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3400发布日期:2019-08-09 20:59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知识的学习量在逐步增加,人们的工作压力也在逐渐加大,长时间的学习与工作,使得人们用眼健康不良的状况很严重。未成年人近视眼的比例,呈现逐年大比例的上升趋势,也使成年人视力下降的几率上升,所以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照明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的照明所用灯,有传统的白炽灯泡的,节能灯的,日光灯管的,台灯也是如此,都存在光线质量差,亮度不稳定,不可调节,频闪,抖动,使人眼不舒服,视力下降,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影响深重。

目前各类护眼台灯产品主要考虑的照明方式、定时提醒等功能。但忽略了造成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坐姿习惯,尤其是青少年坐姿不正是诱发近视眼的主要原因。

现有技术中坐姿矫正台灯,需要联合外置检测器,检查人体的坐姿参数,在使用过程中给用户造成可许多不便,影响了用户体验,不利用对用户坐姿的矫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坐姿矫正台灯,需要联合外置检测器来检查人体的坐姿参数,在使用过程中给用户造成可许多不便,影响了用户体验,不利用对用户坐姿的矫正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包括:

底座、支撑架和灯头;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触摸控制板,所述触摸控制板与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灯头可转动连接,所述触摸控制板用于根据用户的操作对所述智能识别台灯的亮度、色温和护眼时间进行调整;

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摄像头和语音播放器,所述摄像头用于获取用户的图像,以令与所述智能识别台灯通信连接的服务器根据所述图像对用户的坐姿进行识别,所述语音播放器用于根据识别结果提醒用户调整坐姿,所述支撑架内部设置有物联网通信模块,用于与所述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头包括灯罩,以及一端与所述灯罩插接的LED灯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物联网通信模块还用于与智能终端通信连接,以接收用户通过智能终端上的应用程序发送的语音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语音播放器还用于对所述语音信息进行播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摸控制板背面设置有电源孔,用于接入低压电源,以对所述智能识别台灯进行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摸控制板背面设置有USB充电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撑架的前面设置有配网键,通过所述配网键可以控制所述物联网通信模块的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撑架的背面设置有导热硅胶,用于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座、所述支撑架和所述灯头的表面设置有磨砂层。

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包括:底座、支撑架和灯头;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触摸控制板,所述触摸控制板与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灯头可转动连接,所述触摸控制板用于根据用户的操作对所述智能识别台灯的亮度、色温和护眼时间进行调整;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摄像头和语音播放器,所述摄像头用于获取用户的图像,以令与所述智能识别台灯通信连接的服务器根据所述图像对用户的坐姿进行识别,所述语音播放器用于根据识别结果提醒用户调整坐姿,所述支撑架内部设置有物联网通信模块,用于与所述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无需联合外置检测器来检查人体的坐姿参数,方便了用户,提高了用户体验,有利于对用户坐姿的矫正。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的支撑架内的功能模块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所示,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的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包括:

底座1、支撑架2和灯头3。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触摸控制板101,所述触摸控制板101与所述支撑架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2的另一端与所述灯头3可转动连接,在非使用状态下,可以将所述底座1和所述灯头3绕连接轴转动,以使所述所述底座1和所述灯头3绕连接轴旋转至与所述支撑架2位于同一平面内,进而可以节省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为一正方形底板,该底板具有圆角,所述底座1的底面可以设置有防滑垫(图中未示出),以起到防滑作用。所述触摸控制板101的一条边与所述底座1的一条边重合,且该重合的边的中点重合,所述触摸控制板101的宽度略小于所述底板1的宽度,所述支撑架2的宽度略小于所述触摸控制板101的宽度,所述支撑架2为长条状结构,且所述支撑架2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底座1的所述灯头3的长度之和。所述触摸控制板101用于根据用户的操作对所述智能识别台灯的亮度、色温和护眼时间进行调整。具体地,所述触摸控制板101上可以有多个触控区域,不同的触控区域对应有不同的触控感应元件,用户可以通过在不同的触控区域进行触控操作来对所述智能识别台灯的亮度、色温、护眼时间和语音进行调整。触控操作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按压触控操作和滑动触控操作。另外,在不同的触控区域还可以设置有显示灯,并且不同触控区域的显示灯的颜色也可以不同。

所述支撑架2上设置有摄像头201和语音播放器202,所述支撑架2内部设置有物联网通信模块203,如图2所示,是申请实施例二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的支撑架内的功能模块连接关系示意图。其中,所述摄像头201用于获取用户的图像。具体地,当用户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识别台灯进行照明时,所述摄像头201可以按照预设时间间隔拍摄用户的图像,也可以根据其他用户的指令来拍摄当前用户的图像。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识别台灯进行照明的用户可以是未成年学生等,其他用户可以是该未成年学生的家长。通常情况下,拍摄的图像包括用户的头部和肩部,以及用户的背景,在所述摄像头201获取到用户的图像后,通过所述物联网通信模块203发送至与所述智能识别台灯通信连接的服务器,该服务器可以是互联网中的云端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物联网通信模块203发送的图像后,使用OPENCV+机器学习技术,检查图像中的人头高度,并将检查得到的人头高度与正确范围比对,以确定用户的坐姿是否正确。具体地,所述摄像头201在获取到用户的图像后,可以先将获取到的图像缩放到预设尺寸并去除噪点,并通过人脸的Hog特征,尝试检测画面中的人脸,通过人脸与头发的Hog特征,尝试检测画面中的人头,在人脸、头特征不明显时,使用GrabCut算法根据历史数据将画面中可能的人脸和人头的图像分割出来,然后将上述步骤得到的区域按照权重结合,取出权重最大的部分,作为最终的检测结果,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最终的检测结果确定用户的坐姿是否正确。若检测结果确定用户的坐姿不正确,则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物联网通信模块203发送指令,并通过所述语音播放器202提醒用户调整当前坐姿,然后重复上述获取用户图像到确定用户坐姿是否正确并提醒用户调整当前坐姿的过程,知道用户的坐姿调整至正确坐姿。

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无需联合外置检测器来检查人体的坐姿参数,方便了用户,提高了用户体验,有利于对用户坐姿的矫正。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头3包括灯罩,以及一端与所述灯罩插接的LED灯管,所述灯罩的剖面可以为矩形,所述灯罩的背面可以为圆弧面,所述灯罩的内表面可以设置有曲面聚光板,以起到聚光作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物联网通信模块203还用于与服务器连接,以接收用户(家长)通过智能终端上的应用程序发送的语音信息。具体地,智能终端上可以安装有APP(应用程序),通过APP可以实现对所述智能识别台灯的控制,包括获取用户(未成年学生)的图像、控制所述智能识别台灯的亮度、色温和护眼时间,以及向所述智能识别台灯发送语音信息。家长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对未成年学生用户的坐姿进行监督,并当发现未成年学生用户的坐姿不正确时,发出语音提醒或者通过语音进行鼓励等。当家长用户,发出语音提醒或者通过语音进行鼓励后,由所述语音播放器201对所述语音信息进行播放。

如图3所示,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台灯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智能识别台灯,在所述触摸控制板背面设置有电源孔1011,用于接入低压电源,以对所述智能识别台灯进行供电。此外,所述触摸控制板背面设置有USB充电接口1012。在所述支撑架的背面设置有导热硅胶205,用于散热。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在所述支撑架2的前面设置有配网键203,通过所述配网键203可以控制所述物联网通信模块的开关,进而可以实现所述智能识别台灯的联网功能。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所述底座、所述支撑架和所述灯头的表面设置有磨砂层,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