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297590发布日期:2025-03-17 18:05阅读:77来源:国知局
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革新,机器智能化、人机交互系统等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不足之一是机器系统中的摄像镜头获取影像或识别周围环境的真实性、有效性相对较差,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严重限制了机器系统的整体性能的提升。

2、对于六片式镜头而言,在满足大视场角和小头部的情况下,经过前方两枚镜片的光线容易在后续镜片中产生鬼影或杂光,同时,如果相邻两镜片之间的承靠件的尺寸设计不合理也会严重影响镜头的成像质量,例如,承靠件的内径过大,会对非成像光线的拦截不足,导致成像面上出现鬼像、杂光干扰;承靠件的内径过小,又会拦截部分成像光线,导致镜头成像清晰度降低、品质差、还原事物的真实性不足等现象。

3、因此,合理设置透镜和承靠件的空间排布和相关参数,在降低鬼影、杂光风险的同时,提高镜头的清晰度、还原事物的真实性,对机器智能化、人机交互系统领域的进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镜片组和承靠件组,其中,镜片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镜片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镜片;承靠件组包括:置于第一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一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一承靠件以及置于第二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二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二承靠件;镜筒沿光轴方向的最大高度l与摄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满足:4.4mm<l×tan(semi-fov)<5.8mm;第二镜片的有效焦距f2、第二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一承靠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满足:3.6mm<f2/(d2s/d1m)<5.0mm。

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靠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三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三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承靠件;以及第三镜片的有效焦距f3与第三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满足:3.3<|f3/d3s|<6.7。

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镜片的有效焦距f1与第二镜片的有效焦距f2满足:1.65<f1/f2<5.2;以及第二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与第一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满足:0.95<d2s/d1s<1.7。

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镜片的有效焦距f1、第一镜片的像侧面至第二镜片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12与第一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满足:24.2mm-1<f1/t12/d1s<75.5mm-1。

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镜筒的物侧端面到第一承靠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01与第一镜片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2.1<ep01/ct1<2.6。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靠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三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三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承靠件;第二镜片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与第三镜片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1.4<r4/r5<2.6;以及第一承靠件的像侧面到第二承靠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12、第二承靠件的像侧面到第三承靠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23与第二镜片的像侧面至第三镜片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23满足:2.8<(ep12+ep23)/t23<4.5。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靠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三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三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承靠件;第三承靠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第三承靠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第四镜片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1满足:0.5<(d3m-d3m)/dt41<1.6。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第六镜片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61与第一镜片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12满足:0.3<(d0s-d0s)/(dt61-dt12)<1.0。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靠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三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三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承靠件、置于第四镜片的像侧并与第四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四承靠件以及置于第五镜片的像侧并与第六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五承靠件;以及第三承靠件的像侧面到第四承靠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34、第四承靠件的像侧面到第五承靠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45、第四镜片和第五镜片的组合焦距f45满足:0.15<(ep34+ep45)/f45<0.35。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靠件组还包括:置于第四镜片的像侧并与第四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四承靠件;以及第四镜片的有效焦距f4、第四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与第四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满足:0.7<f4/(d4s-d4s)<1.9。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靠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三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三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承靠件;以及第二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第二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承靠件的像侧面到第三承靠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23满足:0.6mm<d2s/d2s×ep23<1.2mm。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靠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三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三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承靠件;以及第三镜片的有效焦距f3、第三镜片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与第三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满足:3.0<f3/r6×(d3s/d3s)<7.4。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镜筒沿光轴方向的最大高度l、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摄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满足:65.0°<l/f×semi-fov<73.4°。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镜片在垂直光轴方向上的最大外径od1与第一镜片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11满足:4.1<od1/dt11<5.3。

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六镜片在垂直光轴方向上的最大外径od6与第一镜片在垂直光轴方向上的最大外径od1满足:1.5≤od6/od1<1.8。

16、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镜片组和承靠件组,其中,镜片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镜片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镜片;承靠件组包括:置于第一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一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一承靠件以及置于第二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二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二承靠件,摄像镜头可满足:1.65<f1/f2<5.2以及0.95<d2s/d1s<1.7,其中,f1为第一镜片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镜片的有效焦距,d2s为第二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为第一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17、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镜片组和承靠件组,其中,镜片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镜片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镜片;承靠件组包括:置于第三镜片的像侧并与第三镜片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承靠件,摄像镜头可满足:3.0<f3/r6×(d3s/d3s)<7.4,其中,f3为第三镜片的有效焦距,r6为第三镜片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3s为第三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为第三承靠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1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六片式摄像镜头,通过合理设置各镜片的光焦度、视场角、镜筒以及第一承靠件、第二承靠件的相关参数,并满足4.4mm<l×tan(semi-fov)<5.8mm及3.6mm<f2/(d2s/d1m)<5.0mm,在保证镜头具有广角特征的同时还具有物侧端头部较小的特点,通过合理设计镜筒沿光轴方向的最大高度,有助于保证第一镜片的物侧面与最后一片镜片的像侧面中最凸出的镜面均位于整个镜筒内,降低外界因素对第一镜片的物侧面与最后一片镜片的像侧面的影响;进一步地,经过第一镜片、第二镜片的光线易在后续镜片中产生鬼影,本技术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承靠件与第二承靠件的内径,有利于挡住一定的非有效光线,避免这部分非有效光线在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反射产生鬼影,有利于降低鬼影风险,还可以避免由于承靠件的内径过小挡住有效光线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由于第一承靠件内径过大导致光线打到第二镜片的非有效径区域以及在第二承靠件内径端反射而产生新的杂光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