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及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92300发布日期:2020-03-27 19:4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灯具及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灯具,尤其涉及被用于汽车等车辆的车辆用灯具。此外,本发明涉及这样的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一体形成有散热部的led单元的车辆用灯具。关于被支撑在led单元上的led芯片的散热,存在整个led单元被收容在灯室内的内部散热方式、以及以将led芯片配置在灯室内而将散热部配置在灯室外的方式来将led单元安装在车辆用灯具的主体上的外部散热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两种。对于将来自led的发热高效地排出到灯具外而言,外部散热方式比内部散热方式更为有利。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846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led等发光元件与从其接收光的光学构件(例如导光体)应被以预定的定位精度相互定位。在外部散热方式的车辆用灯具中,具有发光元件及散热部的发光元件单元被安装在灯具主体上。在此,当期望由被与灯具主体组合而形成灯室的透光罩来支撑光学构件的设计时,发光元件与光学构件会被分开配置在灯具主体与透光罩上。在这种发光元件与光学构件的分离型的配置中,与发光元件和光学构件被以预先准确定位的方式单元化的设计相比,会难以确保发光元件和光学构件的定位精度。另外,分离型的配置不被限定于外部散热方式。

本发明鉴于这种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发光元件和光学构件的准确定位成为可能的车辆用灯具。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车辆用灯具包括:灯具主体,其具有通向灯室外的发光元件接受口;透光罩,其被与灯具主体组合,从而在与灯具主体之间形成灯室;光学构件,其被安装于透光罩,并被配置在灯室内,且具有被配置在发光元件接受口附近的入光部;发光元件搭载部,其被以封闭发光元件接受口的方式安装于灯具主体,并包括被与入光部相对配置的发光元件;以及定位构件,其被配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使得在发光元件搭载部被安装于灯具主体的状态下,使入光部与发光元件相互定位。

根据该方案,能够提供一种使发光元件和光学构件的准确定位成为可能的车辆用灯具。

也可以是,定位构件针对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平行的面内方向,使入光部与发光元件相互定位。

也可以是,车辆用灯具进一步包括保持入光部的保持部。也可以是,定位构件通过与发光元件搭载部的卡合来使发光元件与定位构件沿面内方向相互定位,并且通过与保持部的卡合来使入光部与定位构件相互定位。

也可以是,定位构件针对垂直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方向,使入光部与发光元件相互定位。

也可以是,车辆用灯具进一步包括保持入光部的保持部。也可以是,发光元件搭载部通过相对于发光元件接受口的围绕垂直方向的旋转被安装于灯具主体,定位构件被以与发光元件搭载部一同围绕垂直方向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并且与保持部抵接,以将定位构件的旋转位移转换为入光部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移动。

也可以是,保持部能够相对于透光罩而挠曲变形。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为一种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准备出具有通向灯室外的发光元件接受口的灯具主体、支撑具有入光部的光学构件的透光罩、包括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搭载部、以及定位构件的工序;在灯具主体与透光罩之间形成灯室,并且以将光学构件配置在灯室内且将入光部配置在发光元件接受口附近的方式,将透光罩安装在灯具主体上的工序;将定位构件配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的工序;以及以封闭发光元件接受口,并且将发光元件与入光部相对配置的方式,将发光元件搭载部安装于灯具主体的工序。进行安装的工序是为了使入光部与发光元件由定位构件相互定位而进行的。

根据该方案,能够提供一种使发光元件和光学构件的准确定位成为可能的车辆用灯具。

也可以是,进行安装的工序包括:使发光元件搭载部相对于发光元件接受口及定位构件而旋转,使得发光元件搭载部与定位构件卡合的工序;以及使发光元件搭载部与定位构件一同相对于发光元件接受口进一步旋转,以使入光部与发光元件由定位构件相互定位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使发光元件和光学构件的准确定位成为可能的车辆用灯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概略主视图。

图2的(a)及图2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2灯具单元的一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图3的(a)及图3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灯具主体的一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图4的(a)及图4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搭载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5的(a)~图5的(d)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定位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一部分的概略侧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概略后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概略后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概略后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概略后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概略后视图。

图12的(a)~图12的(c)是更详细地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概略剖视图。

图13的(a)~图13的(d)是更详细地表示图8所示的工序的概略剖视图。

图14是更详细地表示图9所示的工序的概略剖视图。

图15的(a)及图15的(b)是更详细地表示图10所示的工序的概略剖视图。

图16的(a)~图16的(c)是更详细地表示图11所示的工序的概略剖视图。

图17的(a)~图17的(c)是更详细地表示图11所示的工序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对发明进行限定,仅为例示,并非实施方式所记述的一切特征及其组合都是发明的实质性内容。对于各附图所示的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构件、以及处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各图所示的各部分的比例尺或形状是为了易于说明而适当设定的,除非特别提及,否则不会被限定性地解释。此外,被用于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的“第1”、“第2”等用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或重要度,而仅用于区别某一构成与其他构成。此外,在各附图中,一部分在说明实施方式上并不重要的构件会被省略表示。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的概略主视图。车辆用灯具10为具有被配置在车辆前方的左右的一对前照灯单元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因为一对前照灯单元具有大致左右对称的构造,实质上为相同构成,所以在图1中,仅示出从车体前方观察时位于左侧的车辆用灯具。因此,在图1中,左侧与车宽方向外侧对应,右侧与车宽方向内侧对应。

车辆用灯具10包括:灯具主体12,其具有前表面开口13;以及透光罩14,其被以覆盖前表面开口13的方式安装于灯具主体12。灯具主体12被构成为可安装于车体,透光罩14介由灯具主体12而被安装在车体上。灯具壳体由灯具主体12和透光罩14构成,灯具壳体的内部空间被形成为灯室16。灯具主体12具有通向灯室16外的发光元件接受口15。发光元件接受口15作为与前表面开口13不同的开口部而被形成在灯具主体12的背面。灯具主体12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前表面开口13在车辆前方侧开口。透光罩14由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或玻璃等形成。

车辆用灯具10包括第1灯具单元18及第2灯具单元20,它们被配置在灯室16内。例如,第1灯具单元18作为前照灯来发挥功能,第2灯具单元20作为示廓灯及/或昼行灯来发挥功能。

第1灯具单元18被安装在灯具主体12上,第2灯具单元20被安装在透光罩14上。第2灯具单元20被配置在比第1灯具单元18靠上侧,并被收容在灯室16的上部。第2灯具单元20包括由透光罩14支撑,并被配置在灯室16内的导光体22。导光体22具有被配置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附近的导光体入光部22a。导光体入光部22a为导光体22的前端部。

车辆用灯具10包括被以封闭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方式安装在灯具主体12上的发光元件搭载部24,其详细情况会在后面叙述。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构成为向车辆用灯具10(具体而言,第2灯具单元20)提供外部散热。发光元件搭载部24包括被与导光体入光部22a相对配置的1个或多个发光元件26。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构成为支撑作为第2灯具单元20的光源的发光元件26,并且被可取下地安装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上,例如也能够称为led灯座或led模块。

此外,车辆用灯具10包括定位构件28,该定位构件28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安装在灯具主体12上的状态下,被配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使得导光体入光部22a与发光元件26相互定位。定位构件28针对与发光元件26的发光面平行的面内方向,使导光体入光部22a与发光元件26相互定位。与发光元件26的发光面平行的面内方向(以下,也简称为面内方向)例如也可以是发光元件接受口15处的径向或周向、或是它们两者。定位构件28针对与发光元件26的发光面垂直的方向(以下,也称光轴方向),使导光体入光部22a与发光元件26相互定位。针对定位构件28,也会在后面叙述进一步的详细情况。

图2的(a)及图2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2灯具单元20的一部分的概略立体图。在图2的(a)中,示出了导光体入光部22a及其附近,在图2的(b)中,示出了从与图2的(a)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导光体入光部22a及其附近。

第2灯具单元20包括保持导光体入光部22a的保持部30。保持部30如后所述,被构成为与定位构件28卡合。导光体入光部22a介由保持部30而被支撑在第2灯具单元20的本体上。保持部30能够相对于透光罩14(未在图2中明示)而挠曲变形。也可以是,保持部30为用于支撑第2灯具单元20的构成要素的托架或支撑构件的一部分。

保持部30具有:第1部分30a,其保持导光体入光部22a;第2部分30b,其与定位构件28卡合;以及第3部分30c,其能够挠曲变形。这3个部分被一体形成。

保持部30与导光体入光部22a的相对位置由第1部分30a固定。例如,第1部分30a为被设置在导光体入光部22a周围的大致圆板状的板状部,具有使导光体入光部22a插过的孔。在该孔中,嵌入有导光体入光部22a,导光体入光部22a被可靠地保持于保持部30。即,通过与定位构件28的卡合,导光体入光部22a在保持部30移动时与其一同位移地被定位。

第2部分30b被形成为沿周向至少部分地包围导光体入光部22a。例如,第2部分30b沿第1部分30a的外周缘从第1部分30a沿光轴方向向外(朝向灯室16外的方向)延伸。

在第2部分30b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保持部30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及定位构件28卡合的特征性形状。即,第2部分30b具有面内方向定位面32、以及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面内方向定位面32为第2部分30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从第2部分30b的外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并具有光轴方向向外的上表面34a、以及光轴方向向内的下表面34b。面内方向定位面32和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被以面内方向定位面32与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的下表面34b沿光轴方向相邻的方式,沿光轴方向并排配置。面内方向定位面32和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被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多处。例如,面内方向定位面32和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被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于3处。

第3部分30c以可使保持部30相对于透光罩14而位移的方式,将保持部30连接在第2灯具单元20的本体上。例如,第3部分30c从第1部分30a沿导光体22向第2部分30b的相反侧延伸。由于第3部分30c弯曲,因而保持部30及导光体入光部22a能够在某种程度(例如,在沿面内方向±3mm的范围及沿光轴方向±5mm的范围内)上发生移动。由于定位构件28的旋转,导光体入光部22a会与保持部30一同位移,由此,导光体入光部22a会被相对于发光元件26而准确定位。

保持部30由树脂材料形成。树脂材料可为适当的通用树脂,例如例示有聚碳酸酯、聚丙烯、丙烯酸、asa(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保持部30例如通过射出成型或其他适当的成型方法制造。

另外,虽然作为导光体22,例如设置有2根棒状导光体(光导),但是也可以是,第2灯具单元20具有1根或3根以上的棒状导光体,或者还可以是,具有其他形状的导光体。

图3的(a)及图3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灯具主体12的一部分的概略立体图。在图3的(a)中,示出了从灯室16外观察到的发光元件接受口15,在图3的(b)中,示出了从灯室16中观察到的发光元件接受口15。

发光元件接受口15为被形成于灯具主体12的圆形的开口。如图3的(a)所示,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内周面,形成有檐状部分36、面内方向定位部38、以及限制肋40,作为用于与定位构件28的卡合的形状。

檐状部分36具有从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弯折的形状,且被形成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灯室16侧的边缘(即,从外部观察下,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最深的位置)。面内方向定位部38和限制肋40相对于檐状部分36而沿光轴方向在外侧与其相邻。面内方向定位部38和限制肋40距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内周面的径向高度小于檐状部分36的径向高度。面内方向定位部38和限制肋40被配置为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内周面上沿周向接近。与限制肋40为点状的凸起不同,面内方向定位部38与限制肋40相比,沿周向线状地延伸得较长。檐状部分36、面内方向定位部38及限制肋40被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多处(例如,被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于3处)。

如图3的(b)所示,发光元件接受口15具有第1引导面42及第1锁定部44,该第1引导面42及第1锁定部44用于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安装在灯具主体12上时,锁定定位构件28。

第1引导面42在檐状部分36的背面被形成于周向端部。第1引导面42被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多处(例如,被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于3处)。第1锁定部44在檐状部分36的背面与第1引导面42沿周向相邻。虽然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锁定部44仅被形成在1个檐状部分36上,但是也可以被追加在其他檐状部分36上。

第1引导面42用于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及定位构件28相对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而旋转时,将会由第1锁定部44锁定的部位(例如,图5的(b)所示的定位构件28的第2锁定部68)向第1锁定部44引导。由于发光元件搭载部24及定位构件28会由第1引导面42引导而滑上第1锁定部44,因而第1锁定部44与第2锁定部68会卡合,发光元件搭载部24及定位构件28会被锁定并固定在灯具主体12上。

图4的(a)及图4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概略立体图。在图4的(a)中,示出了从发光元件26侧观察到的发光元件搭载部24,在图4的(b)中,示出了从相反侧观察到的发光元件搭载部24。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安装在灯具主体12上的状态下,图4的(a)成为内侧,图4的(b)成为外侧。

发光元件搭载部24包括:支撑构件46;以及基板48,其支撑发光元件26,并且提供向发光元件26的电连接。支撑构件46不仅支撑基板48,也作为使发光元件26产生的热散出的散热构件来发挥功能,也被称为散热片。支撑构件46例如由铝或铝合金等具有高热传导率的金属材料形成,例如通过模铸法来制造。

支撑构件46具有基板支撑面46a、平坦部46b及散热部46c。基板支撑面46a具有支撑基板48的平坦面。基板支撑面46a被形成为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大致相等半径的圆形,发光元件接受口15能够容纳基板支撑面46a。在基板支撑面46a的周围,安装有用于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安装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时进行密闭的o型圈49。平坦部46b为与基板支撑面46a相邻的板状的部分。散热部46c在发光元件26及基板48的相反侧,被形成为被竖立设置于基板支撑面46a及平坦部46b的多个散热片。

因此,支撑构件46具有沿基板支撑面46a的直径方向细长的形状。换言之,散热部46c的长度比基板支撑面46a的直径长。如此,通过使支撑构件46细长,将发光元件搭载部24安装在灯具主体12上的工作会变得容易。散热部46c能够在将发光元件搭载部24安装在灯具主体12上时,用作使发光元件搭载部24相对于灯具主体12的旋转变得容易的把手。操作人员通过在平坦部46b侧而非基板支撑面46a侧把持散热部46c,从而将基板支撑面46a设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不为细长形状且仅由与基板支撑面46a相同的圆形部分构成的情况相比,操作人员能够通过在平坦部46b侧把持散热部46c,从而利用杠杆原理,以较小的力来使发光元件搭载部24旋转。

支撑构件46还具有定位爪部47。定位爪部47在与发光元件26及基板48同侧,被竖立设置在基板支撑面46a的外周部。定位爪部47被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多处(例如,被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于3处)。

定位爪部47具有:第1定位面47a,其为定位爪部47的端面;第2定位面47b,其为定位爪部47的外表面;以及第3定位面47c,其朝向第1定位面47a的相反侧。第1定位面47a及第3定位面47c参与光轴方向的定位,第2定位面47b参与面内方向的定位。

第1定位面47a较为平坦且大致为台形状。第2定位面47b将第1定位面47a连接在第3定位面47c上,并以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旋转中心为中心圆筒状地弯曲。虽然第3定位面47c具有与第1定位面47a沿周向相同的长度,但径向的宽度却小于第1定位面47a。

此外,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安装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时的旋转方向r上,在第3定位面47c的前端侧,形成有第2引导面47d。第2引导面47d为从第3定位面47c向第1定位面47a倾斜的倾斜面或倒角面。第2引导面47d用于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及定位构件28被旋转时,在第2引导面47d和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第1引导面42上,将定位构件28的第2锁定部68向第1锁定部44导入。

发光元件26例如为发光二极管(led)等半导体发光元件,在图示的例子中,用于第1根导光体22的6个发光元件26被密集成2行3列地配置在基板48上,此外,用于第2根导光体22的1个发光元件26被离开6个发光元件26地配置在基板48上。

基板48被确定为如下形状:避开与定位爪部47的干扰地收容于基板支撑面46a。在基板48,设置有用于向发光元件26供电的连接器50。在连接器50上,能够连接从灯室16内延伸的线束,由此,能够向发光元件26供电。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安装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时,连接器50被配置在灯室16内。基板48由螺丝51固定在基板支撑面46a上。

图5的(a)~图5的(d)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定位构件28的概略立体图。图5的(a)~图5的(d)表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定位构件28的情况。在图5的(a)及图5的(b)中,主要示出了被配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时,朝向外侧的表面,在图5的(c)及图5的(d)中,主要示出了朝向内侧的表面。

定位构件28在各处形成有用于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发光元件搭载部24及保持部30卡合的各种形状,而作为整体,具有在中心部有开口52的圆环状的形状。定位构件28被构成为:在中心部的开口52容纳保持部30及导光体入光部22a,从而在圆环形状的内周侧与保持部30卡合,在圆环形状的外周侧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及发光元件搭载部24卡合。

定位构件28具有被以围绕中心部的开口52的方式大致同心圆状地配置的第1环28a及第2环28b,这2个环被一体形成。第2环28b在定位构件28被配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时,相对于第1环28a而位于外侧。此外,第2环28b具有大于第1环28a的外径。

第1环28a具有面内方向定位面54、光轴方向定位面56及倾斜面58。面内方向定位面54通过与保持部30的面内方向定位面32抵接,从而将导光体入光部22a相对于定位构件28而沿面内方向定位。光轴方向定位面56通过与保持部30的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的下表面34b抵接,从而将导光体入光部22a相对于定位构件28而沿光轴方向定位。

因此,面内方向定位面54及光轴方向定位面56在第1环28a上被配置于与保持部30的面内方向定位面32及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对应的场所。光轴方向定位面56与面内方向定位面54沿光轴方向于外侧相邻。此外,光轴方向定位面56与倾斜面58在旋转方向r上于后侧相邻。倾斜面58以在定位构件28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一同沿旋转方向r旋转时,将保持部30的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向定位构件28的光轴方向定位面56引导的方式倾斜。面内方向定位面54、光轴方向定位面56及倾斜面58在第1环28a上被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多处(例如,被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于3处)。

此外,第1环28a具有2处爪部60、以及保持部引导斜面62。爪部60用于通过将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檐状部分36夹在爪部60与第2环28b之间来使定位构件28临时保持在光轴方向上。保持部引导斜面62用于在定位构件28被临时保持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时,使将保持部30纳入中心部的开口52的操作变得容易。

第2环28b具有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定位爪部47卡合的卡合凸起64。卡合凸起64从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定位爪部47对应的第2环28b上的位置起沿光轴方向向外延伸。卡合凸起64在第2环28b上被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多处(例如,被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于3处)。

卡合凸起64具有第1卡合面64a、第2卡合面64b及第3卡合面64c。第1卡合面64a、第2卡合面64b及第3卡合面64c分别与定位爪部47的第1定位面47a、第2定位面47b及第3定位面47c卡合。第1定位面47a及第3定位面47c参与光轴方向的定位,第2定位面47b参与面内方向的定位。

此外,卡合凸起64具有用于使定位构件28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一同旋转的定位爪部抵接面64d。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相对于定位构件28而旋转,定位爪部47与卡合凸起64卡合时,定位爪部47的侧面与定位爪部抵接面64d抵接。

此外,第2环28b具有与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限制肋40卡合的临时保持部66。临时保持部66为从第2环28b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小凸起,并与限制肋40对应地,在第2环28b上被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多处(例如,被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于3处)。第2环28b具有与第1锁定部44卡合的第2锁定部68。

定位构件28由树脂材料形成。树脂材料可为适当的通用树脂,例如例示有聚碳酸酯、聚丙烯、丙烯酸、asa(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定位构件28例如通过射出成型或其他适当的成型方法来制造。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的一部分的概略侧视图。在图6中,示出了在灯具主体12上安装有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状态下的发光元件搭载部24、定位构件28、以及保持部30。为了易于理解,灯具主体12及透光罩14的图示被省略。

图7~图1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概略后视图。在各图中,示出了发光元件接受口15及其附近。以下,根据需要,参照图6所示的各工序中的a-a线、b-b线、c-c线的截面,进一步说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发光元件搭载部24、定位构件28、以及保持部30的卡合。

首先,准备出灯具主体12、透光罩14、发光元件搭载部24、以及定位构件28。在透光罩14,预先安装有第2灯具单元20,导光体入光部22a介由保持部30而被支撑在透光罩14上。

图7中所示的,是发光元件搭载部24及定位构件28被设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前的状态。当在灯具主体12上安装有透光罩14,在灯具主体12与透光罩14之间形成有灯室16时,导光体入光部22a被配置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附近。导光体入光部22a与保持部30一同位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中心附近。导光体入光部22a及保持部30未与灯具主体12直接接触。

在图12的(a)、图12的(b)、以及图12的(c)中,分别示出了设置图7所示的定位构件28前的状态下的a-a线截面、b-b线截面、以及c-c线截面。在图12的(a)中,示出了保持部30的第1部分30a,在图12的(b)及图12的(c)中,示出了保持部30的第2部分30b。

接着,如图8所示,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配置有定位构件28。在定位构件28被设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时,定位构件28由发光元件接受口15临时保持,并且在中心部的开口52,容纳有导光体入光部22a及保持部30。

在图13的(a)、图13的(b)、以及图13的(c)中,分别示出了设置图8所示的定位构件28后的状态下的a-a线截面、b-b线截面、以及c-c线截面。在图13的(d)中,示出了图13的(a)中的d-d线截面。

在图13的(a)中,示出了保持部30的第1部分30a和定位构件28的第1环28a。正如根据图13的(a)和图13的(d)所理解的那样,定位构件28通过卡扣卡合(ランス係合)而被沿光轴方向保持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即,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檐状部分36被夹入到定位构件28的爪部60与第2环28b之间,由此,定位构件28向光轴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此外,保持部30的面内方向定位面32与定位构件28的面内方向定位面54沿周向错开,因而并未接触。

如图13的(b)所示,定位构件28的临时保持部66位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面内方向定位部38与限制肋40之间。如此,由于临时保持部66被夹在面内方向定位部38与限制肋40中,因而定位构件28的周向(围绕光轴的旋转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如图13的(a)~图13的(c)所示,保持部30的第1部分30a与定位构件28的第1环28a接触并被其包围,保持部30的第2部分30b与定位构件28的第2环28b接触并被其包围。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定位构件28、以及保持部30之间,存在一些游隙,从而允许定位构件28在该范围内移动。

在定位构件28被设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时,定位构件28的保持部引导斜面62以将保持部30向定位构件28的开口52中引导的方式起作用。此时,定位构件28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卡扣卡合,保持部30被定位构件28导向某一初始位置。初始位置与保持部30最终应被定位的位置(即,在安装有发光元件搭载部24时,导光体入光部22a应相对于发光元件26而被定位的位置)不同。

另外,虽然未被图示,但线束从灯室16内向发光元件接受口15延伸。在定位构件28被设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后,该线束的连接器被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连接器50耦合。向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电连接被从灯室16内进行。

接着,参照图9~图17的(d),对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安装工序进行说明。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以封闭发光元件接受口15,并且将发光元件26与导光体入光部22a相对配置的方式安装于灯具主体12。该安装工序是以使导光体入光部22a与发光元件26由定位构件28相互定位的方式而进行的。安装工序包括使发光元件搭载部24相对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及定位构件28而旋转,从而使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与定位构件28卡合的工序、以及使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与定位构件28一同相对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进一步旋转,以使得导光体入光部22a与发光元件26由定位构件28相互定位的工序。

如图9所示,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以规定的设置角度设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在图14中,示出了设置图9所示的发光元件搭载部24后的状态下的c-c线截面。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定位爪部47被配置在保持部30的周围。但是,定位爪部47与定位构件28的卡合凸起64沿周向分离,并未卡合。因此,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定位构件28、以及保持部30之间,尚存在游隙。

如图10所示,发光元件搭载部24相对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而被旋转第1角度。发光元件搭载部24例如被从设置角度起沿逆时针方向旋转18度。在图15的(a)中,示出了图10所示的状态下的c-c线截面。在图15的(b)中,示出了图15的(a)中的e-e线截面。

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旋转第1角度期间,仅发光元件搭载部24旋转,定位构件28如上所述,被临时保持在灯具主体12上。此时,定位构件28不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一起旋转。

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旋转了第1角度时,正如根据图15的(a)及图15的(b)所理解的那样,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定位爪部47与定位构件28的卡合凸起64卡合。定位爪部47的第1定位面47a与卡合凸起64的第1卡合面64a抵接。此外,定位爪部47的第3定位面47c与卡合凸起64的第3卡合面64c抵接。如此,由于定位爪部47与卡合凸起64啮合,因而定位构件28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会被相互沿光轴方向定位。

并且,定位爪部47的第1定位面47a也与保持部30的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的上表面34a抵接。卡合凸起64的第1卡合面64a及保持部30的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的上表面34a位于相同平面上。因此,保持部30被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定位爪部47向灯室16侧按压。如此,保持部30及导光体入光部22a沿光轴方向向外的位移被限制。

此外,如图15的(a)所示,定位爪部47的第2定位面47b与卡合凸起64的第2卡合面64b抵接。由此,发光元件搭载部24相对于定位构件28而被沿面内方向定位。进而,发光元件搭载部24旋转第1角度,结果,定位爪部47的侧面与卡合凸起64的定位爪部抵接面64d抵接。

接着,如图11所示,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相对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而进一步旋转第2角度。发光元件搭载部24例如被从图10的状态起沿逆时针方向旋转32度(即,被从图9的设置角度起旋转了50度)。第2角度的旋转的结果是,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散热部46c的散热片与铅垂方向平行。

此时,由于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与定位构件28的卡合,定位构件28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一起旋转第2角度。因为定位爪部47的侧面与卡合凸起64的定位爪部抵接面64d抵接,所以在定位爪部47因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旋转而沿周向移动时,定位构件28的卡合凸起64也会被沿周向按压,由此,定位构件28也会旋转。

在图16的(a)、图16的(b)、以及图16的(c)中,分别示出了图11所示的状态下的a-a线截面、b-b线截面、以及c-c线截面。在图17的(a)及图17的(b)中,分别示出了图16的(b)的f-f线截面及g-g线截面,在图17的(c)中,示出了图16的(c)的h-h线截面。

定位构件28通过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卡合,使发光元件26与定位构件28相互沿面内方向定位,并且通过与保持部30的卡合,使导光体入光部22a与定位构件28相互定位。

正如根据图16的(a)和图16的(c)所理解的那样,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旋转了第2角度时,保持部30的面内方向定位面32会与定位构件28的面内方向定位面54抵接。保持部30的面内方向定位面32与沿周向相邻的保持部30的部位相比径向尺寸略大。因此,面内方向定位面32与面内方向定位面54紧密接触,保持部30与定位构件28之间的游隙会被填充。如此,保持部30与定位构件28会被相互沿面内方向定位。并且,定位构件28的第2环28b的外周面会与发光元件接受口15的面内方向定位部38抵接。发光元件接受口15与定位构件28之间的游隙会被填充,发光元件接受口15与定位构件28会被互相沿面内方向定位。

定位构件28被以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一同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发光元件接受口15,并且与保持部30抵接,以将定位构件28的旋转位移转换为导光体入光部22a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移动。

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旋转第2角度时,保持部30的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被沿定位构件28的倾斜面58引导,由此,定位构件28的旋转位移被转换为保持部30的光轴方向的位置移动。如此,最终,如图17的(b)所示,保持部30的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的下表面34b会与定位构件28的光轴方向定位面56抵接。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的上表面34a会与定位爪部47的第1定位面47a抵接。由此,光轴方向定位凸部34被定位构件28的光轴方向定位面56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定位爪部47从上下夹入。由此,保持部30被相对于发光元件搭载部24而沿光轴方向定位。

因此,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被安装在灯具主体12上时,定位构件28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处,被配置在发光元件搭载部24与保持部30之间。定位构件28分别与发光元件搭载部24及保持部30卡合,并且在发光元件接受口15处,被锁定在灯具主体12上。由此,定位构件28将导光体入光部22a相对于发光元件26而沿面内方向及光轴方向定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能够利用定位构件28,针对面内方向与光轴方向双方来将发光元件26和导光体22准确定位。此外,可通过使发光元件搭载部24相对于灯具主体12而旋转这样的简单的安装操作来完成准确的定位。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可提供外部散热构造。因此,虽然例如在集成有多个高光束的发光元件26的情况下,发热量可能会变得比较大,但是与内部散热相比,能够使用小型的散热部46c来良好地进行散热。尤其是,第2灯具单元20被设置在灯室16的上部,而灯室16的上部与下部相比,更容易积蓄热量。但是,通过采用外部散热,易于进行热设计,以在车辆用灯具10内维持适当的温度环境。此外,导光体入光部22a的过度加热或由此可能引起的损伤也会被抑制。通过发光元件26的集成,车辆用灯具10的点亮也会变得美观。发光元件搭载部24的小型化也有助于实现十分美观的灯具外观设计。发光元件搭载部24能够从车辆用灯具10的外部拆装,从而服务性会提高。

本发明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也能够对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组合,或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来加以各种设计变更等进一步的变形,而那样的被组合或被加以进一步变形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也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以及由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与以下的变形的组合产生的新的实施方式,兼具被组合而成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进一步的变形各自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举出棒状的导光体22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的定位构造也能够被适用于其他光学元件的入光部和发光元件26的定位。此外,实施方式的定位构造不被限定于对前照灯的适用,也能够适用于尾灯、转向灯、刹车灯等其他车辆用灯具。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用灯具、12灯具主体、14透光罩、15发光元件接受口、16灯室、22导光体、22a导光体入光部、24发光元件搭载部、26发光元件、28定位构件、30保持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