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维护的支架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74327发布日期:2022-06-29 07:0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便于维护的支架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灯具,具体的说是一种支架灯。


背景技术:

2.支架灯属于一种在公共场所使用到的一种照明灯具,其包括灯罩、灯座、端盖等部件,目前的端盖都是一体式结构,如中国专利公开日20141119公开了一种一种化全塑led支架灯,其包括中空的灯架,分别套装在灯架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以及安装在灯架内的led发光体,第一端盖上设置有与电源插头连接的插座孔,插座孔内设置有与led发光体电性连接的插针;灯架包括支架和灯罩,支架与灯罩一体注塑成型;其中,灯架的中空部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led发光体的安装槽。本实用新型的支架和灯罩一体注塑成型,不仅具有重量轻、不易破碎的优点,而且减少了led支架灯的装配工序,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gdp的能耗。该灯具使用效果良好,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由于端盖是一体式结构,维护时需要整体拆卸,从而造成不便于维护。
3.同样的,中国专利公开日20140402公开了一种一体化led支架灯,包含灯体、透光罩、端盖、led光源模块、led光源驱动器组件、接线端子、安装弹片,所述的灯体材质为钢板或铝型材,采用折弯或拉伸成型,整个灯体为led的散热器;本实用新型结构工艺简单,有效的提高了led支架灯的整体密封效果,并同时简洁、美化灯具的外观,使得产品零部件减少的同时减少了生产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大规模、低成本的工业化生产的需求;led光源组件固定在灯体底面,通过灯体整体散热,形成良好散热效果;led支架灯通过安装弹片与端盖配合实现led支架灯的吸顶式或吊链安装方式。该灯具整体性能较好,在实际使用中,还是可能存在维修较为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维护的支架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端盖结构便于接线端子的维护。
5.便于维护的支架灯,包括灯罩、底座、封盖组件、发光单元;灯罩与底座扣接,发光单元布置在底座上,封盖组件具有两个并对称的布置在灯罩与底座扣合在一起的结构的两侧;所述每个封盖组件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包括第一顶臂、第一侧臂;第一侧臂和第一顶臂结合形成l体结构;第二盖体与第一盖体活动配合,该第二盖体在朝向底座并与底座配合位置具有延伸体,该延伸体与底座内臂配合;第一盖体的第一顶臂与第二盖体的一侧配合,第一侧臂与第二盖体的一侧配合。
6.所述灯罩在与底座配合的部位具有弯折端,该弯折端整体为弧形具有横向内槽,底座在对应位置对称的具有第一凸出部,上述第一凸出部与弯折端的内槽配合;所述底座内具有对称第二凸出部,该第二凸出部内部具有空腔放置发光单元。
7.所述底座还具有均为中空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具有两个并对称的布置在第一腔体的两侧。
8.所述第一腔体整体为长条形结构,第二腔体两边为直板结构,另一边为曲板结构;第二盖体的延伸体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形成对应并布置在上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部。
9.所述延伸体包括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其中第一插入部形状与第一腔体对应并与第一腔体配合,第二插入部与第二腔体对应并与第二腔体配合。
10.所述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配合的位置具有第一扣接部,第二盖体在对应位置具有第一扣接槽,第一盖体在与灯罩配合的位置具有第二扣接部,该第二扣接部与灯罩的弯折端的内槽配合。
11.所述第一侧臂上具有待撕裂件,该待撕裂件与第一侧臂之间具有间隙。
12.所述第一顶臂整体为拱形结构与灯罩的结构对应,第一侧臂整体为板形结构,第一侧臂配置在第一顶臂的一侧位置同时朝第一顶臂的开口方向延伸。
13.所述第二盖体的第一插入部附近位置具有插入槽,插入槽附件位置具有接线端子,接线端子的一侧具有挂孔。
14.所述第二盖体上具有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一连接板成间隔状布置在延伸体位置,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插入槽布置在该第二连接板上,第三连接板处于第二盖体的端部位置。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端盖组件一分为二,设计成两个单独的部件,即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这两个盖体采用滑动配合的方式,即容易装配又容易相互脱离,从而很方便的对第二盖体上的接线柱进行操作。本实用新型的灯罩采用同时与底座及第一盖体配合,从而能保证足够的配合强度;底座采用了两个腔体的设计,即可以放置驱动等部件,同时也便于散热;第一盖体的设计主要是便于与第二盖体的结合或者分离;第二盖体的设计主要是对底座进行相互固定及与第一盒体配合。
附图说明
16.图1是支架灯的示意图;
17.图2是支架灯另一侧的示意图;
18.图3是灯罩的示意图;
19.图4是底座的示意图;
20.图5是去掉第一盖体后显示支架灯端部的示意图;
21.图6是去掉灯罩后显示支架灯的示意图;
22.图7是封盖组件的示意图;
23.图8是第一盖体的示意图;
24.图9是第二盖体的示意图;
25.图10是第二盖体另一侧的示意图;
26.图中1.灯罩、11.弯折端、111.内槽、2.底座、21.第一凸出部、22.第二凸出部、23.第一腔体、24.第二腔体、3.封盖组件、31.第一盖体、311.第一顶臂、312.第一侧臂、313.第一扣接部、314.第二扣接部、32.第二盖体、321.第一扣接槽、322.延伸体、3221.第一插入部、3222.第二插入部、323.插入槽、324.第一连接板、325.第二连接板、326.第三连接板、331.待撕裂件、332.间隙、41.发光单元、42.接线端子、43.挂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请参考图1至图10,图中的便于维护的支架灯,包括一个灯罩1、一个底座2、两个封盖组件3、一个发光单元41;其中灯罩1作为发光组件的外部保护件;底座2作为固定发光组件及驱动等电子部件;封盖组件3用于对灯罩1和底座2两端端部位置进行封住;发光单元41用于作为光源,起到发光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可对上述部件的数量进行调整或者对其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或者再额外增加其它部件,从而提高整个支架灯的使用性能。
28.本案的灯罩1整体是采用一个拉伸的圆弧体设计,其顶部为实体结构,两侧及底部均采用开口结构,从而能在侧向位置与封盖组件3配合,在底部位置与底座2配合。本案为了较为灵活的与底座2配合,在灯罩1的相对两侧端部位置设计了弯折端11,该弯折端11可整体设计成弧形并具有内槽111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该灯罩1的具体形状还参考目前的其它结构,对应的,弯折端11也可采用其它方式,这样实现与底座2的多种方式配合。
29.本案的底座2整体是同样采用一个拉伸的结构设计,其顶部位置用于放置发光组件,这样发光组件处于灯罩1的内部下方位置。该底座2侧部位置主要是与灯罩1配合,底部位置主要是为了放置驱动及散热。为了能与灯罩1的弯折端11进行卡入式配合,底座2的两侧位置设计了第一凸出部21,该第一凸出部21旁边位置是空槽结构,该空槽结构整体与灯罩1的弯折端11形状整体对应,从而实现第一凸出部21能与弯折端11的内圈实现卡接。该底座2在靠近上述第一凸出部21位置这具有第二凸出部22,第二凸出部22具有两个并采用对称式布置,这样第二凸出部22中间也形成空槽结构便于放置发光组件的铝基板。底座2的底部设计了三个结构,其中一个是第一腔体23,两外两个是第二腔体24,第一腔体23布置在两个腔体之间,该第一腔体23整体采用长条形结构,内部中空便于放置驱动等电子部件,第二腔体24则设计成三边形结构,其中两边采用直边,另外一边采用曲边,这样形成两个直板加一个曲板的多面积散热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可对底座2的侧部、底部结构进行再调整或者优化,同时部件的数量还可根据需要也进行调整,如第一腔体23、第二腔体24的数量及形状可再进行调整。
30.本案的封盖组件3具有两组,这两组对称的布置在灯罩1和底座2扣合在一起的结构的两侧位置。每个封盖组件3采用了两个部件设计,这样一个部件能很方便的从另一个部件上分离。上述两个部件分别为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32,上述两个盖体的结构采用不同的设计。其中第一盖体31设计了一个第一顶臂311和一个第一侧臂312结构并整体看上去成一个l形结构,第一顶臂311整体为拱形结构与灯罩1的结构对应,第一侧臂312整体为板形结构,第一侧臂312配置在第一顶臂311的一侧位置同时朝第一顶臂311的开口方向延伸,这样能对第二盖体32的侧面进行封住。上述第一盖体31的第一顶臂311与第二盖体32的顶部位置配合,第一侧臂312与第二盖体32的侧部位置配合。第一盖体31在与第二盖体32配合的位置设计了二个第一扣接部313,这二个第一扣接部313按照灯具的延伸方向布置,对应的第二盖体32在对应位置设计有一个第一扣接槽321,这样通过将第一扣接部313对齐的滑入第一扣接槽321内即可实现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32的滑动配合。同时,该第一盖体31还涉及有第二扣接部314,从而能与灯罩1的内槽111进行装配,这样提高灯罩1的固定效果。为了方便穿入其它部件如电线等,在第一侧臂312上设计有一个方便破坏的待撕裂件331,该待撕裂件331与第一侧臂312之间是采用常规的间隙332形成撕裂缝的设计,这样用力捅该待撕裂件331即可将电线等穿入底座2内。
31.第二盖体32在朝向底座2并与底座2配合位置具有延伸体322,该延伸体322包括第一插入部3221和第二插入部3222,其中第一插入部3221形状与第一腔体23对应并与第一腔体23配合,第二插入部3222与第二腔体24对应并与第二腔体24配合,这样实现延伸体322与第一腔体23和第二腔体24的布置在上述第一腔体23和第二腔体24内部。为了方便电线的穿入或者穿出,可在第二盖体32的第一插入部3221附近位置设计插入槽323,插入槽323附件位置具有接线端子42,这样底座2内第一腔体23内的驱动所需要的电线就可通过该插入槽323进行位置的放置。为了对第二盖体32进行固定,可在接线端子42的一侧设计挂孔43。为了加强整个第二盖体32的强度,可在第二盖体32上设计二个第一连接板324、一个第二连接板325、一个第三连接板326。两个第一连接板324成间隔状并布置在延伸体322附近位置,第二连接板325处于第一连接板324和第二连接板325之间,插入槽323设计在该第二连接板325上,第三连接板326处于第二盖体32的端部位置。通过上述配置,各部件装配牢固,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32也相互灵活配置。在实际应用中,延伸体322的形状及数量还可进行再调整,插入槽323及上述连接板并非一定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者再度调整。
32.上述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方案。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如“上”、“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33.同时,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配合”、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方案中的具体含义。
3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方案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