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2475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模块,具体地涉及一种在显示设备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中通常会使用数个发光二极管作为点状光源,这些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从导光板的侧边入光后,可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而形成面状光源。当背光模块运用在显示设备时,通常会搭配棱镜片使用。因此,光线从导光板出光后可先通过棱镜片再进入显示面板而出光,进而达到提高正视角亮度的目的。然而,由于棱镜片的棱镜结构尺寸与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的尺寸较为接近,加上棱镜结构的排列方向与背光模块的一个侧边平行,故容易产生干涉现象(moire)而影响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因此,为了防止干涉现象发生,现有技术是使用一种改良的棱镜片,其棱镜结构相对背光模块的一个侧边旋转一角度(3°~15°)。

然而,由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光场角度有限,故会导致背光模块中的导光板对应两相邻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位置出现暗带与出光亮度不均匀的问题,此问题一般称为亮暗纹(Hot Spot)现象。当背光模块使用此种改良的棱镜片时,相对背光模块侧边旋转一角度的棱镜结构会导致亮暗纹现象产生偏斜,进而严重影响显示设备的出光效果。而且,此种具有改良的棱镜片也无法搭配目前用于解决亮暗纹的导光板结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出光效果的显示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提出一种显示设备,包括背光模块及显示面板。此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第一棱镜片。导光板包括主体以及复数个斜向微结构。主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至少一个主表面连接入光面。其中,主表面具有第一区以及第二区,且第一区较第二区邻近入光面。斜向微结构设置在第一区,其中每一个斜向微结构具有第一斜率。光源邻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第一棱镜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前方,其中第一棱镜片具有复数个第一棱镜微结构,且每一个第一棱镜微结构具有第二斜率。其中,第一斜率与第二斜率的其中一者为正值,第一斜率与第二斜率的另一者为负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述主体具有垂直于入光面的轴线。每一个斜向微结构沿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延伸方向与轴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每一个第一棱镜微结构沿着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延伸方向与轴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与第一夹角的总和约为9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上述第一区与第二区沿着轴线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上述背光模块还包括第二棱镜片,且第二棱镜片设置于第一棱镜片与导光板之间。其中,第二棱镜片具有复数个第二棱镜微结构,且每一个第二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入光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设置在主表面的第二区。其中,主表面为出光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每一个条状微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入光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点状微结构,设置在主表面的第二区。其中,主表面为反射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主体包括渐缩部与平板部。渐缩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其中第一端的厚度大于第二端的厚度。平板部连接于渐缩部的第二端,其中平板部的厚度等于第二端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主表面位于平板部上。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导光板与第一棱镜片上设置可互相搭配的斜向微结构与第一棱镜结构。藉此,从导光板的斜向微结构出光的光线而进入第一棱镜片后,第一棱镜片上的第一棱镜微结构可导正从斜向微结构射出的光线,以确保光线垂直地从第一棱镜片射出,进而提升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出光效果。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棱镜片亦可搭配目前用于解决亮暗纹的导光板结构设计,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2A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上视图;

图2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第一棱镜片的上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上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100主要包括导光板200、光源300、第一棱镜片400以及第二棱镜片500。光源300邻设于导光板200,并可产生光线而射入导光板200中。光源300包括电路板320以及复数个发光二极管340设置在电路板320上,其中这些发光二极管340与电路板320电性连接。如图1所示,导光板200包括主体220以及设置在主体220上的复数个斜向微结构240。藉此,通过斜向微结构240可有效雾化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340之间以及导光板200靠近入光处的光线,而可混合导光板200靠近入光处的光线,进而可使背光模块100出光更均匀。

一并参照图1和图2A,其中图2A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上视图。主体220包括入光面221及至少一个主表面。在本实施例中,主表面有两个,其中的一个主表面为出光面223,另一个主表面则为反射面225。反射面225与出光面223分别连接于入光面221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斜向微结构240设置在出光面223上。如图2A所示,导光板200的主体220具有轴线A1,且此轴线A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入光面221的延伸方向与光源300的延伸方向。其中,出光面223包括有第一区223a及第二区223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223a与第二区223b沿着轴线A1排列。第一区223a靠近入光面221,第二区223b较第一区223a远离入光面2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223a是指背光模块100在与外盖组装后,会被外盖所遮蔽的无效区(Non Display Area)。第二区223b则是指背光模块100与外盖组装后,不会被外盖所遮蔽,且可被使用者观看到的有效区(Active Area)。在本实施例中,斜向微结构240设置在第一区223a中。每一个斜向微结构240相对轴线A1倾斜,且具有第一斜率。

一并参照图1和图2B,其中图2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第一棱镜片的上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400邻设于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23。第一棱镜片400具有复数个第一棱镜微结构410。每一个第一棱镜微结构410为条状结构,且每一个第一棱镜微结构410相对轴线A1倾斜,且具有第二斜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微结构410的第二斜率与斜向微结构240的第一斜率的其中一者为正值,另一者则为负值。也就是说,第一棱镜片400的第一棱镜微结构410的倾斜方向与导光板200的斜向微结构240的倾斜方向相反。

同时参照图1、图2A及2B,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00的斜向微结构240沿着第一延伸方向D1延伸,且此第一延伸方向D1与轴线A1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1。此外,第一棱镜片400的第一棱镜微结构410沿着第二延伸方向D2延伸,且此第二延伸方向D2与轴线A1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θ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1与第二夹角θ2的总合约等于90度。在示范例子中,当第一斜率为正值、第一夹角θ1为30度,且第二斜率为负值、第二夹角θ2则为60度时,代表斜向微结构240相对轴线A1正向偏斜30度,且第一棱镜微结构410相对轴线A1反向偏斜60度。

继续参照图1,第二棱镜片500设置在导光板200以及第一棱镜片400之间。第二棱镜片500具有复数个第二棱镜微结构510,且这些第二棱镜微结构510的延伸方向相对轴线A1偏斜。也就是说,这些第二棱镜微结构510的延伸方向不与主体220的入光面221的延伸方向垂直。藉此,光源300所产生的光线在进入导光板200并通过斜向微结构240而出光后,会依序经过第二棱镜片500及第一棱镜片400,而可确保光线垂直地从第一棱镜片400射出。更具体而言,若导光板没有设置斜向微结构240的话,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线在通过具有第一棱镜微结构410的棱镜片400后,将使得导光板的入光侧所产生的亮暗纹现象产生歪斜而超出有效区。因此,设置在导光板200的主体220上的斜向微结构240除了可混合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340之间的光线外,亦可调整从斜向微结构240出光的光线射出方向。藉此,光线从斜向微结构240出光而进入第一棱镜微结构410后,第一棱镜微结构410可进一步校正从斜向结构240射出的光线,进而使光线从第一棱镜片400垂直地射出。

继续参照图1及图2A,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00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260设置在出光面223的第二区223b中。较佳地,这些条状微结构26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入光面221,藉此,通过条状微结构260可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亮度以及出光均齐度。

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亦可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参照图3,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上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600同样包括主体620以及设置在主体620上的复数个斜向微结构640。主体620包括入光面621及至少一个主表面。在本实施例中,主表面有两个,其中的一个主表面为反射面623,另一个主表面则为出光面。反射面623与出光面分别连接于入光面621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斜向微结构640设置在反射面623上。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600可直接取代如图1所示的导光板200。此外,导光板600的斜向微结构640的设计方式与前述导光板200的斜向微结构240相同,以达到与第一棱镜片400上的第一棱镜微结构410互相搭配的目的,故于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600还包括复数个点状微结构660。这些点状微结构660位于反射面623未设置斜向微结构640的区域。藉此,通过点状微结构660可增加整体导光板600的出光辉度以及出光均匀度。

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并不限于平板式设计。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板亦可为楔形导光板。参照图4,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导光板700包括主体720以及复数个斜向微结构740。在本实施例中,主体720包括平板部720a以及连接平板部720a的渐缩部720b。主体720具有入光面721以及主表面723,其中入光面721位于渐缩部720b的侧面,主表面723是位于平板部720a上。在本实施例中,主表面723可为出光面,且斜向微结构740设置在主表面723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斜向微结构740亦可根据需求而同时设置在渐缩部720b与平板部720a的位置。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700可直接取代如图1所示的导光板200。此外,导光板700的斜向微结构740的设计方式与前述导光板200的斜向微结构240相同,以达到与第一棱镜片400上的第一棱镜微结构410互相搭配的目的,故于此不再赘述。

另参照图5,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局部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800包括如图1所示的背光模块100以及显示面板810。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810设置在背光模块100的导光板200的出光侧,且经由导光板200出光的光线可射入显示面板810中,并可达到与前述相同的目的,故在此不再赘述。更具体而言,本案实施例以图1所示的具有导光板200的背光模块100应用于显示设备800中仅用来作为示范说明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前述其他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例如具有导光板600或700的背光模块亦可应用于显示设备中,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导光板与第一棱镜片上设置可互相搭配的斜向微结构与第一棱镜结构。藉此,从导光板的斜向微结构出光的光线而进入第一棱镜片后,第一棱镜片上的第一棱镜微结构可导正从斜向微结构射出的光线,以确保光线垂直地从第一棱镜片射出,进而提升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出光效果。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棱镜片亦可搭配目前用于解决亮暗纹的导光板结构设计,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符号说明

100 背光模块

200 导光板

220 主体

221 入光面

223 出光面

223a 第一区

223b 第二区

225 反射面

240 斜向微结构

260 条状微结构

300 光源

320 电路板

340 发光二极管

400 第一棱镜片

410 第一棱镜微结构

500 第二棱镜片

510 第二棱镜微结构

600 导光板

620 主体

621 入光面

623 反射面

640 斜向微结构

660 点状微结构

700 导光板

720 主体

720a 平板部

720b 渐缩部

721 入光面

723 主表面

740 斜向微结构

800 显示设备

810 显示面板

A1 轴线

D1 第一延伸方向

D2 第二延伸方向

θ1 第一夹角

θ2 第二夹角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