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79087发布日期:2019-11-29 22:4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LED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申请是2018年12月07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811492241.7、发明名称为“一种led灯”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led灯,特别是高功率led灯,属于照明领域。



背景技术:

led灯因为具有节能,高效,环保,寿命长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诸多照明领域中。led灯作为节能绿色光源,高功率led的散热问题益发受到重视,由于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发光效率衰减,高功率led运作所产生的废热若无法有效散出,则会直接对led的寿命造成致命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高功率led散热问题的解决成为许多相关者的研发重要课题。

在某些应用中,对于整个led灯可能存在重量限制。例如,当led灯采用某些特定规格的灯头,并且led灯以垂吊方式使用时,led灯的最大重量限制到一定范围内。因此,除去电源、灯罩、灯壳等必要的部件后,led灯用于散热的散热器的重量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而对于某些大功率的led灯,例如功率为150w~300w,其光通量可达到20000流明至45000流明左右,也就是说,散热器在其重量限制内,需要消散来自产生20000至45000流明的led灯所产生的热。

现有技术中,led灯的散热设计不合理:在自然对流散热情况下,一般1w的功率需要35平方厘米以上的散热面积。也就是说,,在散热器的重量限制下,现有技术仅采用被动式散热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实现对高功率(大于150w)、大流明(大于20000流明)的led灯的散热,导致led工作时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去,长时间下会影响led的寿命。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717489u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的无风扇led射灯,其散热器的翅片无从下至上的对流,导致翅片的热量辐射至空气后,空气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去,使得翅片周围的空气温度上升,而影响翅片热辐射效率的重要因素,便是翅片与周围空气的温差,因此,空气温度的上升,会影响翅片后续的热辐射。

现有技术中,电源的设置不合理:对于某些大功率的led灯,如功率达到150w~300w时,对电源的散热同样重要,如果led灯工作时,电源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去,则会影响一些电子组件(特别是热敏感度高的组件,如电容)的寿命,从而影响整灯的寿命。通常,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与电源之间无有效的热管理,将会导致散热器的热和电源的热之间相互影响,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190364u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双通道空气对流灯具散热结构及使用其的par灯,其散热鳍片与容纳电源的腔体(腔体的一部分直接形成于散热器上)之间,光源与容纳电源的腔体之间均无有效的热隔离,散热鳍片及光源产生的热容易通过热传导直接进入腔体,而影响腔体内的电源。

有鉴于上述问题,以下提出本发明及其实施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ed灯,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led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灯壳;

被动式散热组件,所述被动式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鳍片和散热底座,所述散热鳍片连接所述灯壳;

电源,所述电源位于所述灯壳内;

灯板,其连接在所述散热器上,所述灯板包括led芯片,所述电源与所述led芯片电连接;

第一散热通道,其形成于所述灯壳的内腔;以及

第二散热通道,其形成于所述散热鳍片和所述散热底座中;

所述led灯的重量小于1.7kg;

给所述led灯提供小于300瓦的电能时,所述led芯片被点亮,且至少发出25000流明的光通量。

可选的,给所述led灯提供小于250瓦的电能时,所述led芯片被点亮,且至少发出25000流明的光通量。

可选的,给所述led灯提供200瓦的电能时,所述led芯片被点亮,且至少发出25000流明的光通量。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的重量小于1.2kg。

可选的,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在所述灯壳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气孔,而所述灯壳上相对的另一端具有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以对流时的烟囱效应以对所述电源进行散热。

可选的,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具有第二进气孔,空气从所述第二进气孔进入后,通过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最后从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的空间流出。

可选的,所述灯板开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及所述第二散热通道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口设于所述灯板的中心的区域,且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分别从第三开口处进气。

可选的,还包括灯罩,所述灯罩包括光输出表面和端面,所述端面上设有透气孔,空气通过所述透气孔而进入到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通道。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气孔在led灯轴向上投影到所述端面所占的区域形成第一部分,而所述端面上的其他区域形成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所述透气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部分上的所述透气孔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的重量占所述led灯的重量的50%以上,而所述散热器的体积占led灯总体的体积的20%以上。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的体积占所述led灯总体的体积的20%~60%。

可选的,所述灯罩的外周壁与散热底座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散热底座上开设孔洞,所述孔洞一侧与所述间隙连通,而另一侧对应于散热鳍片,空气可从所述间隙进入,并通过所述孔洞而到达所述散热鳍片,从而形成第四散热通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led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灯壳,包括一内腔;

被动式散热组件,所述被动式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鳍片和散热底座,所述散热鳍片连接所述灯壳;

电源,所述电源位于所述灯壳的内腔内;

灯板,其连接在所述散热器上,所述灯板包括led芯片,所述电源与所述led芯片电连接;

第一散热通道,其形成于所述灯壳的内腔;以及

第二散热通道,其形成于所述散热鳍片和所述散热底座中;

所述led灯的功率(瓦)与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平方厘米)的比值为1:20~30。

可选的,所述led灯的功率(瓦)与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平方厘米)的比值为1:22~26。

可选的,所述led灯的重量小于1.7kg;给所述led灯提供小于300瓦的电能时,所述led芯片被点亮,且至少发出25000流明的光通量。

可选的,给所述led灯提供小于250瓦的电能时,所述led芯片被点亮,且至少发出25000流明的光通量。

可选的,给所述led灯提供200瓦的电能时,所述led芯片被点亮,且至少发出25000流明的光通量。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重量小于1.2kg。

可选的,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在所述灯壳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气孔,而所述灯壳上相对的另一端具有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以对流时的烟囱效应以对所述电源进行散热。

可选的,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具有第二进气孔,空气从所述第二进气孔进入后,通过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最后从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的空间流出。

可选的,所述灯板开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及所述第二散热通道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口设于所述灯板的中心的区域,且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分别从第三开口处进气。

可选的,还包括灯罩,所述灯罩包括光输出表面和端面,所述端面上设有透气孔,空气通过所述透气孔而进入到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通道。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气孔在led灯轴向上投影到所述端面所占的区域形成第一部分,而所述端面上的其他区域形成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所述透气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部分上的所述透气孔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灯罩的外周壁与散热底座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散热底座上开设孔洞,所述孔洞一侧与所述间隙连通,而另一侧对应于散热鳍片,空气可从所述间隙进入,并通过所述孔洞而到达所述散热鳍片,从而形成第四散热通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以下任一效果或其任意组合:

(1)通过第一散热通道的设置,可以此带走第一散热通道内的热量(电源工作时产生的),通过第二散热通道的设置,可增加对散热器的对流散热,而通过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的设置,增加了整灯自然对流的效率,在整灯重量受限,因此无法针对大功率、大流明的led灯的散热需求而设置相应重量的散热器的情况下,可保证大功率、大流明的led灯的散热。

(2)第三开口分别与第一散热信道及第二散热信道连通,且第三开口设于灯板的中心的区域,而第三开口开设在灯板的中心的区域,使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可共享一个进气的入口,因此,可避免占用灯板过多的区域,从而避免灯板的设置led芯片的区域的面积因开设多个孔而减少。

(3)散热器的重量占led灯的重量的50%以上,而散热器的体积占led灯总体的体积的20%以上,在散热器的导热系数相同的情况下,散热器所占的体积越大,其可用作散热的面积越大。因此,一定程度上,散热器的体积占led灯总体的体积的20%以上时,散热器可具有更多可利用的空间,来增加其散热面积。

(4)第一部分上的透气孔的面积大于第二部分上的透气孔的面积,利于使大部分空气进入第一散热通道,从而更好的对电源进行散热,防止电源的电子组件受热而加速老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led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led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led灯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led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显示第一散热信道及第二散热信道;

图5是图1的led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图5去掉光输出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灯的分解示意图,显示挡光环;

图8是本实施例中的灯罩的端面的示意图;

图9a~图9g是一些实施例中的灯罩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空气在第二散热鳍片处形成涡流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的led灯去掉灯罩的仰视图;

图14是本实施例中led灯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本实施例中的灯罩的立体示意图;

图17a是本实施例中电源的立体图一;

图17b是本实施例中电源的立体图二;

图17c是本实施例中电源的立体图三;

图17d是本实施例中电源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led灯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led灯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led灯,包括:散热器1、灯壳2、灯板3、灯罩4及电源5。本实施例中,灯板3以贴合的方式连接在散热器1上,以利于灯板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至散热器1。于本实施例中,散热器1连接于灯壳2,灯罩4罩设在灯板3外,以使灯板3的光源产生的光通过灯罩4而射出,电源5位于灯壳2的内腔中,且电源5与led芯片311电连接,以对led芯片311供电。

如图4所示,显示本实施例中的led灯的剖视图。如图2和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灯壳2的内腔中形成第一散热通道7a,且第一散热通道7a在灯壳2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气孔2201,而灯壳2上相对的另一端具有散热孔222(具体开设于灯颈22上部)。空气从第一进气孔2201进入,并从散热孔222排出,以此,可带走第一散热通道7a内的热量(主要是电源5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具体从散热路径来讲,电源5中的发热组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先以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通道7a中的空气中(发热组件附近的空气),外部空气以对流的方式进入第一散热信道7a,从而带走内部的空气而进行散热。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散热鳍片11、散热底座13中形成第二散热通道7b,第二散热通道7b具有第二进气孔1301,空气从第二进气孔1301进入后,通过第二散热通道7b,最后从散热鳍片11之间的空间流出。以此,可带走散热鳍片11上的热量,加速散热鳍片11的散热。具体从散热路径来讲,led芯片311产生的热量热传导至散热器1,散热器1的散热鳍片11将热量辐射至周围空气,第二散热通道7b对流散热时,带走散热器1内的空气而进行散热。

如图1和图4所示,散热器1设置第三散热通道7c,第三散热通道7c形成于两散热鳍片11之间或同一散热鳍片11延伸出的两个片体之间的空间,两散热鳍片11之间的径向外侧部分构成第三散热通道7c的入口,空气从led灯的径向外侧的区域而进入到第三散热通道7c中,并带走散热鳍片11辐射到空气的热量。

图5为本实施例中的led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散热器1与灯罩4的结合。图6为图5去掉光输出表面4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灯罩4包括光输出表面43和端面44,端面44上设有透气孔41,空气通过透气孔41而进入到第一散热通道7a和第二散热通道7b。led芯片311(图6中所示)发光时,光线穿射过该光输出表面43,而从灯罩4射出。本实施例中,光输出表面43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透光材质,比如玻璃、pc材质等。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所称的“led芯片”,泛指所有以led(发光二极管)为主体的发光源,包括但不限于led灯珠、led灯条或led灯丝等,因此本说明书所指的led芯片组亦可等同于led灯珠组、led灯条组或led灯丝组等。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灯罩4的光输出表面43在led灯径向上的内侧设置内反射面4301,内反射面4301相对灯板3上的led芯片311,内反射面4301相对任意一颗led芯片311,其位于led灯径向的更内侧。一实施例中,光输出表面43在led灯径向上的外侧设置外反射面4302,外反射面4302相对灯板3上的led芯片311,外反射面4302相对任意一颗led芯片311,其位于led灯径向的更外侧。内反射面4301和外反射面4302的设置,用于调整led芯片组31的出光范围,使光线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局部的亮度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相同光通量的情况下,提高led灯的照度。

如图8所示,透气孔41的最大内切圆直径小于2mm,优选为1至1.9mm。如此一来,一方面可防止昆虫进入,且可以阻止大部分灰尘通过,另一方面,透气孔41还能保持较好的气体流通效率。换句话说,也可以是,透气孔41定义一个长度方向和一个宽度方向,即,透气孔具有长度和宽度,长度尺寸大于宽度尺寸,而透气孔最宽处的宽度小于2mm,于一实施例中,最宽处的宽度为1mm至1.9mm。另外,透气孔41最大处的宽度大于1mm,如果小于1mm,则空气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进入透气孔41,因此将不利于空气流通。

图9a至图9g显示一些实施例中各种透气孔41的形状。如图9a至图9g所示,具体来说,透气孔41可选用圆形、长条形、弧形、梯形、菱形中的其中一组或多组的组合的形状。如图9a所示,如果透气孔41选用圆形,则其直径小于2mm,以达到防止昆虫进入,阻止大部分灰尘通过,且还能保持较好的气体流通效率的作用。如图9b和图9c所示,如果透气孔41选用长条形或弧形,则其宽度要小于2mm,以到达上述技术效果。如图9d所示,如果透气孔11d选用梯形,则其下底要小于2mm,以到达上述技术效果。如图9e所示,如果透气孔41选用圆角长方形,则宽度要小于2mm,以到达上述技术效果。如图9f和9g所示,透气孔41还可以选用三角形或水滴形,且其最大内切圆要小于2mm。

以图9a为例,图9a中,端面44上具有两条虚线,内圈的虚线代表第一进气孔2201投影到端面44的位置,内圈的虚线内的区域为第一部分(第一开口区433),外圈与内圈之间的区域为第二部分(第二开口区434),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孔2201在led灯轴向上投影到端面44所占的区域形成第一部分(第一开口区433),而端面44上的其他区域形成第二部分(第二开口区434),第一部分上的透气孔41的面积大于第二部分上的透气孔41的面积。这种设置方式,利于使大部分空气进入第一散热通道7a,从而更好的对电源5进行散热,防止电源5的电子组件受热而加速老化。上述特点同样适用于上述其他实施例中的透气孔41。

在某些应用中,对于整个led灯可能存在重量限制。例如,当led灯采用e39灯头时,led灯的最大重量限制到1.7千克以内。因此,除去电源、灯罩、灯壳等部件后,于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的重量被限制在1.2千克以内。对于某些大功率的led灯,其功率为150w~300w,其流明数可达到20000流明至45000流明左右,也就是说,散热器在其重量限制内,需要消散来自产生20000至45000流明的led灯所产生的热。在自然对流散热情况下,一般1w的功率需要35平方厘米以上的散热面积。而以下实施例,设计目的是在于在保证电源5的设置空间及散热效果的情况下,降低1w功率需要的散热面积的,进而在散热器1重量限制及电源5限制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led包括或仅被动式散热组件,该被动式散热组件仅采用自然对流和辐射等主要方式进行散热,而没有采用主动式散热组件,例如风扇等。本实施例中的被动式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1,散热器1包括散热鳍片11及散热底座13,散热鳍片11呈放射状均匀的沿散热底座周向分布,且与散热底座13连接。当led灯使用时,led芯片311所产生的热量以热传导的方式将至少一部分热量传导至散热器1,散热器1的至少一部分热量通过热辐射和对流的方式散到外部空气中。散热器1的径向上的外轮廓,其直径在高度方向向上时,其外轮廓的直径递减或大致上呈递减的趋势。以此可更好的与灯具配合。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1在散热的时候,至少部分热是通过热辐射到周围的空气而进行散热的。

本实施例中,在采用被动式散热的情况下(无风扇),led灯的功率(瓦)与散热器1的散热面积(平方厘米)的比值为1:20~30之间,也就是说,每瓦需要20平方厘米至30平方厘米的散热面积做散热。优选的,led灯的功率与散热器1的散热面积的比值为1:22~26之间。更优选的,led灯的功率与散热器1的散热面积的比值为25。灯壳2的内腔中形成第一散热通道7a,且第一散热通道7a在灯壳2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气孔2201,而灯壳2上相对的另一端具有散热孔222。空气从进气孔2201进入,并从散热孔222排出,以此,可带走第一散热通道7a内的热量。散热鳍片11、散热底座13中形成第二散热通道7b,第二散热通道7b具有第二进气孔1301,空气从第二进气孔1301进入后,通过第二散热通道7b,最后从散热鳍片11之间的空间流出。以此,可带走散热鳍片11辐射至周围空气的热量,加速散热鳍片11的散热。通过第一散热通道7a和第二散热通道7b的设置,从而增加了自然对流的效率,使得散热器1相应的所需的散热面积降低,使led灯的功率与散热器1的散热面积的比值在20~30之间。本实施例中,led灯整灯的重量小于1.7kg,给led灯提供大约200w(300w以下,优选的,250w以下)的电能时,led芯片311被点亮,且至少发出25000流明的光通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散热器1的重量占led灯的重量的50%以上,于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1的重量占led灯的重量的55~65%,而此时,散热器1的体积占led灯总体的体积的20%以上,在散热器1的导热系数相同的情况下(也就是散热器1整体采用相同材质,或是使用两种导热系数趋于相同的相异材质),散热器1所占的体积越大,其可用作散热的面积越大。因此,一定程度上,散热器1的体积占led灯总体的体积的20%以上时,散热器1可具有更多可利用的空间,来增加其散热面积。在考虑到电源5、灯罩4和灯壳2的设置空间后,优选的,散热器1的体积占led灯总体的体积的20%~60%,更为优选的,散热器1的体积占led灯总体的体积的25%~50%,以此,在led灯整体尺寸受限,且需要保证电源5、灯罩4和灯壳2的设置空间时,使散热器1体积最大化,更利于led灯整体散热上的设计。

如图10所示,在散热器1受上述的体积的限制下,散热鳍片11中的至少一部分,其在led灯的径向方向往外延伸出至少两个片体,这两个片体间隔设置,通过这种设置,使散热鳍片11在固定的空间内,具有更大的散热面积,另外,延伸出的两个片体,其对该散热鳍片11起到支撑作用,使散热鳍片11更稳固的支撑在散热底座13上,防止散热鳍片11发生偏转。

具体来讲,如图10所示,散热鳍片11包括第一散热鳍片111和第二散热鳍片112,第一散热鳍片111和第二散热鳍片112在led灯轴向上的底部均与散热底座13连接,第一散热鳍片111与第二散热鳍片112彼此间隔交互设置。第二散热鳍片112的形状为一分为二的y形,通过将第二散热鳍片112设置为一分为二的结构,使得散热器1在占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散热面积。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111与第二散热鳍片112彼此间隔设置,各第一散热鳍片111在圆周上均匀分布,各第二散热鳍片112在圆周上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二散热鳍片112以一第一散热鳍片111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111与第二散热鳍片112之间的间距为8~12mm,总体而言,为使散热器1中的空气流通顺畅,进而使散热器1发挥最大散热效果,各散热鳍片间的间距设计应力求趋向均匀一致。

如图10所示,至少一散热鳍片11在led灯的径向上分为两部分,且这两部分间隔设置,以此,可在上述间隔处形成流道,以使得空气可在上述间隔处进行对流。另外,上述的间隔处,在led灯的轴向上投影到灯板3处时,上述间隔处的位置,对应于灯板3上设置led芯片311的区域,因而,此处增加的对流,可提高对led芯片311的散热效果。而从led灯整体重量受限的观点来说,于部分的散热鮨片11进行间隔设置,减少了散热鮨片11的用量,降低了散热器1整体重量,提供led灯其他零部件馀裕设计空间。

图11为图10中的e处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具体来讲,散热鳍片11包括第一散热鳍片111和第二散热鳍片112,第一散热鳍片111在led灯的径向分为两部分,即第一部分111a和第二部分111b,且这两部分在led灯的径向上间隔设置,在间隔处形成间隔区111c。第一部分111a径向上位于第二部分111b的内侧。第二散热鳍片112具有第三部分112a和第四部分112b,第四部分112b延伸自第三部分112a,第四部分112b相比第三部分112a在周向上的位置改变,且第四部分112b相对第三部分112a位于散热器1径向的外侧,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从而具有更多的可作散热的散热鳍片11的面积。如图11所示,第三部分112a和第四部分112b通过过渡段113连接,过渡段113具有缓冲段113a和引导段113b,缓冲段113a和引导段113b均为弧形状,且两者形成“s”字形或倒“s”字形。缓冲段113a的设置,避免如图12所示空气在第二散热鳍片112表面向径向外侧对流时,遇阻而形成涡流,进而阻碍对流的情况,而是引导段113b引导对流的空气继续沿第二散热鳍片112表面而向径向外侧流动。

如图11所示,一第二散热鳍片112包括一第三部分112a和二第四部分112b,两个第四部分112b以第三部分112a为对称轴而对称设置。其他实施例中,一第二散热鳍片112也可以是包括一第三部分112a和多个第四部分112b,如三个或四个第四部分112b(图未示),而第二散热鳍片112在led灯周向上的两侧的第四部分112b与第一散热鳍片111相邻。

如图11所示,引导段113b的任意切线所指向的方向与间隔区111c错开,避免对流的空气经引导段113b引导而进入间隔区111c,以使对流路径变长而影响散热效率。优选的,引导段113b的任意切线所指向的方向位于间隔区111c径向上的外侧。其他实施例中,引导段113b的至少一部分切线所指向的方向位于间隔区111c径向上的内侧。

如图15所示,散热底座13具有第一内表面136,灯罩4具有外周壁45,在灯罩4正确安装于led灯后,第一内表面136对应于灯罩4的外周壁45(灯罩4径向的外侧),且第一内表面136与外周壁45保持有间隙,以防止led灯工作时,因发热而导致灯罩4受热膨胀,从而受第一内表面136挤压而破损。通过第一内表面136与外周壁45保持间隙,可减小上述的挤压或避免挤压的发生。

如图15所示,上述的第一内表面136设置为倾斜面,其与灯板3保持一定的夹角,该夹角可以是钝角。因而,当灯罩4受热膨胀时,其外周壁45抵在倾斜面上时,第一内表面136对灯罩4径向的外侧的挤压力分解为一个向下的分力及一个水平的分力,有助于减小水平方向上对灯罩4的挤压(水平方向的挤压,为灯罩4破损的主因)。

如图15所示,散热底座13还具有第二内表面137,灯罩4具有外周壁45,外周壁45与第一内表面136保持间隙,而外周壁45的端部抵接第二内表面137,第一内表面136与灯板3的夹角小于第二内表面137与灯板3的夹角,也就是说,第二内表面137相比第一内表面136来的更为平坦,因此在外周壁45的端部抵接第二内表面137,且灯罩4受热膨胀时,第二内表面137对灯罩4的水平挤压更小。

如图16所示,外周壁45的端部设置凸壁451,凸壁451在外周壁45的周向上间隔排布,凸壁451为外周壁45的端部实际接触第二内表面137的部分,通过凸壁451的设置,可减小灯罩4的外周壁45与散热底座13的接触面积,避免散热器1的热量传导到灯罩4上,使灯罩4温度过高。

如图14和图15所示,灯罩4的外周壁45与散热底座13之间具有间隙,而散热底座13上开设孔洞,该孔洞一侧与间隙连通,另一侧则对应于散热鳍片11,也就是说,空气可以从间隙进入,并通过孔洞而到达散热鳍片11,以此增加了对流,对流路径,则如图15中的箭头所显示,该对流路径可形成本实施例led灯的第四散热通道7d。而此时,由于凸壁451在外周壁45的周向上间隔排布,空气可以从凸壁451之间的间隙通过,从而完成上述的对流。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灯板3包括至少一led芯片组31,led芯片组31包括led芯片31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灯板3在其径向上被分为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而led芯片组31相应的设于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也就是说,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均设置有相应的led芯片组31。另一角度来讲,灯板3包括三个led芯片组31,这三个led芯片组31分别设于灯板3的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上的led芯片组31均包括至少一个led芯片311。如图13所示,限定4条虚线,最外侧两条虚线间限定的范围为外周圈的范围,最内侧两条虚线间限定的范围为内周圈的范围,而中间两条虚线间限定的范围为中间圈的范围。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灯板3分为两圈,而led芯片组31相应的设于这两圈中。

如图4和图7所示,灯板3开设第三开口32,第三开口32分别与第一散热通道7a及第二散热通道7b连通,也就是说,第三开口32同时与散热器1的散热鳍片11之间的空间及灯壳2的腔体连通,从而使散热鳍片11之间的空间和灯壳2的腔体与led灯外部形成空气对流路径。第三开口32在led灯的径向上位于内周圈的更内侧。因此,不会占用光反射区域3001的空间,而影响反射效率。具体的,第三开口32设于灯板3的中心的区域,且第一进气孔2201和第二进气孔1301分别从同一开口(第三开口32)处进气,也就是对流的空气通过第三开口32后,在进入到第一进气孔2201和第二进气孔1301。第三开口32开设在灯板3的中心的区域,使第一进气孔2201和第二进气孔1301可共享一个进气的入口,因此,可避免占用灯板3过多的区域,从而避免灯板3的设置led芯片311的区域的面积因开设多个孔而减少。另一方面,内套21对应到第三开口32,因此进气时,对流的空气起到隔热作用,即防止内套21内外的温度相互影响。

图17a~图17c为本实施例中的电源5的各个方向的立体图,图17d为本实施例中电源5的主视图。电源5与led芯片311电连接,并用于对led芯片311供电。如图17a~图17c所示,电源5包括电源板51和电子组件,电子组件设于电源板51上。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发明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