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舞台灯的可变风道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62079发布日期:2020-06-20 15:2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舞台灯的可变风道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舞台灯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舞台灯的可变风道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舞台灯的实际应用中,舞台灯的功率通常比较大,光源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自身技术特性的限制,只能将很少一部分电能转换为可见光,而大部分电能都被转化为热量的形式消耗掉,使得光源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进而使得光源的温度过高,而散热系统是灯具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光源的使用寿命,因此,散热系统能否有效对光源进行散热,对整个舞台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的舞台灯具,通常是在光源顶部设置散热装置,来对光源进行散热。但只在光源顶部进行散热,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散热,而且容易导致散热不均匀,使得有些急需散热的部分不能得到有效散热,同时散热气流进入光源没有引导,也会影响散热气流的聚集效果,散热气流利用率低,散热效果差。

并且现有的舞台灯,在灯头旋转的工作状态下,由于灯头的角度大部分时间都是持续改变的,且因重力的影响,光源的热气流大部分是向上流动、聚集,因此,每次转动后,光源的热量分布位置都不同,用出风方向是固定角度的风嘴很难满足光源的散热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舞台灯的可变风道散热系统,用于解决舞台灯的光源因灯头旋转导致的热量分布不均,散热系统不能有效、均匀散热的问题,通过改变气流的方向,保证光源的热量得到有效散发。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舞台灯的可变风道散热系统,包括光源和风机,所述风机的尾部连接有风嘴,所述风嘴部形成用于导风的出风风道,所述风机产生的风流通过风嘴内的出风风道导流到光源;所述风嘴设有活动叶片,所述活动叶片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活动叶片至少改变出风风道内部分气流的方向,实现导流到光源的风流分布于光源的不同位置。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出风风道内设置活动叶片,所述旋转轴与活动叶片的一端连接,在出风过程中,活动叶片通过旋转轴实现转动,从而改变出风风道的出风时的截面尺寸,既能调节风流导流到光源上的风力,也能不断地改变出风的方向,实现将风流导流到光源的热量集中部位,满足旋转舞台灯的散热需求。

其中,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电机,并通过电机驱动旋转轴旋转,实现带动活动叶片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风嘴的一个侧壁由所述活动叶片形成。

本技术方案中,风嘴的一侧壁作为风嘴侧壁的同时,也作为活动叶片,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发生偏转,起到了改变方向的作用,实现将风流导流到光源的热量集中部位,进行有效散热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和节省成本的有益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叶片设置于出风风道的空间内,将所述出风风道内的气流分为两股。

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出风风道内的气流分为两股,可实现上下出风或左右出风。

对于旋转舞台灯的热气流总会向上流动的情况,本技术方案的活动叶片设置在出风风道内,并将风流分成两股,其中一股可设置吹向光源顶部,以加快光源顶端的热气流的散热,避免光源顶端温度过高,另一股能根据光源热量聚集部位的变化而随时改变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风向,及时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叶片两侧具有折片,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折片固定连接。

所述活动叶片通过折片与旋转轴连接,通过折片方便活动叶片与旋转轴之间的定位与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通过至少一支撑块进行支撑,所述支撑块与转动轴的连接处设有轴承。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支撑块对转动轴进行支撑,避免其力臂过长而悬空弯曲;通过在支撑块与旋转轴的连接处设置轴承,使转动更顺滑。

其中,本技术方案的驱动机构不限于皮带转动的形式,其驱动方式不唯一,例如,还可以通过齿轮传动或电机直接驱动方式,实现旋转轴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叶片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方向相垂直或者平行。

所述活动叶片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方向相平行,可实现左右扫风;所述活动叶片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方向相垂直时,可实现上下扫风。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叶片的末端靠近所述风嘴的出风口,且向所述光源方向弯折。

其中,活动叶片弯折能使得风流出风方向更精确地吹向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风嘴通过导风风道与风机连接,所述导风风道具有弯折部,所述导风风道内于所述弯折部位置设有导风片,所述导风片的形状与所述弯折部的弯折弧度相匹配。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风片,导风片能有效疏导导风风道内的风流,保证气流从导风风道导流到风嘴时的出风均匀,避免气流在急转弯的时候,风流汇集在弧长较长一端,使得进入出风风道的风流左右两侧分布更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片的两侧突出有固定片,所述导风风道对应所述固定片设置有卡固槽孔,所述导风片通过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卡固槽孔的配合固定于所述导风风道内。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导风片设置固定片,在导风风道设置卡固槽孔,所述卡固槽孔能起定位作用,实现将导风片固定于导风风道上,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安装的有益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片围绕一轴线弯折,所述活动叶片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导风片的所述轴线垂直。从两个垂直的方向上对气流进行分割,避免气流强度分布不均。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与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通过同步带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

本技术方案中,为合理安排空间,主动轮通过同步带带动从动轮旋转,进而带动旋转轴转动,通过转动旋转轴,实现带动活动叶片的转动。

进一步地,至少包括两组风机,两组风机的尾部均连接有风嘴,风嘴内设有活动叶片,且两组风机相互独立,单独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外设有反光杯,且反光杯上设有缺口,所述风嘴的出风口与反光杯的缺口紧贴。

本技术方案的风嘴出风口与反光杯缺口紧贴,能有效避免风嘴漏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风嘴活动设计的技术,本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漏风的技术问题,使风流得到有效利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风嘴内设置了活动叶片,实现改变出风方向,使光源不同位置的热量都能得到有效散发;通过设置旋转轴以及电机带动活动叶片持续转动,既能改变出风风道出风的截面尺寸,又能不断地给光源的不同位置散热,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通过在风机的导风风道内设置导风片,能使气流从导风风道导流到风嘴时的出风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旋转轴和风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活动叶片在风嘴内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驱动机构与旋转轴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风机的导风风道内安装导风片的俯视图。

图7为导风风道与导风片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导风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的风嘴出风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的风嘴出风状态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舞台灯的可变风道散热系统,包括光源100和风机200,所述风机200的尾部连接有风嘴300,所述风嘴300部形成用于导风的出风风道,所述风机200产生的风流通过风嘴300内的出风风道导流到光源100;所述风嘴300设有活动叶片310,所述活动叶片310连接有旋转轴320,所述旋转轴320与驱动机构330连接,所述活动叶片310至少改变出风风道内部分气流的方向,实现导流到光源100的风流分布于光源100的不同位置。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出风风道内设置活动叶片310,所述旋转轴320与活动叶片310的一端连接,在出风过程中,活动叶片310通过旋转轴320实现转动,从而改变出风风道的出风时的截面尺寸,既能调节风流导流到光源100上的风力,也能不断地改变出风的方向,实现将风流导流到光源100的热量集中部位,满足旋转舞台灯的散热需求。

如图5所示,其中,所述旋转轴320的一端连接有电机340,并通过电机340驱动旋转轴320旋转,实现带动活动叶片310转动。

如图1、图9和图10所示,其中,所述活动叶片310设置于出风风道的空间内,将所述出风风道内的气流分为两股。

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出风风道内的气流分为两股,可实现上下出风。

对于旋转舞台灯的热气流总会向上流动的情况,本技术方案的活动叶片310设置在出风风道内,并将风流分成两股,其中一股可设置吹向光源100顶部,以加快光源100顶端的热气流的散热,避免光源100顶端温度过高,另一股能根据光源100热量聚集部位的变化而随时改变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风向,及时散热。

其中,所述活动叶片310两侧具有折片,所述旋转轴320与所述折片固定连接。

所述活动叶片310通过折片与旋转轴320连接,通过折片方便活动叶片310与旋转轴320之间的定位与安装。

如图5所示,其中,所述旋转轴320通过至少一支撑块321进行支撑,所述支撑块321与转动轴的连接处设有轴承。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支撑块321对转动轴进行支撑,避免其力臂过长而悬空弯曲;通过在支撑块321与旋转轴320的连接处设置轴承,使转动更顺滑。

如图11所示,其中,所述活动叶片310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光源100射出的光束方向相垂直。

所述活动叶片310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光源100射出的光束方向相垂直时,可实现上下扫风。

如图4所示,其中,所述活动叶片310的末端靠近所述风嘴300的出风口,且向所述光源100方向弯折。

其中,活动叶片310弯折能使得风流出风方向更精确地吹向光源100。

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中,所述风嘴300通过导风风道210与风机200连接,所述导风风道210具有弯折部,所述导风风道210内于所述弯折部位置设有导风片220,所述导风片220的形状与所述弯折部的弯折弧度相匹配。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风片220,导风片220能有效疏导导风风道210内的风流,保证气流从导风风道210导流到风嘴300时的出风均匀,避免气流在急转弯的时候,风流汇集在弧长较长一端,使得进入出风风道的风流左右两侧分布更均匀。

如图7和图8所示,其中,所述导风片220的两侧突出有固定片221,所述导风风道210对应所述固定片221设置有卡固槽孔211,所述导风片220通过所述固定片221与所述卡固槽孔211的配合固定于所述导风风道210内。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导风片220设置固定片221,在导风风道210设置卡固槽孔211,所述卡固槽孔211能起定位作用,实现将导风片220固定于导风风道210上,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安装的有益效果。

其中,所述导风片220围绕一轴线弯折,所述活动叶片310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导风片220的所述轴线垂直。从两个垂直的方向上对气流进行分割,避免气流强度分布不均。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330包括主动轮与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旋转轴320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通过同步带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

本技术方案中,为合理安排空间,主动轮通过同步带带动从动轮旋转,进而带动旋转轴320转动,通过转动旋转轴320,实现带动活动叶片310的转动。

如图1所示,其中,散热系统包括两组风机200,两组风机200的尾部均连接有风嘴300,风嘴300内设有活动叶片310,且两组风机200相互独立,单独控制。

其中,为加快光源100的散热,两组风机200分别设置在光源100的前、后两侧,且两组风机200相互独立,单独控制。两组风机200对应设有一组风嘴300,且两组风嘴300内的活动叶片310也是相互独立,单独控制;本技术方案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启动其中一组风机200,或同时启动两组风机200工作,所述风嘴300内的活动叶片310也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处于转动或固定的工作状态,以适应不同的散热需求。

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光源100外设有反光杯400,且反光杯400上设有缺口,所述风嘴300的出风口与反光杯400的缺口紧贴。

本技术方案的风嘴300出风口与反光杯400缺口紧贴,能有效避免风嘴300漏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风嘴300活动设计的技术,本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漏风的技术问题,使风流得到有效利用。

如图5所示,还包括用于安装和保护光源100和反光杯400的光源盖500,所述驱动机构330安装于光源盖500的外侧面,所述光源盖500的侧壁设有用于嵌合安装风嘴300的缺口,所述旋转轴320安装于风嘴300与驱动机构330之间,所述支撑块321安装于光源盖500的内侧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风嘴300的一个侧壁由所述活动叶片310形成。所述风嘴300的上侧壁形成导风面,导风面将出风风道内气流的方向朝向所需散热的方位设置,实现灯具快速散热。

本技术方案中,风嘴300的一侧壁作为风嘴300侧壁的同时,也作为活动叶片31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发生偏转,起到了改变方向的作用,实现将风流导流到光源100的热量集中部位,进行有效散热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和节省成本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方案通过直接将风嘴300的一侧壁设置成导风面,来改变出风风道的出风方向,实现任意改变出风方向的角度,以达到更好的出风散热效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活动叶片310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光源100射出的光束方向相平行。

所述活动叶片310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光源100射出的光束方向相平行时,可实现左右扫风。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