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2316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辆的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内部和/或外部照明、和/或信号指示的领域,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其更特别地涉及到一种能够经由两个光源的选择性启动来生成两个分离的照明和/或信号指示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配备有前灯或车头灯,旨在在夜晚或在减少的光的情况下照明车辆前方的道路。这些前灯可以通常地用于两个照明模式:第一"远光束"模式和第二"近光束"模式。"远光束"模式允许车辆前方较远的道路被明亮地照亮。"近光束"模式提供对道路的更受限制的照明,但是在没有使其它道路用户晃眼的情况下提供很好的能见度。这两个照明模式是互补的,并且司机根据驾驶状况从一个模式切换到另一模式。从一个模式到另一个模式的切换可以被手动地进行,司机决定切换出现的时刻,或根据适当装置对需要照明模式的这种改变的状况的检测,切换可以自动地进行。每种照明功能可以由一种模块提供,并且不同模块在前灯中并排定位。然而,特别由于司机的视觉舒适度、生成成本和美学的原因,制造商希望提供这样的前灯:其中一个模块能够交替地执行任一功能,从而使得对应的光束经由同一光学输出面而出射。应理解,不管期望落实到位的照明功能的组合如何,这个问题始终存在。

另外,在用于机动车辆的照明装置中,光源越发频繁地包括发光二极管,特别是由于在印记/覆盖区(footprint)和自动化方面相对于常规光源而言的优点。发光二极管在照明模块中的使用已另外允许市场竞争者(汽车制造商和照明设计商)向这些装置的设计添加创造性的触摸,特别是通过使用更大数目的这些发光二极管来实现光学效果。使用这些二极管的缺点之一是它们的生产成本。

在这些成对情境下,实践已知是组合包括两个发射器(双芯片LED)且其中每个发射器可以被分别定址/访问的的发光二极管(LED)、或组合彼此邻近定位的两个单独的发光二极管。

在两种情况下,想象到在所述两个发射器之间的不可忽略的间距,这种间距很可能表示例如所述芯片的大小的8%至12%,其可以转化为在近光束和远光束之间的角间距。

在这些成对情境下,本发明的主题是用于机动车辆的照明装置,包括可以被选择性地启动的至少两个半导体光源和用于成形由任一或两个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一个光学元件,目的是生成至少两个照明和/或信号指示功能。

术语“照明装置”同样被理解为意思是一种内部照明装置,一种外部照明装置,一种信号指示装置或一种能够组合外部照明和信号指示的装置。另外,术语“成形光学元件”被理解成是指允许至少一部分光线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器件。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所述装置配置成使得第一功能需要启动第一半导体光源且第二功能需要启动第二半导体光源,可选择性启动的半导体光源中的至少一个是包括亚毫米大小的发光棒的半导体光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包括生产具有生长在基片上的林立的亚毫米大小发光棒的发光区以便产生三维拓扑结构的技术被应用于汽车领域。应理解到,此三维拓扑机构具有对于当前在汽车领域中已知的发光二极管即基本上平面的二极管而言倍增发光表面积的优点。以此方式,可能的是,基于两个分离的光源和单个反射体并且通过使用包括亚毫米大小发光棒的源作为这两个光源中的至少一个光源,来产生双照明功能,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使用包括允许为形成远光束提供特定区的发光棒,其亮度高于为了形成近光束的特定区的亮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设想到:

-第二照明和/或信号指示功能单独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半导体光源;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照明和/或信号指示功能可包括形成防雾光束类型的光束,否则形成近光束型的光束。

-所述第二照明和/或信号指示功能需要同时启动所述第一半导体光源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光源;在此情况下,可能设想到,所述第二照明和/或信号指示功能包括形成远光束型的光束;以及所述第一照明和/或信号指示功能包括形成近光束型的光束。

所述发光棒可从同一基片延伸,并且它们可特别地直接形成于此基片上。可能设想到,所述基片基于硅或碳化硅。应理解的是,当所述基片的大部分包括硅时,例如至少50%并且实践中大约99%的情况下,则所述基片基于硅。

根据构成发光棒以及将这些发光棒定位于基片上所固有的特征,可能设想到,每个特征能够单个地采用或与其他组合:

-每个棒采取柱体的大致形式,特别地具有多边形截面;可能设想到,每个棒采用相同的大致形式,并且特别是六边形;

-所述棒各自由终端面和沿着所述棒的纵向轴线延伸的外周壁所界定,限定了其高度,所述光至少从所述外周壁发射;此光也可由所述终端面发射;

-每个棒的终端面可以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外周壁并且,在不同变量中,可以设想到这个终端面基本上是平面的或凸起的,或在其中心处尖锐的;

-所述棒被布置成矩阵,要么此矩阵是否为规则的、具有在给定对齐的两个连续棒之间的恒定间隙,或要么所述棒是否定位成交错布置。

-棒的高度介于1与10微米之间;

-终端面的最大尺寸小于2微米;

-分离两个紧邻的棒的距离等于10微米的最小值;

-所述照明表面的大小为至多8mm2

-由多个发光棒所获得的亮度为至少60Cd/mm2,优选地至少80Cd/mm2。

根据另一特征,可能设想到,包括多个亚毫米大小的发光棒的所述半导体光源额外地包括一层聚合物材料,其中棒至少被部分地嵌入到所述聚合物层中;此聚合物材料可以基于硅,应理解,当所述聚合物材料的大部分包括硅,例如至少50%并且实践中约99%时,则其是硅基的。所述聚合物材料的层可以包括由多个棒中至少一个棒所生成的光激发的一个或多个发光体。术语“发光体”,或光转换器,且例如磷光材料,被理解为指示了存在着至少一种发光材料,其被设计成用于吸收由一个光源所发射的至少一种激发光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用以将所述吸收的激发光的至少一部分转化为具有不同于激发光波长的波长的发射的光。此发光体,或此多个发光体,可以被至少部分地嵌入到聚合物中。

根据本发明,有利的是,两个光源具有单独的亮度。术语“亮度”,当指代光源时,被理解为意思是光源的总亮度,通过考虑由所述发光器件的总体(特别是形成此光源的发光棒)所发射的最大光而获得。因而,经调节的光源与所需的光功能相关联。在如上所解释的情况下,寻求提供具有远光束亮度大于近光束亮度的区域。

为此,可能设想到,使用诸如前面所述的多个发光装置而生成了两个光源。每个棒出现在至少一个基片上,特别地由硅制成。有利地,可能设想到,所述基片由两个光源共用,由此允许提供单个电连接来供电至与所述半导体光源相关联的电极。

在这些光源中的每个光源中,如刚解释的,分离两个紧邻棒的距离例如等于10微米的最小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介于两个紧邻的棒之间的分离的此距离可以与同一光源的两个棒之间的情况、以及与两个相邻的光源的两个棒之间的情况相同。这确保了两个光源被毗邻地制造,允许当两个光源都被接通时生产均匀的远光束。

所述光源受控以便单独地接通并且用于控制这些光源的单独接通的系统也被设想到,应理解,这原则上意思是光源可以彼此独立地接通或断开,同时地、或不同时地进行。另外,可以预想到,同一光源的两个发光棒或两组棒被布置成使得单独地接通;应理解这意味着所述同一光源的一个或多个棒可以受控以便改变其发光强度。

特别在两个光源采用发光棒的情况下,可能通过改变从基片突伸的、与一个光源或另一光源相关联的棒的数目,或通过改变相互电连接的棒的数目,来改变所述两个光源中每个光源的照明表面。

根据本发明,成形光学元件可包括用于投射由半导体光源所发射的光的光学元件。在所述装置的尺寸的前方的非常大的(有限的或无限的)距离处(比例为大约至少30,优选为100),这个投射光学元件产生了所述装置的一部分(例如光源本身或屏蔽件)、或光源的中间图像的真实的,并且潜在地失真的图像。这种投射光学元件可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反射体,否则包括透镜,或甚至这两种可能性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介于两个紧邻的棒之间的距离介于2微米与10微米之间。

本发明的光源的所述光通量和亮度是受到汽车领域中的照明和/或信号指示的规章、以及在棍之间的窜扰的约束的。此外,在汽车中的当前电力架构限制了光源的供电。因而,为了根据这些规章以及这些光源和这些电力架构的范围下获得照明和/或信号指示束,则本发明的所述光源的参数,如棒的高度和直径,或在此情况下在光源的基片上的棒的间隙可以改变。已经发现,在两个紧邻的棒之间的距离应优选地为2微米与10微米之间。

而且,这个范围运行容易地制造出分辨力或解析力将区分开两个分离组的棒、并且将不允许区分两个分离的棒的成形光学元件。

所述装置因而特别适合于放置在机动车辆的前部前灯中,能够根据第一照明功能(例如,近光束功能)、以及第二照明功能(例如远光束功能)来发射光。

附图说明

借助于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地显而易见,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截面视图,其中已图示了由两个半导体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半导体光源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发光棒,所述光线由一种用于将光线成形的光学元件转向为两束,每束是一个照明功能所特定的;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具有两个半导体光源的发光装置的呈透视的示意性视图,其中每个光源包括发光棒;

-图3是具有两个半导体光源的发光装置的呈透视的示意性视图,其中已使得一行发光棒为截面可见的;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截面视图,其中两个发光棒从基片突伸,所述发光棒被封装在保护层中;

-图5a和5b是由本发明的装置投射到无穷远处的束的图示,图5a示出与近光束型车头灯对应的束,并且图5b示出与远光束型车头灯对应的束;

-图6是图示出由所述发光装置的一个半导体源所发射的光的亮度和对比度以便产生近光束型车头灯;

-以及图7是图示出当两个半导体源被启动以便产生远光束型车头灯时由发光装置所发射的光的亮度。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机动车辆的照明装置包括发光装置1,特别是容纳在由外透镜所封闭的壳体内并且限定用于容置此发射器装置的内体积的发光装置1。所述发光装置与用于对由所述发光装置经由所述照明装置的壳体的输出而发射的光线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成形的光学器件2相组合。

如上面所解释的,术语“照明装置”覆盖了一种内部照明装置、一种外部照明装置或一种信号指示装置。将以非限制性方式更详细描述的实例涉及到车辆的外部照明功能。

在此实例中,所述发光装置被布置成使得形成两个分离的光源4、6,并且特别地,分离成使得第一光源4的亮度高于所述两个光源中的另一个光源6的亮度。这些光源中的至少一个光源是半导体光源,包括亚毫米大小的发光棒。根据不同的变型实施例,可能设想到(如由图2中的示例所图示)所述两个光源4、6包括亚毫米大小的发光棒,即,三维半导体源诸如将在下面披露的半导体源,或否则设想到(如由图1中的示例所图示)所述半导体光源中的仅一个光源4包括亚毫米大小的发光棒,而另一光源6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ED),即,由于发射层的平面度而可能被类比为基本上平面源的二维半导体源。在优选的变型中,诸如将在下面加以描述的,所述两个光源包括发光棒并且这些发光棒的基片是由这两个源所成形的。

现在将具体参考图3和图4描述包括亚毫米大小发光棒的半导体光源4的结构。

所述光源4包括了在至少一个基片10上出现的多个发光棒8。在此实例中,使用氮化镓(Gn)而形成的每个发光棒从在此实例中基于硅或碳化硅的所述基片垂直地、或基本垂直地突伸。也可使用其它材料而不离开本发明的范围。作为示例,所述发光棒可以由基于氮化铝和氮化镓(AlnGn)的化合物制成,或由基于铝、铟和镓的化合物制成。

基片10具有底面12以及顶面16,第一电极14添加至底面12,所述发光棒8从所述顶面16突伸并且所述第二电极18添加至顶面16。各种材料层在所述顶面16上方重叠,特别是在发光棒已从所述基片生长之后,在此实例中使用由下至上的方法而实现。在这些各种层之中,可以发现至少一层导电材料,以便允许所述棒被供电。这层被蚀刻使得将给定棒连接至另一棒,随后能够同时由控制模块(未示出)控制这些发光棒的接通。可能设想到至少两个发光棒、或至少两组发光棒被布置成以便单独地接通,即,经由用于控制其接通的系统而选择性地接通。

所述发光棒从所述基片伸出,如在图3中可见的,它们各自包括由氮化镓所制成的芯部19,量子井20绕所述芯部19定位,所述量子井经由各种材料层的径向重叠而形成,在此实例中为氮化镓和氮化铟镓;以及围绕所述量子井的也由氮化镓制成的外壳21。

每个发光棒沿着限定其高度的纵向轴线22延伸,每个棒的基部23定位在所述基片10的顶面16的平面24中。

同一光源的发光棒8有利地采取相同形式。它们各自被终端面26和沿所述纵向轴线延伸的周围壁28所界定。当发光棒被掺杂并且经历极化时,所得到的作为来自所述半导体源的输出的光实质上从所述周围壁28发射,其应理解为所述光线也可从终端面26出射。结果,每个发光棒充当单个发光二极管并且所述发光棒8针对光源4所呈现的密度改善了此光源的发光效率。

发光棒8的所述周围壁28与氮化镓外壳对应,被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层29所覆盖,所述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层29形成每个棒的阳极,与由所述基片形成的阴极互补。这个周围壁28沿着纵向轴线22从基片10延伸直至所述终端面26,从所述终端面26至立起所述发光棒8的所述基片的顶面16的距离限定了每个棒的高度。作为示例,设想到发光棒8的高度介于1与10微米之间,而同时设想到,与讨论的所述棒的纵向轴线22相垂直的所述终端面的最大横向尺寸小于2微米。也可能设想到,在与此纵向轴线22相垂直的截面平面中,限定棒的面积在一定范围的确定值内,并且特别是在1.96与4平方微米之间。

应理解到,在所述发光棒8的形成期间,可以从一个光源至另一光源改变高度,以便当高度增加时也增加所述光源的亮度。因而,一组发光棒的一种或多种高度可以与另一组发光棒不同,这两组形成了包括亚毫米大小的发光棒的相同半导体光源。

所述发光棒8的形式也可从一个装置至另一装置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所述棒的截面和所述终端面26的形式的方面。图1和2图示了具有圆形截面的发光棒,且图3图示了呈具有多边形截面(更具体为六边形截面)的形式的发光棒8。应理解,重要点在于,光可以被发射通过周围壁,不论在形式上是多边形还是圆形。

另外,所述终端面26的形式可以基本上是平面的并且垂直于所述周围壁,从而使得其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基片10的顶面16而延伸,如图3所示,否则其形式可以是凸出的或在其中心处尖锐的,使得从此终端面出射的光的发射方向倍增,如图4所示。

在图2和3中,发光棒8布置成二维矩阵。这种布置可以使得所述棒成交错的行。本发明覆盖了所述发光棒的其它分布,特别是具有可以从一个光源向另一光源改变并且可以根据所述同一光源的不同区域而改变的棒密度的分布。图2示出了在第一横向方向上分离开两个紧邻的发光棒的距离d1,以及在第二横向方向上分离开两个紧邻的发光棒的距离d2。分离距离d1和d2是在相邻柱的两个纵向轴线20之间测量的。从所述基片10突伸的发光棒8的数目可以从一个装置向另一装置改变,特别是用于增加所述光源的发光密度,但是认识到所述分离距离d1、d2中的一个或另一个必须等于10毫米的最小值,从而使得由每个棒8的周围壁所发射的光可以从发光棒的矩阵出射。

如图4所示,半导体光源4还可以包括聚合物材料的层30,发光棒8至少部分地被嵌入到所述层30内。层30因而可在所述基片的整个宽广区域上或仅在发光棒8的确定组周围延伸。可以特别是硅基的聚合物材料形成了保护层,允许保护发光棒8而不干扰所述光线的传播。此外,可能集成波长转换器件,以及例如发光体,到这层聚合物材料30内,所述波长转换器件能够吸收由所述棒之一发射的光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将所述吸收的激发光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具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同的波长的所发射的光。

所述光源还可包括定位于发光棒8之间的光反射材料的涂层32以便将初始地朝所述基片取向的光线转换为朝向所述发光棒8的终端面26。另外说明的是,所述基片10的顶面16可包括反射器件,所述反射器件使得初始地朝所述顶面16取向的光线发生发射朝向所述光源的输出面。以此方式,原本会已损失的光线得以恢复。此涂层32定位于透明导电氧化物层29上的发光棒8之间。

现在将描述包括发射器装置的发光装置,所述发射器装置是由包括发光棒的两个半导体光源和用于成形由任一或两个光源所发射的光的光学元件所形成的,目的是生成至少两个照明和/或信号指示功能。

在此实例中,发光装置1包括矩形形式,但将会理解到,其可以采取其它一般形式,而不离开本发明的范围,特别是平行四边形形式。

在图2和图3中,发光装置1具有分成两个连续区域的发射部33,所述两个连续区域即第一区34和第二区36,这两个区域沿着由所述发射装置和所述成形光学元件所限定的光轴40而串联定位。第一区34相对于所述光轴40定位在第二区36的前方,并且光线的发射的主方向,即,其在光轴上的位置关于所述第二区而言更靠近所述照明装置的输出。在此实例中,在两个区34、36之间的分离37遵循平直部分的形式。如将在下面更详细讨论的,此分离37可以通过以物理方式制成从所述基片突伸的壁而实现,但是其首先并且首要地是由给定棒8至另一棒的确定布线制成。

在这些区34、36中的每个区中,具有亚毫米大小发光棒4、6的半导体光源被定位于分离37的每侧上,这两个半导体光源被电连接成是可选择性启动的。图2示出在第一横向方向上在第一半导体光源4的棒与第二半导体光源6的直接相邻的棒之间的分离距离d3。认识到的是,在发光棒的两个纵向轴线之间测量的此分离距离d3必须等于10微米的最小值,从而使得由每个柱8的周围壁28所发射的光可以从发光棒的矩阵出射,并且,寻查了基本上与同一光源的两个棒的分离距离d1或d2相等的在两个不同源的两个棒之间的分离距离d3。

有利地设想了两个半导体光源具有分离的亮度,特别是在应用于“双功能”装置的情境下,即,能够执行两种分离的照明功能的装置。在下面的说明中,更具体地考虑了其中所述装置可执行近光束型的第一照明功能和远光束型的第二照明功能的优选应用。在发射表面的分别与所述照明功能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照明功能相关联的两个区之间可以提取多种差别,应理解到,在此应用中,期望的是定位在第一区34中的第一半导体光源4的启动允许执行所述第一照明功能,即,近光束的发射,这因此需要有所减少的亮度但高的光通量,而所述第二半导体源6的启动允许执行第二照明功能,即,远光束的发射,因此需要高的亮度但具有减少的光通量。在不离开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能设想到,仅通过启动所述第二半导体源6而执行所述第二照明功能,同时所述第一半导体源4被切断;否则此第二照明功能是通过同时启动所述第一和第二半导体源而执行,所述第二半导体源6的启动生成了与由所述第一源4所形成的束互补的束以便通过组合产生远光束型的束。

在图2中,所述两个发射区不具有相同大小并且它们不具有相同数目的亚毫米大小的发光棒。优选地,所述第一区大于第二区,在如上限定的光轴40的方向上,比例基本上是一比二。

在每个半导体源中的亚毫米大小的发光棒8的密度是有利地不同的。可能设想到,棒在每个区中的不同的、或基本不同的分布;否则为棒在每个区中的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分布,在此情况下根据一个光源或另一光源则所述棒可能在整体上电连接或不电连接。有利地设想到与第二光源6相关联的用于第二区36的较大密度的发光棒,所述光源仅当需要远光束型的照明功能时被接通。

从一个光源到另一光源的所述棒8的高度也有利地是不同的。因而通过增加所述周围壁28的高度而修改了所述发光表面,并且通过增加在支持所述第一光源4的第一区34中的至少一个亚毫米大小的发光棒的高度而增加了所述第二光源6相对于所述第一光源4的亮度。

应理解的是,可能在这些选项中任意项之间进行选择以便设想亮度比第一光源4的亮度更高的第二光源6,否则它们二者都可以被使用,也应理解可以使用用于改变亮度的其它手段。

在图3中,基片由两个纳米线半导体光源共用。电连接线的数目因而被优化,并且便利了两个光源被聚集到一起,此布置的毗邻特征是当两个半导体光源被同时启动时对于获得均匀通量特别有利的。

在图示的实例中,用于共用所述光线2的光学元件包括反射体42,反射体42具有两个分离区44和46,各自能够接收从所述发射部的两个分离区产生的光。所述反射体的第一区44接收由所述发射部的第一区34所发射的光线以便经由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输出而形成第一束,并且所述发射体的第二区46接收由所述发射部的第二区36所发射的光线以便经由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输出而形成第二束。应理解的是,此分布是理论上的并且必须设想到,事实上,所述反射体的第一区44也有助于由所述发射部的第二区36所发射的光线的反射,并且,相反地,所述反射体的第二区46也有助于由所述发射部的第一区34所发射的光线的反射。在变型中,例如,由两个区34和36图示了同一个单独区,但是具有例如聚焦的第一区34和散焦的第二区36。

所述发射部的两个区34、36可以彼此被选择性启动。特别可能的是设想到所述第二区在被启动时发射出在已由投射器件反射之后形成第二束的光线,所述第二束与当所述发射部的第二区被启动时由所述投射器件所投射的第一束互补。术语“互补束”被理解为意思是这样一种束,其在两个源受控以便同时执行各自特定的光束的发射时与由所述第一半导体光源所产生的束一起形成相干束。这两个互补束被重叠以便形成遵照规章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光束,即,例如,由近光区和远光区所形成的近光/远光束,或者例如由第一近光区和第二近光区所形成的近光束。

如上所解释,所述发射部的第一区34对应于近光区(ZC)而同时所述发射部的第二区36对应于远光区(ZR)的情况将更具体地加以描述。所述发射部的两个区可以彼此被选择性启动并且设想了仅启动称为近光区的所述第一区34,以便形成与近光束车头灯相对应的车头灯,即,适合于不使得其它车辆的乘客晃眼的近光(dipped beam)车头灯(在图4a中可见的束),并且启动称作近光区和远光区的两个区以便形成远光束或远光(main beam)类型车头灯。应理解的是,单个半导体光源4生成有助于形成近光车头灯的光线,而两个半导体光源4、6一起生成有助于形成远光车头灯的光线。如上所述,也可能设想到,一个半导体光源严格地与第一照明功能相关联并且另一个半导体光源严格地与第二照明功能相关联。

如图5a所图示,当发射部的第一区被单独启动时,所述发射部的第一区44产生具有平坦的水平截止c1的第一子束FC1,而所述发射部的第二区46产生具有平坦的倾斜截止c2的第二子束FC2。所述束FC1和FC2被重叠以便形成与近光束型的车头灯对应的束。可以设想到,截止c1和c2形成介于它们之间的角度,所述角度在10与60度之间,优选地在15与45度之间。

从而使得近光束遵循规章,所述截止必须具有充分对比度。图6图示出表示由近光区所发射的光的亮度图以及由如下函数所限定的对比度值G(x)的图示:

G(x)=Log10[L(x)]–Log10[L(x+step)].

目的是在最大对比度(点A)与最大亮度的1%水平(点B)之间的差值不超过0.2mm并且优选地,其必须不超过0.1mm。

另外,为了确保在近光束中的良好亮度范围,所述近光束中的最大强度必须被设置为尽可能靠近所述介质值下方,在图6的亮度图上,其转变为介于最大对比度(点A)与最大亮度的90%水平(点C)之间的0.03mm的最大距离,应理解到这种模型便利于Lambertian型发射器。

如图5b所图示,当发射部的两个区同时被供电时,所述反射体的区44形成宽且均匀的束FR1,可能被类比为图5a中所图示的束;并且发射体的区46形成了集中的并且均匀的束FR2,重叠在第一束上。

应理解到的是,在发光装置的第一区34与第二区36之间的分离为非发射性的,该分离很可能由从定位于每个区的边界上的发光棒之间的基片突伸的倾斜壁所形成。此分离在经由所述发射部的两个区34、36的组合发射而获得的远光束中产生了相对于其余部分变暗的区。为了使得远光束尽可能均匀,重要的是此变暗区被减少到最小,即,区34、36尽可能毗邻。在诸如图6所图示并且表示出当两个区34、36同时被启动时发射光的亮度图上,这在亮度大于90%的范围上转变为相对于平均最大亮度少于10%的差值,应理解到,在此实例中,所述模型便利于Lambertian型发射器。

本发明最具体地适用于机动车辆的前方的前灯。

在前的描述清楚地解释了本发明如何允许实现所设定的目标,并且特别地提出了一种照明装置,其允许以低成本在不损失光度品质的情况下,利用单一的成形光学元件来产生双功能照明即差异化照明。应理解的是,允许产生近光束型和远光束型照明的双功能装置的应用已经被较为具体地描述,但该装置可以容易地应用以便执行不同功能,很可能包括特别是昼间运行光功能。

当然,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各种改变添加到如上作为非限制性实例描述的所述照明装置的结构,只要其使用具有发光棒的至少一个半导体光源,特别是用以容易地从一个光源到另一光源改变亮度。在任何情况下,本发明不限于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实施例,并且特别地扩展到任何等效装置以及扩展到这些装置的任何技术上可行的组合。

作为实例,未说明的某些变量在下面加以描述,尽管这个列表不是穷尽性的:

-用于共用光线的光学元件,并不包括如上所述的反射体,而是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或反射体与透镜的组合;

-所述发射部的两个区的尺寸基本上相等,应理解为如上,由第一和第二区单独地发射的光线被成形光学元件所转向以便产生两个分离的照明和/或信号指示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