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7089发布日期:2020-05-08 17:5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状态的车灯装置。



背景技术:

首先,在现有的车灯装置的设计中,远光灯与近光灯的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不同,远光灯要求聚光,达到远距离的照射目的,而近光灯则要求遮光,以实现在近距离中,达到视觉宽阔的目的,因此,在车灯装置的设计概念中,通常是将远光灯和近光灯分开设计。

另外,现有的车灯装置的发光模组可分为卤钨灯和hid灯,其中卤钨灯的电弧长为5.6mm,hid灯的电弧长为4.3mm,其聚光系统大多采用pes,而hid灯的主要发光性能是集中在两个电极处,因此,远光灯的聚光可以由靠近光强极高的光点进行配光,而近光灯则可由远离高光强的电弧进行配光,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性能为均匀面发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高光强区域,因此,也较难在单一透镜的架构下设计出远近合一的车灯装置;其次,现有的车灯装置若是要在单一透镜架构下设计出远近合一的车灯装置,其整个的体积将会较大,且发光强度也未能达到符合法规规范的标准值。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作为照明光源,且能够在单一透镜下达到远光和近光自由切换功能,以克服上述缺点,成为现有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灯装置,以改善车辆大灯的聚光效果,且缩小整个车灯装置的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灯装置,包括承载基座,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发光机构、透镜和遮光板;

所述第一反射镜设于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一反射镜上设有第一焦点以及与所述第一焦点相对应的第二焦点;

所述第二反射镜设于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二反射镜上设有第三焦点以及与所述第三焦点相对应的第四焦点,所述第四焦点与所述第二焦点相对应;

所述发光机构设于所述承载基座上;

所述透镜上设有透镜光轴以及设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第四焦点设于所述透镜光轴上;

遮光板,所述遮光板设于所述承载基板上,所述遮光板包括前侧截止边缘、后侧截止边缘以及设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的顶侧表面,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与透镜光轴之间设有小于30°的预定倾角,所述发光机构产生的光束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形成明暗截止线。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机构包括第一发光机构和第二发光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基座包括与所述透镜光轴平行的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发光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面上,所述第二发光机构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基座还包括多个散热元件,多个所述散热元件设于相对于所述第一承载面的第一散热逸表面上,或者是相对于所述第二承载面的第二散热逸表面上,且多个所述散热元件朝向一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风扇结构,所述风扇结构设于所述承载基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板还包括前侧表面以及相对于所述前侧表面的后侧表面,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包括第一前侧线段、第二前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之间的前侧转折线段,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包括第一后侧线段、第二后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之间的后侧转折线段。

进一步地,所述顶侧表面包括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的转折反射面,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设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之间,所述第二反射面设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之间,所述转折反射面设于所述前侧转折线段与所述后侧转折线段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顶侧表面包括第一连接线段、第二连接线段,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段都设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且所述转折反射面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段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段两者呈非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灯装置,包括承载基座,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发光机构、透镜和遮光板;所述第一反射镜设于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二反射镜设于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发光机构设于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透镜上设有透镜光轴以及设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所述遮光板包括前侧截止边缘、后侧截止边缘以及设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的顶侧表面,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与透镜光轴之间设有小于30°的预定倾角;该技术方案提高了车灯的聚光效果,且缩小整个车灯装置的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灯装置一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灯装置一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2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承载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x-x的截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x-x的截面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遮光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8的b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遮光板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图4所示,一种车灯装置,包括承载基座7,第一反射镜2、第二反射镜3、第一发光机构4、第二发光机构5、透镜6和遮光板1;其中,设于所述承载基座7上的第一反射镜2和第二反射镜3分别由多个不同曲率的曲面构成或者是单个曲面构成,主要用于反射第一发光机构和第二发光机构发出的光源,具体地,所述第一反射镜2和所述第二反射镜3可通过螺丝与所述承载基座7连接,也可通过铆接或者焊接与所述承载基座7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反射镜2和所述第二反射镜3分别具有相对于第一发光机构4和第二发光机构5的反射面,用以反射第一发光机构4和第二发光机构5所产生的光线;所述遮光板7在驱动单元m的驱动下可沿着旋转轴i来回转动地设置在承载基座7上,且设于所述第一反射镜2和第二反射镜3之间,其中,驱动单元m可具有电磁阀m1及被电磁阀m1所控制的焊杆m2;即,所述遮光板1设于所述承载基板7上被驱动单元m所驱动能于第一位置(近光状态位置)和第二位置(远光状态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实现远光灯与近光灯的切换,即,第一发光机构4被点亮时,第一发光机构4发出的光束通过第一反射镜2反射后经过遮光板1遮挡形成近光灯光型,而第一发光机构4及第二发光机构5同时被点亮时,第一发光机构4和第二发光机构5发出的光束分别经过第一反射镜2和第二反射镜3反射后,在配合转动后的遮光板1的阻挡,可形成符合远光灯光型的光型。

值得说明的是,除了上述第一发光机构4和第二发光机构5分别点亮并配合遮光板1的转动而产生近光灯和远光灯的光型之外,还有其他实施例方式,例如,第一发光机构4和第二发光机构5同时点亮,并配合遮光板1的转动而分别产生近光灯或远光灯的光型;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发光机构4和第二发光机构5可以是单个发光二极管(led)或者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晶片组成的封装结构,即,本实施例提供的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镜2和第二反射镜3具有聚光效果,可提高车灯装置的亮度。

具体地,参考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镜2上设有第一焦点2a以及与所述第一焦点相对应的第二焦点2b;所述第二反射镜3上设有第三焦点3a以及与所述第三焦点3a相对应的第四焦点3b,所述第四焦点3b与所述第二焦点2b相对应,即在具体实施例中,第四焦点3b与所述第二焦点2b彼此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机构4和第二发光机构5同时被点亮时,通过第二反射镜3和第二发光机构5的配置,不仅有利于在近光光型优化和亮度提高,同时还有利于车灯散热效率的提高,此外,第一反射镜2的透镜面积大于第二反射镜3的投影面积,即,第一反射镜2的正投影正好可以完全遮挡第二反射镜3的正投影面积,第二反射镜及第二发光机构完全被第一反射镜2所遮蔽;此外,第一反射镜2的反射面的表面积大于第二反射镜3的反射面的表面积,且第一反射镜2的总反射面的表面积至少是第二反射镜3的总反射面的表面积的二倍以上,藉此,通过上述机构设计,能够大幅地缩小车灯装置的整个轮廓,并能够针对承载基座上的改变,提高车灯装置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透镜6设有透镜光轴a及设于所述透镜光轴a上的透镜焦点6a,其中所述第二焦点2b和所述第四焦点3b设于所述透镜光轴a上,同时,第二反射镜3的尺寸小于第一反射镜2的尺寸,第三焦点3a设于透镜焦点6a与第一焦点2a之间,值得说明的是,透镜的直径为d,第二反射镜3的预定高度r介于d/7-d/2之间。

具体地,参考图5、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基座7包括第一承载面711及与所述第一承载面711互不共平面的第二承载面721,所述第一发光机构4可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面711上,所述第二发光机构5设于第二承载面721上,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发光机构4和第二发光机构5可设于一电路基板上,并通过电路基板而将第一发光机构4和第二发光机构5设在承载基座7上。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述承载基座7还包括凹设于第一承载面711下方的容置槽73,第二反射镜3和第二发光机构5设于所述容置槽73中,所述第二承载面721设于所述容置槽73的底面上;第一承载面711可平行于所述透镜光轴a,所述第一承载面711和第二承载面721之间呈倾斜设置,即,第一承载面与第二承载面之间设有一介于7°-90°之间的预定角度α,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承载面711和第二承载面721之间也可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述承载基座7还包括多个散热元件75,多个所述散热元件75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面711的第一散热逸表面712上,或者是所述第二承载面721的第二散热逸表面722上,且多个所述散热元件75朝向一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面711的方向延伸,大幅提高车灯装置散热面积,进而提高车灯装置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包括一风扇结构n,所述风扇结构n设于所述承载基座7上。具体地,风扇结构n通过固定设于所述承载基座7上的固定部76设于承载基座7上,固定部76可设在第一散热逸表面712或第二散热逸表面722上,如图5所示,风扇结构n可以先产生吹向第二散热逸表面722的第一气流f1,第一气流f1可以沿着第二散热逸表面722而被引导至连接板74的外侧表面,且形成沿着外侧表面并吹向第一散热逸表面712的第二气流f2,接着第二气流f2能再形成沿着第一散热逸表面712以向外吹出的第三气流f3,进而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需特别说明的是,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其了解的现有风扇结构特征进行设计或者选用。

另外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车灯装置还包括透镜承载机构8,所述透镜承载机构8设于所述承载基座1上,且所述透镜6设于所述透镜承载机构8上。详细来说,承载基座1包括设置在第一承载面711上且用于固定透镜承载结构8的夹持部77,透镜6的承载部81以及连接于承载部81且用于将透镜承载机构8设于承载基座1的夹持部77的连接部82。

具体地,参考图8、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所述遮光板1包括前侧截止边缘11、后侧截止边缘12以及顶侧表面13,所述后侧截止边缘12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11彼此相对应设置,且所述顶侧表面13可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11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12之间,当一光束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11的遮挡后,可以通过遮光机构而形成符合汽车前照灯近光灯法规的光型的明暗截止线,另外,参考图2所示,所述前侧截止边缘11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12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倾斜方向e,当遮光机构处于近灯状态时,所述顶侧表面13的其中一部分可沿着倾斜方向e倾斜,所述顶侧表面13的其中一部分与水平面或者车灯的透镜光轴之间可具有一小于30°的预定角,需要说明的是水平面和透镜光轴相互平行或重合,优选地,预定角介于15°到22°之间,具体地,所述前侧截止边缘11呈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遮光板还包括前侧表面14以及与所述前侧表面14相对应的后侧表面15,所述前侧表面14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11连接,所述后侧表面15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12连接,所述顶侧表面13设于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后侧表面15之间;同时,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11包括第一前侧线段111、第二前侧线段112以及连接与第一前侧线段111和第二前侧线段112之间的前侧转折线段115,其中,所述前侧转折线段115相较于第一前侧线段111和第二前侧线段112可以为一倾斜线段;所述后侧截止线段12包括第一后侧后侧线段121、第二后侧线段12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121和所述第二后侧线段122之间的后侧转折线段12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1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111的第三前侧线段113以及连接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112的第四前侧线段114,另外,后侧截止边缘12进一步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后侧线段121的第三后侧线段123以及连接于第二后侧线段122的第四后侧线段124,值得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前侧线段111与第三前侧线段113可以为相同线段,所述第二前侧线段

112与第四前侧线段114可以为相同线段;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前侧线段111可设于第三前侧线段113与所述前侧转折线段115之间,所述第一后侧线段

121可设于第三后侧线段123与所述后侧转折线段125之间。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顶侧表面包括第一反射面131、第二反射面132、第三反射面133、第四反射面134、第一连接线段136、第二连接线段137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反射面131和所述第二反射面132之间的转折反射面135,所述前侧截止线段11、所述第一连接线段136、所述转折反射面135、所述第二连接线段137、所述后侧截止线段12依次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线段136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段137呈非平行设置;第一反射面131设于第三前侧线段113与第三后侧线段123之间,所述第二反射面132设于第四前侧线段114与第四后侧线段124之间,第三反射面133设于第一反射面131以及转折反射面135之间,第四反射面134设于第二反射面132以及转折反射面135之间。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反射面131与第三反射面133互不平行,所述第二反射面132与所述第四反射面134互不平行;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132与所述透镜光轴向平行,增加了前照灯的遮光区域的亮度。

本实施例中顶侧表面13的第三反射面133、第四反射面134以及转折反射面135相对于遮光板呈一凹槽状结构18,即,凹槽状结构18凹设于所述顶侧表面13,且凹槽状结构18设于前侧截止边缘11与后侧截止边缘12之间,同时,凹设于顶侧表面13的凹槽状结构18的转折反射面135沿着倾斜方向e倾斜,在光束照射过程中,光束通过后侧截止边缘12、转折反射面135以及前侧截止边缘11,且光束通过前侧截止边缘11的遮挡后,可以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遮光板还包括余光反射板16,所述余光反射板可设于前侧表面14上,且所述余光反射16具有余光反射面161,通过余光反射板16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供暗区余光区域的照明,另外,当处于近光状态时,余光反射面161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10°~50°。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遮光板还包括光型修整板17,光型修整板17设于前侧表面14上,具体地,光型修整板设于余光反射板的两侧,当前照灯处于远光状态下时,光型修整板17可用于修整远光灯的光型,以使得远光灯的光型更为清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遮光板利用其顶侧表面13的其中一部分沿着倾斜方向e倾斜的技术特征,可以达到提高集光效果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