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性连接的柔光型光效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3336发布日期:2020-10-30 21:1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硬性连接的柔光型光效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板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硬性连接的柔光型光效背光源。



背景技术:

现有的呼吸显示背光源通常包括有一导光板和至少一led灯条,其导光板则包含一出光面和一入光面,通常出光面和入光面位于相对侧,因此,一般将导光板的一侧边作为入光面,另一侧边作为出光面,led灯条的led元件发出的光线经一侧边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内部,再由其另一侧边的出光面导出,其导出的光线容易产生刺眼的视觉效果,且led灯条通常与入光面位于同一直线上布置,容易出现有灯影、爆灯的现象,影响出光面的所视光线,以及,现有的背光源的导光板难以呈现渐变光效,也有些可以呈现渐变光效的背光源的导光板,但其渐变效果较差,还有,现有背光源的导光板通常采用柔性fpc进行电性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较不稳定,生产制作较难,影响生产效率。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硬性连接的柔光型光效背光源,其实现了pcb板式硬性连接,使连接更加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更加简便,可使光线更加柔和,不会出现刺眼的现象,避免了灯影、爆灯的现象;提高了渐变光效的渐变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硬性连接的柔光型光效背光源,包括导光板主体及连接于导光板主体的pcb板;该导光板主体呈l形结构,该导光板主体具有横向部及自横向部的后端一体向上延伸而成的竖向部,该横向部与竖向部均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设置;该横向部的前端面为出光面,该pcb板设置于竖向部上,该pcb板连接有光源,该光源设置于竖向部的后侧;

该光源发射的光线经竖向部向下入光,再经横向部的后端向前直至从横向部的前端的出光面出光;

该出光面在前视状态下呈中间大两边渐小设计;该竖向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横向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出光面的上边缘、下边缘均是中间往两端弧形渐变式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光板为雾化导光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光板由pc和光扩散剂混合配制后注塑而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竖向部的顶端向上凸设有便于定位的挂耳,所述挂耳的前侧面与竖向部的前侧面齐平设置,所述挂耳的后端延伸至竖向部外。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部的上端面、下端面、左侧面、右侧面、后侧面,以及,竖向部的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上端面,均覆设有遮光膜。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pcb板设置于竖向部的后侧;所述竖向部的后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pcb板定位于安装槽内,所述pcb板的上端延伸出竖向部的上端外;所述光源设置于pcb板的前侧,并位于安装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凹设有用于安装光源的让位槽,所述光源位于让位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光源为led元件,所述让位槽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字形结构,所述led元件有若干个,若干led元件沿左右方向均匀间距布置于pcb的前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竖向部的左右两端与横向部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设置有间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pcb板的设计,使其实现了pcb板式硬性连接,使连接更加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更加简便;

其次,通过l形导光板主体结合光源的设计,使光源发射的光线经竖向部下入光,再经横向部出光,从而使其实现了90度的l形导光路径,使光源的光可由一种辉度转换到另一种辉度,以至于使光线更加柔和,不会出现刺眼的现象;

以及,通过将光源设置于竖向部的后侧结合l形导光板主体的设计,使光源能隐藏式位于竖向部上,不会出现光源影响出光面而导致灯影、爆灯的现象;

还有,通过将横向部的出光面在前视状态下呈中间大两边渐小设计,并使竖向部的长度小于横向部的长度,使其具备渐变光效,同时,能提高渐变光效的渐变效果。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大致结构前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去除遮光膜后的大致结构前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去除pcb板和遮光膜后的后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图3所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导光板主体11、横向部

111、出光面12、竖向部

121、挂耳122、安装槽

123、让位槽13、间隔

20、pcb板30、led元件

40、遮光膜。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一种硬性连接的柔光型光效背光源,包括导光板主体10及连接于导光板主体10的pcb板20;该导光板主体10呈l形结构,该导光板主体10具有横向部11及自横向部11的后端一体向上延伸而成的竖向部12,该横向部11与竖向部12均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设置;该横向部11的前端面为出光面111,该pcb板20设置于竖向部12上,该pcb板20连接有光源,该光源设置于竖向部12的后侧;如此,通过将光源设置于竖向部12的后侧结合l形导光板主体10的设计,使光源能隐藏式位于竖向部12上,不会出现光源影响出光面111而导致灯影、爆灯的现象。

其中,该光源发射的光线经竖向部12向下入光,再经横向部11的后端向前直至从横向部11的前端的出光面111出光;借此,通过l形导光板主体10结合光源的设计,使光源发射的光线经竖向部12下入光,再经横向部11出光,从而使其实现了90度的l形导光路径,使光源的光可由一种辉度转换到另一种辉度,以至于使光线更加柔和,不会出现刺眼的现象。

以及,该出光面111在前视状态下呈中间大两边渐小设计;优选地,所述出光面111的上边缘、下边缘均是中间往两端弧形渐变式结构。该竖向部1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横向部1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以使所述竖向部12的左右两端与横向部11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设置有间隔13。由于光源设置于竖向部12上,竖向部12的左右长度小于横向部11的左右长度,光源的光学从竖向部12传输至横向部11,从而使越往横向部11的左右两端靠近的亮度越暗,且对比横向部11的中央的亮度,其左右两端的亮度暗的明显,如此,通过将横向部11的出光面111在前视状态下呈中间大两边渐小设计,并使竖向部12的长度小于横向部11的长度,使其具备渐变光效,同时,能提高渐变光效的渐变效果。

优选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为雾化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由pc和光扩散剂混合配制后注塑而成,以提高导光板内部的光线散射效果。

所述横向部11的上端面、下端面、左侧面、右侧面、后侧面,以及,竖向部12的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上端面,均覆设有遮光膜40。优选地,所述遮光膜40为黑白单面胶。

所述竖向部12的顶端向上凸设有便于定位的挂耳121,所述挂耳121的前侧面与竖向部12的前侧面齐平设置,所述挂耳121的后端延伸至竖向部12外。所述挂耳121设置有两个,两个挂耳121间距设置,所述左侧的挂耳121位于pcb板20的上端一侧。借此,通过挂耳121的设置,便于导光板的整体组装定位,同时,方便于pcb板20的安装定位,给pcb板20的安装定位起到明确的指示和辅助定位作用。

所述pcb板20设置于竖向部12的后侧;所述竖向部12的后侧设置有安装槽122,所述pcb板20定位于安装槽122内,所述pcb板20的上端延伸出竖向部12的上端外;所述光源设置于pcb板20的前侧,并位于安装槽122内。所述安装槽122的内壁凹设有用于安装光源的让位槽123,所述光源位于让位槽123内。所述光源为led元件30,所述让位槽123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字形结构,所述led元件30有若干个,若干led元件30沿左右方向均匀间距布置于pcb的前侧。借此,通过pcb板20定位安装于竖向部12的安装槽122内的设计,使其实现了pcb板20式硬性连接,使连接更加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更加简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pcb板的设计,使其实现了pcb板式硬性连接,使连接更加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更加简便;其次,通过l形导光板主体结合光源的设计,使光源发射的光线经竖向部下入光,再经横向部出光,从而使其实现了90度的l形导光路径,使光源的光可由一种辉度转换到另一种辉度,以至于使光线更加柔和,不会出现刺眼的现象;以及,通过将光源设置于竖向部的后侧结合l形导光板主体的设计,使光源能隐藏式位于竖向部上,不会出现光源影响出光面而导致灯影、爆灯的现象;还有,通过将横向部的出光面在前视状态下呈中间大两边渐小设计,并使竖向部的长度小于横向部的长度,使其具备渐变光效,同时,能提高渐变光效的渐变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