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多层叠加的LED软灯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1757发布日期:2021-03-19 10:4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多层叠加的LED软灯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多层叠加的led软灯条。



背景技术:

led软灯条又名led灯带,常规有圆二线,圆三线,扁三线,扁四线等;颜色有红,绿,兰,黄,白,七彩等;一般适用于汽车装饰、指示牌、广告招牌、酒柜、珠宝柜、娱乐场所、路径和轮廓标志等装饰、照明;现有的led软灯条的灯光相对较暗,一根led软灯条使用的时候很难满足操作者的需求,于是便需要将多根led软灯条叠加使用,但是现有的叠加结构不够稳定,容易脱落,且不便于拆装;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可多层叠加的led软灯条,其叠加结构稳定,不易脱落,且便于led软灯条的拆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它包含电源接头、灯条、叠加装置;灯条的一端设有电源接头;灯条上等间距套设有若干个叠加装置;所述的叠加装置由二号主体、夹块、一号凸台、二号凸台、滑台、二号弹簧组成;二号主体的上表面固定有一号凸台,且一号凸台呈左右方向设置;二号主体的左右两侧内壁上对称固定有二号凸台,且二号凸台呈前后方向设置;二号凸台上滑设有滑台,且滑台的下表面与二号主体的下侧内壁接触设置;二号主体的前侧壁下端设有螺钉,且螺钉贯穿二号主体的前侧壁后,与滑台的前侧外壁抵触设置;滑台内活动设有夹块,且夹块的下表面与滑台的下侧内壁之间利用二号弹簧连接设置;二号主体的下表面开设有与一号凸台配合卡接的一号槽口。

进一步地,二号主体的上侧内壁、夹块的的上表面均固定有防滑垫。

进一步地,电源接头与电源转接装置连接;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由上盖、固定杆、一号主体、一号弹簧、滑块、一号杆、压片、二号杆、灯条电源接口、主电源接口和隔板组成;一号主体内设有数个隔板,且隔板的四周边缘分别固定于一号主体的四周内壁上;最下方的隔板与一号主体的下侧内壁之间左右对称设有一号杆;一号主体的上端插设有上盖;上盖的右侧壁上、一号主体上端的右侧壁上、上盖的左侧壁上均前后对称贯穿开设有“l”形槽口;上盖的右侧壁上的“l”形槽口与一号主体上端的右侧壁上的“l”形槽口活动贯通设置;一号主体上端的右侧壁上的“l”形槽口与上盖的左侧壁上的“l”形槽口活动贯通设置;“l”形槽口内设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两端均露设于上盖的外侧;上盖的下侧内壁上前后对称固定有二号杆,且二号杆的下端依次活动贯穿数个隔板后,固定于滑块的上表面;滑块活动设置于一号杆内,且滑块的下表面与一号杆下方的一号主体的下侧内壁之间利用一号弹簧连接设置;相邻的两个隔板之间的二号杆上以及最上端的隔板与上盖之间的二号杆上均固定有压片。

进一步地,位于相邻的两个隔板之间的一号主体的右侧壁上以及最上端的隔板与上盖之间一号主体的右侧壁上均贯通开设有灯条电源接口。

进一步地,位于最上端的隔板与上盖之间一号主体的左侧壁上贯通开设有主电源接口。

进一步地,叠加装置的后侧外壁上、一号主体的后侧壁上均固定有胶层。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多层叠加的led软灯条,其叠加结构稳定,不易脱落,且便于led软灯条的拆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叠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源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4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图4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上盖1、胶层2、“l”形槽口3、固定杆4、一号主体5、一号弹簧6、滑块7、一号杆8、压片9、二号杆10、电源接头11、灯条12、叠加装置13、二号主体13-1、夹块13-2、一号凸台13-3、防滑垫13-4、二号凸台13-5、一号槽口13-6、滑台13-7、二号弹簧13-8、螺钉13-9、灯条电源接口14、主电源接口15、隔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电源接头11、灯条12、叠加装置13;灯条12的一端设有电源接头11;电源接头11的另一侧设有电源转接装置;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由上盖1、“l”形槽口3、固定杆4、一号主体5、一号弹簧6、滑块7、一号杆8、压片9、二号杆10、灯条电源接口14、主电源接口15和隔板16组成;一号主体5内设有数个隔板16,且隔板16的四周边缘分别固定于一号主体5的四周内壁上;最下方的隔板16与一号主体5的下侧内壁之间左右对称设有一号杆8;一号主体5的上端插设有上盖1;上盖1的右侧壁上、一号主体5上端的右侧壁上、上盖1的左侧壁上均前后对称贯穿开设有“l”形槽口3;上盖1的右侧壁上的“l”形槽口3与一号主体5上端的右侧壁上的“l”形槽口3活动贯通设置;一号主体5上端的右侧壁上的“l”形槽口3与上盖1的左侧壁上的“l”形槽口3活动贯通设置;“l”形槽口内设有固定杆4,且固定杆4的两端均露设于上盖1的外侧;上盖1的下侧内壁上前后对称固定有二号杆10,且二号杆10的下端依次活动贯穿数个隔板16后,固定于滑块7的上表面;滑块7活动设置于一号杆8内,且滑块7的下表面与一号杆8下方的一号主体5的下侧内壁之间利用一号弹簧6连接设置;相邻的两个隔板16之间的二号杆10上以及最上端的隔板16与上盖1之间的二号杆10上均利用螺钉铆接固定有压片9;位于相邻的两个隔板16之间的一号主体5的右侧壁上以及最上端的隔板16与上盖1之间一号主体5的右侧壁上均贯通开设有灯条电源接口14;位于最上端的隔板16与上盖1之间一号主体5的左侧壁上贯通开设有主电源接口15;灯条12上等间距套设有若干个叠加装置13;所述的叠加装置13由二号主体13-1、夹块13-2、一号凸台13-3、二号凸台13-5、滑台13-7、二号弹簧13-8、螺钉13-9组成;二号主体13-1的上表面固定有一号凸台13-3,且一号凸台13-3呈左右方向设置;二号主体13-1的左右两侧内壁上对称固定有二号凸台13-5,且二号凸台13-5呈前后方向设置;二号凸台13-5上滑设有滑台13-7,且滑台13-7的下表面与二号主体13-1的下侧内壁接触设置;二号主体13-1的前侧壁下端设有螺钉13-9,且螺钉13-9贯穿二号主体13-1的前侧壁后,与滑台13-7的前侧外壁抵触设置;滑台13-7内活动设有夹块13-2,且夹块13-2的下表面与滑台13-7的下侧内壁之间利用二号弹簧13-8连接设置,且二号弹簧13-8的上端焊接固定于夹块13-2的下表面,二号弹簧13-8的下端焊接固定于滑台13-7的下侧内壁上;二号主体13-1的的下表面开设有与一号凸台13-3配合卡接的一号槽口13-6;二号主体13-1的上侧内壁、夹块13-2的的上表面均固定有防滑垫13-4;二号主体13-1的后侧外壁上、一号主体5的后侧壁上均固定有胶层2。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本装置使用时,先将螺钉13-9松开,将滑台13-7沿着二号凸台13-5从二号主体13-1拉出,接着将连接有电源接头11的灯条12放置于滑台13-7内,并保证灯条12左右方向贯穿二号主体13-1,接着向下压夹块13-2,使得装有灯条12的滑台13-7重新插入二号主体13-1内,拧紧螺钉13-9,将滑台13-7固定于二号主体13-1,然后压着夹块13-2并沿着灯条12的外侧壁拖动叠加装置13至合适的位置,然后松开夹块13-2,叠加装置13固定不动,接着重复在同一灯条12上在套设两个叠加装置13,且三个叠加装置13等间距设置;然后再给其他两个等长度的灯条12等间距套设三个叠加装置13;

然后将三个灯条12上下并列放置,然后下方的灯条12的三个一号凸台13-3对应滑设入上方灯条12的一号槽口13-6内,使得上下两个相邻的叠加到一起;

然后将前后两侧的固定杆4均向外侧推,使得固定杆4进入“l”形槽口3的纵向槽口内,此时上盖1与一号主体5之间松开,此时一号弹簧6向上推动滑块7,接着滑块7向上推动二号杆10,二号杆10向上推动上盖1和压片9;接着将上下叠加的三个灯条12的左侧电源接头11,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插入电源转接装置的右侧的灯条电源接口14内,再将外部电源通过主电源接口15插入电源转接装置,然后向下压上盖1,使得二号杆10向下移动,二号杆10带动压片9向下移动,并使得压片9与电源接头11抵触设置,然后将固定杆4恢复原状,上盖1与一号主体5重新连接为一体,此时利用电源转接装置将上下叠加的三个灯条12先进行并联,再连接外部电源。

当灯条12需要更换时,可先松开上盖1,再依次下压夹块13-2,将灯条12抽出并重新插入新的灯条12完成更换。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如下:

1、采用二号主体13-1、夹块13-2、一号凸台13-3、防滑垫13-4、二号凸台13-5、一号槽口13-6、滑台13-7、二号弹簧13-8、螺钉13-9的设计,使得灯条12的叠加装置13结构稳定,不易脱落,且便于led软灯条的拆装;

2、采用上盖1、胶层2、“l”形槽口3、固定杆4、一号主体5、一号弹簧6、滑块7、一号杆8、压片9、二号杆10的设计,可以将叠加后的灯条的电源处进行并联,简化通电线路,保证供电安全;

3、采用防滑垫13-4的设计,使得叠加装置13与灯条13连接处更加牢固,避免灯条12脱落的情况出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