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乐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midi键盘。
背景技术:
midi键盘相对传统的钢琴具有便携的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购买midi键盘。现有midi键盘的琴键一般采用模仿传统钢琴琴键的结构,即令琴键的一端与琴座铰接而在琴键的另一端设置用于令琴键复位的复位件以及用于识别琴键是否被按下的识别件。但这种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且需要将琴键的长度设置得较长,不利于实现midi键盘的小型化,也不利于增强midi键盘的便携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midi键盘,不但成本较低,且利于提高midi键盘的便携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midi键盘,包括琴座、发声电路以及均设置于琴座的多个琴键和多个发声开关,琴键的中部设有滑块,所述琴座设有供所述滑块伸入的通槽,所述通槽的内部设有弹性复位块,弹性复位块的上端抵触所述滑块,弹性复位块的下端抵触所述发声开关,一个琴键通过驱使弹性复位块变形以使一个发声开关导通,所有发声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发声电路的控制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滑块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凸块和第二限位凸块,所述通槽的槽壁设有用于抵触所述第一限位凸块的上端的第一限位块以及用于抵触所述第二限位凸块的上端的第二限位块。
作为优选,自第一限位凸块的上端至第一限位凸块的下端,第一限位凸块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自第二限位凸块的上端至第二限位凸块的下端,第二限位凸块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作为优选,琴键设有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分别位于琴键的两端,所述琴座设有与第一导柱滑动连接的第一导槽和与第二导柱滑动连接的第二导槽。
作为优选,所述midi键盘还包括平衡杆,所述平衡杆包括第一杆体、由第一杆体的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二杆体以及由第一杆体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三杆体,所述琴座设有与第一杆体转动连接的连接槽,琴键的下端设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分别位于琴键的两端,第一凸出部设有供第二杆体通过第一通孔,第二凸出部设有供第三杆体通过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孔壁与第二杆体之间以及第二通孔的孔壁与第三杆体之间均设有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出部包括第一弹性卡脚和第二弹性卡脚,第一弹性卡脚和第二弹性卡脚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弹性卡脚朝靠近第二弹性卡脚的方向凸出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二杆体退出第一通孔的第一限制块,所述第二弹性卡脚朝靠近第一弹性卡脚的方向凸出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二杆体退出第一通孔的第二限制块;所述第二凸出部包括第三弹性卡脚和第四弹性卡脚,第三弹性卡脚和第四弹性卡脚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弹性卡脚朝靠近第四弹性卡脚的方向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三杆体退出第二通孔的第三限制块,所述第四弹性卡脚朝靠近第三弹性卡脚的方向凸出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三杆体退出第二通孔的第四限制块。
作为优选,所述发声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2、音色存放芯片u1以及功放芯片u6,主控芯片u2根据所有发声开关的导通情况提取音色存放芯片u1中的音色信号并将所述音色信号传输至功放芯片u6。
作为优选,所述发声电路还包括设置在琴座表面的控制按键,控制按键的输出端与主控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按键为触摸按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琴键的中部设置伸入琴座的通槽的滑块,并令滑块通过抵触弹性通槽中的弹性复位块以使发声开关导通,从而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琴键的按下识别以及复位,从而使得midi键盘的制造成本较低且便携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藏部分琴键胡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位本实用新型的平衡杆与琴键配合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控芯片u2的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功放芯片u6的电路图。
图8位本实用新型的音色存放芯片u1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为:1、琴座;11、通槽;12、弹性复位块;13、第一限位块;14、第二限位块;15、第一导槽;16、第二导槽;17、连接槽;18、控制按键;2、发声电路;4、琴键;41、滑块;42、第一限位凸块;43、第二限位凸块;44、第一导柱;45、第二导柱;6、发声开关;7、平衡杆;71、第一杆体;72、第二杆体;73、第三杆体;8、第一凸出部;81、第一弹性卡脚;82、第二弹性卡脚;83、第一通孔;84、第一限制块;85、第二限制块;9、第二凸出部;91、第三弹性卡脚;92、第四弹性卡脚;93、第二通孔;94、第三限制块;95、第四限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midi键盘,包括琴座1、发声电路2以及均设置于琴座1的多个琴键4和多个发声开关6,琴键4的中部设有滑块41,所述琴座1设有供所述滑块41伸入的通槽11,所述通槽11的内部设有弹性复位块12,弹性复位块12的上端抵触所述滑块41,弹性复位块12的下端抵触所述发声开关6,一个琴键4通过驱使弹性复位块12变形以使一个发声开关6导通,所有发声开关6的输出端分别与发声电路2的控制端连接。
使用者按下琴键4后,琴键4的滑块41抵触弹性复位块12使得弹性复位块12变形,变形的弹性复位块12抵触发声开关6,使得相应的发声开关6导通,发声电路2识别所有发声开关6中哪些发声开关6导通,并根据导通的发声开关6信号相应发声。使用者不再按压琴键4后,弹性复位块12恢复形变并带动琴键4复位。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琴键4的中部设置伸入琴座1的通槽11的滑块41,并令滑块41通过抵触弹性通槽11中的弹性复位块12以使发声开关6导通,从而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琴键4的按下识别以及复位,从而使得midi键盘的制造成本较低且便携性更强。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滑块4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凸块42和第二限位凸块43,所述通槽11的槽壁设有用于抵触所述第一限位凸块42的上端的第一限位块13以及用于抵触所述第二限位凸块43的上端的第二限位块14,从而防止琴键4从通槽11中退出造成琴键4脱落。
如图2所示,自第一限位凸块42的上端至第一限位凸块42的下端,第一限位凸块42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自第二限位凸块43的上端至第二限位凸块43的下端,第二限位凸块43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第一限位凸块42边缘的厚度和第二限位凸块43边缘的厚度相对较薄,当使用者用力拉动琴键4时,第一限位凸块42和第二限位凸块43会发生细小的形变使得第一限位块13和第二限位块14不再阻挡第一限位凸块42和第二限位凸块43,并使得使用者能够令琴键4和通槽11分离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检修。
如图2和图4所示,琴键4设有第一导柱44和第二导柱45,第一导柱44和第二导柱45分别位于琴键4的两端,所述琴座1设有与第一导柱44滑动连接的第一导槽15和与第二导柱45滑动连接的第二导槽16,通过第一导柱44和第二导柱45来限制琴键4的移动轨迹,防止琴键4自行移位。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midi键盘还包括平衡杆7,所述平衡杆7包括第一杆体71、由第一杆体71的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二杆体72以及由第一杆体71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三杆体73,所述琴座1设有与第一杆体71转动连接的连接槽17,琴键4的下端设有第一凸出部8和第二凸出部9,第一凸出部8和第二凸出部9分别位于琴键4的两端,第一凸出部8设有供第二杆体72通过第一通孔83,第二凸出部9设有供第三杆体73通过的第二通孔93,第一通孔83的孔壁与第二杆体72之间以及第二通孔93的孔壁与第三杆体73之间均设有间隙,通过平衡杆7使得琴键4的左右两端相对平衡,防止琴键4左右晃动。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凸出部8包括第一弹性卡脚81和第二弹性卡脚82,第一弹性卡脚81和第二弹性卡脚82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通孔83,所述第一弹性卡脚81朝靠近第二弹性卡脚82的方向凸出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二杆体72退出第一通孔83的第一限制块84,所述第二弹性卡脚82朝靠近第一弹性卡脚81的方向凸出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二杆体72退出第一通孔83的第二限制块85;所述第二凸出部9包括第三弹性卡脚91和第四弹性卡脚92,第三弹性卡脚91和第四弹性卡脚92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通孔93,所述第三弹性卡脚91朝靠近第四弹性卡脚92的方向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三杆体73退出第二通孔93的第三限制块94,所述第四弹性卡脚92朝靠近第三弹性卡脚91的方向凸出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三杆体73退出第二通孔93的第四限制块95。在使用状态下,第二杆体72无法退出第一通孔83而第二杆体72无法退出第二通孔93。当使用者需要拆卸琴键4时,只需用力拉动琴键4即可使得第二杆体72驱使第一弹性卡脚81和第二弹性卡脚82互相远离并使得第三杆体73驱使第三弹性卡脚91和第四弹性卡脚92互相远离,从而实现第二杆体72与第一通孔83的分离以及第三杆体73与第二通孔93的分离。
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发声电路2包括主控芯片u2、音色存放芯片u1以及功放芯片u6,主控芯片u2根据所有发声开关6的导通情况提取音色存放芯片u1中的音色信号并将所述音色信号传输至功放芯片u6,从而实现按下不同琴键4发出不同声音的功能。
如图1所示,所述发声电路2还包括设置在琴座1表面的控制按键18,控制按键18的输出端与主控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使用者还能通过控制按键18对钢琴的音量和音色等参数进行调节,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具有更多功能。
具体地,所述控制按键18为触摸按键,触摸按键不易损坏,使用寿命更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