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光排风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人们会在建筑主体的内部居住、工作、娱乐等等;所以建筑主体的内部环境的舒适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保证舒适度需要几个前提,需要空调系统调节环境温度与湿度,需要排风系统将内部的污浊空气排出到外界,还需要保证良好的照明环境;照明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两种,大量的研究实验都表明,自然采光是不能被人工照明取代的,良好的自然采光会使人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现有的建筑主体的排风与自然采光通常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排风通过管线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外界,而自然采光主要通过窗户将日光引入室内,因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在工作人员进行设计时需要分别进行设计位置和尺寸,而且两个系统的施工时也是分开进行的,所以会导致建筑施工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建筑主体的排风与自然采光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进而导致建筑施工成本增加的问题,提供一种采光排风装置。
一种采光排风装置,用于安装在建筑主体上,包括:
采光件,所述采光件设置在建筑主体的外部;
管线组件,与所述采光件连接,所述管线组件穿设在所述建筑主体内;所述管线组件包括与采光件连接的导光管、与导光管连接的接头、及与所述接头连接的导风管;所述导风管呈中空结构设置,该导风管的内部设置有反光涂层;
驱风件,设于所述导风管上,用于驱动所述导风管的内腔形成气流;及
排风照明组件,安装在所述导风管上,所述排风照明组件具有通道,所述通道连通所述导风管的内腔。
上述采光排风装置,通过设置采光件与管线组件将外界自然光引入导风管内,并通过设置反光涂层使自然光在导风管内反射传播,再通过排风照明组件将导风管内的自然光引入到室内,保证自然采光;同时通过设置与导风管连接的驱风件将室内的空气通过排风照明组件导入导风管内,进而排放到外界,保证室内的排风,所以通过采光排风装置有效将自然采光与排风结合为一个系统,降低了建筑施工的成本,而且将自然光引入到室内,提升了室内的环境,并降低了照明能耗,有利于室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人身心愉快健康,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舒适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头包括圆形部及方形部;该圆形部与导光管连接,该方形部与导风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管上设置有出风百叶;所述出风百叶设置在导风管背向导光管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照明组件包括与导风管连接的格栅、与所述格栅连接的安装座、及与所述安装座连接的漫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栅包括连接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卡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排风部;该连接部与导风管连接固定,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安装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管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设置位置与排风部相对应,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换气孔;所述换气孔与所述开口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的截面呈l状结构设置,该卡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向排风部方向延伸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上设置有若干插口,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若干卡勾,所述卡勾与所述插口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卡勾用于穿过所述插口后移动所述安装座,使所述卡勾与所述卡接部相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栅上设置有漫反射涂层;所述漫反射涂层覆盖在格栅的外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线组件上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排风照明组件;各所述排风照明组件沿所述导风管的轴向间隔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排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排风照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述的排风照明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述的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述的格栅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述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排风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100-采光排风装置;
10-采光件;
20-管线组件、21-导光管、22-接头、220-圆形部、225-方形部、23-导风管、25-反光涂层、26-开口、27-出风百叶;
30-驱风件;
40-排风照明组件、50-格栅、51-连接部、55-定位环、52-卡接部、56-插口、53-排风部、60-安装座、61-卡勾、65-换气孔、70-漫射件;
90-建筑主体;
200-采光排风装置;
40a-排风照明组件、50a-格栅、80-吊绳、70a-漫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排风装置100,包括采光件10、与采光件10连接的管线组件20、与管线组件20连接的驱风件30、及安装在管线组件20上的排风照明组件40;该采光排风装置100用于安装在建筑主体90上,保证建筑主体90内部的自然采光与排风的要求。
该采光件10呈圆弧状结构设置在建筑主体90的外侧,该采光件10为透光材料,采光件10用于收集外界的自然光;可以理解地,该采光件10可以设置多个进而提高自然光的收集面积。
该管线组件20与采光件10连接,管线组件20对应穿设在建筑主体90内;该管线组件20包括导光管21、与导光管21连接的接头22、及与接头22连接的导风管23;该导光管21呈圆柱状结构设置,导光管21一端与采光件10连接,另一端与接头22连接,导光管21用于将采光件10收集的自然光进行传输;该接头22一端与导光管21连接,另一端与导风管23连接,该接头22为中空结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该接头22包括圆形部220及方形部225;该圆形部220与导光管21连接,该方形部225对应与导风管23连接。
该导风管23呈中空矩形状结构设置,导风管23的一端与接头22的方形部225连接,导风管23对应穿设在建筑主体90的内部;该导风管23上设置有开口26;该开口26呈矩形通孔状结构设置,开口26连通导风管23的内外两侧,开口26用于将导风管23内部与建筑主体90的室内空间相连通,进而保证自然采光与排风。在本实施例中,该导风管23上设置有出风百叶27;该出风百叶27设置在导风管23背向导光管21的一端,该出风百叶27设置在建筑主体90的外侧面上,通过该出风百叶27将导风管23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相连通,同时有效防止外界的灰尘大量进入到导风管23内。更进一步地,该导风管23内部设置有反光涂层25;该反光涂层25覆盖在导风管23的内侧面上,该反光涂层25用于反射由导光管21输送过来的自然光,进而使自然光在导风管23内进行反射传播;可以理解地,该反光涂层25可以为反光膜贴附在导风管23内壁,或者在导风管23内壁涂覆反射材料。
该驱风件30与导风管23连接,驱风件30对应连通导风管23的内部,驱风件30用于驱动导风管23的内腔形成气流,进而保证将建筑主体90内的污浊空气排放到外界。在本实施例中,该驱风件30为风机。
该排风照明组件40安装在导风管23上,排风照明组件40的安装位置为预先设计好的需要采光与排风的位置,该排风照明组件40的设置位置与开口26的设置位置相对应,排风照明组件40具有通道,该通道连通导风管23的内腔,排风照明组件40用于将导风管23内的自然光引入到建筑主体90的内部,同时将建筑主体90内部的空气输送到导风管23内;该排风照明组件40包括格栅50、与格栅50连接的安装座60、及与安装座60连接的漫射件70。更进一步地,管线组件2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排风照明组件40,各排风照明组件40沿导风管23的轴向间隔设置。
该格栅50与导风管23连接固定,格栅50包括连接部51、与连接部51连接的卡接部52、及与连接部51连接的排风部53;连接部51呈矩形环状结构设置在导风管23的底部,该连接部51环绕设置在开口26的外侧,连接部51的顶部与导风管23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部51上设置有定位环55,该定位环55的形状与开口26相对应,定位环55对应插设在开口26内,进而对格栅50的安装进行定位,提高安装效率;该格栅50与导风管23螺栓连接。
卡接部52对应设置在连接部51的外侧周缘处,卡接部52环绕连接部51设置,卡接部52自连接部51向远离导风管23方向延伸设置,卡接部52的截面呈l状结构设置,卡接部52远离安装座60的一端与连接部51连接,卡接部52靠近安装座60的一端向排风部53方向延伸设置,该卡接部52用于连接安装座60。在本实施例中,该卡接部52上设置有若干插口56;该插口56呈矩形通孔状设置在卡接部52靠近安装座60的一端,各插口56环绕卡接部52间隔设置。
该排风部53呈矩形长条状结构设置在连接部51内,排风部53的两端与环状连接部51的内侧连接,排风部53的设置位置与开口26的设置位置相对应,排风部53与垂直该连接部51的方向之间设置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进而减少导风管23内的灰尘进入安装座60内的数量;更进一步地,该排风部53设置有多个,各排风部53呈并列状间隔设置在连接部51内,相邻两排风部53之间设置有间隙,进而保证将导风管23内的自然光透过间隙传递进排风照明组件40内,同时将排风照明组件40外侧的空气导入到导风管23内。
该安装座60设置在格栅50背向导风管23的一侧,安装座60与卡接部52连接,安装座60大致呈梯台状结构设置;安装座60上设置有若干卡勾61,各卡勾61分别与各插口56一一对应设置,卡勾61自安装座60顶部向格栅50方向延伸再向外侧勾起,该卡勾61与卡接部52相卡接进而将安装座60固定在格栅50上,卡勾61用于穿过插口56后再移动安装座60,进而使卡勾61滑入卡接部52内并相互扣合。在本实施例中,该卡勾61的设置数量为八个;各卡勾61环绕安装座60间隔设置,该插口56的设置数量与卡勾61相对应为八个。更进一步地,该安装座60上设置有换气孔65;该换气孔65呈长条状通孔设置在安装座60的侧面,换气孔65连通安装座60的内外两侧,换气孔65用于将建筑主体90内部的空气导入导风管23内,该排风照明组件40的通道依次连通换气孔65、排风部53之间的间隙、开口26、及导风管23的内腔。
该漫射件70设置在安装座60背向格栅50的一侧,该漫射件70呈直板状沿格栅50方向延伸设置,漫射件70对应设置在排风部53的下发,漫射件70为透光材料,自然光通过格栅50后通过漫射件70将自然光漫射到建筑主体90内部,进而防止出现眩光的现象,提高舒适程度。更进一步地,该格栅50上设置有漫反射涂层(图未示);该漫反射涂层覆盖在格栅50的外表面,用于与漫射件70配合以提高对自然光的漫射效果,提高舒适度。优选地,该漫反射涂层为纳米超高反射率漫反射涂料,该涂料为复合型光学材料,由纳米放光材料组合而成,其反射率极高,进而提高格栅50排风部53的反光比,以增加自然光的输出比提高亮度,该纳米超高反射率漫反射涂料在紫外线光300nm-420nm区间具有极强的吸附性,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抗紫外线老化性能;同时,可以抵抗高达二百度以上的高温,并且具有抗酸碱腐蚀的功能,施工方便,附着力强,直接喷涂在格栅50上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采光排风装置100的工作原理为:工作时,采光件10由于设置在建筑主体90的外侧,当自然光罩设在采光件10上后会被采光件10收集,并将收集的自然光输送给导光管21,自然光通过导光管21后经过接头22进入导风管23内部;由于导风管23内部设置有反光涂层25会自然光进行反射,进而保证自然光在导风管23内部的输送,由于导风管23内设置有开口26,自然光会透过开口26进入排风照明组件40内,自然光通过排风部53之间的间隙照射在漫射件70上,进而通过漫射件70将自然光漫射入建筑主体90内,完成自然采光;通过控制驱风件30工作,使导风管23内形成气流,进而在格栅50的上表面形成负压,在建筑主体90内部气压的作用下,使建筑主体90内部的空气依次通过换气孔65、排风部53之间的间隙、开口26后进入到导风管23内,再在气流的作用下将室内的污浊空气通过出风百叶27排出到外界,完成排风。
通过该采光排风装置100使自然采光与排风为一体化设计,进而降低了设计难度与施工成本;同时也不需要设置相互独立的排风管路与采光管路,进而避免的管道材料的浪费,降低施工难度同时集约利用了天花的空间,提高了建筑物室内的净高,提高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排风装置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排风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排风装置200的排风照明组件40a包括格栅50a、与格栅50a连接的吊绳80、及与吊绳80连接的漫射件70a;该吊绳80一端与格栅50a连接固定,另一端与漫射件70a连接固定,吊绳80的长度可以调整,保证透过格栅50a的自然光通过漫射件70a后进入建筑主体90内,同时又能保证漫射件70a不阻碍建筑主体90内的空气通过格栅50a进入导风管23内。在本实施例中,该吊绳80的设置数量为四个;四个吊绳80环绕该漫射件70a间隔设置。通过吊绳80的设置有效降低了采光排风装置200的生产升本,同时保证了建筑主体90内部的自然采光与排风要求。
上述采光排风装置100,通过设置采光件10与管线组件20将外界自然光引入导风管23内,并通过设置反光涂层25使自然光在导风管23内反射传播,再通过排风照明组件40将导风管23内的自然光引入到室内,保证自然采光;同时通过设置与导风管23连接的驱风件30将室内的空气通过排风照明组件40导入导风管23内,进而排放到外界,保证室内的排风,所以通过采光排风装置100有效将自然采光与排风结合为一个系统,降低了建筑施工的成本,而且将自然光引入到室内,提升了室内的环境,并降低了照明能耗,有利于室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人身心愉快健康,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