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灯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38940发布日期:2020-10-02 10:36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灯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灯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dlp(digitallightprocessing)数字光处理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投影和显示技术,其通过高精密微镜阵列的高速翻转,反射来自于led光源的光束,最终投射出预设的画面。经过消费电子市场多年的验证,相比于lcd技术,dlp技术在投影亮度、解析度和对比度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成为当前的主流投影技术。

而对于汽车应用,夜间的行驶安全以及远光灯的眩光危害越来越引起用户和汽车制造商的关注,v2x(汽车交互)和adb(自适应远光灯)等新技术无一不在致力于改善汽车行驶安全。dlp投影的光束具有独特的可编程性,以及高亮度、高稳定性、高寿命、高分辨率的特点,因此采用dlp投影技术替代传统led大灯,在兼顾传统照明的前提下,既可以实现adb/afs等智能灯光的功能,又可在路面上投影独特的画面,实现v2x的交互功能。

通常,一个完整的投影大灯系统至少包括dlp光学系统和散热系统。而为了实现高亮度和分辨率的投影光束,光学系统还需要一套高效的散热系统,以保证dlp投影系统在可控的温度范围的工作。而在汽车应用中,对外灯系统的温度要求更高。

现有技术中,应用于dlp投影车灯系统中的冷却系统,其包括冷却液泵、冷却管路、导热板以及散热器,该导热板与dlp光学主体的热源紧贴设置,导热板和散热器连接。该冷却系统不仅结构庞杂,而且由于需要两套冷却系统,且冷却系统分别与dlp光学系统紧密连接,导致整个dlp大灯系统的体积较大,难以在结构复杂的汽车前舱空间中布置。而且金属导热板及散热器也额外增加了整车重量,难以符合汽车轻量化设计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灯系统及车辆,以解决以上至少一种技术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一种车灯系统,包括:

光学系统,被配置为提供车辆照明和/或光束投影;

光学冷却管路,包括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所述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分别接入用于冷却车载动力驱动部件的车载冷却回路上,所述光学冷却管路与所述车载冷却回路构成用于冷却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所述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和/或电机。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和所述第二光学组件通过连接管路并联或串联接入所述光学冷却管路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分别通过三通阀接入用于冷却车载动力驱动部件的车载冷却回路上;

所述三通阀根据冷却控制信号调节流入各管道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或流速。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的情况下,所述车载冷却回路包括电池冷却回路;

所述光学冷却入口接入靠近所述电池冷却回路中第一压力泵的第一端,所述光学冷却出口接入远离所述电池冷却回路中第一压力泵的第二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和电机的情况下,所述车载冷却回路包括电池冷却回路和电机冷却回路;

在所述光学冷却入口和所述光学冷却出口中,两者择一接入所述电池冷却回路,另一接入所述电机冷却回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

光源,被配置为形成待调制光束;

数字微镜阵列,被配置为将所述待调整光束调制为具有目标光型的目标光束、和/或目标投影图案;

成像透镜组件,被配置为将所述目标光束和/或目标投影图案整形后输出。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监控部件,被配置为监控光学系统和/或光学冷却管路的热控数据;

通信部件,被配置为将所述监控部件所监控的热控数据接入车辆控制网络,并接收所述车辆控制网络反馈的冷却控制指令;

冷却控制器,与所述通信部件连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冷却控制指令控制光学冷却管路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或流速。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车灯系统。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电池冷却回路,所述电池冷却回路由电池模组、第一压力泵、第一冷却介质槽和冷凝器构成;在所述光学冷却入口和所述光学冷却出口中,两者择一接入所述第一压力泵和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槽之间的管道上,另一接入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冷凝器之间的管道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电机冷却回路,所述电机冷却回路由电机、第二压力泵和第二冷却介质槽构成;

所述电机冷却回路和所述电池冷却回路通过第一三通阀连通,并分别通过第二三通阀接入光学冷却管路中;所述电池冷却回路中的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正向流入所述光学冷却管路中,所述电机冷却回路中的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反向流入所述光学冷却管路中。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灯系统及车辆,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灯系统,包括被配置为提供车辆照明和/或光束投影的光学系统以及光学冷却管路,该光学冷却管路包括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分别接入用于冷却车载动力驱动部件的车载冷却回路上,光学冷却管路与所述车载冷却回路构成用于冷却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和/或电机。本申请的车灯系统中仅需设置光学冷却管路和冷却介质,通过将光学冷却管路接入到车辆中原有的车载冷却回路中,并借助该车载冷却回路与光学冷却管路来构建一个用于冷却整个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如此将光学系统和散热系统独立开来,减少了车灯系统的体积,在提高车灯功率和智能化性能时也无需增加车灯体积,便于车灯的灵活布置和设计。此外,整个车灯系统的散热结构简单,除了管路及冷却液外,无需在车灯系统中紧贴设置散热器及导热板,整体重量轻且成本低。此外,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与车载冷却回路进行绑定,由于车载冷却回路接入车载控制网络,便于对光学冷却回路进行温度控制,提升车灯系统的温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灯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灯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灯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4至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利用电池冷却回路进行光学系统冷却的冷却系统结构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利用电机冷却回路进行光学系统冷却的冷却系统结构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同时利用电池冷却回路和电机冷却回路进行光学系统冷却的冷却系统结构框图。

图中标记说明:

10-光学系统,101-光源,102-数字微镜阵列,103-成像透镜组件,11-第一光学组件,12-第二光学组件;

20-光学冷却管路;

30-车载冷却回路,31-电池冷却回路,311-第一冷却介质槽,312-第一压力泵,313-电池模组,314-冷凝器,32-电机冷却回路,321-第二冷却介质槽,322-第二压力泵,323-电机。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车灯系统和车辆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灯系统,其包括光学系统10和光学冷却管路20。

其中,光学系统10被配置为提供车辆照明和/或光束投影。光学系统10可以为车辆中车外大灯的核心模组。一方面,该光学系统10可以被配置为实现车辆照明功能,即可以发出远光照明和近光照明,以保证车辆夜间行驶或特殊天气行驶的安全性,该光学系统可包括自适应远光灯adb或afs等智能灯光模块。另一方面,该光学系统处理除了具有照明功能外,还可被配置为实现光束投影功能,即该光学系统10可具体为ldp(digitallightprocessing,数字光处理技术)投影系统,该ldp投影系统可以在路面上投影特定图案,为驾驶员和其他行人、车辆提供信息交互。

光学冷却管路20包括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所述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分别接入用于冷却车载动力驱动部件的车载冷却回路30上,所述光学冷却管路20与所述车载冷却回路30构成用于冷却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所述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和/或电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灯系统包括被配置为提供车辆照明和/或光束投影的光学系统以及光学冷却管路,该光学冷却管路包括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分别接入用于冷却车载动力驱动部件的车载冷却回路上,光学冷却管路与所述车载冷却回路构成用于冷却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和/或电机。本申请的车灯系统中仅需设置光学冷却管路和冷却介质,通过将光学冷却管路接入到车辆中原有的车载冷却回路中,并借助该车载冷却回路与光学冷却管路来构建一个用于冷却整个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如此将光学系统和散热系统独立开来,减少了车灯系统的体积,在提高车灯功率和智能化性能时也无需增加车灯体积,便于车灯的灵活布置和设计。此外,整个车灯系统的散热结构简单,除了管路及冷却液外,无需在车灯系统中紧贴设置散热器及导热板,整体重量轻且成本低。此外,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与车载冷却回路进行绑定,由于车载冷却回路接入车载控制网络,便于对光学冷却回路进行温度控制,提升车灯系统的温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如图1所示,所述光学组件可以包括光源101、数字微镜阵列(digitalmirrordevice,dmd)102和成像透镜组件103。其中:

光源101被配置为形成待调制光束。该光源101可为能够生成照明和/或投影用的原始光束的光源,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为led光源。该led光源形成了待调制光束,该待调制光束为用于数字微镜阵列进行调节的光束,例如照明光束和/或投影光束。

数字微镜阵列102被配置为将该待调整光束调制为具有目标光型的目标光束、和/或目标投影图案。

成像透镜组件103被配置为将该目标光束和/或目标投影图案整形后输出。

仅作为具体示例,led光源生成待调制光束,该待调制光束为照明光束和投影光束,之后待调制光束进入数字微镜阵列102之后,被数字微镜阵列dmd调制为具有目标光型的目标光束和目标投影图案。然后,经调制输出的目标光束和目标投影图案反射至成像透镜组件,被成像透镜组件整形后输出,以实现车辆照明和投影交互。

需要说明的是,该光源101、数字微镜阵列102和成像透镜组件103的具体结构可使用本领域常用设计的结构,对此它们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3所示,所述光学系统10可以包括分开设置的第一光学组件11和第二光学组件12,所述第一光学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学组件12通过连接管路并联或串联接入所述光学冷却管路20上。

具体地,第一光学组件11和第二光学组件12的数量可分别为至少一个,两者的结构和数量可以相同,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不同的。若第一光学组件11和第二光学组件12的数量分别为多个时,若干个第一光学组件11中每个光学组件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不同;若干个第二光学组件12中每个光学组件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不同;仅作为示例,第一光学组件11可为设置在车身左侧的一个左光学组件,相应的,第二光学组件12可为设置在车身右侧的一个右光学组件。

通过将第一光学组件11和第二光学组件12通过连接管路并联或串联接入该光学冷却管路上,从而通过一套车载冷却回路就可以同时满足两组光学组件的散热需求,减少了车灯的冷却成本。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在所述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的情况下,所述车载冷却回路30包括电池冷却回路31。这种情况下,电池冷却回路31与光学冷却管路20构成用于冷却该光学系统10的光学冷却回路。

该电池冷却回路31可以包括用于储存冷却介质的第一冷却介质槽311、用于为流入电池模组313的冷却介质增压的第一压力泵312、以及用于为车辆提供驱动力的电池模组313,该第一冷却介质槽311、第一压力泵312和电池模组313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该冷却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水、乙醇、或者两者混合液等冷却液。

所述光学冷却入口接入靠近所述电池冷却回路31中第一压力泵312的第一端,所述光学冷却出口接入远离所述电池冷却回路31中第一压力泵313的第二端。

具体地,如图6所示,光学冷却入口通过三通阀f1接入靠近所述电池冷却回路31中第一压力泵312的第一端,光学冷却出口通过三通阀f2接入远离所述电池冷却回路31中第一压力泵312的第二端,该第一端为第一压力泵312的入口管道,该第二端为远离第一压力泵312且靠近电池模组313的出口管道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该三通阀(f1,f2)可以根据冷却控制信号调节流入各管道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或流速。

具体地,该冷却控制信号可以是基于光学系统的检测温度和预设温度阈值的比较值确定的,例如若光学系统的检测温度高于预设温度阈值,则生成增大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流速的第一冷却控制信号;若光学系统的检测温度低于等于预设温度阈值,则可以生成减小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流速的第二冷却控制信号。三通阀(f1,f2)在接收到该第一冷却控制信号或第二冷却控制信号后,调节三通阀的开度大小,进而控制流入光学系统和电池模组对应管道上的冷却介质的比例和速度。

在电池冷却回路冷却光学系统的同时,能够确保电池模组的冷却效果,可以调节流入光学冷却介质的流量为流入电池模组的冷却介质流量的1/2~1/15,例如可以为1/4,1/8,1/10,1/15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6所示,该电池冷却回路31还可包括冷凝器314,该冷凝器314连通电池模组313的出口管道和第一冷却介质槽311的入口管道。在所述光学冷却入口和所述光学冷却出口中,两者择一接入所述第一压力泵312和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槽311之间的管道上,另一接入所述电池模组313和所述冷凝器314之间的管道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的情况下,光学冷却管道与电池冷却回路的接入点并不限于上述情形。光学冷却管道的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还可接入电池冷却回路上的其他管道位置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所述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机的情况下,所述车载冷却回路30包括电机冷却回路32。

可选地,该电机冷却回路32可以包括用于储存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槽322、用于为流入电机的冷却介质增压的第二压力泵322、以及用于为车辆提供驱动力的电机323,第二冷却介质槽321、第二压力泵322和电机323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该冷却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水、乙醇、或者两者混合液等冷却液。

这种情况下,电机冷却回路32与光学冷却管路20构成用于冷却该光学系统10的光学冷却回路;所述光学冷却入口接入靠近所述电机冷却回路32中第二压力泵322的第一端,所述光学冷却出口接入远离所述电机冷却回路32中第二压力泵322的第二端。

这里的利用电机冷却回路32作为冷却光学系统的情形,类比于上述利用电池冷却回路31作为冷却光学系统的情形,其具体细节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所述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和电机的情况下,所述车载冷却回路30包括电池冷却回路31和电机冷却回路32;在所述光学冷却入口和所述光学冷却出口中,两者择一接入所述电池冷却回路31,另一接入所述电机冷却回路32。

这种情况下,电池冷却回路31和电机冷却回路32分别与光学冷却管路20构成用于冷却该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即,电池冷却回路31与光学冷却管路20构成用于冷却该光学系统10的第一光学冷却回路,电机冷却回路32与光学冷却管路20构成用于冷却该光学系统10的第二光学冷却回路,该第一光学冷却回路和第二光学冷却回路的冷却介质流动方向相反,两者形成相反方向的冷却,便于更好的冷却光学系统中的部件,避免光学系统中部件冷却温度不均衡,进而提高了车灯性能和使用效果。

具体地,继续参见图8,光学冷却入口通过三通阀f3接入靠近所述电池冷却回路31中第一压力泵312与第一冷却介质槽311之间的管道上,光学冷却出口可以通过三通阀f4接入电机冷却回路32中第二压力泵322与第二冷却介质槽321之间的管道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313和电机323的情况下,光学冷却管道与车载冷却回路的接入点并不限于上述情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光学冷却管道的光学冷却出口还可接入所述电池冷却回路31中靠近电池模组313的出口管道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光学冷却出口也可通过三通阀f4接入电池冷却回路和电机冷却回路的交点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该三通阀(f3,f4)可以根据冷却控制信号调节流入各管道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或流速。

具体地,该冷却控制信号可以是基于光学系统的检测温度和预设温度阈值的比较值确定的,例如若光学系统10的检测温度高于预设温度阈值,则生成增大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流速的第一冷却控制信号;若光学系统10的检测温度低于等于预设温度阈值,则可以生成减小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流速的第二冷却控制信号。三通阀(f3,f4)在接收到该第一冷却控制信号或第二冷却控制信号后,调节三通阀(f3,f4)的开度大小,进而控制流入光学系统10、电池模组313和电机323各管道种的冷却介质的比例和速度。

为了在利用电池冷却回路和电机冷却回路冷却光学系统的同时,能够确保电池模组和电机的冷却效果,可以调节流入光学冷却介质的流量为流入电池模组的冷却介质流量的1/2~1/15,例如可以为1/4,1/8,1/10,1/15等。

为了验证本申请系统的冷却效果,我们通过模拟流量数据来衡量散热能力,模拟条件为:第一压力泵为95%占空比工作,电池冷却回路中的初始流量为25l/min。在此相同的模拟条件上,模拟了三种方案(分别为对应着图4、图5,和图7)的电池回路和光学系统回路的流量数据。模拟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见,这三种方案在满足目标流量为16l/min的电池散热需求的前提下,均可为80w发热功率的光学组件灯提供不低于1l/min的目标散热流量需求,使得电池模组和光学系统均获得良好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车灯系统还可包括:

监控部件(未图示),被配置为监控光学系统和/或光学冷却管路的热控数据;

通信部件(未图示),被配置为将所述监控部件所监控的热控数据接入车辆控制网络,并接收所述车辆控制网络反馈的冷却控制指令;

冷却控制器(未图示),与所述通信部件连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冷却控制指令控制光学冷却管路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或流速。

具体地,该热控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为光学系统的温度,管道中冷却介质的温度、流量和流速。该监控部件可为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流速传感器。该通信部件可为能够与车辆控制器进行通信的通信部件,该通信部件可以连接到车辆can总线中,进而将监控部件所监控的热控数据接入车辆控制网络,并接收车辆控制器利用车辆控制网络反馈的冷却控制指令。之后与该通信部件连接的冷却控制器接收到该冷却控制指令,之后根据该冷却控制指令控制光学冷却管路上的开关(例如三通阀)的开合和关闭,或者开度大小,进而控制光学冷却管路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或流速。

通过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单独接入车载控制网络,便于对光学冷却回路进行针对性温度控制,进一步提升了车灯系统的温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未图示),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灯系统。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电池冷却回路,所述电池冷却回路由电池模组、第一压力泵、第一冷却介质槽和冷凝器构成;在所述光学冷却入口和所述光学冷却出口中,两者择一接入所述第一压力泵和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槽之间的管道上,另一接入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冷凝器之间的管道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电机冷却回路,所述电机冷却回路由电机、第二压力泵和第二冷却介质槽构成;

所述电机冷却回路和所述电池冷却回路通过第一三通阀连通,并分别通过第二三通阀接入光学冷却管路中;所述电池冷却回路中的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正向流入所述光学冷却管路中,所述电机冷却回路中的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反向流入所述光学冷却管路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其中的车灯系统包括光学系统,其被配置为提供车辆照明和/或光束投影;光学冷却管路,其包括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光学冷却入口和光学冷却出口分别接入用于冷却车载动力驱动部件的车载冷却回路上,光学冷却管路与所述车载冷却回路构成用于冷却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车载动力驱动部件包括电池模组和/或电机。本申请的车灯系统中仅需设置光学冷却管路和冷却介质,通过将光学冷却管路接入到车辆中原有的车载冷却回路中,并借助该车载冷却回路与光学冷却管路来构建一个用于冷却整个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如此将光学系统和散热系统独立开来,减少了车灯系统的体积,在提高车灯功率和智能化性能时也无需增加车灯体积,便于车灯的灵活布置和设计。此外,整个车灯系统的散热结构简单,除了管路及冷却液外,无需在车灯系统中紧贴设置散热器及导热板,整体重量轻且成本低。此外,光学系统的光学冷却回路与车载冷却回路进行绑定,由于车载冷却回路接入车载控制网络,便于对光学冷却回路进行温度控制,提升车灯系统的温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先后顺序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且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和服务器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