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03048发布日期:2022-02-23 19:08阅读:57来源:国知局
夹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夹灯。


背景技术:

2.现有配置在显示屏的夹灯可发出一照明光,以照明显示屏前方。然而,若夹灯设计不良,照明光可能照射到显示屏的显示面而造成反光且/或照明光的照明区的光亮度分布不均。因此,如何提出一种适当设计的夹灯以获得适当照明光范围是本技术领域业者重要的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夹灯,可改善习知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灯,用于夹持于显示屏,该显示屏具有前表面及后表面,该夹灯包括:第一夹件;第二夹件,当该夹灯夹持该显示屏的边缘时,该第一夹件及该第二夹件用以分别抵接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与该后表面;以及发光模组,连接于该第一夹件,该发光模组包括:壳体,具有出光口;发光件,配置在该壳体内,该发光件用以发出光线;及反射件,配置在该壳体内,该反射件用以反射该光线经由该出光口照明该前表面的前方,该反射件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该第一反射面比该第二反射面远离该发光件,该第一反射面具有多个第一反射点,每一该第一反射点具有第一曲率半径,每一该第一曲率半径等于或大于25毫米。
5.较佳的,该第一反射点的切线方向相对参考轴的第一夹角介于15度~60度之间,其中该参考轴与该发光件的光轴平行。
6.较佳的,该第二反射面具有多个第二反射点,每一该第二反射点具有第二曲率半径,每一该第二曲率半径等于或大于30毫米。
7.较佳的,每一该第二反射点的切线方向相对参考轴的第二夹角介于10度~45度之间,其中该参考轴与该发光件的光轴平行。
8.较佳的,该发光件的光轴通过该第二反射面。
9.较佳的,该反射件还包括相连接的该第二反射面与第三反射面,该第二反射面比该第三反射面远离该发光件;该第三反射面具有多个第三反射点,每一该第三反射点具有第三曲率半径,每一该第三曲率半径等于或大于1000毫米,其中该第三曲率半径大于该第一曲率半径与该第二曲率半径。
10.较佳的,每一该第三反射点的切线方向相对参考轴的第三夹角介于0度~20度之间,其中该参考轴与该发光件的光轴平行。
11.较佳的,该发光模组还包括:透光件,配置于该反射件与该出光口之间,该透光件相对于该出光口倾斜地配置,该透光件与该出光口之间具有不同的多个距离,该多个距离的较大者相距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较近。
12.较佳的,该反射件还包括相连接的承载部与反射部,该反射部具有该第一反射面
及该第二反射面;该发光模组还包括:电路板,配置于该承载部;
13.其中,该发光件配置且电性连接于该电路板,且该承载部与该反射部一体成型结构。
14.较佳的,该第一反射面的任一点相距该出光口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二反射面的任一点相距该出光口的垂直距离。
15.较佳的,一吸光层配置在该壳体内,面对该发光件与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该吸光层较该反射件远离该发光件。
1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夹灯,用于夹持于显示屏,该显示屏具有前表面及后表面,该夹灯包括:第一夹件;第二夹件,当该夹灯夹持该显示屏的边缘时,该第一夹件及该第二夹件用以分别抵接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与该后表面;以及;发光模组,连接于该第一夹件,该发光模组包括:壳体,具有出光口;发光件,配置在该壳体内,该发光件用以发出光线;反射件,配置在该壳体内,该反射件用以反射该光线经由该出光口照明该前表面的前方;及透光件,配置于该反射件与该出光口之间,该透光件具有入光面,该入光面与该出光口之间形成一锐角,该入光面具有第一点及第二点,该第一点比该第二点远离该发光件,该第一点相距该出光口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二点相距该出光口的垂直距离,该第二点较该第一点邻近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
17.较佳的,该反射件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该第一反射面比该第二反射面远离该发光件,该第一反射面具有多个第一反射点,每一该第一反射点的切线方向相对参考轴的第一夹角介于15度~60度之间,其中该参考轴与该发光件的光轴平行。
18.较佳的,每一该第二反射点的切线方向相对参考轴的第二夹角介于10度~45度之间。
19.较佳的,该反射件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反射面与第三反射面,该第二反射面比该第二反射面远离该发光件;该第三反射面具有多个第三反射点,每一该第三反射点具有第三曲率半径,每一该第三曲率半径等于或大于1000毫米。
20.较佳的,一吸光层配置在该壳体内,面对该发光件与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该吸光层较该反射件远离该发光件。
21.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夹灯,用于夹持于显示屏,该显示屏具有前表面及后表面,该夹灯包括:第一夹件;第二夹件,当该夹灯夹持该显示屏的边缘时,该第一夹件及该第二夹件用以分别抵接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与该后表面;以及发光模组,连接于该第一夹件且包括:壳体具有出光口;发光件,配置在该壳体内,该发光件用以发出光线;及反射件,配置在该壳体内,该反射件用以反射该光线经由该出光口照明该前表面的前方,该反射件具有多个反射点,相距该显示屏较近的该反射点的曲率半径大于相距该显示屏较远的该反射点的曲率半径。
22.较佳的,该反射件包括连接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与第三反射面,该第三反射面比该第二反射面邻近该发光件,该第二反射面比该第一反射面邻近该发光件;该第一反射面具有多个第一反射点,该第二反射面具有多个第二反射点,该第三反射面具有多个第三反射点,每一该第一反射点具有第一曲率半径,每一该第二反射点具有第二曲率半径,每一该第三反射点具有第三曲率半径,其中该第三曲率半径大于该第一曲率半径,该第三曲率半径大于该第二曲率半径。
23.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夹灯,用于夹持于显示屏,该显示屏具有前表面及后表面,该夹灯包括:第一夹件;第二夹件,当该夹灯夹持该显示屏的边缘时,该第一夹件及该第二夹件用以分别抵接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与该后表面;以及;发光模组,连接于该第一夹件,该发光模组包括:壳体,具有出光口;发光件,配置在该壳体内,该发光件用以发出光线;反射件,配置在该壳体内,该反射件用以反射该光线经由该出光口照明该前表面的前方;及吸光层配置在该壳体内,面对该发光件与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该吸光层较该反射件远离该发光件。
24.较佳的,该壳体还包括:透光件,配置于该反射件与该出光口之间,该透光件具有入光面,该入光面与该出光口之间形成一锐角,该入光面具有第一点及第二点,该第一点比该第二点远离该发光件,该第一点相距该出光口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二点相距该出光口的垂直距离,该第二点较该第一点邻近该显示屏的该前表面。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灯具有以下效果:使照明光不至照射到显示屏的显示面而造成反光,均匀化照明区的照明光的光亮度,抑制(减少)甚至消除杂散光。
附图说明
26.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灯夹持于显示屏的示意图。
27.图2~图3绘示图1的夹灯的示意图。
28.图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夹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30.请参照图1~图3,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夹灯100夹持于显示屏10的示意图,而图2~图3绘示图1的夹灯100的示意图。
31.如图1所示,夹灯100可夹持于显示屏10,显示屏10具有前表面10f及后表面10b。如图2及图3所示,夹灯100包括第一夹件110、第二夹件120及发光模组130。当夹灯100夹持显示屏10的边缘时,第一夹件110及第二夹件120用以分别抵接显示屏10的前表面10f与后表面10b。发光模组130连接于第一夹件110且包括壳体131、发光件132、反射件133、透光件134及电路板135。壳体131具有出光口131a。发光件132配置在壳体131内且用以发出光线l1。反射件133配置在壳体131内且用以反射光线l1经由出光口131a照明前表面10f的前方,反射件133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反射面133s1与第二反射面133s2,第一反射面133s1比第二反射面133s2更远离发光件132,第一反射面133s1具有多个第一反射点p11,每一第一反射点p11具有第一曲率半径c1(未绘示),每一第一曲率半径c1等于或大于25毫米。如此,可抑制(减少)或甚至消除光线l1的杂散光l1a(杂散光l1a绘示于图1)。
32.如图1所示,光线l1自出光口131a出光后形成照明区u1,照明区u1可照亮显示屏10的承载面20(如,桌面)。照明区u1远离显示屏10处具有明显边界u1a,此明显边界u1a与水平面e1夹一角度θ,此角度θ可大于0度,避免照明区u1的光直射使用者的眼睛。此外,角度θ小可于预设角度,如10度、20度或其它数值,使照明区u1为适当或预期的照明范围。照明区u1靠近显示屏10处具有明显边界,称为截止线u1b。截止线u1b与显示屏10之间的杂散光l1a的
亮度与照明区u1的光亮度的比例例如是小于一预设比例,此预设比例例如是5%或其它数值。依据此预设比例可界定截止线u1b的位置。现有夹灯的照明区的截止线与显示屏之间的杂散光l1a的亮度负面影响使用者观看显示屏10的显示面10u所显示的画面品质(如,造成反光)。反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由于发光模组130的设计,可抑制(减少)杂散光l1a的亮度或甚至消除杂散光l1a,避免杂散光l1a负面影响使用者观看显示屏10的显示面10u所显示的画面品质。
33.如图3所示,发光件132配置且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35。壳体131包括阻挡部1311,其位于电路板135及发光件132的正下方,可遮挡发光件132的部分光线l1(如发光角范围的边缘光线),以控制截止线u1b相对显示屏10的显示面10u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阻挡部1311的端面1311s与发光件132的发光面132e大致上共面,可使截止线u1b与显示屏10的显示面10u大致上平行。然,端面1311s与发光面132e不限于共面,只要发光面132e沿光轴oa方向不突出超过端面1311s即可。
3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33s1的每一第一反射点p11的第一曲率半径c1可介于25毫米~200毫米之间(可包含端点值),如此可抑制(减少)杂散光l1a的亮度或甚至消除杂散光l1a。如图3所示,各第一反射点p11的切线方向t11相对参考轴r1的第一夹角a11例如是介于15度~60度之间,然亦可小于15度或大于60度,其中参考轴r1与发光件132的光轴oa平行,如此可抑制(减少)杂散光l1a的亮度或甚至消除杂散光l1a。这些第一反射点p11构成第一反射面133s1,且例如是平滑地(smoothly)分布。此外,这些第一曲率半径c1的至少两个的数值可以相同或相异。
35.如图3所示,第二反射面133s2具有多个第二反射点p12,各第二反射点p12具有第二曲率半径c2(未绘示),各第二曲率半径c2等于或大于30毫米,如此,可平均化照明区u1的光亮度。在一实施例中,每个第二曲率半径c2可介于25毫米~200毫米之间(可包含端点)。此外,各第二反射点p12的切线方向t12相对参考轴r1的第二夹角a12介于10度~45度之间,然亦可小于10度或大于45度,如此可平均化照明区u1的光亮度。此外,发光件132的光轴oa可通过第二反射面133s2,使发光件132的大部分光或较强光能借由第二反射面133s2反射而形成照明区u1的范围。这些第二反射点p12构成第二反射面133s2,且例如是平滑地分布。此外,这些第二曲率半径c2的至少两个的数值可以相同或相异。
36.如图3所示,反射件133还包括与第二反射面133s2相连接的第三反射面133s3,第二反射面133s2比第三反射面133s3远离发光件132。第三反射面133s3具有数个第三反射点p13。这些第三反射点p13构成第三反射面133s3,且例如是平滑地分布。各第三反射点p13具有第三曲率半径c3(未绘示),各第三曲率半径c3等于或大于1000毫米,其中第三曲率半径c3大于第一曲率半径c1,第三曲率半径c3大于第二曲率半径c2。如此,可使截止线u1b与显示屏10的显示面10u大致上平行(如图1所示)。此外,这些第三曲率半径c3的至少两个的数值可以相同或相异。在一实施例中,各第三曲率半径c3最大可至无限大,在此设计下,第三反射面133s3的至少一部分是平面。
37.如图3所示,各第三反射点p13的切线方向t13相对参考轴r1的第三夹角a13介于0度~20度之间,然亦可大于20度,如此可使截止线u1b与显示屏10的显示面10u大致上平行,如图1所示。
38.如图3所示,反射件133相对于出光口131a倾斜地配置。举例来说,第一反射面
133s1的任一第一反射点p11相距出光口131a的垂直距离dh1(例如垂直于出光口131a)小于第二反射面133s2的任一第二反射点p12相距出光口131a的垂直距离dh2(例如垂直于出光口131a),且第二反射面133s2的任一第二反射点p12相距出光口131a的垂直距离dh2小于第三反射面133s3的任一第三反射点p13相距出光口131a的垂直距离dh3(例如垂直于出光口131a)。
39.如图3所示,第一反射面133s1与第二反射面133s2例如是平滑地连接。举例来说,第一反射面133s1与第二反射面133s2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点pa,第一连接点pa于第一反射面133s1的切线方向与第一连接点pa于第二反射面133s2的切线方向大致上重合。相似地,第二反射面133s2与第三反射面133s3例如是平滑地连接。举例来说,第二反射面133s2与第三反射面133s3之间具有第二连接点pb,第二连接点pb于第二反射面133s2的切线方向与第二连接点pb于第三反射面133s3的切线方向大致上重合。
40.如图3所示,反射件133还包括相连接的承载部1331与反射部1332,其中反射部1332具有前述第一反射面133s1、第二反射面133s2及第三反射面133s3。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部1331与反射部1332一体成型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部1331及反射部1332亦可分别形成后,再采用暂时性或永久性结合技术,结合承载部1331与反射部1332。反射件133例如是具有高于90%的反射率。以材质来说,反射件133的材质例如是高反射率铝材。
41.如图3所示,反射件133与壳体131的相对位置固定,例如反射件133与壳体131卡合以固定两者的相对位置。在实施例中,壳体131包括至少一限位部1312,反射件133的第一端133a位于限位部1312内。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312例如是凹口。此外,反射件133的第二端133b可抵接在壳体131的阻挡部1311上,然亦可不抵接在阻挡部1311上。虽然未绘示,然在另一实施例中,阻挡部1311可具有凹口,反射件133的第二端133b可紧配阻挡部1311的凹口,以更加稳固反射件133与壳体131的相对位置。然而,只要能固定反射件133与壳体131的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反射件133与壳体131的固定方式。
42.如图3所示,透光件134配置于反射件133与出光口131a之间透光件134具有透光性而可供光线通过且又能提供防水防尘之效。在另一实施例中,若无必要,发光模组130可省略透光件134。透光件134相对于出光口131a倾斜地配置,使由反射件133所反射的光线与发光件132直射的光线中那些角度大的光可经由入光面134i的反射或折射使那些光留在壳体内,避免往显示面10u的方向投射,例如,透光件134与出光口131a之间具有不同的数个距离,这些距离的较大者相距显示屏10的前表面10f较近,这些大角度的光线就打在端面1311s而减少往显示面10u的方向的光。更进一步来说,如图3所示,透光件134配置于反射件133与出光口131a之间且具有一入光面134i,入光面134i与出光口131a之间形成一锐角a2,入光面134i具有第一点p21及第二点p22,第一点p21比第二点p22远离发光件132,第一点p21相距出光口131a的垂直距离dh4(例如垂直于出光口131a)小于第二点p22相距出光口131a的垂直距离dh5(例如垂直于出光口131a),第二点p22较第一点p21邻近显示屏10的前表面10f(前表面10f绘示于图1)。
43.如图3所示,透光件134与壳体131的相对位置固定,例如透光件134卡合于壳体131。在实施例中,壳体131包括至少一卡合部1313,透光件134的第一端134a卡合于卡合部1313。在实施例中,卡合部1313例如是凹口,透光件134的第一端134a可紧配于卡合部1313,以固定透光件134与壳体131的相对位置。透光件134的第二端134b可抵靠在阻挡部1311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透光件134的第二端134b可抵靠在反射件133,如反射件133的承载部1331。虽然未绘示,然在另一实施例中,阻挡部1311可具有凹口,透光件134的第二端134b可紧配阻挡部1311的凹口,以更加稳固透光件134与壳体131的相对位置。然而,只要能固定透光件134与壳体131的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透光件134与壳体131的固定方式。此外,透光件134例如是以透光聚合物形成,如透光塑胶,然不以此为限。
44.如图3所示,电路板135可配置于反射件133,例如配置于反射件133的承载部1331。电路板135包含至少一线路,发光件132的正极(未绘示)及负极(未绘示)分别电性连接电路板135的两线路。夹灯100的控制器(未绘示)可通过电路板135的线路控制发光件132的发光模式。
45.请参照图4,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夹灯200的示意图。
46.夹灯200用于夹持于显示屏10。夹灯200包括第一夹件110、第二夹件120及发光模组230。发光模组230包括壳体131、发光件132反射件133、透光件134、电路板135及吸光层236。夹灯200具有与夹灯100相同或相似特征,不同处在于,夹灯200的发光模组230还包括吸光层236。吸光层236例如是吸光泡棉或吸光绒布的材质。
47.吸光层236可配置于壳体131的表面131s,表面131s位于光线l1的光路上,例如表面131s朝向发光件132的方向,吸光层236面对发光件132与显示屏10前表面10f,吸光层236较反射件133远离发光件132。如此,吸光层236可吸收光线l1,避免光线l1反射至显示屏10的显示面10u。详言之,若省略吸光层236,则自表面131s反射的反射光l11(以虚线示意)入射至照明区u1与显示屏10之间的区域而形成杂散光。由于吸光层236的设计,可减少或甚至消除自壳体131反射的反射光,进而减少或甚至消除杂散光。
48.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灯,其用以夹持于显示屏,且包含发光模组。发光模组的反射件具有一变化曲率的反射面,可提供以下技术功效至少一者:(1).照明区的截止线与显示屏的显示面大致上平行;(2).平均化照明区的光亮度;及(3).抑制(减少)或甚至消除杂散光。在另一实施例中,发光模组更包括吸光层,其位于光线的光路,可吸收光线,减少光线反射至显示屏的显示面的光量。
49.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