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筒射灯及轨道射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69051发布日期:2020-08-14 19:38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LED筒射灯及轨道射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led筒射灯及轨道射灯。



背景技术:

led筒射灯是一种基于导轨可移动的led光源的灯具,光谱纯正,色彩丰富,环保节能,铝合金外壳,轻巧简便,通常设置有高功率变压器,适用于常规灯具电源,led筒射灯其显著特点就是可以在轨道上移动,可以改变照射方向,其适用于展厅、博物馆,户外屋檐、棱角处的投光,点状效果投射、艺术馆及办公室的局部照明等,同时广泛应用于商场、酒吧橱柜的展品灯光、高级服装店、珠宝店等。

led筒射灯一般使用驱动器来进行降压,以驱动led光源。为了无需单独设置驱动盒,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720232918.8公开了一种简易导轨射灯。在该专利公开的简易导轨射灯中,灯筒内形成有散热气流通道,使得发光灯体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地发散到外部环境,且所述简易导轨射灯的驱动器装设于灯筒内,无需单独设置驱动盒,结构简单,节约了生产成本。

但是,由于驱动器和发光光源均集成于灯筒内,尽管设置了散热气流通道,但是由于散热通道比较小,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供了一种led筒射灯及轨道射灯。

一种led筒射灯,包括:灯筒、驱动器和led发光组件;所述灯筒包括相互连接的前筒体和后筒体,所述前筒体用于安装所述驱动器,所述后筒体用于安装所述led发光组件;所述后筒体内形成有散热气流通道,所述前筒体和所述后筒体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形成间隔气流通道,所述散热气流通道和所述间隔气流通道相互连通。

优选的,所述后筒体包括后筒外壳和设于所述后筒外壳内的导热板,所述后筒外壳的内壁设有多个散热片,所述导热板固定于多个所述散热片;所述导热板将所述后筒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部分空间和下部分空间,所述上部分空间用于散热并对应连通所述间隔气流通道,所述下部分空间用于容置所述led发光组件,所述导热板与所述后筒外壳的内壁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连通所述上部分空间和所述下部分空间。

优选的,在所述下部分空间内,所述导热板与多个所述散热片相互配合围成所述led发光组件的安装槽,所述导热板构成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多个所述散热片相互配合构成所述安装槽的槽壁。

优选的,所述后筒外壳、所述散热片和所述导热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后筒体包括还包括用于将所述led发光组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的扣环,所述扣环卡扣安装于所述后筒外壳内部,且所述扣环的周缘与所述后筒外壳的内壁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形成第一导风口,所述第一导风口连通所述下部分空间。

优选的,所述led发光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光源和反光杯,所述光源接触所述导热板,所述反光杯容纳于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扣环间隔地设有多个压抵件,并通过多个所述压抵件压抵所述反光杯的端部,从而将所述led发光组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每一所述压抵件设有压抵部,所述压抵部用于夹设于所述扣环和所述反光杯端部之间,使得所述扣环和所述反光杯端部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二导风口,所述第二导风口连通所述下部分空间。

优选的,所述后筒外壳的内壁设有凸环,所述扣环对应所述凸环的位置设有环形分布的多个卡钩;多个所述卡钩卡扣所述凸环,从而将所述扣环卡扣固定于所述后筒外壳内部。

优选的,所述后筒外壳的内壁设有多个垫板,多个所述垫板间隔地环设于所述后筒外壳的内壁。所述凸环固定于多个所述垫板的表面,由于所述垫板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所述凸环与所述后筒外壳的内壁之间会间隔一定距离。

优选的,所述前筒体包括前筒外壳、底板和盖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前筒外壳的底面和顶面,从而相互配合围成所述驱动器的容纳腔;所述前筒外壳和所述后筒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一种轨道射灯,包括:导轨、导轨连接座和如上任一所述的led筒射灯,所述导轨连接座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led筒射灯的前筒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所述led筒射灯和轨道射灯中,所述后筒体内形成有散热气流通道,所述前筒体和所述后筒体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与外界连通的间隔气流通道,所述间隔气流通道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散热气流通道和所述间隔气流通道相互配合在所述led筒射灯内形成对流散热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led筒射灯将所述驱动器和所述led发光组件均集成于所述灯筒内,且通过在所述前筒体和所述后筒体之间设置间隔气流通道实现快速散热,不仅实现热源和驱动器的分离,实现对驱动器的隔离式保护,且还可以增加散热效率;

多个所述散热片构成的立体散热结构中,基于散热片形成的刀片式散热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加散热面积,而且,相邻两个散热片之间的散热通道还可以加强散热气流的对流,从而相机配合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射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轨道射灯中led筒射灯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led筒射灯中外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led筒射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外壳部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led发光组件和扣环之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led筒射灯中扣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射灯,其包括:导轨(图未示)、导轨连接座10和led筒射灯20。所述导轨连接座10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导轨,且所述导轨连接座10连接于所述led筒射灯20,从而用于将所述led筒射灯20安装于所述导轨。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led筒射灯20包括灯筒21、驱动器(图未示)和led发光组件22。所述灯筒21包括相互连接的前筒体211和后筒体212,所述前筒体211用于安装所述驱动器,所述后筒体212用于安装所述led发光组件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筒体212内形成有贯通的散热气流通道201,所述前筒体211和所述后筒体21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与外界连通的间隔气流通道202,所述间隔气流通道202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气流通道201连通。所述散热气流通道201和所述间隔气流通道202相互配合在所述后筒体212内形成对流空气通道,从而进一步的加强散热效果。

具体地,所述后筒体212内的散热气流通道201用于对所述led发光组件22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避免热量在所述后筒体212内累积;所述间隔气流通道202用于将所述前筒体211和所述后筒体212隔离开,避免所述后筒体212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前筒体211而影响所述驱动器的工作状态,而且,所述间隔气流通道202分别与外界和所述散热气流通道201相互连通,使得所述散热气流通道201带出的热量可以及时地散热至外界。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led筒射灯20将所述驱动器和所述led发光组件22均集成于所述灯筒21内,且通过在所述前筒体211和所述后筒体212之间设置间隔气流通道202实现快速散热,不仅实现热源和驱动器的分离,实现对驱动器的隔离式保护,且还可以增加散热效率。

所述前筒体211包括前筒外壳2111、底板2112和盖板2113,所述底板2112和所述盖板2113分别固定于所述前筒外壳2111的底面和顶面,从而相互配合围成所述驱动器的容纳腔2101。

所述后筒体212包括后筒外壳2121、设于所述后筒外壳2121内的导热板2122和扣环2123。其中,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壁设有多个散热片2120,所述导热板2122固定于多个所述散热片2120。

多个所述散热片2120分布于所述后筒外壳2121内形成立体散热结构,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2120之间的间隔空间构成所述散热气流通道内的散热通道。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散热片2120在所述后筒外壳2121内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只要能够满足散热要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所述散热片2120构成的立体散热结构中,基于散热片2120形成的刀片式散热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加散热面积,而且,相邻两个散热片2120之间的散热通道还可以加强散热气流的对流,从而相机配合提高散热效率。

此外,所述导热板2122通过所述散热片2120固定于所述后筒外壳2121内。具体地,所述导热板2122把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部分空间2102和下部分空间2103。其中,所述上部分空间2102用于散热,所述下部分空间2103用于容纳所述led发光组件22。因此,所述散热片2120主要分布于所述上部分空间2102内,且所述上部分空间2102对应连通所述间隔气流通道20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板2122与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壁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形成导风通道203。所述导风通道203连通所述上部分空间2102和所述下部分空间2103,使得上下两部分空间能够连通。

在所述下部分空间2103内,所述导热板2122与多个所述散热片2120相互配合围成所述led发光组件22的安装槽204,所述导热板2122构成所述安装槽204的槽底,多个所述散热片2120相互配合构成所述安装槽204的槽壁。

具体地,所述led发光组件22包括固定连接的led光源221和反光杯222,所述led光源221接触所述导热板2122,所述反光杯222容纳于所述安装槽204内。所述导热板2122直接接触所述led发光组件22的热源,并将热量传递给多个所述散热片2120,然后所述散热片2120再将主要热量散至散热通道内,并最终进入所述散热气流通道201内,由此实现散热功能。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led发光组件22通过所述扣环2123固定于所述安装槽204内。具体地,所述扣环2123卡扣安装于所述后筒外壳2121内部,且压抵所述反光杯222的端部,从而将所述led发光组件22固定于所述安装槽204内。

具体地,所述扣环2123包括扣环本体2124、及分布于所述扣环本体2124周缘的多个卡钩2125和多个压抵件2126。多个所述卡钩2125和多个所述压抵件2126均分别环设于所述扣环本体2124的周缘。所述扣环本体2124整体为环形结构,且所述扣环本体2124的直径小于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壁设有凸环2127,所述扣环2123对应所述凸环2127的位置设有环形分布的多个卡钩2125。多个所述卡钩2125卡扣所述凸环2127,从而将所述扣环2123卡扣固定于所述后筒外壳2121内部。

此外,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壁设有多个垫板2128,多个所述垫板2128间隔地环设于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壁。所述凸环2127固定于多个所述垫板2128的表面,由于所述垫板2128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所述凸环2127与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壁之间会间隔一定距离。而且,所述扣环2123的直径小于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径,因此,当所述凸环2127的卡钩2125卡扣所述凸环2127后,所述扣环2123的周缘与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一导风口205,所述第一导风口205连通所述下部分空间2103。

所述扣环2123通过多个所述压抵件2126压抵所述led发光组件22的反光杯222端部。每一所述压抵件2126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2104、压抵部2105和限位部2106,所述固定部2104固定于所述扣环本体2124的侧面,所述压抵部2105固定于所述扣环本体2124的端部,且用于压抵所述反光杯222的端部;所述限位部2106朝向所述反光杯222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压抵部2105相互配合围成所述反光杯222端部的限位槽2107。

所述扣环2123通过所述压抵件2126压抵所述led发光组件22的反光杯222端部后,所述反光杯222的端部卡入所述限位槽2107内,所述限位部2106位于所述反光杯222的外侧实现限位,所述压抵部2105夹设于所述扣环本体2124端部和所述反光杯222端部之间,使得二者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二导风口206,所述第二导风口206连通所述下部分空间210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环2123的周缘与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所述第一导风口205,且所述扣环2123还与所述反光杯222的端部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所述第二导风口206。所述第一导风口205、所述第二导风口206、所述导风通道203和所述后筒外壳2121的内部空间相互配合在所述后筒体212内形成所述散热气流通道201。

在所述led筒射灯20的出光端设置两个导风口205、206,使得所述散热气流通道201具有更好的空气流动能力,进而使得所述led筒射灯20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

当所述led筒射灯20照明工作时,所述led发光组件22的led光源221发热产生热量,所述led光源221产生的热量一方面通过所述导热板2122传递给多个所述散热片2120,并散发至所述散热气流通道201内;

所述散热气流通道201与所述间隔气流通道202相互配合在所述led筒射灯内形成对流散热,进而共同实现所述led筒射灯的对流散热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