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灯和车辆。
背景技术:2.随着车辆技术的革新与不断发展,车灯系统也由原来的单一照明属性向个性外形、安全交互及智能驾驶(小体积、大功率)方向发展。
3.因车灯的功率增加和体积的变化,其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多,为了给车灯系统进行散热,主要采用在车灯内增加风扇和散热器的方式实现。
4.但是在车灯内增加风扇和散热器不仅增加了对车灯的体积和结构(适配性)的要求,降低了用户和厂商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用于在满足车灯散热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了对车灯体积和车灯结构的要求。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车辆和连接器等。
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灯,该车灯包括灯壳、发热器件、液冷板、进液管和出液管,其中,发热器件与液冷板贴合设置;液冷板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与灯壳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连接。
7.本技术中,液冷板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与灯壳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连接,液冷回路系统中的冷却液体可以通过进液管流入液冷板中,液冷板中的冷却液体与发热器件换热后,通过出液管流回灯壳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
8.本技术中的冷却液体可以为蒸馏水、去离子水或其他水冷液等,车灯包括车辆中的前大灯、后尾灯以及其他装饰性的灯等。
9.本技术中的液冷板可以位于灯壳的内部或外部,当液冷板设置在灯壳内部时,灯壳设置有连接通孔,液冷板、进液管和出液管可以通过安装在连接通孔上的连接器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也可以直接通过连接通孔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
10.该第一方面,发热器件与液冷板贴合设置,液冷板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接入车内的液冷回路系统,可以通过车内的液冷回路系统与液冷板进行换热,降低车灯内发热器件的温度,从而在满足车灯散热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了对车灯体积和车灯结构的要求。
11.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冷板位于车灯内部的密闭空间中,灯壳包括连接通孔,进液管和出液管通过连接通孔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
12.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热器件也设置在灯壳的内部,发热器件为光源或像元,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13.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车灯还包括连接器,连接器安装在连接通孔,进液管和出液管通过连接器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
14.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冷板、进液管和出液管可以通过安装在连接通孔上的连接器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15.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器包括支撑件、进液管接头、出液管接头、密封件和固定件,其中,进液管接头和出液管接头位于支撑件上,进液管接头与进液管连接,出液管接头与出液管连接;固定件用于将支撑件固定在灯壳上;密封件位于支撑件上,密封件与灯壳贴合。
16.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器固定在灯壳的连接通孔上,液冷回路系统可以连接至车灯内部,且保证了车灯的密闭空间,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17.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密封件为海绵或密封圈。
18.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密封件为与支撑件一体成型的软胶。
19.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件为螺钉或卡扣。
20.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进液管通过第一通孔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出液管通过第二通孔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
21.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冷板、进液管和出液管可以通过连接通孔直接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22.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液管与第一通孔的贴合处,以及出液管与第二通孔的贴合处设置有橡胶圈。
23.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橡胶圈进一步提升了灯壳的密封效果。
24.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冷板位于灯壳上或灯壳的外部,车灯内部为密闭空间。
25.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避免冷却液体漏液至灯壳内部,避免车灯产生凝露,提高车灯的可靠性。
26.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热器件位于灯壳上。
27.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热器件为光源驱动模块或车灯控制模块,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28.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热器件包括光源、像元、光源驱动模块和车灯控制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29.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液冷回路系统,液冷回路系统包括水壶、水泵、需散热部件和散热器,散热器用于给液冷回路系统中的流动液体降温,该车辆还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车灯,车灯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
30.该第二方面,车灯与整车共用液冷循环,车灯无需单独的散热系统,省去水泵、散热器及风扇等成本,车灯体积和质量可降低,车灯材料规格可降级,车灯小型化后的适配性更强,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用户的舒适性。
31.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灯与液冷回路系统串联。
32.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灯与液冷回路系统并联。
33.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车辆还包括流量调节阀,流量调节阀连接在车灯与液冷回路系统之间。
34.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流量调节阀可以调节冷却液体流入车灯中液冷板的流量,通过控制冷却液体的流量来实现精准控温,从而防止因车灯内温度过低导致的起雾问题。
35.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支撑件、进液管接头、出液管接头、密封件和固定件,其中,进液管接头和出液管接头位于支撑件上,且一体成型;固定件用于将支撑件固定在灯壳上,以使进液管接头与连接通孔的一端贴合设置,出液管接头与连接通孔的另一端贴合设置,连接通孔为灯壳上设有的;密封件位于支撑件上,密封件与灯壳贴合,车灯形成密闭空间。
36.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密封件为海绵或密封圈。
37.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密封件为与支撑件一体成型的软胶。
38.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件为螺钉或卡扣。
39.本技术实施例中,发热器件与液冷板贴合设置,液冷板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接入车内的液冷回路系统,可以通过车内的液冷回路系统与液冷板进行换热,降低车灯内发热器件的温度,从而在满足车灯散热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了对车灯体积和车灯结构的要求。
附图说明
4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架构图;
4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4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43.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中连接器一实施例示意图;
44.图4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中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4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4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4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4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4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50.图10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51.图10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52.图10c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53.图10d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54.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55.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技术发展和新场景的出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57.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58.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
5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用于在满足车灯散热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了对车灯体积和车灯结构的要求。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车辆和连接器等。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60.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举例说明。
61.如图1所示,在车辆100(例如燃料为汽油、电力或油电混合的轿车、公共汽车或卡车等)当中,存在电机(motor)、电机控制单元(motor control unit,mcu)、车载充电机(on-board charger,obc)和电压转换器(dc-dc converter)等需散热部件114,这些需散热部件114与水壶111、水泵112以及散热器113组成了该车辆的液冷回路系统110。
62.具体的,水壶111可以排除液冷回路系统110中的空气,并补充液冷回路系统110中的冷却液体,水泵112用于给冷却液体提供动力,使冷却液体在液冷回路系统110中循环流动,冷却液体经过需散热部件114后,通过换热给需散热部件114降温,被需散热部件114加热后的冷却液体流入散热器113,散热器113中还可以设置风扇,散热器113可以通过空气自然对流、风扇强制对流或车辆100中的冷媒来给冷却液体降温,使得冷却液体可以重新给需散热部件114降温。其中,冷却液体可以为蒸馏水、去离子水或其他液体冷液等。应理解,需散热部件114、水壶111、水泵112以及散热器113等连接方式可以不限于如图1所示的连接方式。
63.在车辆100中还包括车灯120,车灯120包括前大灯、后尾灯以及其他装饰性的灯等,当车灯120为大功率车灯时,这些车灯120也需要进行散热,大功率的车灯120中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或镭射二极管(laser diode,ld)器件的结温需要控制在140摄氏度以下时才能保证光学性能和可靠性需求,且体积小,热流密度高导致散热难度增加,因此led/ld在照明中需要克服上述散热问题。另一方面,功率型led/ld用于车灯120时,车灯120相对封闭的空间,配置在发动机舱区域,环境温度高达100摄氏度或以上,加之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对稳定性要求高,增加了车灯120的散热难度。
64.下面结合上述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提供的车灯进行举例说明。
65.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灯包括灯壳200、灯罩210、发热器件220、液冷板230、进液管240和出液管250。
66.其中,发热器件220与液冷板230贴合设置,发热器件220与液冷板230可以为直接贴合的,也可以为通过其他元件间接贴合的,只要发热器件220可以与液冷板230进行换热即可,车灯的外形框架包括可透光的灯罩210和不可透光的灯壳200,灯壳200和灯罩210密封后形成该车灯的密闭空间,液冷板230通过进液管240和出液管250与灯壳200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260连接,进液管240和出液管250可以为灯壳200内部的管道,液冷回路系统260中的管道与进液管240和出液管250连接,也可以为从液冷板230一直连接至液冷回路系统260中的管道,液冷回路系统260中的冷却液体可以通过进液管240流入液冷板230中,液冷板230中的冷却液体与发热器件220换热后,通过出液管250流回灯壳200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260,液冷回路系统260可以为如图1所示车辆中的液冷回路系统。
67.应理解,当发热器件220需要发出或接收光线时,发热器件220的发光端或收光端裸露在空间中,表面没有被覆盖。
68.该车灯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69.实现方式1、液冷板位于灯壳的内部
70.当液冷板位于车灯内部的密闭空间中,即液冷板设置在灯壳的内部时,因液冷板与发热器件贴合设置,则发热器件也位于灯壳的内部,此时发热器件为光源或像元,具体的,光源为发光发热器件,例如led和ld器件,像元为非发光热源,例如硅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lcos)和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应理解,车灯内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发热器件,液冷板的数量可以与发热器件的数量相同,即一个发热器件与一个液冷板贴合设置,而多个发热器件也可以共用一个液冷板,即通过导热结构将其他发热器件的热量传导至与液冷板贴合的发热器件的基板上。
71.因液冷板位于灯壳的内部,为了让液冷板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与灯壳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连接,且保持车灯为一个密闭空间,灯壳还包括连接通孔,进液管和出液管接入液冷板后,通过连接通孔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车灯形成密闭空间,此时灯壳有两种实现方式,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72.实现方式1.1、通过连接器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
73.如图3所示,该车灯包括灯壳300、灯罩310、模组镜头320、发热器件340、液冷板350、进液管360、出液管370和连接器380。
74.具体的,发热器件340分别为led器件和lcos(应理解,发热器件340也可以为其他光源或像元),发热器件340通过基板341与液冷板350贴合设置,基板341可以承载发热器件340。连接器380与灯壳300上的连接通孔的尺寸适配,连接器380安装在连接通孔,进液管360和出液管370通过连接器380与灯壳300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390连接。此时灯壳300上的连接通孔安装连接器380,连接器380接入进液管360和出液管370,车灯为密闭空间。
75.可选的,该车灯还包括光机本体330,光机本体330为安装结构件,用于将发热器件340和模组镜头320固定在预设位置,可以保证发热器件340形成的光路入射至模组镜头320,光机本体330可以根据发热器件340和模组镜头320的实际结构调整,具体的,模组镜头320和光机本体330贴合设置,光机本体330通过基板或其他元件与发热器件340共同安装。
76.可选的,基板341和液冷板35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导热界面材料,例如导热胶。
77.可选的,进液管360和出液管370为软性管道,车灯内的元件和模组可以调整位置和姿态。
78.其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连接器400包括支撑件410、进液管接头420、出液管接头430、密封件440和固定件450,进液管接头420和出液管接头430位于支撑件410上,进液管接头420与进液管421连接,出液管接头430与出液管431连接,进液管421和出液管431穿过连接器400后,与灯壳460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470连接,固定件450用于将支撑件410固定在灯壳460上,密封件440位于支撑件410上,固定件450将支撑件410固定在灯壳460上后,使得密封件440与灯壳460贴合,车灯维持密闭空间。
79.可选的,如图4a所示,密封件440为海绵、密封圈或与支撑件410一体成型的软胶,固定件450为螺钉;如图4b所示,密封件440为海绵、密封圈或与支撑件410一体成型的软胶,固定件450为卡扣,密封件440和固定件450还可以为其他材料或结构,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80.应理解,进液管接头和出液管接头为空心管道,可选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冷却液体不在进液管接头或出液管接头中流动,即进液管直接穿过进液管接头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出液管直接穿过出液管接头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
式中,冷却液体在进液管接头中流动,即进液管套置在进液管接头上,进液管接头的另一端被液冷回路系统的管道套置,出液管套置在出液管接头上,出液管接头的另一端被液冷回路系统的管道套置。
81.实现方式1.2、直接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
82.如图5所示,该车灯包括灯壳500、灯罩510、模组镜头520、发热器件540、液冷板550、进液管560和出液管570。
83.具体的,发热器件540分别为ld器件和dmd(应理解,发热器件540也可以为其他光源或像元),发热器件540通过基板541与液冷板550贴合设置,连接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尺寸和进液管560适配,第二通孔的尺寸和出液管570适配,进液管560通过第一通孔与液冷回路系统580连接,出液管570通过第二通孔与液冷回路系统580连接。此时灯壳500上的连接通孔接入进液管560和出液管570,车灯为密闭空间。
84.可选的,该车灯还包括光机本体530,光机本体530为安装结构件,用于将发热器件540和模组镜头520固定在预设位置,可以保证发热器件540形成的光路入射至模组镜头520,光机本体530可以根据发热器件540和模组镜头520的实际结构调整,具体的,模组镜头520和光机本体530贴合设置,光机本体530通过基板或其他元件与发热器件540共同安装。
8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ld器件和dmd可以共用一个液冷板,例如将ld器件的基板和dmd的基板合用为一个基板,通过一个液冷板与该基板贴合,完成两个发热器件的换热。
86.可选的,进液管560与第一通孔的贴合处,以及出液管570与第二通孔的贴合处设置有橡胶圈590。应理解,橡胶圈590可以被替换成其他具有密封功能的元件,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87.实现方式2、液冷板位于灯壳上或灯壳的外部
88.如图6所示,该车灯中的液冷板630设置在灯壳600上或灯壳600与灯罩610共同形成的密闭空间的外部,以液冷板630设置在灯壳600外部为例,液冷板630连接到灯壳600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660,因液冷板630与发热器件620贴合设置,则发热器件620位于灯壳600上,车灯为密闭空间,此时发热器件630为光源驱动模块或车灯控制模块(应理解,发热器件630也可以为其他光源或像元),其中光源驱动模块具体可以为led驱动模块(led driver module,ldm),车灯控制模块具体可以为大灯控制器(headlamp control module,hcm),例如发热器件620为hcm,hcm具体包括发热电子元器件和驱动板,hcm中的驱动板通过基板621与液冷板630贴合设置(hcm中原有的散热器被替换为液冷板),液冷板630通过基板621与hcm中的驱动板和发热电子元器件换热,基板621与灯壳600平行密封,使车灯为密闭空间。此时因液冷板630、进液管640和出液管650位于灯壳600的外部,可以避免冷却液体漏液至灯壳600内部,避免车灯产生凝露,提高车灯的可靠性。
89.应理解,实现方式2可以与实现方式1结合,如图7所示,例如实现方式2与实现方式1.1结合时,该车灯包括灯壳700、灯罩710、模组镜头720、发热器件740、液冷板750、进液管760、出液管770和连接器780。
90.具体的,发热器件740分别为在灯壳700内部的led器件和lcos,以及在灯壳700上的ldm(应理解,发热器件730也可以为其他光源或像元),灯壳700内部的发热器件740通过基板741与液冷板750贴合设置,灯壳700上的发热器件740也通过基板741与液冷板750贴合
设置,基板741与灯壳700平行且密封,连接器780与灯壳700上的连接通孔的尺寸适配,连接器780安装在连接通孔,连接器780与连接通孔密封,进液管760和出液管370通过连接器780与灯壳700外部的液冷回路系统790连接后,使车灯形成密闭空间。
91.可选的,该车灯还包括光机本体730,光机本体730为安装结构件,用于将发热器件740和模组镜头720固定在预设位置,可以保证发热器件740形成的光路入射至模组镜头720,光机本体730可以根据发热器件740和模组镜头720的实际结构调整,具体的,模组镜头720和光机本体730贴合设置,光机本体730通过基板或其他元件与发热器件740共同安装。
92.应理解,实现方式2也可以与实现方式1.2结合,即在灯壳上不设置连接器,且多个液冷板分别位于灯壳的内部、灯壳上或灯壳的外部,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前述相应描述进行理解,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93.随着车灯趋势体积越来越小,车灯功率越来越大,同时用户对车灯噪音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发热器件与液冷板贴合设置,液冷板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接入车内的液冷回路系统,可以通过车内的液冷回路系统与液冷板进行换热,降低车灯内发热器件的温度,共享整车热管理系统,整合散热资源,从而在满足车灯散热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了对车灯体积和车灯结构的要求,同时避免了引入风扇产生的噪音,能将车灯噪音水平从40分贝降低为0分贝,车灯模组体积减少50%以上,实现轻量化、降低碳排。
94.以上介绍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下面介绍本技术实施例的提供的车辆。
95.如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800中,包括液冷回路系统810和如图2-图7所描述的任一种车灯820,液冷回路系统810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车辆中的液冷回路系统,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回路系统810包括水壶811、水泵812、需散热部件814和散热器813,其中水壶811可以排除液冷回路系统810中的空气,并补充液冷回路系统810中的冷却液体,水泵812用于给冷却液体提供动力,使冷却液体在液冷回路系统810中循环流动,冷却液体经过需散热部件814和车灯820后,通过换热给需散热部件814和车灯820降温,冷却液体还会流入散热器813,散热器813可以通过空气或车辆800中的冷媒来给冷却液体降温,散热器813中还可以设置风扇,使得冷却液体可以重新给需散热部件813和车灯820降温。
96.其中,冷却液体可以为蒸馏水、去离子水或其他液体工质等,且需散热部件814、水壶811、水泵812以及散热器813等连接方式可以不限于如图8所示的连接方式。
97.可选的,车辆800还包括流量调节阀830,流量调节阀830连接在车灯820与液冷回路系统810之间,流量调节阀830可以调节冷却液体流入车灯820中液冷板的流量,通过控制冷却液体的流量来实现精准控温,从而防止因车灯820内温度过低导致的起雾问题。
9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中,车灯与液冷回路系统连接,随着车灯数量的变化,车灯与液冷回路系统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下面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99.一、车灯的数量为一个
100.如图9所示,车辆900只有一个车灯920为大功率车灯,需要进行散热,该车灯920接入液冷回路系统910中的散热器913和水壶911之间,液冷回路系统910中的水泵912将冷却液体运送至需散热部件914后,通过换热给需散热部件914降温,被加热后的冷却液体继续流入散热器913,散热器913通过空气或车辆900中的冷媒来给冷却液体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体继续流入车灯920,通过换热给车灯920降温。
101.二、车灯的数量为两个
102.车辆有两个车灯(例如两个前大灯)需要散热时,一并参照图8,两个车灯820可以视为与液冷回路系统810整体串联,具体为两个车灯820串联后与散热器813并联,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缩短液冷回路系统810中水管的长度,降低支路流阻,具有比较好的搭载性。
103.两个车灯还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如图10a-图10d所示,在液冷回路系统1010中的水壶1011中添加冷却液体后,水泵1012将冷却液体运送至需散热部件1014、散热器1013和两个车灯1020。更具体的,图10a中,两个车灯1020可以视为与液冷回路系统1010整体并联,具体为两个车灯1020都分别与散热器1013并联,这样相较于图8所示的连接方式,两个车灯1020之间散热的影响较小,冷却液体会分成两个支流分别流入两个车灯1020。图10b中,两个车灯1020可以视为与液冷回路系统1010整体串联,具体为两个车灯1020串联后,并联在散热器1013的一侧,这样相较于图8所示的连接方式,给两个车灯1020散热后被升温的冷却液体会流经散热器1013,不会对液冷回路系统1010的干路中冷却液体的温度有明显影响。图10c中,两个车灯1020之间不连接,而是都分别直接与液冷回路系统1010整体串联,具体为两个车灯1020分别并联在散热器1013的两侧,这样也可以使两个车灯1020之间散热的影响较小。图10d中,两个车灯1020可以视为串联后,再与液冷回路系统1010整体并联,具体为两个车灯1020串联后,再与散热器1013的一侧并联,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两个车灯1020之间的散热影响。
104.三、车灯的数量为四个
105.如图11所示,车辆1100有四个车灯1120(例如两个前大灯和两个后尾灯)需要散热时,四个车灯1120两两串联后,再并联接入液冷回路系统1110中的散热器1113的两侧,在液冷回路系统1110中的水壶1111中添加冷却液体后,水泵1112将冷却液体运送至需散热部件1114,通过换热给需散热部件1114降温,被加热后的冷却液体继续流入散热器1113和四个车灯1120,散热器1113通过空气或车辆1100中的冷媒来给冷却液体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体继续流入车灯1120,通过换热给车灯1120降温。
106.应理解,需要接入液冷回路系统的车的数量还可能为三个或五个等,且一个或多个车灯与液冷回路系统之间还可以为其他连接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107.可选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中,车灯可以被替换为其他需散热的模块,例如抬头显示(head up display,hud)模块、车载显示屏、座椅温度调节模块等,或与车灯一起接入液冷回路系统。
108.为了更详细的说明车辆中液冷回路系统和车灯的连接关系,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200中包括两个车灯1210和液冷回路系统1220,液冷回路系统1220为该车辆1200自带的冷却系统,两个车灯1210分别为车辆1200的左前大灯和右前大灯,车灯1210中包括灯罩1211、灯壳1212、发热器件1213、液冷板1214、进液管1215、出液管1216和连接器1217,液冷回路系统1220包括液冷回路管1221、水壶1222、水泵1223、散热器1224和冷却风扇1225。
109.具体的,灯罩1211、灯壳1212、连接器1213、进液管12115和出液管1216共同使车灯1210形成密闭空间,在液冷回路系统1220中的水壶1222添加冷却液体后,冷却液体通过水泵1223开始在液冷回路管1221中流动,经过散热器1224时,散热器1224通过空气自然对流以及冷却风扇1225的强制对流对冷却液体进行降温,随后冷却液体通过进液管1215和连接器1217流入车灯1210中的液冷板1214,以和发热器件1213进行换热,并通过出液管1216和
连接器1217流回液冷回路系统1220中的液冷回路管1221,并继续流入下一个车灯1210,最后重新流回散热器1224完成降温,实现循环对车灯1220中的发热器件1213进行冷却。
110.应理解,当车辆1200中本身不自带低温液冷回路系统时,该液冷回路系统1220也可以为额外为两个车灯1210单独设置的,该液冷回路系统1220不接入车辆1200中的需散热部件,从而可以保证液冷回路系统1220中的冷却液体只用于对一个或多个车灯1210(可参考前述如图9-图11中不同数量的车灯)进行散热,提升散热效果。此外,当液冷回路系统1220是单独为车灯1210设置时,为了保证液冷回路系统1220的小型化和适配性,可选的,该液冷回路系统1220中也可以不设置水壶1222,冷却液体在液冷回路系统1220中循环使用。
1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车灯与整车共用液冷循环,车灯无需单独的散热系统,省去水泵、散热器及风扇等成本,车灯体积和质量可降低,车灯材料规格可降级,车灯小型化后的适配性更强,提升了生产效率,此外还避免了在车灯中使用散热风扇,降低了因散热风扇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的舒适性。
112.以上介绍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和车辆,下面介绍本技术实施例的提供的连接器。
11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以参考如图4a和图4b的连接器400,该连接器包括支撑件410、进液管接头420、出液管接头430、密封件440和固定件450,其中,进液管接头420和出液管430接头位于支撑件410上,且一体成型;固定件450用于将支撑件410固定在灯壳460上,以使进液管接头420与连接通孔的一端贴合设置,出液管接头430与连接通孔的另一端贴合设置,连接通孔为灯壳460上设有的;密封件440位于支撑件410上,固定件450将支撑件410固定在灯壳460上,密封件440与灯壳460贴合,使该灯壳460对应的车灯形成密闭空间。
114.可选的,密封件440可以为海绵或密封圈;密封件440还可以为与支撑件一体成型的软胶;固定件450为螺钉或卡扣,该连接器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图4a和图4b,以及实现方式1.1中对连接器的描述,本技术实施例不再赘述。
115.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结构,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车灯和车辆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元件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116.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