框架的处理盒基本已在市面上流通并有效且充分地验证了其可行性。

3、但是,在图像形成过程中,需要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间处于紧密配合并产生联动关系,才能够正常地将图像覆盖至记录材料上。而因为大部分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为可拆卸连接关系,其在拆卸后重新装入图像形成装置时容易出现配合不紧密的情况发生,使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间无法产生联动关系,进而导致记录介质无法正常记录图像,影响用户的使用。

4、如图1所示,为了使图像形成装置与处理盒间形成紧密配合,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一种安装在该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50,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可输出动力的动力输出件,动力输出件可在轴向方向上远离处理盒50的缩进位置和靠近处理盒50的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动力输出件处于缩进位置时无法与处理盒50啮合,动力输出件处于伸出位置时可与处理盒50啮合。现有的处理盒50包括可与动力输出件啮合的耦合部件41和显影辊齿轮31,耦合部件41安装在感光鼓49轴向一端并可驱动感光鼓49旋转,显影辊齿轮31安装在显影辊(未示出)轴向一端并可驱动显影辊旋转,其中,沿着轴向方向投影,显影辊齿轮31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齿轮盖28的覆盖范围外以允许显影辊齿轮31与动力输出件啮合,并在二者的啮合状态下,显影辊齿轮31能将动力输出件从缩进位置拉出至伸出位置。

5、虽然上述处理盒50的耦合部件41和显影辊齿轮31能够分别与动力输出件啮合,但是在啮合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动力输出件需要同时对耦合部件41和显影辊齿轮31连接才能够使该处理盒50正常运转,也即仅在连接耦合部件41或连接显影辊齿轮31的情况下都无法使该处理盒50正常运转,而上述处理盒50中与动力输出件连接的的耦合部件41和显影辊齿轮31均为固定安装的方式,无法进行微调。当部分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件无法进行伸缩或动力输出件因为处理盒出现碰撞而导致动力输出件伸缩过度的情况下,该动力输出件就无法与耦合部件41或显影辊齿轮31连接,这时,处理盒50将无法被动力输出件驱动而不能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以解决相关技术的处理盒中作为驱动力接收单元的动力接收部和显影辊齿轮均与动力输出部啮合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处理盒的正常工作以及与动力输出件无法进行伸缩或动力输出件因为处理盒出现碰撞而导致动力输出件伸缩过度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处理盒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内,所述处理盒包括:

3、壳体;

4、感光鼓,其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

5、动力接收部,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

6、辅助构件,用于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联接,从而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

7、其中,所述辅助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且所述辅助构件不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

8、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中心固定于所述处理盒中靠近所述动力接收部的端部。

9、进一步地说,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平行;

10、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中心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上,且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互不影响。

11、进一步地说,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套筒部,所述套筒部的内壁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上,所述辅助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套筒部的外壁上,且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套筒部的内壁的截面面积比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的截面面积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显影辊的长度方向。

12、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隔离部,所述套筒部与所述隔离部相连;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隔离部位于所述套筒部及所述显影辊的中心的中间。

13、进一步地说,所述套筒部的内壁与所述隔离部的内壁相连,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套筒部的外壁的截面面积比所述隔离部的外壁的截面面积小。

14、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中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端部上。

15、进一步地说,所述壳体上包括第一导向安装部,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辅助构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导向安装部上。

16、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轴承,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内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安装部上,所述辅助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外圈上。

17、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所述辅助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处理盒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时,所述辅助构件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动力输出部联接。

18、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辅助构件与所述感光鼓在垂直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一部分重合。

19、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连接件,以移动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

20、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

21、旋转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导向安装部上,且能够绕所述第二导向安装部旋转,其中,所述辅助构件安装于所述旋转构件上,所述辅助构件随所述旋转构件转动而移动;

22、弹性构件,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旋转构件使得所述辅助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旋转构件转动使得所述辅助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构件可向所述旋转构件施加一个与所述辅助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23、进一步地说,所述旋转构件还延伸设有第一安装柱,所述辅助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柱上。

24、进一步地说,所述旋转构件还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抵接。

25、进一步地说,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限制所述第一安装柱仅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内部移动。

26、进一步地说,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弹性构件共同限制所述辅助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7、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

28、平移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三导向安装部上,且能够沿所述第三导向安装部移动,其中,所述辅助构件安装于所述平移构件上,所述辅助构件随所述平移构件移动而移动;

29、弹性构件,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平移构件使得所述辅助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平移构件移动使得所述辅助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构件可向所述平移构件施加一个与所述辅助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30、进一步地说,所述平移构件设有第二安装柱,所述辅助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柱上。

31、进一步地说,所述平移构件还设有第四限位部,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限位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导向安装部抵接。

32、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三导向安装部包括内侧板及外侧板,所述第二安装柱远离所述平移构件的端部还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穿过所述内侧板上的腰型槽并抵接至所述内侧板,所述平移构件还设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穿过所述外侧板上的滑道并抵接至所述外侧板;其中,所述辅助构件置于所述外侧板及所述内侧板之间。

33、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位于当所述处理盒正放置于水平面时所述感光鼓的下方。

34、进一步地说,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显影辊,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与所述显影辊在垂直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

35、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所述辅助构件使所述处理盒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避免其与动力输出部的直接碰撞,同时也能够摆正所述动力输出部,以使所述动力输出部能够与所述处理盒的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保证所述处理盒的正常工作。同时,所述动力输出部仅需要与所述处理盒的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即可使所述处理盒的运作,所述辅助构件并不作为驱动力的接收部分,所述处理盒的运作条件简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