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膜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56346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3d膜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3D膜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裸眼3D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开始整合裸眼3D膜。目前,常用的裸眼3D膜包括有视差屏障和柱状透镜两种方式。常用的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屏,贴合于液晶显示屏上的裸眼3D膜,以及覆盖于裸眼3D膜上的触摸屏。
[0003]对于不追求轻薄化的显示产品而言,可以在触摸屏与贴有裸眼3D膜的显示屏之间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来避免牛顿环或光耦合(wet-out)现象的产生。然而,对于追求轻薄化、一体化的显示产品,需要将触摸屏紧贴裸眼3D膜以缩小距离,且由于裸眼3D膜的柱镜光栅线数比较高且柱镜矢高比较小,就会产生牛顿环或者光耦合现象。
[0004]对于单纯的非裸眼3D显示装置,通常采用光学胶粘合和牛顿环防止膜两种方式,来缩小触摸屏与显示屏之间的间隙且保证不产生牛顿环。
[0005]若采用光学胶粘合,粘合工艺相对比较繁琐,且对于大尺寸的显示屏容易产生气泡,从而对显示装置造成不良影响。
[0006]若采用牛顿环防止膜,由于现有牛顿环防止膜一般通过喷砂或者采用掺有微粒的粘合剂来形成牛顿环防止层,在实际观看该显示装置时牛顿环防止膜中微粒会对光线产生折射作用,从而会使观看者产生晃眼;另一方面单纯只是为解决牛顿环而增加一层薄膜也造成了空间的浪费。
[0007]对于采用柱镜结构的裸眼3D显示装置,若想缩小触摸屏与显示屏的间隙,需将触摸屏紧贴于贴有3D膜的显示屏上。由于3D膜的柱镜光栅线数比较高且柱镜矢高比较小,将触摸屏贴于3D膜上之后就会产生牛顿环或者光耦合现象。如果在3D膜与触摸屏之间再加一层牛顿环防止层,势必会增加触摸屏与显示屏的间隙,并且在3D膜与牛顿环防止膜之间仍可能会产生光耦合现象。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膜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消除牛顿环时导致显示装置显示效果变差、整体增厚的问题。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3D膜,包括:基材层;微结构层,微结构层设置在基材层上,微结构层包括柱状透镜结构和支撑结构,柱状透镜结构为多个,多个柱状透镜结构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支撑结构为多个,支撑结构设置在相邻两个柱状透镜结构之间,且支撑结构的高度大于柱状透镜结构的高度。
[0010]进一步地,支撑结构与柱状透镜结构的高度差为大于O且小于或等于30 μ m。
[0011]进一步地,多个柱状透镜结构等间隔地排列。
[0012]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柱状透镜结构的中心间距为10至5000 μm。
[0013]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柱状透镜结构之间设置有一组支撑结构,一组支撑结构为多个,且多个支撑结构沿柱状透镜结构的延伸方向相间隔地设置。
[0014]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呈三角柱、圆柱、椭圆柱或多边形柱。
[0015]进一步地,在同一组支撑结构中,相邻两个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为10至5000 μ m。
[0016]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柱状透镜结构之间设置有一组支撑结构,一组支撑结构为一个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为沿柱状透镜结构的延伸方向连续设置的高低起伏结构。
[0017]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呈正弦、锯齿形或波浪形。
[0018]进一步地,支撑结构的相邻两个波峰之间的间距为10至5000 μπι。
[0019]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在柱状透镜结构的宽度方向摆动设置,支撑结构的摆动幅度不大于柱状透镜结构的宽度。
[0020]进一步地,支撑结构的摆动幅度为I至200 μ mo
[0021]进一步地,柱状透镜结构的宽度大于O且小于或等于5000 μπι。
[0022]进一步地,相邻两组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为柱状透镜结构的宽度的I至500倍。
[0023]进一步地,任意两组相邻的支撑结构等间隔或随机排列设置。
[0024]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在垂直于柱状透镜结构的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或抛物线形。
[0025]进一步地,支撑结构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或抛物线形。
[0026]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在垂直于柱状透镜结构的延伸方向的横截面的宽度为I至100 μ m0
[0027]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在垂直于柱状透镜结构的延伸方向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远离基材层的方向逐渐减小。
[0028]进一步地,支撑结构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横截面的宽度为I至100 μm。
[0029]进一步地,支撑结构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远离基材层的方向逐渐减小。
[0030]进一步地,基材层与微结构层的整体厚度为10至1000 μ m。
[0031]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3D膜和触摸屏,3D膜设置在显示屏上,且3D膜夹设在显示屏和触摸屏之间,3D膜是上述的3D膜。
[0032]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微结构层设置在基材层上,微结构层包括柱状透镜结构和支撑结构,柱状透镜结构为多个,多个柱状透镜结构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支撑结构为多个,支撑结构设置在相邻两个柱状透镜结构之间,且支撑结构的高度大于柱状透镜结构的高度。由于支撑结构的高度大于柱状透镜结构的高度,因而使得设置于3D膜两侧的显示屏和触摸屏之间能够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从而能够防止将3D膜整合到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产生牛顿环,同时该3D膜仍能够保持原有的3D显示的功能,并且不会对显示装置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不需要在3D膜与触摸屏之间再加一层牛顿环防止层,从而有利于获得更轻薄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003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4]图1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36]图3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中的3D膜的结构示意图。
[003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8]10、基材层;20、微结构层;21、柱状透镜结构;22、支撑结构;30、显示屏;40、触摸屏。
【具体实施方式】
[00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40]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消除牛顿环时导致显示装置显示效果变差、整体增厚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
[0041]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30、3D膜和触摸屏40,3D膜设置在显示屏30上,且3D膜夹设在显示屏30和触摸屏40之间,3D膜是上述的3D膜。
[0042]如图1至图3所示,3D膜包括基材层10和微结构层20,微结构层20设置在基材层10上,微结构层20包括柱状透镜结构21和支撑结构22,柱状透镜结构21为多个,多个柱状透镜结构21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支撑结构22为多个,支撑结构22设置在相邻两个柱状透镜结构21之间,且支撑结构22的高度大于柱状透镜结构21的高度。
[0043]由于支撑结构22的高度大于柱状透镜结构21的高度,因而使得设置于3D膜两侧的显示屏30和触摸屏40之间能够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从而能够防止将3D膜整合到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产生牛顿环,同时该3D膜仍能够保持原有的3D显示的功能,并且不会对显示装置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不需要在3D膜与触摸屏40之间再加一层牛顿环防止层,从而有利于获得更轻薄的显示装置。
[0044]优选地,基材层10是PET和/或PMMA的透明材料制成的。
[0045]优选地,微结构层20是PET和/或PMMA的透明材料制成的。
[0046]优选地,微结构层20是高分子树脂材料制成的。微结构层20可以由高分子树脂材料经过紫外固化或热固化等方式附着于透明基材层10上。
[0047]当然,微结构层20也可以与基材层10 —体成型。
[0048]本发明中的3D膜一般由模具转印制成,高分子树脂材料通过高精密模具转印成型在透明基材上,再经过固化脱模之后附着于透明基材上。
[004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方面为图1和图2中的X轴方向,而柱状透镜结构21的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
[0050]经过研宄表明,支撑结构22与柱状透镜结构21的高度差为大于O且小于或等于30 μ mo当支撑结构22与柱状透镜结构21的高度差为大于O且小于或等于30 μ m时,在保证显示装置整体轻型化的同时,还有使得显示屏30和触摸屏40之间能够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从而能够防止将3D膜整合到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产生牛顿环。
[0051]本发明中的基材层10与微结构层20的整体厚度为10至1000 μπι。由于基材层10与微结构层20的整体厚度为10至1000 μ m,因而保证了 3D膜和显示装置整体轻薄化的要求。
[0052]本发明中的柱状透镜结构21的宽度0,5000] μπι。
[0053]为了保证3D膜的3D显示效果,相邻两个柱状透镜结构21的中心间距为10至5000 μmD
[0054]优选地,多个柱状透镜结构21等间隔地排列。由于多个柱状透镜结构21等间隔地排列,因而保证了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均匀性。
[0055]当然,多个柱状透镜结构21也可以是非等间隔地排列。
[0056]请参考图1和图2,相邻两个柱状透镜结构21之间设置有一组支撑结构22。
[0057]本发明中的相邻两组支撑结构22之间的间距为柱状透镜结构21的宽度的I至500 倍。
[0058]优选地,相邻两组支撑结构22之间的间距为柱状透镜结构21的宽度的I至500倍。
[0059]本发明中的任意两组相邻的支撑结构22等间隔或随机排列设置。
[0060]本发明中的支撑结构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