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灯具。
背景技术:2.现有的灯具中,通常使用压线板压线的固定方式固定导线,压线板压线的原理是在灯壳上设置压线板安装台,将导线置于压线板安装台上,然后在导线远离压线板安装台的一端放置压线板,通过螺丝将压线板固定在压线板安装台上,从而将导线压紧在压线板安装台上,压线板压线的固定方式容易对导线表皮造成塑性变形,不利于导线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打孔攻丝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压线板压线的固定方式容易对导线表皮造成塑性变形,不利于导线的保护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灯壳,包括:
5.灯壳,上述灯壳上可拆卸地安装有光源组件;
6.导线,上述导线一端与上述光源组件电连接、另一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上述导线上套设有线卡,上述线卡上开设有卡位槽;当上述线卡安装在上述灯壳上,上述灯壳的侧壁位于在上述卡位槽内。在导线上设置线卡线卡卡在灯壳的侧壁上从而将固定住导线,避免导线表皮受到挤压造成塑性变形,从而保护导线,提高导线的使用寿命。
7.优选地,上述灯壳上开设有第一容纳腔,上述光源组件位于上述第一容纳腔内;上述灯壳上还开设有第二容纳腔,上述第二容纳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上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的穿线孔,上述线卡卡在上述第二容纳腔开口处的侧壁上,上述导线穿过上述穿线孔与位于上述第一容纳腔内的上述光源组件电连接。设置第二容纳腔,减了制造灯壳所需的材料的数量,降低重量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8.优选地,上述第二容纳腔开口处的侧壁设有定位槽,上述线卡位于上述定位槽内。设置定位槽,方便工作人员定位确定线卡的安装位置,提高工作人员的安装效率。
9.优选地,还包括上盖,上述上盖可拆卸地盖设在上述第二容纳腔上。
10.优选地,上述上盖设置有线卡压台,上述上盖盖设在上述第二容纳腔上时,上述线卡压台位于上述定位槽内、且与上述线卡挤压抵接。设置线卡压台,线卡压台与线卡挤压抵接,限制导线上下方向的移动。
11.优选地,上述上盖包括连接部,上述连接部开设有扣槽,上述连接部位于上述第二容纳腔内、且与上述第二容纳腔的侧壁相互平行;上述第二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与上述扣槽相对应的卡扣,上述卡扣扣接在上述扣槽内使上述上盖与上述灯壳可拆卸连接。卡扣连接具有结构强度高、安装简单等优点。
12.优选地,上述上盖还包括引导部,上述引导部位于上述扣槽靠近上述第二容纳腔底面的一侧,沿上述连接部嵌设在上述第二容纳腔内的方向,上述引导部的外表面往上述第二容纳腔的中心倾斜延伸。设置倾斜面引导上盖安装至第二容纳腔上,提高安装效率。
13.优选地,上述灯壳外壁上设有外散热片。设置外散热片提高灯壳的散热效率。
14.优选地,上述第二容纳腔的侧壁设置有内散热片。设置内散热片提高灯壳的散热效率。
15.优选地,还包括透镜、防眩光罩、中圈、面板和弹簧;上述防眩光罩可拆卸地安装在上述第一容纳腔的开口处,上述透镜位于上述防眩光罩与上述光源组件之间,上述透镜的一端与上述光源组件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上述防眩光罩抵接;上述中圈套设在上述灯壳上;上述面板套设在上述中圈上,至少两个上述弹簧可拆卸地安装在上述面板上以将上述面板安装在安装位置上。
16.本实用新型一种灯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导线上设置线卡,线卡卡在灯壳的侧壁上从而将固定住导线,避免导线表皮受到挤压造成塑性变形,从而保护导线,提高导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爆炸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剖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灯壳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卡与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灯壳、光源组件和线卡的组装剖视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扣槽与引导部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中:1-灯壳、11-第一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13-穿线孔、14-定位槽、15-外散热片、16-内散热片、17-卡扣、2-光源组件、3-导线、4-线卡、41-卡位槽、5-上盖、51-线卡压台、52-加强筋、53-连接部、531-扣槽、54-引导部、6-透镜、7-防眩光罩、8-中圈、9-面板、10-弹簧。
2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0.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灯具,包括:
32.灯壳1,上述灯壳1上可拆卸地安装有光源组件2;
33.导线3,上述导线3一端与上述光源组件2电连接、另一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上述导线3上套设有线卡4,上述线卡4上开设有卡位槽41;当上述线卡4安装在上述灯壳1上,上述灯壳1的侧壁位于在上述卡位槽41内。
34.光源组件2为灯具的发光部件,导线3的一端与光源组件2焊接、另一端与外接的电源连接为光源组件2提供发光的电能。光源组件2安装在灯壳1内,灯壳1用于保护光源组件2,将光源组件2与外界隔离开,为光源组件2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灯壳1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型,灯壳1为铝材制成,铝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以及重量小的优点。光源组件2包括光源(图中未标出)和光源支架(图中未标出),光源位于在光源支架上,光源支架通过螺丝连接或卡扣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安装在灯壳1内,优选为螺丝连接,从而将光源安装在灯壳1上。为了避免导线3随意移动,在导线3上设置线卡4,线卡4可与导线3一体成型或套设固定在导线3的任一位置上。线卡4上开设有卡位槽41,卡位槽41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灯壳1侧壁的厚度,将线卡4卡在灯壳1上的侧壁上,灯壳1侧壁位于卡位槽41内,从而固定住导线3,限制导线3在前后方向的移动。灯壳1通过限制线卡4的活动范围上从而限制导线3的活动范围,导线3不与灯壳1接触,相比起使用压线板限制导线3的方式,通过线卡4来限制导线3的方式不会挤压导线3,从而避免导线3被损坏。
35.进一步地,如图3或图7所示,上述灯壳1上开设有第一容纳腔11,上述光源组件2位于上述第一容纳腔11内;上述灯壳1上还开设有第二容纳腔12,上述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上述第一容纳腔11相连通的穿线孔13,上述线卡4卡在上述第二容纳腔12开口处的侧壁上,上述导线3穿过上述穿线孔13与位于上述第一容纳腔11内的上述光源组件2电连接。
36.灯壳1的一个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容纳腔11,光源组件2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容纳腔11内,灯壳1与灯具的其他组件配合将光源组件2与外界环境隔离开,给光源组件2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本实施例中,灯壳1背离第一容纳腔11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容纳腔11相连通的穿线孔13;设置第二容纳腔12,节省制造灯壳1所需的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第一容纳腔11与第二容纳腔12的形状可为圆形、矩形、梯形或异形等,优选为圆形。
37.安装光源组件2时,先将位于第二容纳腔12内的导线3穿过穿线孔13进入第一容纳腔11,工作人员将导线3拉出至第一容纳腔11外,在第一容纳腔11外将导线3与光源焊接在一起,再将光源安装在光源支架上,再将光源支架固定在第一容纳腔11的侧壁上,从而完成对光源组件2的安装。
38.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穿线孔13,不同的穿线孔13
在第二容纳腔12侧壁的位置上不一样,不同穿线孔13到定位槽14的之间的直线距离各不相同。不同型号的灯壳1的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高度不同,而线卡4位于导线3上的位置相对固定,当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较矮时,可将导线3从离定位槽14直线距离较远的穿线孔13处穿出,使用完导线3的余量。相对的,当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较高时,可将导线3从离定位槽14较近的穿线孔13处穿出,使不同型号的灯壳1均可使用同一型号的导线3,提高了导线3的适用性。
39.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容纳腔12开口处的侧壁设有定位槽14,上述线卡4位于上述定位槽14内。
40.开设定位槽14,方便工作人员定位确定线卡4在第二容纳腔12上的安装位置,减少了工作人员确定线卡4安装位置的步骤,提高工作人员的安装效率;线卡4与定位槽14紧密配合,将第二容纳腔12与外界环境隔离开,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定位槽14可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半圆形或异形等形状,优选为正方形,线卡4的形状与定位槽14的形状相配合;线卡4与定位槽14的接触面上均开设有卡位槽41,当线卡4安装在上述定位槽14内时,定位槽14的所有侧壁均位于线卡4的卡位槽41内,限制导线3在左右方向的移动。穿线孔13位于定位槽14的正下方。
41.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还包括上盖5,上述上盖5可拆卸地盖设在上述第二容纳腔12上。
42.上盖5盖设在第二容纳腔12上,以达到密封的效果。避免空气中的水汽或灰尘进入第二容纳腔12内,对光源组件2造成影响。上盖5的形状与第二容纳腔12的形状相同。上盖5设有加强筋52,用于提高上盖5的刚性和强度;加强筋52设置在上盖5靠近第二容纳腔12的一端。
43.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上述上盖5设置有线卡压台51,上述上盖5盖设在上述第二容纳腔12上时,上述线卡压台51位于上述定位槽14内、且与上述线卡4挤压抵接。
44.上盖5的一部分向外延伸形成线卡压台51。线卡压台51的形状与定位槽14的形状相配合,当上盖5盖设在第二容纳腔12上时,线卡压台51正好位于定位槽14内,且与线卡4挤压抵接,限制导线3上下方向的移动。线卡压台51还起到定位作用,当工作人员安装上盖5时,工作人员只需要将线卡压台51对准定位槽14,即可完成上盖5的定位安装,减少了寻找上盖正确安装位置的步骤,提高安装效率。
45.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所示,上述上盖5包括连接部53,上述连接部53开设有扣槽531,上述连接部53位于上述第二容纳腔12内、且与上述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相互平行;上述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上设有与上述扣槽531相对应的卡扣17,上述卡扣17扣接在上述扣槽531内使上述上盖5与上述灯壳1可拆卸连接。
46.连接部53上等距开设有多个扣槽531、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开设有与上述扣槽531相对应的卡扣17。不限制扣槽531与卡扣17的数量,扣槽531与卡扣17的数量可根据上盖5的尺寸设置,当上盖5的尺寸较大时,为了提高上盖5的安装稳定性,可通过增加扣槽531与卡扣17的数量,如设置4组、5组、6组扣槽531与卡扣17,从而提高上盖5的安装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上盖5的形状为圆形,连接部53上圆周分布有3个扣槽531,相邻扣槽531之间的角度为120
°
,线卡压台51位于任意两个扣槽531之间,线卡压台51到相邻扣槽531的距离相同,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3个扣槽531配合的3个卡扣17,1个卡扣17对应1个扣槽531。本
实施例中,当卡扣17扣接在扣槽531内,上盖5与灯壳1之间不可拆卸。
47.其他实施例中,线卡4受力上下方向运动时,线卡4对于上盖5起到一个撬动的作用,上盖5有从灯壳1上被撬开的风险。为了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扣槽321与卡扣17采用的较大的配合量使上盖5安装的更牢固。为了方便上盖5的安装,卡扣17的两侧上开设有贯穿连接部53的通槽。在上盖5的安装过程中,扣槽531所在位置的连接部53在受到卡扣17的挤压中可发生轻微的向内形变,方便上盖5的安装,当上盖5完成安装之后,被挤压的连接部53复位,使卡扣17与扣槽531之间卡接的更加牢固,从而避免了线卡4将上盖5从灯壳1上撬开的情况发生。
48.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53上设有卡扣17,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上设有扣槽531;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53上设有卡扣17和扣槽531,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上设有上述卡扣17相对应的扣槽531和与上述扣槽531相对应的卡扣17。
49.卡扣17与灯壳1一体铸造成型,不用增加额外的工序去加工卡扣17,提高灯壳1的生产效率。第二容纳腔位于灯壳的中心位置,使第二容纳腔的壁厚薄且均匀,确保灯壳的散热效率的同时节省材料。
50.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上述上盖5还包括引导部54,上述引导部54位于上述扣槽531靠近上述第二容纳腔12底面的一侧,沿上述连接部53嵌设在上述第二容纳腔12内的方向,上述引导部54的外表面往上述第二容纳腔12的中心倾斜延伸。
51.在上盖5的安装过程中,卡扣17先与引导部54抵接,上盖5的安装的过程中,卡扣17在引导部54上往扣槽531的方向滑动,方便上盖5的安装。其他实施例中,卡扣17靠近第二容纳腔12开口处的面上设有沿第二容纳腔12侧壁往第二容纳腔12底面方向倾斜的引导面。
52.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上述灯壳1外壁上设有外散热片15。
53.由于光源组件2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带走光源组件2所产生的热量,在灯壳1外壁上等距设置有外散热片15,从而提升灯壳1的散热效率。
54.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设置有内散热片16。
55.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在第二容纳腔12的侧壁上设置内散热片16,扩大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
56.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还包括透镜6、防眩光罩7、中圈8、面板9和弹簧10;上述防眩光罩7可拆卸地安装在上述第一容纳腔11的开口处,上述透镜6位于上述防眩光罩7与上述光源组件2之间,上述透镜6的一端与上述光源组件2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上述防眩光罩7抵接;上述中圈8套设在上述灯壳1上;上述面板9套设在上述中圈8上,至少两个上述弹簧10可拆卸地安装在上述面板9上以将上述面板9安装在安装位置上。
57.防眩光罩7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中圈8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灯壳1上开设有与第二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三连接孔,连接件从外往内依次穿过中圈8、灯壳1和防眩光罩7将中圈8、灯壳1和防眩光罩7三者固定在一起。透镜6位于第一容纳腔11内,且透镜6的一端固定在光源支架2上,另一端与防眩光罩7抵接,透镜6将光源组件2发射出的光进行散射,从而增大灯具的照射面积。防眩光罩7使光线变的柔和不刺眼。中圈8卡扣连接在面板9上,面板9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弹簧10,两个弹簧10相互配合将面板9固定在天花板或墙壁等安装位置上,从而完成灯具的安装。灯壳1与防眩光罩7固定连接在一起,灯壳1与防眩光罩7以连接件为旋转中心相对中圈8旋转,当灯具安装在天花板上时,可通过调整灯壳1
的位置来改变灯具的照射方向。
58.安装流程:先将透镜6安装在光源支架2上,再使用连接件将防眩光罩7和中圈8固定在灯壳1上,再将中圈8固定在面板9上,从而完成灯具的组装。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