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型双喇叭电动自行车蜂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54065发布日期:2023-03-15 01:4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型双喇叭电动自行车蜂鸣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创造属于电动自行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水型双喇叭电动自行车蜂鸣器。


背景技术:

2.常见的压电蜂鸣器蜂鸣片声响元件的声源首要来自压电振荡板。压电振荡板由一块双面印刷有电极的压电陶瓷板和一块金属板(黄铜或不锈钢等)组成运用粘合剂,将压电振荡板和金属片粘接在一同,这就是我们俗称的蜂鸣片(即蜂鸣器的发声装置)。当在压电振荡板的两个电极间施加直流电压时,因为压电效应,导致机械变形,其变形沿辐射方向扩展,电压穿过电极时,就会重复产生形变动作,从而在空气中发生声波。由于压电式蜂鸣器靠脉冲电流作用于压电陶瓷使其振动发声,通常声音较小,现有技术中的蜂鸣器大多为单侧布置发声装置的形式,且只在发声装置一侧设置助声腔,由于单侧音腔设计,共鸣效果差,音质尖锐刺耳,产品使用舒适度及耐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出一种防水型双喇叭电动自行车蜂鸣器。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防水型双喇叭电动自行车蜂鸣器,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内部形成上安装腔,下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内部形成下安装腔,上壳体扣合于下壳体;
6.在下壳体上安装有电路板单元,该电路板单元将上、下壳体间形成的空间分隔为两个独立的音腔;上安装腔内安装有第一发声装置,下安装腔内安装有第二发声装置;
7.上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包括上凸台及上凸台末端的端板,在上凸台外侧扣装有喇叭罩,下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包括下凸台及下凸台末端的挡罩;所述第一发声装置至端板的距离,与其至电路板单元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二发声装置至挡罩的距离,与其至电路板单元的距离相同;
8.上壳体上设有插座,该插座与上壳体一体注塑而成;挡罩与下凸台一体注塑成型,挡罩靠近边缘处设有数个通孔,并在挡罩与下凸台衔接处的内壁设有引导弧面。
9.进一步,上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与下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对称布置于电路板两侧。
10.进一步,所述上壳体对应电路板单元的电容部分设有容纳罩。
11.进一步,所述插座高度低于所述容纳罩,即,容纳罩更为向外突出,能够避免插头插装在插座时,在插头插装衔接处受到磕碰,容纳罩在用于作为电容的容纳空间的同时,还对插接头起到防护作用。
12.进一步,所述插座与基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插座朝向下壳体一侧的端面上,对应
每一插孔均设有突出于插座端面的凸起环。
13.进一步,各通孔以挡罩中心为中心均布设置。
14.进一步,所述电路板单元包括电路板本体和填空板,填空板形状及大小,依据下壳体内部轮廓设计,使得电路板本体可以批量采购或定制,不受蜂鸣器壳体结构限制,利用填空板有效补偿电路板本体的空缺部分,使得蜂鸣器内部被有效分隔成上下两个独立的音腔,避免两个发声装置间声音震动互相干扰,失真率低,音质好,填空板可拆卸安装于下壳体,方便布置。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具有以下优势:
16.本发明创造在蜂鸣器两侧各设一喇叭,此两个喇叭同步发声时,音质极佳,声音清晰,且无方向限制。每一发声装置既具有前置的助声腔又具有后置的助声腔,杂音少,音质好。挡罩侧防水性好,即使有水侵入,也能够顺利自行排出,尤其是当第二发声装置的膜片震动发声时,下安装腔内气压变化,更有助于水分排出。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发明创造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挡罩侧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创造中下壳体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创造中下壳体上安装有电路板单元时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创造正面结构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创造中插座的插孔外侧设有凸起环时的示意图;
24.图7为图6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7.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2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29.一种防水型双喇叭电动自行车蜂鸣器,如图1至7所示,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内部形成上安装腔3,下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内部形成下安装腔4,上壳体扣合于下壳体;通常,上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与下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对称布置于电路板两侧。在下壳体上安装有电路板单元5,该电路板单元将上、下壳体间形成的空间分隔为两个独立的音腔;上安装腔内安装有第一发声装置6,下安装腔内安装有第二发声装置7。
30.本发明创造在蜂鸣器两侧各设一喇叭(即发声装置),此两个喇叭同步发声时,音质极佳,声音清晰,且无方向限制,尤其是对于提升防盗性能来说很有帮助。作为举例,发声装置采用市售的喇叭产品即可,比如采用麦拉喇叭。
31.现有蜂鸣器产品,在车辆受到磕碰、误触时误报警,所发出的声音刺耳扰民,本发明创造提供的蜂鸣器在触发后能够有效发出警报,警示声音响亮但不会过于尖锐刺耳,避免扰民。实际上,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两侧喇叭也是可行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常规技术进行接线连接,由于安装使用属于现有技术范畴,在此不再赘述。
32.上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包括上凸台8及上凸台末端的端板9,在上凸台外侧扣装有喇叭罩10,下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包括下凸台11及下凸台末端的挡罩12;第一发声装置至端板的距离,与其至电路板单元的距离大致相同,第二发声装置至挡罩的距离,与其至电路板单元的距离大致相同,第一发声装置的蜂鸣片至电路板间形成一个回声腔、至端板间形成一个回声腔,端板上设有镂空结构,因此喇叭罩与端板间也形成一个回声腔,第二发声装置的蜂鸣片至挡罩间形成一个回声腔、至电路板间形成一个回声腔,由于每一发声装置两侧均具有大小接近的腔体,使得音质得到提升,同时,电路板单元两侧的上、下安装腔形成共鸣效果,喇叭的分贝会增长很多,清晰程度累计叠加,失真率会累计降低。
33.上壳体上设有插座13,该插座与上壳体一体注塑而成;挡罩与下凸台一体注塑成型,挡罩靠近边缘处设有数个通孔14,并在挡罩与下凸台衔接处的内壁设有引导弧面15。优选的,各通孔以挡罩中心为中心均布设置。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下凸台的内壁设计为锥面结构21。所设计的引导弧面以及下凸台内壁的锥面结构,不仅更利于排水,也有利于音质更为柔和,在一定程度上,从结构上避免了产生杂音和声音刺耳尖锐的因素。另外,即使有水进入挡罩内侧,在当第二发声装置工作时,也会因震动而顺利排出,防水性能好,不易积水,保证了音质。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使用本蜂鸣器时,可以将将挡罩侧朝向更易进水的一侧,由于下壳体的蜂鸣组件安装结构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非常利于提升蜂鸣器防水性能。
34.上壳体对应电路板单元的电容部分16(或电路板上其它突出的元器件)设有容纳罩17。优选的,上述插座高度低于所述容纳罩,即,容纳罩更为向外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插头插装在插座时,在插头插装衔接处受到磕碰,容纳罩在用于作为电容的容纳空间的同时,还对插接头起到防护作用。
35.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插座与基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如图6所示,在插座端面上,对应每一插孔位置均设有突出于插座端面的凸起环18,利用凸起环表面与所对接的
结构部件实现良好的密封,即使是在设置密封垫的情况下,凸起环更利于压紧插孔边缘位置的密封,提升密封能力,相较于现有技术插头座与基板为分体式结构的设计形式,密封效果好,防水性能更佳。
3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电路板单元包括电路板本体19和填空板20,填空板形状及大小,依据下壳体内部轮廓设计,使得电路板本体可以批量采购或定制,电路板本体无需进行异型设计,降低成本,不受蜂鸣器壳体结构限制,利用填空板有效补偿电路板本体的空缺部分,使得蜂鸣器内部被有效分隔成上下两个独立的音腔,避免两个发声装置间声音震动互相干扰,失真率低,音质好。
37.本发明创造中,第一发声装置至端板的距离,与其至电路板单元的距离相同,第二发声装置至挡罩的距离,与其至电路板单元的距离相同,使得电路板单元起到反射作用,设有填空板的方案中,填空板可拆卸安装于下壳体,有效保证两侧音腔完整,每一发声装置两侧的空间均相等,发声装置的膜片震动时,膜片两侧气压流基本一致,杂音减少,音质提升。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