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84557发布日期:2021-12-18 01:4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线性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性灯,属于照明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硅胶条灯具中,一般采用led光源加装硅胶条的方式,但只有在led光源位于硅胶条中心且高距比一定时,硅胶条的表面才能得到光照均匀的效果。而当led光源不在硅胶条的中心处或高距较小时,硅胶条表面的光照将会不均匀或者出现颗粒感。
3.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出一种线性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性灯,以使光照均匀并消除颗粒感。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性灯,包括线性灯体、光源模组和光学部,所述线性灯体形成有长槽状的收容腔,所述光源模组设在所述收容腔中,所述光学部设置在所述收容腔的开口处,所述光源模组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光源,所述基板沿所述收容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光源沿所述基板的延伸方向排布且偏置在所述基板延伸方向的中心线的一侧,所述光学部中形成有光学空间,所述光学空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性灯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光学部设置,以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所述光学空间并照射至所述光学部的外部。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空间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空间的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所述光学部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光学空间形成有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折射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折射面的第二折射面、以及第三折射面和第四折射面,所述第一折射面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一侧,所述第二折射面设置在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第三折射面平行于所述第四折射面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射面和所述第二折射面相连。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折射面与所述第三折射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三折射面的一侧。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部包括相连的嵌入部和凸出部,所述嵌入部设置在所述收容腔中,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收容腔的外侧,所述光学空间形成在所述嵌入部之中。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出部将所述嵌入部封设在所述收容腔中,所述嵌入部与所述凸出部围设以形成所述光学空间。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嵌入部的两侧均设有安装部,所述收容腔内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安装部相对应的配合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配合部相互卡接,以使所述光学部部分固定在所述收容腔中。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光面呈曲面且形成在所述凸出部的外表面,所述凸出部延伸方向的两侧加厚设置,以增大所述凸出部的厚度。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空间的截面高度,与所述光学部距所述光源的距离呈正相关,与所述光学部的厚度呈正相关,与所述光学部的透过率呈负相关。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空间的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时,该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度与所述嵌入部的横向宽度呈正相关,该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锐角角度与所述光源距所述基板的中心线的距离呈负相关。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光学部中设置光学空间,减少了物料成本并使得光照均匀,同时通过调整光学部的厚度以消除表面颗粒感。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性灯的分解结构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性灯的截面结构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性灯的光路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2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灯具,所述灯具为条形的线性灯100,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灯具也可以是由多个所述线性灯100所组成的灯具,在此不做详细描述,也不做任何限制。为了描述清楚,以下说明书部分将以该线性灯10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22.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线性灯100包括线性灯体10、光源模组20和光学部30,所述光源模组20和所述光学部30均收容在所述线性灯体10中。所述线性灯体10为长条形且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11以及连接该对侧壁11的连接壁12,所述侧壁11和连接壁12均由铝合金材料制备而成,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可减轻线性灯体10的重量,同时增强散热效果。所述侧壁11与所述连接壁12围设以在所述线性灯体10中形成有收容腔13,所述收容腔13呈长槽状且与所述连接壁12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开口。较佳地,所述光源模组20设置在所述收容腔13中,所述光学部30部分设置在所述收容腔13中。
23.所述光源模组20包括基板21和光源22,所述基板21与所述线性灯体10的延伸方向相同。优选地,所述光源22为led灯珠,所述光源22朝向所述开口设置。所述基板21设置在所述连接壁12上,且所述基板21沿所述收容腔13延伸方向分布,所述光源22设有若干个且呈线性阵列设置在所述基板21上。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光源22偏置在所述基板21上。具体地,所述光源22沿所述基板21的延伸方向排布且偏置在所述基板21延伸方向的中心线l1的一侧,所述光源22靠近任一一侧的侧壁11设置,即,所述光源22不处于所述基板21的中间位置。
24.所述光学部30由硅胶材料制成,且所述光学部30设置在所述收容腔13的开口处,即所述光学部30部分设置在所述收容腔13中。具体地,所述光学部30包括嵌入部31和凸出
部32,所述嵌入部31和所述凸出部32相互连接,所述嵌入部31设置在所述收容腔13中,所述凸出部32设置在所述收容腔13以及所述线性灯体10的外侧,以将所述嵌入部31封设在所述收容腔13中。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32的宽度与所述线性灯体10的宽度相同。
25.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嵌入部31的两侧均设有安装部33,所述收容腔13内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安装部33相对应的配合部14,所述安装部33和所述配合部14相互卡接,以使所述光学部30部分固定在所述收容腔13中。具体地,所述安装部33可以是自所述嵌入部31的两侧凸出设置的凸部,所述配合部14可以是自所述收容腔13内两侧凹陷形成的凹部,该凸部和该凹部相互卡接以固定所述光学部30。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安装部33也可以是凹部,所述配合部14也可以是凸部,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任何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32具有凸出设置的出光面,所述出光面呈曲面且横截面呈劣弧状,所述凸出部32延伸方向的两侧加厚设置,以增大所述凸出部32的厚度,即相当于增大所述光学部30与所述光源22之间的距离,进而消除所述光学部30表面的颗粒感。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光面也可以是斜面或其他形式的结构,在此不做任何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部30中形成有光学空间34,且所述光学空间3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性灯体10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光源22朝向所述光学空间34所在方向设置,以使所述光源22发出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光学空间34,并照射至所述光学部30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空间34内为空气,所述光源22发出的光线穿过“光学部

光学空间”所形成的界面时发生折射,以此改变所述光源22的出光角度,从而可对所述光源22的照射范围进行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空间34可设有不同于空气的其他介质,该介质的折射率与所述光学部30的折射率不同,以使所述光源22发出的光线穿过所述光学空间34时,获得不同的光效。
2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部30与所述光源22之间形成有混光腔,所述混光腔用于使所述光源22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以减轻或消除光学部30表面产生的颗粒感。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光学部30与所述光源22之间的间距较小,则需要增加所述光学部30的厚度或所述光学部30采用透过率较小的材料,以进一步以减轻所述光学部30表面产生的颗粒感。
29.具体地,所述光学空间34为棱柱形腔体,即,所述光学空间34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优选地,所述光学空间34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为平行四边形,即,所述光学空间34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部30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靠近所述光源22设置,所述光学空间34形成有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折射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折射面的第二折射面、以及第三折射面和第四折射面,所述第一折射面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一侧,所述第二折射面设置在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第三折射面平行于所述第四折射面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射面和所述第二折射面相连,所述第一折射面平行于所述基板21所在平面。换言之,该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所述基板21平行。
30.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空间34也可以是圆柱形腔体或类圆柱形腔体,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任何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该平行四边形相当于混光腔,即,所述光源22发出的光线进入光学部30后产生第二次混光,进一步减轻或消除光学
部30表面的颗粒感。
31.较佳地,所述第一折射面与所述第三折射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光源22设置在所述第三折射面的一侧。
32.如图3所示,为更好地消除光学部30表面的颗粒感,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进行说明。具体地,所述光学空间34的横截面平行四边形的高度h与所述光学部30至光源22之间的距离l呈正相关;同样的,该平行四边形的高度h与所述光学部30的厚度h呈正相关;该平行四边形的高度h与所述光学部30的透过率t呈负相关。
33.为更好地使光学部30表面的亮度更加均匀,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进行说明。具体地,所述光学空间34的横截面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度a与所述光学部30的嵌入部31的横向宽度p呈正相关;同样的,所述光源22距所述基板21中心线l1的距离t与该平行四边形底边锐角α呈负相关。
34.如图3所示,光线

为未设置光学空间的光路示意图,光线

为设置了光学空间的光路示意图。所述光源22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底边时,相当与经过一平行平板,其光线的角度方向不变,而水平方向向右平移。光线通过该平行四边形的第一折射面使其作为第一发光面,该平行四边形的第二折射面相当于第二发光面,大部分光线通过该上表面再次射入光学部30,使得光学部30左侧的亮度会有所减小。所述光源22发出的光线在通过混光腔与光学空间34进行二次混光后,进一步减轻了光学部30表面的颗粒感。即,所述光学部30表面原本左侧的大部分光线会向右平移移动并衰减,使得原本集中的光线更加发散,从而使所述光学部30的表面的光照更加均匀。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光源22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平行四边形底边的钝角一侧。
35.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空间34形成在所述嵌入部31之中。所述嵌入部31与所述凸出部32围设以形成所述光学空间34,即,所述光学空间34在所述嵌入部31中靠近所述凸出部32设置,如此设置以获得较大的照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零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空间34可靠近光源22设置,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任何限制。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学空间34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凸出部32中,或者,所述光学空间34可以同时设置在所述嵌入部31和凸出部32中。
3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光学部30中设置光学空间34,减少了物料成本并使得光照均匀,同时通过调整光学部30的厚度以消除表面颗粒感。
37.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