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构造图。
[0043]图像形成装置使用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形成彩色图像,并且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输出诸如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黑色(K)等颜色的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U0K以及与图像形成单元相对的中间图像转印带11。
[0044]中间图像转印带11呈环形形状,并且由旋转的对置辊15、调节中间图像转印带11的宽度方向的偏差的调节辊16以及两个支撑辊17和18张紧。此外,对置辊15被驱动,因此辊的周面被驱动以沿着图1所示的箭头X方向旋转。
[0045]沿着中间图像转印带11的旋转运动方向从上游侧顺序地设置形成黄色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Y、形成品红色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M、形成蓝绿色(青色)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C和形成黑色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K。在与图像形成单元相对的位置的下游侧,用于进行二次图像转印的二次图像转印辊12与中间图像转印带11接触并且设置成与对置辊15相对。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从记录片材容纳部分8经由传送路径9供应至二次图像转印辊12与中间图像转印带11相对的二次图像转印位置13。
[0046]同时,沿着记录片材的传送路径在二次图像转印位置13的下游侧设置有加热和加压色调剂图像并且使色调剂图像固着在记录片材上的色调剂图像的定影装置7。此外,在更下游侧设置有保持定影有色调剂图像且彼此重叠的记录片材的排纸保持部分14。
[0047]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均包括感光鼓1、充电装置2、显影装置4、一次图像转印辊5和清洁装置6,感光鼓I具有其上形成有静电潜像的表面并且用作图像保持部件,充电装置2位于各个感光鼓I附近并对感光鼓I的表面进行充电,显影装置4选择性地将色调剂转移到形成在感光鼓I上的静电潜像上以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图像转印辊5将感光鼓I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图像转印到中间图像转印带11上,清洁装置6在转印之后去除残留在感光鼓I上的色调剂。另外,在各个感光鼓I中均设置有基于图像信号而生成图像光的曝光装置3,图像光从曝光装置3照射在各个感光鼓I上,从而将静电潜像写到带电的感光鼓I上。
[0048]通过将感光层层压在具有环状周面的导电金属基体上而形成感光鼓1,并且感光鼓的周面旋转移动。金属基体电气接地。感光层为依次层压电荷产生层和电荷输送层的功能分离型,并且当曝光装置3照射激光束时,被照射部分的带电电位下降。
[0049]显影装置4使用包括色调剂和磁性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此外,在与感光鼓I相对的位置处,显影装置使色调剂转移到感光鼓I的表面的曝光部分上,并且使色调剂图像形成为可见图像。
[0050]清洁装置6设置在与感光鼓I的周面相对的位置,并且清洁装置6包括被支撑为与感光鼓I的周面接触的清洁刮板。清洁刮板的末端的边缘部分与感光鼓I的表面接触,在进行一次图像转印之后刮擦并去除残留在感光鼓I上的色调剂等。
[0051]中间图像转印带11被插入并按压在二次图像转印辊12与对置辊15之间,并且二次图像转印辊随着对置辊15的旋转而旋转。此外,二次图像转印电压被施加在二次图像转印辊12与对置辊15之间,以形成用于转印的电场。因此,当在二次图像转印辊12与中间图像转印带11之间供给记录片材时,记录片材在夹持于二次图像转印辊与转印带之间的同时被传送,并且通过所形成的电场将中间图像转印带1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上。
[0052]图2是示出定影装置7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0053]定影装置7包括:定影带21,该定影带呈环形形状并且被驱动而旋转;加压辊22,该加压辊设置成与定影带21的外周面接触;按压部件23,其设置成在环形定影带21的内侧与加压辊22相对并且定影带21位于加压辊22的外周面与按压部件23之间;以及薄板状加热部件24,该加热部件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产生热并且加热定影带21。通过加压辊22的旋转而使定影带21旋转地进行移动,并且将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供给到彼此接触的加压辊22与定影带21之间。此外,通过加热部件24所加热的定影带21按压、加热和加压记录片材P上的色调剂图像T,从而将色调剂图像T定影在记录片材P上。
[0054]在加压辊22中,在金属芯部22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弹性层22b,并且在弹性层上层压有表层22c。例如,弹性层22b可以由硅海绵形成,并且厚度可以为5mm。另外,例如,表层22c可以由具有30 μ m厚度的氟树脂层形成。此外,在该实例中,加压辊22的外径为28mm0
[0055]在定影带21中,包括由诸如聚酰亚胺等耐热性树脂形成的基层和由层压在该基层上的氟树脂形成的表层的膜状部件呈环状,同时表层位于外侧。例如,基层的厚度可以为80 μ m,而表层的厚度可以为30 μ m。当定影带夹持在加压辊22与按压部件23之间时,定影带21弹性变形。然而,在不向定影带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例如,当将轴线支撑为大致竖直时,定影带的横截面因膜状部件的刚性而呈大致圆筒状。此外,例如,这时定影带的外径可以为30mm。此外,轴向宽度(即,沿着外周面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大于保持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的宽度,并且例如宽度可以为320mm。
[0056]按压部件23包括被按压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上的按压垫25和支撑按压垫25的支撑部26。
[0057]按压垫25与沿着定影带21的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连续接触,弹性变形并且将定影带21按压在加压辊22上。例如,按压垫25可以由诸如硅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弹性材料形成。
[0058]支撑部26通过将横截面形状被弯曲成近似L形状的金属板部件组合起来而成杆状,该支撑部沿轴向支撑按压垫25并且插入到具有圆筒形状的定影带21的内侧。此外,支撑部在两个端部处受到支撑,并且向支撑部施加压力以便将按压垫25按压在加压辊22侧。此外,例如,向加压辊22侧按压的力的合力可以为30kg。
[0059]加热部件24是可弹性变形并且沿着定影带21的周面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薄板状部件,加热部件的沿着定影带21的旋转运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固定支撑在按压部件23的支撑部26上。另外,加热部件的沿着定影带21的旋转运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边缘24f为自由端,并且借助加热部件24的弹性斥力而沿着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S卩,如图3和图4所示,当加热部件24被固定支撑在沿着定影带21的旋转运动方向的上游侧并且加热部件的形状未被定影带21限制(约束)时,加热部件24具有从定影带21的一部分被支撑并夹持在加压辊22与按压部件23之间的位置向外侧延伸的形状。另外,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当加热部件24安装在定影带21的内侧时,加热部件24弹性变形并且加热部件的形状被定影带21限制。此时,加热部件被弹性斥力按压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上,并且保持加热部件沿周向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
[0060]如图3所示,加热部件24未被定影带21限制时的横截面形状向环形定影带21的内侧弯曲,并且横截面形状的曲率半径从被固定的端部向定影带21的旋转运动方向的下游侧增大。例如,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设定该形状。
[0061]设定从定影带21的横截面为圆形时的中心起曲率半径与角度Θ成比例增大的螺旋曲线。螺旋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Χ、γ)满足X = r Θ COS Θ以及Y = r Θ sin Θ。
[0062]从螺旋曲线与定影带21的横截面为圆形时的圆B交叉的位置A起沿着沿曲率半径增大的方向在螺旋曲线上截取出预定长度范围L,截取的曲线即为落入加热部件24与定影带21彼此接触的范围的横截面形状。因此,在范围L内,加热部件24的横截面形状的曲率半径大于定影带21为圆形时的半径。此外,如图2所示,端部边缘24f (其为加热部件24的自由端)的附近向定影带21的内侧弯曲,在端部处增大了沿着定影带21的宽度方向的弯曲刚度。
[0063]定影带21被驱动旋转,因此加热部件24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摩擦,并且摩擦力施加在内周面上。此外,按压垫25也按压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上,因此摩擦力施加在按压垫与定影带之间。因此,定影带21与加热部件24之间的摩擦力和定影带21与按压垫25之间的摩擦力之和小于将加压辊22按压在定影带21的外周面上以作为定影带21的驱动力的摩擦力,或小于在记录片材夹持在定影带21与加压辊22之间的状态下从加压辊22传递至定影带21的力。
[0064]图6是示出加热部件24的横截面构造的放大横截面图。
[0065]在加热部件24中,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的表面由不锈钢形成并且为弹性赋予层24a。在具有曲率的加热部件24的弹性赋予层24a的内侧(即,与弹性赋予层24a的接触定影带21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