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86432发布日期:2022-11-23 00:37阅读:74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各类显示性能要求的提高,显示行业的应用场景日趋丰富,通常,显示器件具有较大的视角,位于不同视角的用户均可获知其显示的信息。然而,在一些场景下,用户希望保护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越来越多的用户对车载、电视、平板、手机等设备增加了防窥模式的需求,希望显示器件具有防窥功能。
3.目前的显示技术中,为了实现显示面板的防窥性能,常用处理方式为在显示器表面贴附防窥膜,通过防窥膜过滤大视角的光线,但一旦贴敷上防窥膜后,便只能使用防窥模式,此种方式无法实现防窥与分享模式的自由切换。
4.因此,如何实现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的自由切换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的自由切换的问题。
6.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7.基板,所述基板上排布有多个直下式发光单元;
8.光学膜层组,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出光侧;
9.光板,位于所述光学膜层组与基板之间;
10.侧入式发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端,包括侧入灯条以及设置在所述侧入灯条上的侧入式发光单元,所述侧入式发光单元的发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
11.防窥挡墙,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并围绕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所述防窥挡墙的高度大于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的高度,所述防窥挡墙配置为减小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的出光角度。
12.上述背光模组,通过设置侧入式发光单元、直下式发光单元及防窥挡墙,分别控制侧入式发光单元和直下式发光单元的开启或关闭状态,可实现防窥模式、分享模式及主观察模式的三种状态切换的显示效果;通过设置防窥挡墙,可减少大角度光线,从而实现防窥效果。
13.可选地,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周围的防窥挡墙围合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第一透明层,所述防窥挡墙为透明挡墙,所述防窥挡墙朝向导光板的一侧及所述第一透明层上覆设有第二透明层,且所述第一透明层、防窥挡墙及第二透明层的折射率依次增大。此种结构,通过折射率对光路的影响,可改变直下式发光单元出射的大角度光线,使大角度光线依次经过第一透明层、防窥挡墙及第二透明层后,经两次折射,将大角度光线转变为小角度光线,从而达到防窥的效果。
14.可选地,所述第二透明层上朝向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一一
对应且用于进一步减小出光角度的多个光路微调结构。此种结构,通过在第二透明层的出光面上设置多个光路微调结构,可改变经过光路微调结构的光路,以进一步将出射光线转变为小角度光线,从而达到光线汇聚的效果。
15.可选地,所述光路微调结构呈多棱锥状。此种结构,可通过多棱锥状的光路微调结构,达到对直下式发光单元出射光线的角度调整,使大角度光线转变为小角度光线。
16.可选地,所述防窥挡墙为吸光挡墙,以吸收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出射到所述防窥挡墙上的光线。此种结构,可通过设置吸光挡墙,将直下式发光单元的大角度光线吸收,从而减少大角度光线,进而实现防窥效果。
17.可选地,所述防窥挡墙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且所述防窥挡墙的侧壁与所述基板之间呈锐角。此种结构,利用反射层对光线的反射以及入射至反射层的光线角度,从而将直下式发光单元出射的大角度光线转换为小角度光,进而实现防窥效果。防窥挡墙的角度及高度可根据显示效果进行调整设计。
18.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分别控制直下式发光单元和侧入式发光单元的控制芯片。此种结构,通过控制芯片能够分别控制直下式发光单元和侧入式发光单元各自的开启和关闭状态,从而实现在三种模式下的切换。
19.可选地,所述光学膜层组包括沿基板出光侧依次层叠设置的下扩散片、增亮膜、上扩散片和聚光膜。此种结构,可通过光学膜层组实现对光线的扩散均匀化、增亮加强及颜色转换等效果。可选地,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和/或侧入式发光单元为rgb单灯或rgb封装形式或蓝光led加荧光粉封装形式或蓝光led加qd封装形式或蓝光led或封装形态的蓝光led;
20.其中,当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和/或侧入式发光单元为蓝光led或封装形态的蓝光led时,所述光学膜层组包括用于激发白光的量子点膜。
21.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层叠设置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22.在分享模式下,所述侧入式发光单元打开;
23.在防窥模式下,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打开,所述侧入式发光单元关闭;
24.在主观察模式下,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和所述侧入式发光单元同时打开。
25.上述显示装置,可根据需要使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在分享模式、防窥模式和主观察模式三种状态之间进行自由切换,满足用户的不同场景需求。
附图说明
26.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在分享模式下的光路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在防窥模式下的光路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在主观察模式下的光路示意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防窥挡墙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防窥挡墙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防窥挡墙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00a-基板;110a-发光元件;200a-扩散片;300a-反射片;400a-量子点膜;500a-分光膜;600a-增亮膜;
36.100-基板;101-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110-直下式发光单元;120-防窥挡墙;121-反射层;130-第一透明层;140-第二透明层;141-光路微调结构;
37.200-导光板;
38.300-侧入灯条;310-侧入式发光单元;
39.400-下扩散片;500-增亮膜;600-上扩散片;700-聚光膜。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4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42.参阅图1,常规mini-led或者micro-led显示背光模组,包括基板100a以及基板100a上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110a,以及在基板100a出光侧方向上依次设置的扩散片200a、反射片300a、量子点膜400a、分光膜500a及增亮膜600a。其中,通过正负极以连接导通发光元件110a与基板100a上的电路,发光元件110a为相同波段的蓝光led芯片,用于在电流通过时发出蓝光光源;基板100a用于承载发光元件110a及导通电路,扩散片200a用于对发光元件110a发出光进行扩散使光线均匀化,反射片300a用于对上层发光元件110a的蓝光激发量子点膜400a后发出的rg光(红绿光)进行反射二次利用,量子点膜400a用于与蓝光led激发出红光和绿光;分光膜500a可以为单层或多层,用于将光束分散使光均匀化;增亮膜600a用于对出射光线进行聚拢,从而增强垂直方向的光。此种设计发出的光在大角度时依旧可以进入人眼,不具有防窥效果。
43.基于此,本技术希望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其详细内容将在后续实施例中得以阐述。
44.参阅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基板100、光学膜层组、导光板200、侧入式发光结构及防窥挡墙120,其中,所述基板100上排布有多个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基板100具有相背对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多个直下式发光单元110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01上;光学膜层组,设置在所述基板100的出光侧;导光板200位于所述基板100的出光侧,且位于所述光学膜层组与基板100之间;侧入式发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0的一端,包括侧入灯条300以及设置在所述侧入灯条300上的侧入式发光单元310,所述侧入式发光单元310的发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200,通过导光板200能够引导侧入式发光单元310的光路均匀发散;防窥挡墙120设置在所述基板100上并围绕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所述防窥挡墙120的高度大于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的高度,所述防窥挡墙120配置为减小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的出光角度。
45.此种背光模组,参阅图3,当使用分享模式时,可控制仅驱动侧入灯条300上的多个
侧入式发光单元310开启,使得显示呈现分享状态;参阅图4,当需要防窥模式时,可控制仅驱动基板100上的多个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开启,从而在防窥挡墙120的作用下,显示防窥状态;参阅图5,当需要使用主观察模式时,可以控制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和侧入式发光单元310同时开启,从而呈现大角度具有一定光线,且小角度光增多的效果,以呈现主观察加强的显示状态。
46.上述背光模组,通过设置侧入式发光单元310、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及防窥挡墙120,分别控制侧入式发光单元310和直下式发光单元110的开启或关闭状态,可实现防窥模式、分享模式及主观察模式的三种状态切换的显示效果;通过设置防窥挡墙120,可减少大角度光线,从而实现防窥效果。
47.上述及下述各实施例的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和/或侧入式发光单元310为rgb单灯或rgb封装形式或蓝光led加荧光粉封装形式或蓝光led加qd封装形式或蓝光led或封装形态的蓝光led。具体的,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和/或侧入式发光单元310既可以是普通尺寸的led,也可以是mini-led或micro-led或纳米尺寸的led或其他尺寸的led。其中,当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和/或侧入式发光单元为蓝光led或封装形态的蓝光led时,所述光学膜层组包括用于激发白光的量子点膜。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在基板100上阵列排布,当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排布,譬如,也可以以一组直下式发光单元110为一个发光组,使各发光组在基板100上阵列排布。多个所述防窥挡墙120围绕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布置,以下将对防窥挡墙120在基板100上排布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单独的直下式发光单元110的四周均设置有防窥挡墙120。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一组发光组中包括至少两个直下式发光单元110,每个发光组的的四周设置有防窥挡墙120。
50.多个直下式发光单元110通过周围设置的防窥挡墙120,能够减少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具体可以通过将大角度光线调整为小角度光线或者吸收大角度光线的方式实现,从而达到防窥效果。以下将对防窥挡墙12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51.结合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周围的防窥挡墙120围合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第一透明层130,所述防窥挡墙120为透明挡墙,所述防窥挡墙120朝向导光板200的一侧及所述第一透明层130上覆设有第二透明层140,且所述第一透明层130、防窥挡墙120及第二透明层140的折射率依次增大。具体的,所述第一透明层130填充在防窥挡墙120与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周围围合的空间内,所述第二透明层140作为封装层覆盖在第一透明层130和防窥挡墙120上。从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先经过第一透明层130入射至防窥挡墙120中,由于第一透明层130、防窥挡墙120及第二透明层140的折射率依次增大,在第一透明层130和防窥挡墙120这两个介质之间发生第一次折射,减小光线角度;大角度光线从防窥挡墙120再入射至第二透明层140中,在防窥挡墙120和第二透明层140这两个介质之间发生第二次折射,再次减小光线角度。通过折射率对光路的影响,可改变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出射的大角度光线,使大角度光线依次经过第一透明层130、防窥挡墙120及第二透明层140后,经两次折射,将大角度光线转变为小角度光线,从而达到防窥的效果。
52.继续结合图6,所述第二透明层140上朝向导光板200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一一对应且用于进一步减小出光角度的多个光路微调结构141。其中,每个所
述光路微调结构141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具体的,光路微调结构141具有光路调节作用,光路微调结构141的形状与排布密度可按照光路调整效果进行设计。通过在第二透明层140的出光面上设置多个光路微调结构141,可改变经过光路微调结构141的光路,从而达到进一步将大角度光线转变为小角度光线,进而达到光线汇聚的效果,提升防窥的效果。
53.示例性的,所述光路微调结构141呈多棱锥状。此种结构,可通过多棱锥状的光路微调结构141,达到对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出射光线的角度调整,使大角度光线转变为小角度光线。
54.结合图7,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防窥挡墙120为吸光挡墙,以吸收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出射到所述防窥挡墙120上的光线。具体的,所述吸光挡墙可采用黑色吸光材质制成,以达到具备吸光的效果。通过设置吸光挡墙,将直下式发光单元110的大角度光线吸收,从而减少大角度光线,进而实现防窥效果。
55.结合图8,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防窥挡墙120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121,且所述防窥挡墙120的侧壁与所述基板100之间呈锐角,所述防窥挡墙120的形状呈正梯形或锥形。具体的,所述反射层121可选用反射材质制成,对光线具有反射效果,能够使入射至反射层121上的光线得以反射,从而改变光线的角度。并且,为了将大角度光线转换为小角度光线,惶恐挡墙的侧壁与基板100之间设置呈锐角,以保证角度调整的效果。此种结构,利用反射层121对光线的反射以及入射至反射层121的光线角度,从而将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出射的大角度光线转换为小角度光,进而实现防窥效果。防窥挡墙120的角度及高度可根据显示效果进行调整设计。
56.可以理解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分别控制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和侧入式发光单元310的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可以采用ic控制芯片。通过控制芯片能够分别控制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和侧入式发光单元310各自的开启和关闭状态,从而实现在三种模式下的切换。
57.继续参阅图2,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在所述基板100出光侧设置的光学膜层组,所述导光板200位于所述光学膜层组与基板100之间。此种结构,可通过光学膜层组实现对光线的扩散均匀化、增亮加强及颜色转换等效果。具体的,所述光学膜层组包括沿基板100出光侧依次层叠设置的下扩散片400、增亮膜500、上扩散片600和聚光膜700,且所述导光板200位于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与下扩散片400之间。其中,所述下扩散片400和上扩散片600用于对出射光进行扩散使出射光均匀化;所述增亮膜500用于对大角度光进行聚拢,从而增强垂直方向的光;所述聚光膜700采用dbfe膜,利于增强出射光的利用率。
58.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该光学膜层组中各膜片层叠顺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而并非必须采用图中的层叠顺序。
59.上述各实施例的发光模组均可应用于显示装置中。相应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图未示)以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层叠设置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在分享模式下,所述侧入式发光单元310打开;在防窥模式下,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打开,所述侧入式发光单元310关闭;在主观察模式下,所述直下式发光单元110和所述侧入式发光单元310同时打开。上述显示装置,可根据需要使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
置在分享模式、防窥模式和主观察模式三种状态之间进行自由切换,满足用户的不同场景需求。
60.本实用新型可用于mini-led/micro-led/纳米尺寸的led或者其他尺寸的led搭配量子点膜应用于显示及背光领域,可采用异形、柔性、曲面、平面等显示方式,可用于穿戴、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车载显示、监控屏等应用领域。
61.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