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吸音装置以及减振吸音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2943发布日期:2022-05-11 14:57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振吸音装置以及减振吸音墙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音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减振吸音装置以及减振吸音墙板。


背景技术:

2.由于低频振动噪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一方面表现为使人烦恼和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也对装备产品性能的发挥造成严重制约。例如,飞机、车辆等载运工具的振动和噪声不仅影响乘员的乘坐舒适性,还有可能损坏仪器甚至造成安全事故。洗衣机、空调和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噪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休息。建筑工地的施工噪声、工业生产车间噪声等不但会影响到周边的居民,还会导致工人轻则心情烦躁、睡眠质量降低,重则引发心脏病、导致听力下降,更严重还会导致耳聋等。而振动和噪声的控制方法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从源头上进行控制,主要是开发低振动和静音产品;另一类是从传播路径上进行控制,包括隔离、衰减和吸收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产品结构和性能越来越优化,从源头上进行振动和噪声的控制已经越来越困难。这样,从传播路径上进行控制就成了必然的选择。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对降低低频振动与噪声的处理方式大多选择隔声材料与阻尼材料通过对声能的转化实现,但是,传统材料在隔离声波与振动时,一般需要隔声材料部件的厚度尺寸与声波波长相匹配,即声波波长越长,所需隔声材料的厚度也就越厚,某些金属材料其虽然隔声能力好,但成本过高,过于厚重,难以灵活使用。现有的阻尼材料能够起到对低频噪声的消解作用,但效果单一,面对不同频率的噪声,现有的阻尼板要么降频降噪能力不足,消除噪音效果差,要么降噪频率单一,仅仅在一定频率下的噪声处理效果较好。
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降噪装置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减振吸音装置,针对不同频率的噪音,其可以灵活调节吸音性能,根据噪音的增强与衰逝机理,有效提高了降噪能力。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吸音装置,所述吸音装置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腔体,位于后端的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且位于两者之间的吸音柱体;
6.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吸音通道为一体式结构且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腔体呈吸盘状,且靠开口处的内边沿固设有弹性膜层,所述弹性膜层的中央设有质量块,所述弹性膜层的外侧通过粘流态阻尼胶料固定粘接复合层;
7.所述吸音柱体内沿轴向开设有吸音通道,所述吸音通道内设有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上设有限位杆,所述吸音通道的内壁开设有供所述滑动块滑动限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杆部分容置于所述限位槽,并能够沿所述限位槽开设的方向滑动,所述滑动块与所述吸音通道之间形成有吸音腔体;
8.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动力装置,所述滑动块通过动力装置驱动滑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音通道的内壁还设有隔层,所述隔层与所述吸音通道相通。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合层与所述第一腔体靠近开口端处的内边沿相抵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动块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弹性材料包括橡胶、弹性聚氨酯和弹性pvc。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腔体形成有自开口端向所述吸音通道呈逐渐缩小的吸音腔室。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腔体形成有消音腔室,所述消音腔室填充有吸音材料。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音材料包括:海绵,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音棉,隔音阻尼毡,中空玻璃。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装置为气动装置,所述气动装置设有伸缩杆,通过所述伸缩杆的伸缩带动所述滑动块作轴向滑动。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膜层采用丁腈橡胶、硅橡胶或复合橡胶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通过熬制而成。
17.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减振吸音墙板,所述吸音墙板内铺设有若干吸音装置。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1)一种减振吸音装置,第一腔体呈吸盘状,且形成有自开口端向吸音通道逐渐缩小的腔室,该结构可以有效的对噪声进行消音处理,利用空气的粘滞性和摩擦阻力,使得热能流失,达到阻性吸声,第一腔体靠开口处的内边沿固设有弹性膜层,弹性膜层中央设有质量块,弹性膜层的外侧通过粘流态阻尼胶料固定粘接复合层,三者形成声学超材料的薄膜降噪结构,质量块将声能转化为与弹性膜层的共振,利用质量块刚度较大,因此振幅较小,而弹性膜层相对与质量块的振动幅度较大,能够实现对声能的转化,从而达到吸声阻声的效果。复合层可以起到对弹性膜层的刚性固定,避免弹性膜层振动幅度过大,减弱降噪效果。
20.(2)吸音通道的设置,供剩余量的穿透噪音进一步的被消耗或部分传送至第二腔体内,达成深度吸音减振,通过滑动块在吸音通道内作轴向滑动,而滑动块与吸音通道之间形成的吸音腔体可以通过滑动块的运动从而对噪音进行抽吸,使得噪音更快速的流失至第二腔体内,而滑动块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弹性材料包括橡胶、弹性聚氨酯和弹性pvc,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振作用,部分噪音通过滑动块达成消解,部分噪音进入第二腔体,通过在第二腔体内填充吸音材料,如海绵,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音棉,隔音阻尼毡,中空玻璃,从而有效的将声能转化,而吸音通道的内壁还设有隔层,隔层与吸音通道相通,能够提高滑动块的抽吸量,提高吸声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振吸音装置的立体透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振吸音装置的剖视下透视示意图。
23.图中:1、第一腔体;2、第二腔体;3、吸音柱体;4、动力装置;10、吸音腔室;11、弹性膜层;12、质量块;13、复合层;20、消音腔室;30、吸音通道;31、滑动块;32、限位槽;33、吸音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吸音装置。
27.下面请参图1与图2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减振吸音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28.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减振吸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吸音装置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腔体1,位于后端的第二腔体2,连通第一腔体1 与第二腔体2且位于两者之间的吸音柱体3;第一腔体1,第二腔体2以及吸音通道30为一体式结构且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腔体1呈吸盘状,且靠开口处的内边沿固设有弹性膜层11,弹性膜层11的中央设有质量块12,弹性膜层11的外侧通过粘流态阻尼胶料固定粘接复合层13;吸音柱体3内沿轴向开设有吸音通道30,吸音通道30内设有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滑动块31,滑动块31上设有限位杆,吸音通道30的内壁开设有供滑动块31滑动限位的限位槽32,限位杆部分容置于限位槽32,并能够沿限位槽32开设的方向滑动,滑动块31与吸音通道30之间形成有吸音腔体33;第二腔体内设有动力装置4,滑动块31通过动力装置4驱动滑动。吸音通道30的内壁还设有隔层,隔层与吸音通道30相通。复合层13与第一腔体1靠近开口端处的内边沿相抵接。滑动块3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包括橡胶、弹性聚氨酯和弹性pvc。第一腔体1形成有自开口端向吸音通道30呈逐渐缩小的吸音腔室10。第二腔体2形成有消音腔室20,消音腔室20填充有吸音材料。吸音材料包括:海绵,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音棉,隔音阻尼毡,中空玻璃。动力装置4为气动装置,气动装置设有伸缩杆,通过伸缩杆的伸缩带动滑动块31作轴向滑动。弹性膜层11采用丁腈橡胶、硅橡胶或复合橡胶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通过熬制而成。
29.具体的,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减振吸音装置,第一腔体 1呈吸盘状,且形成有自开口端向吸音通道30逐渐缩小的腔室,该结构可以有效的对噪声进行消音处理,利用空气的粘滞性和摩擦阻力,使得热能流失,达到阻性吸声,第一腔体1靠开口处的内边沿固设有弹性膜层 11,弹性膜层11中央设有质量块12,弹性膜层11的外侧通过粘流态阻尼胶料固定粘接复合层13,三者形成声学超材料的薄膜降噪结构,质量块12将声能转化为与弹性膜层11的共振,利用质量块12刚度较大,因此振幅较小,而弹性膜层11相对与质量块12的振动幅度较大,能够实现对声能的转化,从而达到吸声阻声的效果。复合层13可以起到对弹性膜层11的刚性固定,避免弹性膜层11振动幅度过大,减弱降噪效果。吸音通道30的设置,供剩余量的穿透噪音进一步的被消耗或部分传送至第二腔体2内,达成深度吸音减振,通过滑动块31在吸音通道30内作轴向滑动,而滑动块31与吸音通道30之间形成的吸音腔体33可以通过滑动块 31的运动从而对噪音进行抽吸,使得噪音更快速的流失至第二腔体2内,而滑动块3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弹性材料包括橡胶、弹性聚氨酯和弹性pvc,可以起
到一定的减振作用,部分噪音通过滑动块31达成消解,部分噪音进入第二腔体2,通过在第二腔体2内填充吸音材料,如海绵,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音棉,隔音阻尼毡,中空玻璃,从而有效的将声能转化,而吸音通道30的内壁还设有隔层,隔层与吸音通道30相通,能够提高滑动块31的抽吸量,提高吸声效果。
30.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减振吸音墙板,吸音墙板内铺设有若干吸音装置。
31.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