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车载背光模组的下框背面通常通过铆接具有内螺纹的筒状螺丝来固定线路板,这种内螺纹的筒状螺丝需要设置有孔和孔环,所以其外围尺寸稍大,占用的面积也较大,比如M2.5的螺丝,其孔环直径约为6.6mm,铆头的直径约为8.5mm,而线路板则必须开设大于8.5mm的通孔才能套设进去,当线路板的设计空间有限时,此设计将无法满足需求;当铆头设于距离下框边缘较近时,该设计也无法太靠近铆接,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可大幅降低铆头的直径,进而降低与之装配的线路板的通孔的直径,从而使线路板可余留有更大的设计空间,避免与其他设计相干涉;也可使铆头位置更靠近下框边缘,增加设计的可行性。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下框、线路板、导光板、FPC、LED灯和光学膜组,所述下框包括底板和由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底板的下表面通过铆头铆接有外螺纹螺丝;所述线路板套设于所述铆头上;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底板上表面;所述FPC设于所述侧壁上;所述LED灯设于所述FPC上;所述光学膜组设于所述导光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上表面一侧设有双面粘,所述双面粘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台阶,所述台阶表面具有粘性。
进一步地,所述双面粘包括叠加层和粘胶层,所述叠加层形成有所述台阶,所述粘胶层设于所述台阶上。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模组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大幅降低铆头的直径,进而降低与之装配的线路板的通孔的直径,从而使线路板可余留有更大的设计空间,避免与其他设计相干涉;也可使铆头位置更靠近下框边缘,增加设计的可行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另一种背光模组。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3的改进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扩散膜的改进结构示意图。
图6为FPC的改进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下框1、线路板、导光板2、FPC3、LED灯4和光学膜组,所述下框1包括底板11和由底板11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12,所述底板11与所述侧壁12相互垂直,所述底板11的下表面通过铆头5铆接有外螺纹螺丝6;所述线路板上设有通孔,其通过通孔套设于所述铆头5上;所述导光板2设于所述底板11上表面;所述FPC3设于所述侧壁12上;所述LED灯4设于所述FPC3上;所述光学膜组设于所述导光板2上。由于铆接的螺丝为外螺纹螺丝6,其不需要孔环,以M2.5的螺丝为例,其铆头5的直径约为5mm,而设置内螺纹的铆头5的直径约为8.5mm,由此可知,该设计可大幅降低铆头5的直径,进而降低与之装配的线路板的通孔的直径,从而使线路板可余留有更大的设计空间,避免与其他设计相干涉;也可使铆头5位置更靠近下框1边缘,增加设计的可行性。
请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2上表面的一侧还设有双面粘7,所述双面粘7的下表面具有粘性,其粘贴固定于所述导光板2上,所述双面粘7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台阶8,所述台阶8表面具有粘性;所述光学膜组设于所述双面粘7上,所述光学膜组包括至少一层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双面粘7的台阶8上,所述台阶8的数量与所述光学膜片的数量相对应。每个所述台阶8的高度大于每层所述光学膜片的高度,本实施例的光学膜组优选为依次叠加设置的扩散膜9、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所述台阶8优选为三个,其与扩散膜9、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相对应。由于台阶8表面具有粘性,其可使光学膜片固定在台阶8表面上;双面粘7可由模切厂完成,组装只需一次贴附,可以自动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也避免了在导光板2上设置台阶8而导致的粘不住光学膜片和产生亮线的问题;导光板2模具制造也更简单,发光效果更容易处理;双面粘7与显示模组的可视区域的距离可设置的更小。
请参阅图4,进一步地,所述双面粘7包括叠加层71和粘胶层72,所述叠加层71形成有所述台阶8,所述粘胶层72设于所述台阶8上。叠加层71可由长短不一的多层结构构成,以形成该台阶8,该多层结构的每一层的高度可根据光学膜片的高度来设计,从而保证双面粘7的高度与光学膜片的高度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叠加层71的材料优选为薄膜材料,更优地,该材料优选为PET。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2上表面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用于定位所述双面粘7,可进一步提升装配效率。
请结合图1和图5,进一步地,所述扩散膜9延伸并靠近至所述FPC3,位于非显示区的所述扩散膜9的上表面设有暗色层91,位于非显示区的所述扩散膜9的下表面设有亮色层92。由于扩散膜9靠近所述FPC3且其上表面还设有暗色层91,当光线经过暗色层91时会被吸收,而不会照射出去,避免产生亮斑;而扩散膜9的下表面则设有亮色层92,照射到亮色层92的大部分光线会被反射回去以增加亮度同时避免了亮斑的产生。
进一步地,位于显示区边缘的所述暗色层91长于所述亮色层92。即暗色层91比亮色层92更靠近显示区的边缘,以使亮色层92的边缘产生的亮线被暗色层91阻挡,防止边缘亮线的产生。
进一步地,所述扩散膜9抵接至所述FPC3,以进一步阻挡和反射LED灯4发出的光线,增加亮度的同时避免亮斑产生。
请参阅图6,进一步地,该FPC3包括基材层31,基材层31的上表面设置有电路层32,基材层31的下表面设置有金属散热层33,其设置方式可以为电路层32、金属散热层33分别通过双面胶粘贴于基材层31上。由于基材层31的厚度较薄,FPC3上的热量可以通过基材层31扩散到金属散热层33,该金属散热层33能够有效增大FPC3的散热面积,起到均匀散热的作用,从而提高了FPC3的散热效率。其中基材层31可以为聚酰亚胺、聚酯、聚砜或聚四氟乙烯中的任意一种,双面胶为丙烯酸胶层或环氧树脂胶层中的任意一种,该金属散热层33可以为铜箔层。
进一步地,FPC3还包括至少一个贯穿基材层31、电路层32以及金属散热层33的穿孔34,该穿孔34的内壁设置有与电路层32、金属散热层33接触的导热层,利用穿孔34处良好的导热性能,可电性连接基材层31两侧的电路层32以及金属散热层33,发挥良好的导热功能,且导热层可提供导热功能,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其中,该导热层可以为铜胶导电油墨层。
进一步地,在穿孔34内设置有与外部导热结构连接的导热体,该导热体从电路层32的一侧与外部导热结构相连接,还与穿孔34内的导热层相接触,以使得电路层32、金属散热层33可以通过穿孔34与外部导热结构相连接,从而使得FPC3中的热量通过该穿孔34中的导热体扩散至外部导热结构,以进一步提高FPC3的散热效率。优选地,为了使穿孔34可以与外部导热结构相连接,该穿孔34设置于FPC3的边缘位置。
进一步地,该金属散热层33为均匀散热结构,其结构可以为网状结构、条状结构、波浪状结构或蜂窝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通过该均匀散热结构,能够更好地提高散热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