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灯具,该车辆用灯具具有板状导光体,该板状导光体配置为在车辆用灯具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尾灯、示廓灯等车辆用灯具的结构,已知具有板状导光体的结构。
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下述车辆用灯具,其构成为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相对于配置为在车辆用灯具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导光体,从在其第1板面形成的入射部射入。
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构成为,在板状导光体中在与第1板面相对的第2板面,形成有使来自上述入射部的入射光朝向该板状导光体的前端面反射的反射部。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146554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其反射部的反射区域小,因此不容易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入射部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
本发明就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该车辆用灯具构成为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相对于配置为在车辆用灯具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导光体,从在其第1板面形成的入射部射入,在该车辆用灯具中,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其入射部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
本发明通过对板状导光体的结构实施改进,从而使得实现上述目的。
即,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其具有:板状导光体,其配置为在车辆用灯具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发光元件,其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板状导光体使光从在该板状导光体的第1板面形成的入射部射入,
在该车辆用灯具中,
在所述板状导光体中,在与所述第1板面相对的第2板面形成有第1反射部,该第1反射部使来自所述入射部的入射光朝向该板状导光体的前端面进行反射,
所述第1板面的所述入射部所处的部分作为从该第1板面的一般部分凸出的向上台阶面而形成,
所述第1反射部形成为,该第1反射部的所述第1板面侧的周端缘与所述第1板面的一般部分相比位于所述向上台阶面侧。
所述“发光元件”的种类并不特别受到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等。
所述“第1板面”的朝向并不特别受到限定,例如能够采用朝上的板面、朝下的板面等。
所述“第1反射部”,只要形成为其第1板面侧的周端缘与第1板面的一般部分相比位于向上台阶面侧即可,其具体的形状并不特别受到限定。此时,所述“第1反射部”并不是必须是其第1板面侧的周端缘的整个区域与第1板面的一般部分相比位于向上台阶面侧。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构成为相对于配置为在车辆用灯具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导光体,使从在其第1板面形成的入射部射入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通过在与第1板面相对的第2板面形成的第1反射部而朝向其前端面反射,但所述入射部位于从第1板面的一般部分凸出而形成的向上台阶面,所述第1反射部形成为其第1板面侧的周端缘与第1板面的一般部分相比位于向上台阶面侧,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作为第1反射部的结构,设为其第1板面侧的周端缘形成为与第1板面的一般部分相比位于向上台阶面侧,由此能够将其反射区域确保得宽。因此,在该第1反射部中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入射部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车辆用灯具构成为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相对于配置为在车辆用灯具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导光体,从在其第1板面形成的入射部射入,在该车辆用灯具中,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其入射部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而且,由此,对于来自板状导光体的前端面的出射光,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其控制。
在所述结构中,在板状导光体的第2板面,形成有使来自入射部的入射光朝向与前端面不同的方向反射的第2反射部,并且,如果在板状导光体中在位于与前端面不同的方向的端面,形成有使来自第2反射部的反射光朝向前端面反射的左右1对的第3反射部,则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能够使来自入射部的入射光更多地向前端面到达,因此能够提高针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而且,由于能够使来自入射部的入射光相对于前端面以宽范围到达,所以能够看上去像是前端面在宽范围发光。
在所述结构中,多组板状导光体及发光元件也能够构成为在与车辆用灯具的大致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而配置。此时,如果构成为各组板状导光体相互一体地形成,并且各组发光元件支撑于共通的基板,则能够将多组板状导光体及发光元件省空间且高位置精度地配置。
在采用了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如果构成为各组板状导光体中的向上台阶面形成为相互成为大致共面,则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各组发光元件支撑于共通的基板的结构,且能够进一步推进省空间化。
在所述结构中,设为下述结构,即,在板状导光体的前端部形成有板状延长部,该板状延长部以向该板状导光体的板厚方向折弯的方式延伸,作为板状导光体的前端面的结构,设为具有使来自所述反射部的反射光朝向板状延长部进行反射的反射面,并且作为板状延长部的结构,如果使来自该反射面的反射光在该板状延长部的后表面进行反射而从该板状延长部的前表面射出,则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在灯具正面观察时,能够看上去像是板状导光体的板状延长部在宽范围发光,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发光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俯视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以将透光罩拆下的状态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的、图1的iii方向矢向视图。
图4是在与图2相同的位置通过铅垂剖面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的导光体单元的剖面斜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俯视剖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与图2相同的图。
图8是表示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导光体单元的、与图4相同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的俯视剖视图,图2是其ii-ii线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是在车辆的左前端部设置的示廓灯,且构成为在由灯体12和透明状的透光罩14形成的灯室内,装入有导光体单元20和3个发光元件30。
此外,作为车辆用灯具10,在图1中,由x表示的方向是“前方”(作为车辆也是“前方”),由y表示的方向是与“前方”正交的“左方向”(作为车辆也是“左方向”,但在灯具正面观察时为“右方向”)。
透光罩14形成为,从车宽方向内侧(右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后方侧绕入。此时,该透光罩14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沿朝向前方侧稍微鼓起的凸曲线而向后方侧倾斜地延伸。
图3是图1的iii方向矢向视图,且是以将透光罩14拆下的状态表示车辆用灯具10的图。
如图3所示,导光体单元20是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透明的合成树脂成型品,且形成为沿水平面平板状地延伸。
该导光体单元20构成为,在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3个板状导光体22a、22b、22c以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按该顺序排列而配置的状态一体地形成。
而且,该导光体单元20在形成于其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凸缘部20a1及形成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凸缘部20a2处支撑于灯体12。
3个发光元件30都是白色发光二极管,且具有相同的结构。
各发光元件30在导光体单元20的上方侧以其发光面30a朝向下方的状态,经由沿水平面延伸的共通的基板32而支撑于灯体12。
如图1所示,各板状导光体22a~22c形成为,其前端面22a与透光罩14的绕入形状相对应地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后方侧倾斜。
因此,各板状导光体22a~22c的前端面22a的后倾角度按该顺序逐渐地变大,但除此以外的结构都是同样的。
因此,以下,对从车宽方向内侧起第2个板状导光体22b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在与图2相同的位置通过铅垂剖面表示导光体单元20的剖面斜视图。
如图4所示,板状导光体22b的上表面22c,其后部区域作为从其他的一般部分22c0向上方侧凸出的向上台阶面22c1而形成。
该向上台阶面22c1由与其他的一般部分22c0平行的水平面构成,在俯视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的外形形状。而且,该向上台阶面22c1在其前后两端缘经由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倾斜面而与一般部分22c0连接。
板状导光体22b的向上台阶面22c1,在其前端部中与板状导光体22a的向上台阶面22c1共面而相连,另外,在其后端部中与板状导光体22c的向上台阶面22c1共面而相连。
发光元件30配置为,其发光面30a位于向上台阶面22c1中的中心位置的上方附近。由此,向上台阶面22c1的中央部分构成入射部22e,该入射部22e用于使来自发光元件30的出射光射入至该板状导光体22b。
在板状导光体22b,在其下表面22d的后部区域形成有前后1对的第1及第2反射部22f、22g,它们用于使从入射部22e射入至板状导光体22b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进行反射。
位于前方侧的第1反射部22f构成为,使射入至板状导光体22b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的一部分朝向灯具正面方向作为大致平行光而进行全反射。
为了实现这一点,第1反射部22f形成为,从入射部22e的中心位置的正下方的位置(即,发光元件30的发光中心的正下方的位置)朝向灯具正面方向而以大致旋转抛物面状延伸。此时,该第1反射部22f形成为,其上端缘22f1位于上表面22c的向上台阶面22c1的下方附近(即,延伸至与其他的一般部分22c0相比的上方)。
该第1反射部22f的左右宽度,设定为比板状导光体22b的左右宽度的一半稍大的值。
另一方面,位于后方侧的第2反射部22g构成为,使从入射部22e射入至板状导光体22b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的一部分朝向正后的方向作为大致平行光而进行全反射。
为了实现这一点,该第2反射部22g相对于第1反射部22f而具有前后对称的反射面形状,其上端缘22g1位于向上台阶面22c1的下方附近。
板状导光体22b的后端面22b与向上台阶面22c1相比位于后方侧。在该后端面22b,用于使来自第2反射部22g的反射光朝向前方反射的左右1对的第3反射部22b1遍及该后端面22b的整个宽度而形成。
各第3反射部22b1以直角等腰三角形状的水平剖面形状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直角棱镜面状,其上端面与上表面22c的一般部分22c0共面而形成。而且,各第3反射部22b1通过使来自第2反射部22g的反射光进行2次全反射,从而将其设为朝向灯具正面方向的大致平行光。
板状导光体22b的前端面22a,在俯视观察时台阶状地划分为多个带状区域,在各带状区域分配有扩散透镜元件22s。各扩散透镜元件22s的水平剖面形状设定为凸曲线状,铅垂剖面形状设定为凹曲线状。
而且,在该前端面22a中,使到达至该前端面22a的来自第1反射部22f的反射光及来自各第3反射部22b1的反射光,通过多个扩散透镜元件22s而作为在上下及左右方向扩散的光向前方射出。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构成为相对于配置为沿水平面在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导光体22b,使从在其上表面22c(第1板面)形成的入射部22e射入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通过在其下表面22d(第2板面)形成的第1反射部22f而朝向其前端面22a反射。入射部22e位于从上表面22c的一般部分22c0凸出而形成的向上台阶面22c1,第1反射部22f形成为其上端缘22f1(第1板面侧的周端缘)与上表面22c的一般部分22c0相比位于上方侧(向上台阶面22c1侧),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作为第1反射部22f的结构,设为其上端缘22f1形成为与上表面22c的一般部分22c0相比位于上方侧,由此能够将其反射区域确保得宽。因此,在该第1反射部22f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入射部22e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车辆用灯具10构成为使来自发光元件30的出射光,相对于配置为在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导光体22b,从在其上表面22c形成的入射部22e射入,在该车辆用灯具10中,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其入射部22e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而且,由此,对于来自板状导光体22b的前端面22a的出射光,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其控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导光体22b的下表面22d,形成有使来自入射部22e的入射光朝向正后的方向(与前端面22a不同的方向)反射的第2反射部22g,另外,在板状导光体22b的后端面22b(位于与前端面22a不同的方向的端面),形成有使来自第2反射部22g的反射光朝向前端面22a反射的左右1对的第3反射部22b1,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能够使来自入射部22e的入射光更多地向前端面22a到达,因此能够提高针对来自发光元件30的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而且,由于能够使来自入射部22e的入射光相对于前端面22a以宽范围到达,所以能够看上去像是前端面22a在宽范围发光。
此时,该第2反射部22g也形成为其上端缘22g1与上表面22c的一般部分22c0相比位于上方侧,因此能够将其反射区域确保得宽。因此,在该第2反射部22g中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入射部22e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3组板状导光体22a~22c及发光元件30在车宽方向排列而配置,但各组板状导光体22a~22c作为导光体单元20而一体地形成,各组发光元件30支撑于共通的基板32,因此能够将3组板状导光体22a~22c及发光元件30省空间且高位置精度地配置。
此时,各组板状导光体22a~22c中的向上台阶面22c1形成为相互共面,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各组发光元件30支撑于共通的基板32的结构,且能够进一步推进省空间化。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构成为第1反射部22f使来自入射部22e的入射光反射为大致平行光而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构成为反射为扩散光。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构成为第2及第3反射部22g、22b1通过其组合,使来自入射部22e的入射光反射为大致平行光而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构成为反射为扩散光。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各板状导光体22a~22c的入射部22e在其上表面22c侧形成的结构而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设为在其下表面22d侧形成的结构。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3组板状导光体22a~22c及发光元件30在车宽方向排列而配置的结构而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设为它们配置小于或等于2组或大于或等于4组的结构。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为导光体单元20平板状地延伸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设为下述结构,即,形成为根据部位的不同而壁厚变化。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为导光体单元20沿水平面延伸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设为下述结构,即,形成为在除此以外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车辆用灯具10是设置于车辆的左前端部的示廓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除了示廓灯以外,不论是日间行车灯、尾灯、制动灯、转向信号灯、车内灯等、设置于车辆的部位、功能如何,通过采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10的俯视剖视图,图6是其vi-vi线剖视图。
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是同样的,但导光体单元120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与此相伴,灯体112和透明状的透光罩114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导光体单元120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导光体单元120同样地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透明的合成树脂成型品,且形成为沿水平面平板状地延伸。
该导光体单元120构成为,在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3个板状导光体122a、122b、122c以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按该顺序排列而配置的状态一体地形成。
而且,该导光体单元120在形成于其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凸缘部120a1及形成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凸缘部120a2处支撑于灯体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构成为3个发光元件30在导光体单元120的上方侧以其发光面30a朝向下方的状态,经由沿水平面延伸的共通的基板32而支撑于灯体112。
各板状导光体122a~122c形成为,其前端面122a与透光罩14的绕入形状相对应地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后方侧倾斜。
因此,各板状导光体122a~122c的前端面122a的后倾角度按该顺序逐渐地变大,但除此以外的结构都是同样的。
因此,以下,对从车宽方向内侧起第2个板状导光体122b的结构进行说明。
该板状导光体122b的上表面122c,其后部区域作为从其他的一般部分122c0向上方侧凸出的向上台阶面122c1而形成。
该向上台阶面122c1由与其他的一般部分122c0平行的水平面构成,在俯视观察时具有直角等腰三角形的顶点部分向后方侧以呈两个山峰的形状凸出的外形形状。而且,该向上台阶面122c1在其前端缘经由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倾斜面而与一般部分122c0连接。该向上台阶面122c1延伸至板状导光体122b的后端面122b。
发光元件30配置为,其发光面30a位于向上台阶面122c1中的中央稍靠后的位置的上方附近。由此,向上台阶面122c1的中央稍靠后的部分构成入射部122e,该入射部122e用于使来自发光元件30的出射光射入至该板状导光体122b。
在板状导光体122b,其下表面122d的后部区域形成有第1反射部122f及左右1对的第2反射部122g,它们用于使从入射部122e射入至板状导光体122b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进行反射。
第1反射部122f位于发光元件30的前方侧,构成为,使射入至板状导光体122b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的一部分,朝向灯具正面方向在俯视观察时作为大致平行光、在侧视观察时作为斜朝下的大致收敛光而全反射。
为了实现这一点,该第1反射部122f构成为,从入射部122e的中心位置的正下方的位置(即,发光元件30的发光中心的正下方的位置)朝向灯具正面方向以大致抛物线状的水平剖面形状且大致椭圆状的铅垂剖面形状延伸。此时,该第1反射部122f形成为,其上端缘122f1的后部区域位于上表面122c的向上台阶面122c1的下方附近(即,延伸至与其他的一般部分122c0相比的上方)。
该第1反射部122f的左右宽度,设定为比板状导光体122b的左右宽度的一半稍小的值。
另一方面,左右1对的第2反射部122g,在第1反射部122f的后方侧以左右对称的位置关系形成。各第2反射部122g构成为,使从入射部122e射入至板状导光体122b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的一部分,朝向与灯具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在俯视观察时作为大致平行光、在侧视观察时作为斜朝下的大致收敛光而全反射。为了实现这一点,各第2反射部122g具有使第1反射部122f旋转了90°的反射面形状。
板状导光体122b的后端面122b,其一部分由各第2反射部122g的上端缘122g1构成,其余的部分由使来自第2反射部122g的反射光朝向前方反射的左右1对的第3反射部122b1构成。
各第2反射部122g的上端缘122g1形成为,构成后端面122b的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以抛物线状延伸,但各第2反射部122g相互的边界线及第1反射部122f的边界线的部分在俯视观察时直线状地形成。
另一方面,各第3反射部122b1沿直角等腰三角形的斜边铅垂面状地形成。而且,各第3反射部122b1构成为,使来自第2反射部122g的反射光在俯视观察时朝向灯具正面方向作为大致平行光进行全反射,并且在侧视观察时朝向前斜下方进行全反射。
板状导光体122b的前端面122a,在俯视观察时台阶状地划分为多个带状区域,在各带状区域分配有扩散透镜元件122s。各扩散透镜元件122s的水平剖面形状设定为凸曲线状,铅垂剖面形状设定为直线状。
而且,在该前端面122a中,使到达至该前端面122a的来自第1反射部122f的反射光及来自各第3反射部122b1的反射光,通过多个扩散透镜元件122s而作为在上下及左右方向扩散的光向前方射出。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10,构成为相对于配置为沿水平面在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导光体122b,使从在其上表面122c(第1板面)形成的入射部122e射入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通过在其下表面122d(第2板面)形成的第1反射部122f,朝向其前端面122a反射。入射部122e位于从上表面122c的一般部分122c0凸出而形成的向上台阶面122c1,第1反射部122f形成为,其上端缘122f1(第1板面侧的周端缘)的后部区域与上表面122c的一般部分122c0相比位于上方侧(向上台阶面122c1侧),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作为第1反射部122f的结构,形成为其上端缘122f1的后部区域与上表面122c的一般部分122c0相比位于上方侧,由此能够将其反射区域确保得宽。因此,在该第1反射部122f中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入射部122e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车辆用灯具110构成为使来自发光元件30的出射光,相对于配置为在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导光体122b,从在其上表面122c形成的入射部122e射入,在该车辆用灯具110中,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其入射部122e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而且,由此,对于来自板状导光体122b的前端面122a的出射光,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其控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导光体122b的下表面122d,形成有使来自入射部122e的入射光朝向与灯具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前端面122a不同的方向)反射的左右1对的第2反射部122g,另外,在板状导光体122b的后端面122b(位于与前端面122a不同的方向的端面),形成有使来自第2反射部122g的反射光朝向前端面122a反射的左右1对的第3反射部122b1,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能够使来自入射部122e的入射光更多地向前端面122a到达,因此能够提高针对来自发光元件30的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而且,由于能够使来自入射部122e的入射光相对于前端面122a以宽范围到达,所以能够看上去像是前端面122a以宽范围发光。
此时,该第2反射部122g也形成为其上端缘122g1的一部分区域与上表面122c的一般部分122c0相比位于上方侧,因此能够将其反射区域确保得宽。因此,在该第2反射部122g中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针对来自入射部122e的入射光的反射控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1反射部122f及各第2反射部122g使来自入射部122e的入射光作为斜朝下的大致收敛光而进行全反射,因此能够使在上下方向扩散的光到达至前端面122a。因此,尽管各扩散透镜元件122s的铅垂剖面形状设定为直线状,但仍能够使来自前端面122a的出射光在上下方向扩散。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3组板状导光体122a~122c及发光元件30在车宽方向排列而配置,但各组板状导光体122a~122c作为导光体单元120而一体地形成,各组发光元件30支撑于共通的基板32,因此能够将3组板状导光体122a~122c及发光元件30省空间且高位置精度地配置。
此时,各组板状导光体122a~122c中的向上台阶面122c1形成为相互共面,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各组发光元件30支撑于共通的基板32的结构,且能够进一步推进省空间化。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210的、与图2相同的图,图8是与图4相同的图。
如图7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是同样的,但导光体单元220的结构及各发光元件30的配置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与此相伴,灯体212和透明状的透光罩214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该导光体单元220,在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3个板状导光体(在图8中仅图示出板状导光体222a、222b)以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按该顺序排列而配置的状态一体地形成。
而且,该导光体单元220在形成于其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凸缘部220a1及形成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凸缘部(未图示)支撑于灯体212。
以下,对从车宽方向内侧起第2个板状导光体222b的结构进行说明。
该板状导光体222b具有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导光体22b上下反转的形状。即,在该板状导光体222b中,其下表面222d的后部区域作为从其他的一般部分222d0向下方侧凸出的向上台阶面222d1而形成。
另外,在该板状导光体222b的前端部,构成为形成有以向下方折弯的方式延伸的板状延长部222h。
发光元件30构成为,在板状导光体222b的下方侧以其发光面30a朝向上方的状态,经由共通的基板32而支撑于灯体212。
此时,发光元件30配置为,其发光面30a位于向上台阶面222d1中的中心位置的下方附近。由此,向上台阶面222d1的中央部分构成入射部222e,该入射部222e用于使来自发光元件30的出射光射入至该板状导光体222b。
在板状导光体222b的上表面222c的后部区域形成有前后1对的第1及第2反射部222f、222g,它们用于使从入射部222e射入至板状导光体222b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进行反射。
这些第1及第2反射部222f、222g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及第2反射部22f、22g相同。即,这些第1及第2反射部222f、222g形成为,其下端缘222f1、222g1位于下表面222d的向上台阶面222d1的上方附近(即,延伸至与其他的一般部分222d0相比的下方)。
在板状导光体222b的后端面222b形成有左右1对的第3反射部222b1,它们使来自第2反射部222g的反射光朝向前方反射。各第3反射部222b1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各第3反射部222b1相同。
板状延长部222h形成为从板状导光体222b的前端部朝向前斜下方延伸。
板状导光体222b的前端面222a具有多个反射面222s1,它们使到达至该前端面222a的来自第1反射部222f的反射光及来自各第3反射部222b1的反射光朝向板状延长部222h反射。
这些多个反射面222s1作为纵长的带状区域而在车宽方向以台阶状配置。
各反射面222s1构成为从其上端缘朝向下端缘向前方侧位移的平面状的倾斜面,使到达至该反射面222s1的光朝向板状延长部222h进行全反射。
板状延长部222h形成为,随着朝向其前端部(即,下端部)而前后宽度变窄。在该板状延长部222h的后表面222h2,使来自各反射面222s1的反射光朝向前方进行全反射的多个反射元件222s2在上下方向以台阶状形成。另一方面,该板状延长部222h的前表面222h1由以直线状的铅垂剖面形状在车宽方向以凸曲线状延伸的顺滑的曲面构成。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210,其板状导光体222b具有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导光体22b在上下反转的形状,各发光元件30以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各发光元件30在上下反转的状态进行了配置,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导光体222b的前端部形成有板状延长部222h,该板状延长部222h以向下方(向该板状导光体222b的板厚方向)折弯的方式延伸,因此能够看上去像是该板状延长部222h在宽范围发光,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发光面积。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板状延长部222h的前表面222h1由顺滑的曲面构成而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构成为在该前表面222h1形成有多个扩散透镜元件等。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板状延长部222h以向下方折弯的方式延伸而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构成为以向上方折弯的方式延伸。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要素示出的数值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可以将这些要素适当设定为不同的值。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能够采用加入了除此以外的各种变更的结构。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6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29240号,在这里作为参照而导入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