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顶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09539发布日期:2021-07-02 19:27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功率顶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顶灯。



背景技术:

大功率顶灯可以用于为植物补光,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率。大功率顶灯包括发光组件、电源和壳体,电源与发光组件电连接,以为发光组件提供电能。电源往往竖直设置于壳体上或水平设置于壳体上,电源尺寸大,产热量较高,电源的上述两种设置方法均使热量集中,导致电源不易散热,因此往往会导致电源因过热损坏。同时,由于电源的尺寸较大,当电源竖直放置时,电源突出于壳体的上端,从而影响大功率顶灯的空气流动,进而影响散热,当电源水平放置时,相较于电源竖直设置,水平放置的电源会大大增加大功率顶灯横向的尺寸,导致大功率顶灯的占用空间大,给大功率顶灯的安装带来不便。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发光组件的防水性能差,易因为发光组件进水导致大功率顶灯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功率顶灯,以提高大功率顶灯的散热效率及防水性能。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功率顶灯,包括:

壳体,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上侧的散热结构;

电源,为分体结构,并包括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所述第一电源和所述第二电源均连接于所述本体的上侧,并位于所述散热结构的相对两侧;

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下侧,并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电路板、灯罩和环形面板,所述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灯罩之间,所述环形面板抵压于所述灯罩的下表面。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的上端与所述散热结构的上端平齐。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的两端均设置有容纳部,两个所述容纳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源和所述第二电源下侧,所述容纳部凸出于所述本体的下侧,所述容纳部用于容纳与所述第一电源或所述第二电源电性插接的快插端子。

作为优选,所述大功率顶灯的中部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气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上开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通孔;

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多组散热翅片,多组所述散热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相邻的两组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上通道,所述上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发光组件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发光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矩形阵列排布,其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相邻的两组所述发光组件之间形成下通道,所述下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下通道、所述通孔和所述上通道沿竖直方向正对设置,且相互连通,以形成所述通气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开设有走线槽,所述第一电源和所述第二电源之间的连接线以及所述电源和所述发光组件之间的连接线均设置于所述走线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面板、所述灯罩与所述电路板通过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本体。

作为优选,所述灯罩与所述本体之间设置有环形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灯罩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柱能够插设于所述定位孔和所述定位槽中。

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容纳部相互靠近的一侧均为斜面,两个所述斜面由上向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本体沿两个所述容纳部设置的方向的两侧开设有圆弧槽,所述圆弧槽的槽底向上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由于电源为包括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的分体结构,且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分设在散热结构的两侧,因此,降低了大功率顶灯的整体的高度,并使得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在高度方向上均不突出于散热结构或略高于散热结构,使得电源不会阻碍大功率顶灯的端部的空气流通,保证大功率顶灯的两端空气流动顺畅,从而及时将第一电源、第二电源和散热结构中的热量带走,降低温升速度;同时,现有技术中壳体的两端均具有空闲空间,将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设置在壳体的两端恰恰利用了上述的空闲空间,因此相较于竖直设置在壳体上的电源设置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不会增大大功率顶灯的横向尺寸。同时,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分设在散热结构的两侧,使得电源产生的热量分散开,进而提高电源的散热效率,降低电源的温升速度。环形面板抵接在灯罩的下侧,使得灯罩与电路板之间不存在缝隙,从而提高大功率顶灯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功率顶灯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功率顶灯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功率顶灯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壳体;11、本体;111、通孔;112、圆弧槽;113、走线槽;114、定位柱;12、散热结构;121、散热翅片;13、容纳部;131、斜面;14、上通道;

2、第一电源;

3、第二电源;31、电源盒;32、电子器件;

4、发光组件;41、电路板;42、灯罩;421、定位槽;43、环形密封圈;44、环形面板;441、定位部;442、抵接部;45、灯珠;

5、通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本实用新型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内”、“外”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因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功率顶灯,用于为植物补光中,但不限于此,还可以用于其他场合,以提高大功率顶灯的散热效率。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大功率顶灯包括壳体1、电源和发光组件4,大功率顶灯大致为长方体结构,壳体1包括本体11和连接于本体11上侧的散热结构12。壳体1优选为一体成型,为提高壳体1的散热效果,壳体1由铝合金制成。电源为分体结构,并包括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优选地,第一电源2为整流部,第二电源3为变压部。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均连接于本体11的上侧(如图1所示的左侧),并位于散热结构12的相对两侧。发光组件4设置于壳体1的下侧(如图1所示的右侧),并与电源电性连接。具体而言,第一电源2、散热结构12和第二电源3沿大功率顶灯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依次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大功率顶灯的具体形状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大功率顶灯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这些有关大功率顶灯的形状的改变均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

由于电源为包括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的分体结构,且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分设在散热结构12的两侧,因此,降低了大功率顶灯的整体的高度,并使得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在高度方向上均不突出于散热结构12或略高于散热结构12,使得电源不会阻碍大功率顶灯的端部的空气流通,保证大功率顶灯的两端空气流动顺畅(如图1箭头所示),从而及时将第一电源2、第二电源3和散热结构12中的热量带走,降低温升速度;同时,现有技术中壳体1的两端均具有空闲空间,将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设置在壳体1的两端恰恰利用了上述的空闲空间,因此相较于竖直设置在壳体1上的电源设置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不会增大大功率顶灯的横向尺寸。同时,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分设在散热结构12的两侧,使得电源产生的热量分散开,进而提高电源的散热效率,降低电源的温升速度。

优选地,电源的上端与散热结构12的上端平齐,以进一步保证空气流动顺畅。

如图1所示,壳体1还包括容纳部13,本体11的两端均设置有容纳部13,如两个容纳部13分别位于本体11长度方向的两端,优选地,两个容纳部1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为斜面131,两个斜面131由上向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两个斜面131使得大功率顶灯的视觉效果更加开阔,可以增加大功率顶灯的美观性。

可选地,本体11沿两个容纳部13设置的方向(即长度方向)的两侧开设有圆弧槽112,圆弧槽112的槽底向上凸起,从而使得大功率顶灯形成流线型结构,使大功率顶灯更加美观。

如图1和图3所示,两个容纳部13分别位于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下侧,容纳部13凸出于本体11的下侧,容纳部13用于容纳与第一电源2或第二电源3电性插接的快插端子。当需要更换电源时,将第一电源2或第二电源3拔出,然后将新的第一电源2或第二电源3与快插端子插接,从而使得电源的维修和更换更加便捷,降低维护成本。

如图2所示,优选地,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均包括电源盒31和设置在电源盒31内的电子器件32,电源盒31通过螺栓等连接件连接在本体11上,从而提高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与本体11的连接强度。

如图4所示,大功率顶灯的中部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气通道5。随着散热结构12散热,散热结构12上侧的空气温度增高,并形成上升气流,发光组件4下侧的空气则会通过通气通道5被吸至散热结构12的上侧,从而形成虹吸现象,虹吸现象加快了空气的流通速度,从而加快了大功率顶灯的散热效率,降低了其温升速度。本实施例中的通气通道5开设于大功率顶灯宽度方向(第二方向)的中部,以提高大功率顶灯温度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通气通道5的具体数量和设置位置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通气通道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于两个,通气通道5开设于大功率顶灯的边缘;这些有关通气通道5的数量和设置位置的改变均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

以下具体介绍通气通道5的结构,如图4所示,发光组件4设置有四组,四组发光组件4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呈矩形阵列排布,其中沿宽度方向排列的相邻的两组发光组件4之间形成下通道,下通道沿长度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发光组件4的具体数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发光组件4的数量可以为两组、三组或多于四组,这些有关发光组件4的数量的改变均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

如图3所示,散热结构12包括多组散热翅片121,多组散热翅片121沿大功率顶灯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相邻的两组散热翅片121之间形成上通道14,上通道14沿长度方向延伸。本体11上开设有多个沿大功率顶灯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通孔111。下通道、通孔111和上通道14沿竖直方向正对设置,且相互连通,以形成通气通道5。

如图5和图6所示,发光组件4包括电路板41和灯罩42,电路板41与电源电性连接,灯罩42设置于电路板41的下侧,灯罩42与电路板41通过螺栓等连接件连接于本体11。灯罩42包括透镜,以使光束形成发散的光。

如图6所示,发光组件4包括电路板41和灯罩42,电路板41连接于壳体1与灯罩42之间,为使发光组件4具有防水性,发光组件4还包括环形面板44,环形面板44抵压于灯罩42的下表面。环形面板44抵接在灯罩42的下侧,使得灯罩42与电路板41之间不存在缝隙,从而提高大功率顶灯的防水性能。

为进一步提高发光组件4具有防水性,灯罩42与本体11之间设置有环形密封圈43,电路板41设置在环形密封圈43的内圈。发光组件4还包括环形面板44,环形面板44抵压于灯罩42的下表面,环形面板44、灯罩42与电路板41通过螺栓等连接件连接于本体11。环形面板44抵接在灯罩42的下侧,使得环形密封圈43受力更加均匀,提高防水的可靠性。

优选地,环形面板44包括定位部441和抵接部442,定位部441和抵接部442呈夹角连接。定位部441设置于灯罩42的侧面,以为环形面板44定位,抵接部442抵接于灯罩42的下侧,以使环形密封圈43受力均匀。

为使得电路板41上连接的灯珠45精准定位在透镜的焦点上,本体11上设置有定位柱114,电路板41上开设有定位孔,灯罩42上设置有定位槽421,定位柱114能够插设于定位孔和定位槽421中,从而精确的确定电路板41与灯罩42的相对位置,同时精确确定发光组件4与本体11的相对位置。

如图6所示,本体11开设有走线槽113,第一电源2和第二电源3之间的连接线以及电源和发光组件4之间的连接线均设置于走线槽113内。由于发光组件4设置在本体11的下侧,因此连接线位于本体11和发光组件4的电路板41之间,连接线全部隐藏在内部,外观简洁。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