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C、W1 — D、W1 — E、W1 — F 连接。
[0043]如图2所示,在视差屏障面板6设有第二连接用布线CW2 — A、CW2 — B、CW2 — C、CW2 - D、CW2 - E、CW2 — F。第二连接用布线 CW2 — A、CW2 — B、CW2 — C、CW2 — D、CW2 —E、CW2 一 F分别与电极12A、12B、12C、12D、12E、12F连接。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用布线CW2 — A、CW2 — B、CW2 — C、CW2 — D、CW2 — E、CW2 — F 也分别与第二布线 W2 — A、W2 —B、W2 — C、W2 — D、W2 — E、W2 — F 连接。
[004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电极12的上端部(面板的上边侧的端部)与Μ条第一布线中沿横向延伸的部分连接。电极12的下端部(面板的下边侧的端部)与Μ条第一布线中沿横向延伸的部分连接。在面板设有Μ条引出布线,Μ条第一布线分别与引出布线连接,Μ条第二布线也分别与引出布线TW连接。在面板的边缘设有Μ个端子Τ。Μ个端子Τ通过引出布线TW与Μ条第一布线连接,且通过公共的引出布线TW与Μ条第二布线连接。并且,在各单位排列(组),位于第Ν个的(Μ3Ν3 1)电极与Μ个端子中第Ν个端子连接。
[0045]图4是图2所示的IV — IV线的视差屏障面板6的剖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V - V线的视差屏障面板6的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视差屏障面板6具有形成有电极12的第一透明基板8、和第二透明基板10。液晶层16配置于2个基板8、10之间,由密封件18封固。电极12由取向膜22覆盖。在第二透明基板10的下表面设有公共电极20。由公共电极20和电极12形成电容器。此外,由图2及图4的附图标记J1,指示表示第一连接用布线CW1 — C与第一布线W1 — Β的交叉部分。另夕卜,图2所不的IV’ — IV’线的剖视图与图4相同。但是,在IV’ -1V’线的剖视图中,图4的第一布线W1 — Α?W1 — E分别被置换为第二布线W2 — A?W2 — E,图4的第一连接用布线CW1 — C被置换为第二连接用布线CW2 - Co
[0046]第一连接用布线CW1 — A?CW1 — F分别沿纵向延伸,与第一布线W1 — A?W1 —F的沿横向延伸的部分连接。因此,如图2所示,除了与最靠近电极12形成的第一布线W1 —A连接的第一连接用布线CW1A之外的第一连接用布线CW1 — B?CW1 — F,与一条以上的第一布线W1交叉。例如,第一连接用布线CW1 - C与第一布线W1 — B交叉(参照图4)。因此,需要使交叉的第一连接用布线CW1与第一布线W1不发生短路。同样,第二连接用布线CW2 — A?CW2 - F分别沿纵向延伸,与第二布线W2 — A?W2 — F的沿横向延伸的部分连接。因此,除了与最靠近电极12形成的第二布线W2 — A连接的第二连接用布线CW2 — A之外的第二连接用布线CW2 — B?CW2 - F,与一条以上的第二布线W2交叉(参照图2)。因此,需要使交叉的第二连接用布线CW2与第二布线W2不发生短路。此外,引出布线TWA?TWE与一条以上的第二布线W2交叉(参照图2)。例如,引出布线TWE与第二布线W2 — F交叉。因此,需要使交叉的引出布线TW与第二布线W2不发生短路。
[0047]如图4及图5所不,在第一透明基板8形成有第一电路层L1、第一电路层L1上方的第二电路层L2、第一电路层L1与第二电路层L2之间的绝缘层SL。第一连接用布线CW1和第一布线W1形成于相互不同的电路层。此外,第二连接用布线CW2和第二布线W2形成于相互不同的电路层。此外,引出布线TW和布线W1、W2形成于相互不同的电路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5所示,引出布线TW、第一连接用布线CW1及第二连接用布线CW2形成于第一电路层L1,第一布线W1及第二布线W2形成于电路层L2。因此,如图4所示,在交叉部分J1,第一连接用布线CW1 - C和第一布线W1 — B形成于不同的电路层,防止两布线的短路。
[0048]需要说明的是,绝缘层SL在各引出布线TW的终点附近、各第一连接用布线CW1的终点附近及各第二连接用布线CW2的终点附近具有通孔(开口)TH。并且,以覆盖各通孔TH的方式设有导体膜CL。由此,多个第一连接用布线CW1分别与一条第一布线W1连接,多个第二连接用布线CW2分别与一条第二布线W2连接。而且,各个引出布线TW与第一布线W1和第二布线W2这一对连接。S卩,引出布线TW在形成于绝缘层SL的通孔处与第一布线和第二布线连接。
[0049]此外,在该视差屏障面板6,为了能够以子区域SA单位控制液晶层16,在各个子区域SA分别设置电极12。为此,在该视差屏障面板6中,与将同遮蔽区域13 (或透光区域11)大致相同面积的电极12设于各遮蔽区域13 (或透光区域11)的情况相比,电极12的横向宽度变小,从而容易发生电极12的断线。因此,需要做成即使发生了电极12的断线,也能识别出立体图像地予以显示。
[0050]关于这一点,在该立体显示装置1中,不仅在电极12的上端连接端子T,电极12的下端也与端子T连接。因此,即使电极12发生了断线,如表示电极12断线的情况的图6所示,对电极12整体施加电压。也就是说,在仅是电极12的上端与端子T连接的情况下,若电极12断线,则仅对电极12的上半部分施加电压,而该立体显示装置1中,即使电极12发生断线,也对电极12整体施加电压。
[0051]而且,在该立体显示装置1中,无论第一布线W1和第二布线W2的哪一方发生断线,都能经由另一方的布线对电极12施加电压。例如,在表示第一布线W1发生断线的情况的图7中,经由第二布线W2向电极12施加电压。
[0052]如此,用于对电极12施加电压的第一布线W1与电极12的上端连接,用于对电极12施加电压的第二布线W2与电极12的下端连接。因此,即使在电极12发生了断线的情况下,也能使观察者能够识别立体图像。
[0053]此外,与电极12的上端连接的第一布线W1和与电极12的下端连接的第二布线W2的双方,与安装有FPC基板15的公共的端子T连接。例如,与电极12C(第一电极)连接的第一布线W1 — C及第二布线W2 — C的双方,与端子TC (第一端子)连接,与电极12B (第二电极)连接的第一布线W1 — B及第二布线W2 — B的双方,与端子TC的下方相邻的端子TD (第二端子)连接(参照图2)。由此,与在第一布线W1和第二布线W2分别设置端子T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端子T的数量。
[0054]此外,从端子C到电极12C的布线与从端子B到电极12B的布线,分别具有在交叉部分J1相互交叉的部分(参照图2)。相互交叉的所述2个部分中的一方(图4中为第一连接用布线CW1 - C的一部分)形成于第一电路层L1,另一方(图4中为第一布线W1 — B的一部分)形成于第二电路层L2。因此,能够防止两布线的短路。
[0055]此外,电极12具有由按电极12A、电极12B、电极12C、电极12D、电极12E及电极12F的顺序沿横向排列的多条(M条)电极12形成的单位排列(1组)。多个单位排列沿横向重复(参照图2)。在多个单位排列的各个单位排列中位于相同序号的电极(例如,多个电极12A)与公共的第一布线及公共的第二布线连接。例如,在单位排列中位于最左侧的多个电极12A与公共的第一布线W1 — A及公共的第二布线W2 — A连接。同样,在单位排列中位于自左起第二个的多个电极12B与公共的第一布线W1 — B及公共的第二布线W2 - B连接。在单位排列中位于自左起第三个的多个电极12C与公共的第一布线W1 — C及公共的第二布线W2 — C连接,位于自左起第四个的多个电极12D与公共的第一布线W1 — D及公共的第二布线W2 — D连接,位于自左起第五个的多个电极12E与公共的第一布线W1 — E及公共的第二布线W2 — E连接,位于最后侧的多个电极12F与公共的第一布线W1 — F及公共的第二布线W2 — F连接。因此,与对电极12分别设置第一布线W1及第二布线W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布线数。
[0056]需要说明的是,视差屏障面板6可以具有用于与检查视差屏障面板6用的探测电路基板连接的多个探测端子P。图8是表示探测端子P的图,是表示视差屏障面板6 (准确而言是第一透明基板8)的一部分的图。探测端子P按与端子T相同的数量设置。多个探测端子P例如沿着第1透明基板8的边缘配置。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相对于例如形成有多个子区域SA的区域而言,多个探测端子P形成于侧方,沿着第一透明基板8的右侧或左侧的边缘而沿纵向排列。在图8中,6个探测端子P(即,探测端子PA、PB、PC、PD、PE、PF)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8,各个探测端子P通过检查用布线PW而与一个端子T连接。多个探测端子P与多个端子T可以沿着第一透明基板8的公共的边缘排列。例如,多个探测端子P与多个端子τ双方可以沿着第一透明基板8的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排列。
[0057]在此,探测端子PA为用于检查包括从端子TA到电极12A的布线(引出布线TWA、布线W1 — A、W2 — A、连接用布线CW1 — A、CW2 — A)和电极12A在内的电路的探测端子P。如图8所示,探测端子PA通过检查用布线P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