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10616发布日期:2019-10-30 00:20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跨骑型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括光源和与光源相比配置在车辆后方侧的反射镜的跨骑型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搭载于低座小型两轮摩托车的前转向灯。

前转向灯包括:作为光源的灯泡;主反射镜,其与灯泡相比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将灯泡的光朝向前方反射;以及辅助反射镜,其配置在主反射镜的后方,将从主反射镜的狭缝漏出到后方的光向侧方反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584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辅助反射镜形成为将具有以上下方向的棱线连接的一对平面的山形面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的阶梯形状,利用透镜在宽范围内确保发光域。因此,虽然光在狭小范围内从主反射镜朝向车辆前方反射,但无法在包含辅助反射镜的宽范围内朝向前方确保充足的光量。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宽范围内以充足的光量向前方照射光的跨骑型车辆用灯具。

本发明的第1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用灯具,包括:光源;第1反射镜,其与光源相比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形成为将具有以上下方向的棱线连接的一对面的山形面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的阶梯形状;以及第2反射镜,其与所述第1反射镜的下端连接,形成为将具有以水平方向的棱线连接的一对面的山形面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的阶梯形状。

根据第2方面,在第1方面构成的基础上,所述第2反射镜的所述棱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1反射镜的所述棱线错开配置。

根据第3方面,在第1或第2方面构成的基础上,所述第1反射镜从沿包含所述光源的光轴的垂直面扩展的最前端的面朝向车辆后方延伸,所述第2反射镜从沿包含所述光源的光轴的水平面扩展的最前端的面朝向车辆后方延伸。

根据第4方面,在第1至第3方面中任一构成的基础上,所述第2反射镜的所述山形面的所述棱线形成为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所述光源侧的圆弧状。

根据第5方面,在第1至第4方面中任一构成的基础上,在所述第2反射镜中,所述山形面的所述棱线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变短。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方面,第1反射镜将从光源到达的光朝向车辆侧方漫反射,在宽范围内确保发光域。由此从车辆侧方提高视觉辨认性。第2反射镜将从光源到达的光朝向车辆前方漫反射,在宽范围内确保发光域。由此从车辆前方提高视觉辨认性。跨骑型车辆用灯具能够在宽范围内以充足的光量向前方及侧方照射光。

根据第2方面,通过将第1反射镜的反射面与第2反射镜的反射面错开配置,从而光的漫反射加强。因此能够在宽范围内全面地确保充足的光量。

根据第3方面,来自光源的光的扩张由阶梯形状的第1反射镜和阶梯形状的第2反射镜规定,因此朝向前方及侧方的光的反射能够均匀化,其中,该第1反射镜从沿包含光源光轴的垂直面扩展的面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该第2反射镜从沿包含光源光轴的水平面扩展的面朝向车辆后方延伸。

根据第4方面,第2反射镜以追随圆弧状的棱线而形成的曲面将光源的光朝向前方反射,因此反射的光能够均匀化。

根据第5方面,在接近光源的位置,从第2反射镜反射的光的光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即两轮摩托车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两轮摩托车的放大主视图。

图3是概略示出转向灯单元的构造的放大主视图。

图4是示廓灯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示廓灯的放大垂直剖视图。

图6是第2反射镜的放大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跨骑型车辆(两轮摩托车)、45…光源(灯泡)、49…(山形面的)棱线、51a…(棱线的前侧)面、51b…(棱线的后侧)面、51c…(最前端的)面、52…第1反射镜、53…(山形面的)棱线、54a…(棱线的前侧)面、54b…(棱线的后侧)面、54c…(最前端的)面、55…第2反射镜、hp…(包含光轴的)水平面、vp…(包含光轴的)垂直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及左右各方向是指从骑乘两轮摩托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图1概略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即两轮摩托车的整体图。两轮摩托车11包括车身架12和安装于车身架12的车身罩13。车身架12包括:头管14;主构架15,其从头管14向后下方延伸;枢轴构架16,其与主构架15的后端结合;以及后构架17,其在后轮wr的前方朝向后上方延伸。在头管14上将前叉18和杆状的转向手柄19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该前叉18将前轮wf以能够绕水平轴旋转自如地方式支承。

在车身罩13上,在后构架17的上方搭载乘员座椅21。车身罩13包括:前罩22,其从前方覆盖头管14;内罩23,其从后方覆盖头管14;左右一对侧罩24,其发挥护腿作用,并从侧方覆盖头管14及主构架15;后罩25,其与侧罩24的后端连接,从侧方覆盖后构架17;尾罩26,其与后罩25的后端连接,从后方覆盖后构架17的后端;手柄罩27,其使握柄19a露出并包覆在转向手柄19上;前翼子板28,其在前罩22的下方从上方覆盖前轮wf;以及后翼子板29,其在后罩25及尾罩26的下方从上方覆盖后轮wr。

在车辆的后方,将摆臂32以绕枢轴31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连结在车身架12上。在摆臂32的后端将后轮wr以绕车轴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从枢轴31远离的位置,在后构架17与摆臂32之间配置后减震单元33。后减震单元33使从路面向乘员座椅21传递的振动缓和。

在前轮wf与后轮wr之间,在车身架12上搭载内燃机35。内燃机35绕曲柄轴的旋转轴线xs生成驱动力。曲柄轴的驱动力经由传动装置向后轮wr传递。

如图2所示,在手柄罩27上从前方埋入头灯36。头灯36的外观与手柄罩27的外观一体化。头灯36的透镜在与手柄罩27的外表面之间形成连续面。头灯36朝向车辆前方照射光。

在前罩22与各侧罩24之间,在车身罩13上埋入转向灯单元37。转向灯单元37的外观与前罩22及侧罩24的外观一体化。转向灯单元37的透镜37a在与前罩22及侧罩24的外表面之间形成连续面。转向灯单元37的透镜37a采用具有光透过性的透明树脂体形成。

转向灯单元37的透镜37a从距离车辆的左右对称面lr最近的透镜37a的最前端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在与前罩22的边缘之间具有棱线38,该棱线38划分形成与前罩22的连续面(第1连续面)39a并沿侧罩24的上端连续至透镜37a的后端。在棱线38的下方,在转向灯单元37的透镜37a上,在从透镜37a的最前端向下延伸的透镜37a的下边缘与侧罩24的前端之间划分出与侧罩24的连续面(第2连续面)39b。

如图3所示,在转向灯单元37中组装有转向灯41及示廓灯(灯具)42。转向灯单元37具有单元主体47,该单元主体47包括:第1支承体44,其支承转向灯41的灯泡(光源)43,在透镜37a与第2连续面39b之间划分形成转向灯41的灯室;以及第2支承体46,其支承示廓灯42的灯泡(光源)45,在透镜37a与第1连续面39a之间划分形成示廓灯42的灯室。单元主体47由例如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单元主体47采用遮光的不透明树脂体形成。在第1支承体44与第2支承体46之间,在单元主体47上划分形成沿透镜37a的棱线38延伸而将转向灯41的灯室与示廓灯42的灯室隔开的分隔部47a。

第1支承体44以将灯泡43的光轴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方式支承灯泡43。灯泡43位于朝向后方凹陷的圆顶形状的反射镜48的中央。反射镜48由例如蒸镀在单元主体47的树脂体上而反射光的金属膜形成。反射镜48朝向车辆前方反射灯泡43的光。在反射镜48的前方,在透镜37a的内表面实施模压加工。

第2支承体46以将灯泡45的光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的方式支承灯泡45。同时参照图4,在第2支承体46上形成有:第1反射镜52,其与灯泡45相比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形成为将具有以上下方向的棱线49连接的一对面51a、51b的山形面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的阶梯形状;以及第2反射镜55,其与第1反射镜52的下端连接,形成为将具有以水平方向的棱线53连接的一对面54a、54b的山形面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的阶梯形状。第1反射镜52从沿着包含灯泡45的光轴的垂直面vp扩展的最前端的面51c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第2反射镜55从沿着包含灯泡45的光轴的水平面hp扩展的最前端的面54c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第1反射镜52及第2反射镜55例如由蒸镀在单元主体47的树脂体上并反射光的金属膜形成。

在第1反射镜52的山形面上,棱线49的前侧面51a从与后轮wr的车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垂直面朝向左右方向外侧以第1长度(立起高度)fh立起。即,前侧面51a从垂直方向的棱线49朝向车辆的左右方向内侧以第1长度fh扩展。棱线49的后侧面51b沿与后轮wr的车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从垂直方向的棱线49朝向后方以大于第1长度fh的第2长度(踏面长度)sh扩展。前侧面51a朝向车辆前方反射光。后侧面51b将从后方相邻的山形面的前侧面51a反射的光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反射。在与第1反射镜52相对的位置对透镜37a的内表面实施模压加工。

如图5所示,在第2反射镜55的山形面上,棱线53的前侧面54a从水平面朝向上方以第3长度(立起高度)th立起。即,前侧面54a从水平方向的棱线53沿垂直面朝向下方以第3长度th扩展。棱线53的后侧面54b沿水平面从水平方向的棱线53朝向后方以与第3长度th大致相等的第4长度(踏面长度)fl扩展。前侧面54a朝向车辆前方反射光。后侧面54b朝向上方反射光。第2反射镜55的棱线5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第1反射镜52的棱线49错开配置。

如图6所示,第2反射镜55的山形面的棱线53形成为曲率半径r的中心位于灯泡45侧的圆弧状。在第2反射镜55中,如图3所示,山形面的棱线53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变短。在与第2反射镜55相对的位置,对透镜37a的内表面实施模压加工。

在单元主体47的第2支承体46形成有圆顶形状的第3反射镜57,其在切缺56以外的部位朝向后方凹陷,该切缺56由包含灯泡45的光轴的垂直面vp和包含灯泡45的光轴的水平面hp在灯泡45周围划分形成。第3反射镜57例如由蒸镀在单元主体47的树脂体上并进行光反射的金属膜形成。第3反射镜57朝向车辆前方反射灯泡45的光。在第3反射镜57的前方,在透镜37a的内表面实施模压加工。灯泡45的光从切缺56朝向后方的第1反射镜52及第2反射镜55照射。

接下来是说明转向灯单元37的动作。若操作转向手柄19的转向灯开关,则转向灯41的灯泡43闪烁。灯泡43的光由反射镜48聚光并向前方照射。转向灯41被从车辆前方视觉辨认。在模压加工的作用下,光进行漫反射,因此在透镜37a的宽范围内确保发光域。

若操作转向手柄19的示廓灯开关,则示廓灯42的灯泡45点亮。灯泡45的光由第3反射镜57聚光并向前方照射。在模压加工的作用下,光进行漫反射,因此在灯泡45的前方在透镜37a的宽范围内确保发光域。

灯泡45的光从切缺56朝向后方的第1反射镜52及第2反射镜55照射。第1反射镜52将从灯泡45到达的光朝向车辆侧方漫反射,利用透镜37a在宽范围内确保发光域。由此提高从车辆侧方的视觉辨认性。第2反射镜55将从灯泡45到达的光向车辆前方漫反射,利用透镜37a在宽范围内确保发光域。由此从车辆前方提高视觉辨认性。示廓灯42在宽范围内以充足的光量向前方及侧方照射光。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廓灯42中,第2反射镜55的棱线53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第1反射镜52的棱线49错开的方式配置。通过像这样使第1反射镜52的反射面与第2反射镜55的反射面错开配置,从而加强光的漫反射。因此能够在宽范围内全面地确保充足的光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反射镜52从沿包含灯泡45的光轴的垂直面vp扩展的最前端的面51c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第2反射镜55从沿包含灯泡45的光轴的水平面hp扩展的最前端的面54c朝向车辆后方延伸。来自灯泡45的光的扩张由阶梯形状的第1反射镜52和阶梯形状的第2反射镜55规定,因此朝向前方及侧方的光的反射均匀化,其中,第1反射镜52从沿包含灯泡45的光轴的垂直面vp扩展的面51c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第2反射镜55从沿包含灯泡45的光轴的水平面hp扩展的面54c朝向车辆后方延伸。

而且,第2反射镜55的山形面的棱线53形成为曲率半径r的中心位于灯泡45侧的圆弧状。第2反射镜55以追随圆弧状的棱线53而形成的曲面将灯泡45的光向前方反射,因此反射的光能够均匀化。

此外,在第2反射镜55中,山形面的棱线53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变短。因此,在接近灯泡45的位置,从第2反射镜55反射的光的光量增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