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灯具发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5772发布日期:2021-01-05 17:3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LED灯具发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led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ed灯具发光组件。



背景技术:

在照明领域,led(发光二极管)品被称为第四代照明光源货绿色发光源,具有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等诸多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指示、显示、装饰、背光源、普通照明、夜间施工场地和城市夜景等领域,为此,led发光产品的应用正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由于led发光源能产生较高的亮度,为此led发光产品是城市道路、园林景观以及夜间施工现场首选的照明灯具,由于led灯具内的发光元件处于工作状态时产生大功率、高亮度的光源,并产生大量热量,如果热量不能被及时有效的散发出去,容易导致发光二极管灯具的发光元件因过热而产生光衰减,而且led灯具有效传热的结构空间结构面积小,容易使发光元件老化,从而最终影响到led灯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灯具发光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led灯具发光组件结构简单,散热空间大,而且拆卸安装比较容易,能逐渐将led发光组件产生的热量逐渐传递和散发出去,有效解决大功率led灯具的散热传导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led灯具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散热壳体和设置于散热壳体内的发光单元,所述散热壳体包括可相互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开口且内部被分隔成具有开口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一端封闭的底部和一端敞开的口部,所述第二壳体的口部截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腔体的口部截面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腔体内密封设置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孔部,所述发光单元的底面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孔部上;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基板以及安装于发光基板之上的导光板、透光板和锁紧密封圈,所述发光基板的下表面紧贴于第一腔体的底部,在发光基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等间距排列的发光灯珠,在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对应所述发光灯珠形成有聚光杯,所述透光板紧贴于导光板的上表面,所述锁紧密封圈紧压于透光板的边缘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开口部截面上。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发光灯珠由发光基板的中心向外围呈环形状间隔排布于发光基板上。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发光基板包括铝基板层以及设置在铝基板层上表面且由下至上设置的上绝缘层、导电层、焊盘层和丝印层,在铝基板层的下表面设置有下绝缘层,所述发光灯珠通过焊盘层与所述导电层连接。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垂直设置有支撑筒柱,该支撑筒柱的上端固定在导光板的下表面,该支撑筒柱上端的内部筒体连通至导光板的上表面。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筒柱的内部具有形成一体相互连通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直径大于下筒体的直径,该上筒体的上端连通至导光板的上表面,该上筒体的下端与下筒体之间形成支撑台,在下筒体内设置有内螺纹。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为圆状体、圆台状或棱台状,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和第二壳体的外壁上且沿同一竖直方向分布有相互契合的鳍片状轮廓。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透光板为平面透镜、凸透镜、凹透镜、棱晶状透光板或蜂窝状透光板中任一种;所述聚光杯为圆锥台状或正多面棱台状,在聚光杯的杯体内壁表面涂覆有反光涂层。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且由底部至开口部设置有多级对应放置所述发光基板、导光板和透光板的环形支撑台阶。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中央设置有密封的空心热传递筒,所述第一腔体底部的孔部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注射孔、螺纹盲孔和过线孔,所述空心热传递筒的外侧壁周围与第二腔体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隔分布的散热连接体。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在第一腔体底部通过注射孔与所述空心热传递筒连通。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的led灯具发光组件结构简单,散热空间大,而且拆卸安装比较容易,在第一壳体的内部和第二壳体的内部形成较大的散热空间,可逐渐将led灯具发光组件产生的热量通逐渐向外传递和散发出去,从而达到了灯具快速散热的效果,有效解决了大功率led灯组件的散热传导问题,从而有效延缓了发光组件的发光元件老化周期,延长了发光组件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的led灯具发光组件可以进行多个方向的反射,使发光效果更炫目,大大提高了发光组件的投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led灯具发光组件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led灯具发光组件正立时的发光单元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led灯具发光组件倒立时的发光单元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基板的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筒柱的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壳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构示意图;

附图中,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发光单元3,孔部4,鳍片状轮廓5,散热壳体10,接入孔20,发光基板30,导光板31,透光板32,锁紧密封圈33,发光灯珠34,聚光杯35,螺孔33a,螺丝33b,支撑筒柱36,第一腔体100,第二腔体101,固定孔100a,环形支撑台阶102,空心热传递筒103,注射孔104,铝基板层300,上绝缘层301,导电层302,焊盘层303,丝印层304,下绝缘层305,上筒体306a,下筒体306b,支撑台306c,螺钉306d。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led灯具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散热壳体10和设置于散热壳体10内的发光单元3,所述散热壳体10包括可相互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的两端开口且内部被分隔成具有开口的第一腔体100和第二腔体101,所述第二壳体2具有一端封闭的底部和一端敞开的口部,所述第二壳体2的口部截面与所述第一壳体1的第二腔体101的口部截面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腔体100内密封设置有发光单元3,在所述第一腔体100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孔部4,以便在第一腔体100内安装所述发光单元3,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为圆状体、圆台状或棱台状,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壁和第二壳体2的外壁上且沿同一竖直方向分布有相互契合的鳍片状轮廓5,该鳍片状轮廓5不仅加强了两个壳结构的强度,还增大了两个壳体与空气发生热交换的散热面积,防止了散热壳体10因温度升高而发生膨胀,起到了较好的散热效果,并确保发光单元3能稳定工作;所述发光单元3的底面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孔部4上;所述发光单元3包括发光基板30以及安装于发光基板30之上的导光板31、透光板32和锁紧密封圈33,如图2和图3所示,从而将发光基板30、导光板31、透光板32和锁紧密封圈33由第一腔体100的底部向口部依次向外进行安装固定,所述发光基板30的下表面紧贴于第一腔体100的底部,在发光基板30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等间距排列的发光灯珠34,在所述导光板31的下表面对应所述发光灯珠34形成有聚光杯35,所述透光板32紧贴于导光板31的上表面,所述锁紧密封圈33紧压于透光板32的边缘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腔体100的开口部截面上;在所述锁紧密封圈33的截面上设置有螺孔33a,所述透光板32和锁紧密封圈33相互粘结后通过螺丝33b密封固定在第一腔体100的开口部上,将锁紧密封圈33的放置于第一壳体1的开口部,使锁紧密封圈33上的螺孔33a对准第一壳体1的开口部上的固定孔100a,并通过螺丝33b将其固定于第一壳体1的开口部上,第一壳体1分隔成两个腔体后,使第一壳体1内分隔的发热腔体和散热腔体,能更好的使发光基板30在第一壳体1内更好地进行散热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中,结合图2和图4,所述发光灯珠34由发光基板30的中心向外围呈环形状间隔排布于发光基板30上;所述发光基板30包括铝基板层300以及设置在铝基板层300上表面且由下至上设置的上绝缘层301、导电层302、焊盘层303和丝印层304,在铝基板层300的下表面设置有下绝缘层305,该下绝缘层为导热硅胶绝缘层,在下绝缘层305上还可以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光灯珠34发光时在铝基板层300产生的热量,所述铝基板层300通过导热硅胶绝缘层紧贴在所述第一腔体100的底部,有效改善发光基板的30的导热和散热性能,所述发光灯珠34通过焊盘层与所述导电层连接,所述发光灯珠34呈串联或并联方式连接在导电层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结合图3、图5和图6,在所述导光板31的下表面垂直设置有支撑筒柱36,该支撑筒柱36的上端固定在导光板31的下表面,该支撑筒柱36上端的内部筒体连通至导光板31的上表面;所述支撑筒柱36的内部具有形成一体相互连通的上筒体306a和下筒体306b,所述上筒体306a的直径大于下筒体306b的直径,该上筒体36a的上端连通至导光板301的上表面,该上筒体306a的下端与下筒体36b之间形成支撑台306c,在下筒体306b内设置有内螺纹。当发光基板30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100的底部后,在将导光板31上的聚光杯35套设在发光灯珠34上,并将支撑筒柱36对准导光板31上的螺孔,在使用螺钉306c依次插入支撑筒柱306的上筒体306a和下筒体306b内,通过螺钉36d拧入下筒体306b和光板31上的螺孔内,使螺钉306d的头部固定于支撑台306c上,从而可快速地将导光板31固定所述发光基板30上,所述透光板32为平面透镜、凸透镜、凹透镜、棱晶状透光板或蜂窝状透光板中任一种;所述聚光杯35为圆锥台状或正多面棱台状,在聚光杯35的杯体内壁表面涂覆有反光涂层,发光灯珠34发出的光经聚光杯35以及反光涂层进行多个方向的反射,使发光效果更炫目,大大提高了发光组件的投射效果。所述导光板31和聚光杯35由具有透光较好的玻璃、pmma或pc塑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结合图2、图7和图8,所述第一腔体100底部的孔部4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二腔体101连通的注射孔、螺纹盲孔和过线孔,电源线由第二腔体101中穿过过线孔进入第一腔体100内,并与发光基板30进行电气连接;螺纹盲孔用于固定所述发光基板30和导光板31,在所述第一腔体100内且由底部至开口部设置有多级对应放置所述发光基板30、导光板31和透光板32的环形支撑台阶102;每个环形支撑台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在所述第二腔体101的底部中央设置有密封的空心热传递筒103,所述空心热传递筒103的外侧壁周围与第二腔体101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隔分布的散热连接体(未图示),该散热连接体由第二腔体101的底部向口部方向交错间隔分布设置,所述发光基板30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经过透光板32和锁紧密封圈33向外散发,而发光基板30产生的大部分热量经第一腔体100底部传递至第二腔体101和空心热传递筒103,第二腔体101和空心热传递筒103内的空气温度升高而向外传递,空气温度升高而在向外传递过程中,使第二壳体2和第一壳体1与外部的冷空气不断进的热交换,而达到散热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结合图2、图3、图5和图7,所述发光灯珠34为led发光灯珠,所述发光灯珠34串联或并联后连接在led驱动电路上,其led驱动电路的工作电源从第二壳体2底部中央的接入孔20接入,电源线从接入孔20接入后连接在led驱动电路上,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以反应发光灯珠3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以便通过led的驱动电路调节发光灯珠34的亮度;在第一腔体100底部的通过注射孔104与所述空心热传递筒103连通,通过注射孔104注射热传导液至空心热传递筒103内后,再通过绝缘散热硅胶将注液孔104进行密封,再将发光基板30通过绝缘散热硅胶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100底部,然后再依次固定导光板31、透光板32和锁紧密封圈33在第一壳体1内,当发光灯珠34通电发光工作进行照射时,将产生较大的热量,使空心热传递筒103内的热传导液在高温下变成气态挥发,充满整个空心热传递筒103密封空间的热传导液的气态分子将做热运动,气态热传导液的分子在运动过程中消耗热量的同时,将热量传递于第一壳体1的第二腔体101与空心热传递筒103之间以及其结合成的整个密封腔体内,热量迅速转化为分子运动动能同时消耗了部分热量,并同时将热量传递至第一壳体1的第二腔体101内,使第一壳体1的第二腔体101内部的热量得到快速散发;还可采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发光灯珠34在发光基板30上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以便通过led的驱动电路调节发光灯珠34的亮度,减少发光灯珠3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由于空心热传递筒103的外围与第一壳体1的第二腔体101进行的热空气进行缓冲而达到热交换效果,空心热传递筒103的外围与第一壳体1的第二腔体101内的空气分子的温度上升过程中与第一壳体1的内壁和第二壳体2的内壁碰撞,从而与第一壳体1与第一壳体2之外的冷空气进行热传,并逐渐将发光灯珠34产生的热量通过空心热传递筒103向第一壳体1的外壁和第二壳体2传递而散发出去,从而达到了发光组件快速散热的效果,可以有效解决大功发光组件的散热传导问题,从而有效延缓了发光组件的发光元件老化周期,延长了发光组件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