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LED射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4773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LED射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节能LED射灯,属于照明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LED射灯就是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射灯。传统射灯多采用卤素灯,发光效率较低、比较耗电、被照射环境温度上升、使用寿命短。LED光源在发光原理、节能、环保的层面上都远远优于传统照明灯具。而且LED发光的单向性形成了对射灯配光的完美支持。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610061872.8的一种节能LED射灯,由底座、及与底座且利用螺栓连接的灯壳,及设置在灯壳上的第一散热槽,及设置在灯壳内的灯芯组件,及与灯芯组件连接且利用螺栓安装在底座上的触针,其中,灯芯组件包括灯罩,及设置在灯罩上的保护罩,及设置在灯罩和保护罩之间的第一LED灯、第二LED灯和第三LED灯。本发明的特点是,1、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便于拆卸维护;2、利用三种不同颜色的LED节能灯,一方面使用时功率小、节能环保,另一方面发出的灯光有助于睡眠,使得使用者具有良好作息时间;3、灯壳、灯罩分别设置的第一散热槽、第二散热槽,有助于散热,保证LED节能灯安全,提高使用寿命。

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射灯24小时都处于开启状态,晚上开着的亮度会显得较为清楚,而到了早上,由于白天的视野亮度较亮,无法看出射灯是否处于开启状态,严重浪费电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LED射灯,以解决的射灯24小时都处于开启状态,晚上开着的亮度会显得较为清楚,而到了早上,由于白天的视野亮度较亮,无法看出射灯是否处于开启状态,严重浪费电力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节能LED射灯,其结构包括灯泡、灯壳、导线、固定前环、防眩网、透镜、防眩罩、调节器、灯芯、散热器、电路板、光感装置,所述灯壳为筒状结构,横截面为长方体,长为14cm,半径为4cm,所述灯壳与灯泡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灯泡为圆形,所述灯壳前端与固定前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固定前环为中空圆柱体,所述固定前环焊接防眩网,且防眩网为网状结构。所述灯壳与透镜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透镜为圆柱体结构,所述透镜下设有防眩罩,且防眩罩为圆柱体结构,所述防眩罩与调节器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调节器为圆形,所述调节器与设在灯芯上,且灯芯为圆形,半径为1cm,所述灯芯与电路板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电路板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电路板与散热器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散热器中部为圆柱体,外侧为扇形,所述电路板通过导线连接光感装置,且光感装置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光感装置由底座、扫描器、螺母、机身、检测器、显示器、开关键组成,所述机身高为7cm,长为7cm,宽为3cm,所述机身与底座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采用为U型结构,所述底座焊接螺母,螺母为圆柱体结构,共设有两个,分别设在底座左右两侧且等边大小一致,所述螺母与机身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机身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机身左侧设有检测器,且检测器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检测器右侧设有扫描器,扫描器为长方体结构,且检测器与扫描器等边大小一致,所述扫描器上方设有显示器,且显示器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机身右侧面上方设有开关键,且开关键为长方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灯壳与导线采用间隙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灯壳通过固定前环连接防眩网。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器通过防眩罩连接灯壳。

进一步地,所述灯芯通过电路板连接散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通过防眩网连接灯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有光感装置,通过扫描器扫描光的光度,检测器检查光的光度是否比LED射灯照射的光度强烈,检测后的数据从电路板通过导线连接显示器,从显示器观看数据,光度一旦超过LED射灯照射的强度,LED射灯会自动关闭,也可以人为通过开关键进行关闭,有效节省电力,延长LED射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LED射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LED射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光感装置示意图。

图中:灯泡-1、灯壳-2、导线-3、固定前环-4、防眩网-5、透镜-6、防眩罩-7、调节器-8、灯芯-9、散热器-10、电路板-11、光感装置-12、底座-121、扫描器-122、螺母-123、机身-124、检测器-125、显示器-126、开关键-12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节能LED射灯,其结构包括灯泡1、灯壳2、导线3、固定前环4、防眩网5、透镜6、防眩罩7、调节器8、灯芯9、散热器10、电路板11、光感装置12,所述灯壳2为筒状结构,横截面为长方体,长为14cm,半径为4cm,所述灯壳2与灯泡1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灯泡1为圆形,所述灯壳2前端与固定前环4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固定前环4为中空圆柱体,所述固定前环4焊接防眩网5,且防眩网5为网状结构。所述灯壳2与透镜6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透镜6为圆柱体结构,所述透镜6下设有防眩罩7,且防眩罩7为圆柱体结构,所述防眩罩7与调节器8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调节器8为圆形,所述调节器8与设在灯芯9上,且灯芯9为圆形,半径为1cm,所述灯芯9与电路板11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电路板1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电路板11与散热器10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散热器10中部为圆柱体,外侧为扇形,所述电路板11通过导线3连接光感装置12,且光感装置12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光感装置12由底座121、扫描器122、螺母123、机身124、检测器125、显示器126、开关键127组成,所述机身124高为7cm,长为7cm,宽为3cm,所述机身124与底座121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采用为U型结构,所述底座121焊接螺母123,螺母123为圆柱体结构,共设有两个,分别设在底座121左右两侧且等边大小一致,所述螺母123与机身124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机身124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机身124左侧设有检测器125,且检测器125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检测器125右侧设有扫描器122,扫描器122为长方体结构,且检测器125与扫描器122等边大小一致,所述扫描器122上方设有显示器126,且显示器126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机身124右侧面上方设有开关键127,且开关键127为长方体结构。

本专利所说的螺母123辅助底座固定机身,所述显示器126显示光度的数据。

当使用者想使用本专利的时候,首先采用灯泡1通过导线3连接光感装置12,螺母123辅助底座固定机身,显示器126显示光度的数据,通过扫描器122扫描光的光度,检测器125检查光的光度是否比LED射灯照射的光度强烈,检测后的数据从电路板11通过导线3连接显示器126,从显示器126观看数据,光度一旦超过LED射灯照射的强度,LED射灯会自动关闭,也可以人为通过开关键进行关闭,有效节省电力,延长LED射灯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灯泡1、灯壳2、导线3、固定前环4、防眩网5、透镜6、防眩罩7、调节器8、灯芯9、散热器10、电路板11、光感装置12,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射灯24小时都处于开启状态,晚上开着的亮度会显得较为清楚,而到了早上,由于白天的视野亮度较亮,无法看出射灯是否处于开启状态,严重浪费电力,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能够通过扫描器扫描光的光度,检测器检查光的光度是否比LED射灯照射的光度强烈,检测后的数据从电路板通过导线连接显示器,从显示器观看数据,光度一旦超过LED射灯照射的强度,LED射灯会自动关闭,也可以人为通过开关键进行关闭,有效节省电力,延长LED射灯的使用寿命。具体如下所述:

所述光感装置12设有底座121和扫描器122,所述机身124高为7cm,长为7cm,宽为3cm,所述机身124与底座121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采用为U型结构,所述底座121焊接螺母123,螺母123为圆柱体结构,共设有两个,分别设在底座121左右两侧且等边大小一致,所述螺母123与机身124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机身124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机身124左侧设有检测器125,且检测器125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检测器125右侧设有扫描器122,扫描器122为长方体结构,且检测器125与扫描器122等边大小一致,所述扫描器122上方设有显示器126,且显示器126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机身124右侧面上方设有开关键127,且开关键127为长方体结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