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琴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43840发布日期:2023-04-06 10:51阅读:63来源:国知局
古琴的琴身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乐器,特别涉及中国的古琴。


背景技术:

1、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已被公开的现有技术。

2、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由面板(又称为琴面)和底板合制而成。琴面拱圆,是为“天圆”;底板平坦,是为“地方”。天圆地方,阴阳相合。

3、面板负责振动声音,通常使用较软的木料,如桐木或杉木制成。底板负责振动和反射声音,通常使用比面板稍硬的木料,如梓木。

4、固定安装在面板上的构件包括:

5、岳山,琴头最上方称为琴额。琴额下方,用以架起琴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弹奏古琴时,琴弦的振动会通过岳山传递到琴身。因此,岳山一般由优质硬木制作而成。岳山的材质、厚薄,以及关键部位的造型,对音色有直接的影响。

6、承露,岳山和琴额之间,镶着一根和岳山平行、材质相同的硬木条,称为承露。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来穿过连接琴弦的绒扣。使岳山像高山一样架起琴弦,琴弦通过蝇头连接绒扣后,绒扣像流水一样,顺着岳山垂直向下,通过弦眼穿透琴身,连接到底板和轸池板上的琴轸。因此,古人称之为承露,大概是承接露水的意思。

7、龙龈,古琴自腰以下,统称为琴尾。琴尾的正中,镶有优质硬木制作的龙龈,用以架起琴弦。龙龈的功能和材质与岳山相同,是传递琴弦震动的重要构件。龙龈的材质、厚薄,以及关键部位的造型对音色有直接的影响。

8、冠角,在龙龈的两侧,装饰着两个对称的冠角,一般使用和岳山、龙龈相同的材料。冠角原则上不参与传递振动,仅具有美观作用。

9、琴徽,在琴面靠外的一侧(距演奏者较远的一侧),镶嵌、装饰着13个琴徽。这些琴徽一般使用醒目的螺钿制成。古代特别名贵的古琴,甚至会使用黄金、玉石、绿松石等珍贵材料来制作琴徽。

10、雕刻在琴头上方正立面上的造型包括:

11、凤舌,雕刻在琴头上方的正立面上,造型好像一个舌头,仅具有美观作用,不影响震动和发声。

12、固定安装在底板上的构件包括:

13、轸池板,绒扣顺着岳山而下,穿过承露上的弦眼后,先穿过面板,再穿过底板,最终和琴轸相连。为了防止琴轸频繁旋转后,对底板的磨损,在底板上需要安装一块轸池板。轸池板的材料一般和岳山、承露相同,而且也有七个弦眼。轸池板和承露的弦眼大小一致、间距相同,上下完全对应。

14、龈托,在琴尾的正中位置。其中,安装在面板上的是龙龈,安装在底板上的则是龈托。龈托和龙龈材质相同,共同把琴弦的震动传递给琴身。

15、尾托,在龈托的两侧,还装饰着两个对称的尾托。一般使用和龈托相同的材料。尾托原则上不参与传递振动,仅具有美观作用。

16、护轸,在底板上,位于琴头位置的两侧,各有一个护轸。护轸的初衷就是保护琴轸,护轸由柔软的松木独立制作,是和底板分开的构件。这样的设计目的有三个:第一,护轸高出底板很多,若用底板木料统一制作,会相当浪费材料;第二,护轸较细,需要按照竖直的纹理来安装,并和底板木材纹理垂直,否则非常容易损坏;第三,万一古琴从高处跌落,可以让护轸脱落,以保护琴身不受更大的冲击。

17、固定安装在腹腔内的构件包括:

18、天地柱,一般来说,古琴的腹腔内有两根音柱,称为天地柱。

19、天地柱的作用有两个:第一,上下连接面板和底板,强化琴腔空间结构;第二,与小提琴的“音梁”一样。天地柱的大小、形状,对古琴的音色有重大的影响(有些古代的古琴并不安装天地柱)。其中,天柱的截面为圆形,位于对应龙池的纳音的上方。地柱的截面为方形,位于凤沼位置纳音的下方。

20、纳音,一般来说,古琴有两个纳音。纳音位于和龙池、凤沼相对应的地方。纳音可以由面板的材料隆起而直接构成,也可以使用单独的材料。纳音的目的是为了收纳声音,使得古琴腹腔内的振动更好地回旋。但不是每一张古代的古琴都有纳音,而且,不同形制的古琴,纳音的造型大小和高度不尽相同。

21、可更换的配件包括:

22、琴弦,古代用蚕丝制作。蚕丝琴弦声音古朴、内敛,极具文人气息。但是,质量上乘的蚕丝琴弦成本高昂,日常维护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吴景略先生等人借鉴小提琴弦制成“钢丝尼龙弦,即内为一根高质量的钢丝,外垂直于钢丝缠绕白色半透明尼龙线制作而成的琴弦。无论是哪一种琴弦,琴弦的一头都要制作蝇头,在岳山上和绒扣相连。琴弦的另一头则绕过龙龈和龈托,最终绑定在两个雁足上。

23、绒扣,用丝织品或尼龙制成,为多股绞状缠绕。绒扣通过琴弦的蝇头,连接着琴弦和琴轸。当琴轸转动时,绒扣本身的绞状程度发生改变,随之改变琴弦松紧,达到微调琴弦音高的目的。

24、琴轸,七个绒扣穿过琴身后,连接着七个用来调整琴弦松紧的琴轸。

25、雁足,在龙池与凤沼之间(更加靠近凤沼,约为琴面的九徽之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并且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因大雁的双足而名。

26、此外,还需要在琴身外施加传统的大漆工艺。唐代流传至今的大漆工艺,一般先在木胚外包裹一层麻布,再上灰胎,最后施以表漆。如此,整个大漆层的总厚度达2-2.5毫米。制作古琴时,硬木配件,如岳山、承露、龙龈、冠角等,都不上大漆。大漆和麻布只包裹在软木琴身上。大漆工艺比较复杂和耗时。

27、一张完整的古琴,包含54个构件(凤舌直接雕刻在琴头的正立面上,不是独立构件),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制造周期长,成为制约古琴推广的不利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琴的琴身,在保证音质和手感的前提下,大大减少简化了琴身的结构,提高了制造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古琴的琴身,包括:

3、炭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外面板1和外底板4,以及,木质的内面板2和内底板3;其中,

4、内面板2和内底板3装配在一起,形成中空的琴腔;

5、外面板1固定在内面板2的上表面;

6、外底板4固定在内底板3的下表面。

7、在一个优选例中,内底板3在古琴琴尾部位的下表面还包括凸起的两个尾托17,两个尾托17和内底板3一体,外底板4以贴合方式固定在内底板3的下表面,外底板4不覆盖到尾托17部位,外底板4的下表面高于尾托17的下表面。

8、在一个优选例中,还包括护轸7,该护轸7包括两个脚部和连接这两个脚部的鞍部;鞍部呈平板状,鞍部的厚度和内底板3相同,外底板4靠近琴头的一端压在鞍部上,从而使得护轸7被固定在外底板4和内面板2之间;

9、护轸7的侧面与外面板1的护轸侧翼10固定。

10、在一个优选例中,外面板1由炭纤维复合材料以冲压方式一体成型。

11、在一个优选例中,一体成型的外面板1包括位于古琴琴尾上表面的龙龈12和两个冠角11,与古琴的岳山8相邻的承露9,以及在古琴琴头两个侧表面的护轸侧翼10。

12、在一个优选例中,外底板4由炭纤维复合材料以冲压方式一体成型。

13、在一个优选例中,外底板4包括两个矩形出音孔,内底板3包括两个矩形出音孔,外底板4上矩形出音孔的位置分别和内底板3上矩形出音孔的位置相对应。

14、在一个优选例中,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1.5克。

15、在一个优选例中,内面板2的木质硬度低于内底板3的木质硬度。

16、在一个优选例中,内面板2和内底板3围成的琴腔中包括纳音、天柱、和地柱。

17、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对中国传统古琴的材料和结构都进行了创新,引入了炭纤维复合材料,将原本面板和底板的双层结构改进为外面板、内面板、内底板和外底板的四层结构。外面板和外底板使用炭纤维复合材料一体冲压成型,原本安装在面板上的独立部件可以被归入外面板以冲压方式一次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传统工艺必不可少的包布、灰胎和大漆可以被省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木质的内面板和内底板被外面板和外底板包裹在内,即使木材上有少许的瑕疵(例如因内部应力没有被充分释放而产生的裂缝),也不会对古琴的外观产生任何影响,大大降低了对木材的要求,使得木材的处理时间大大降低,不但简化了制造工艺,提高了制造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18、当承露9以冲压方式和外面板1一体成型时,因为冲压方式的工艺所限,承露9上用于穿过琴弦的一排孔21很难制作在承露9的边缘上,也就是说这排孔13距离岳山8一侧的边缘有一定的距离,而传统的岳山8是厚度均匀的,导致岳山8面向承露9的那个侧面(本技术中称为岳山8的第一侧面,第一侧面垂直于琴面)与承露9上的这排孔21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琴弦从岳山8顶部跨越岳山8时,从岳山8顶部到这排孔21的这一段无法紧贴第一侧面。其后果是琴弦的悬空长度增加,音质发生变化。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将原本厚度均匀的岳山改进为上厚下薄、外厚内薄的阶梯状结构,将薄的部分插入承露9旁边的槽22,从而使得岳山8露在外面板1外部的部分面向承露9的那个侧面垂直于外面板1并且正对承露9上的一排孔21,使得跨过岳山8顶部的琴弦能够贴着第一侧面穿过承露9上的孔21。这样琴弦在岳山8和承露9之间的情况就和传统工艺的古琴一致了,从而保证了古琴的音质。

19、上述
技术实现要素:
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下文各个实施方式和例子中公开的各技术特征、以及附图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都可以自由地互相组合,从而构成各种新的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均应该视为在本说明书中已经记载),除非这种技术特征的组合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c,在另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d+e,而特征c和d是起到相同作用的等同技术手段,技术上只要择一使用即可,不可能同时采用,特征e技术上可以与特征c相组合,则,a+b+c+d的方案因技术不可行而应当不被视为已经记载,而a+b+c+e的方案应当视为已经被记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