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技术涉及应急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
背景技术:2.目前应急灯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内,在停电、断电时应急灯能临时为人们提供照明。
3.一般应急灯都固定在墙体上,在有电的情况下应急灯会进行充电,断电时会提供照明,当应急灯发生故障时,维护、检修很不方便,需要将应急灯从墙体拆卸下来,并且需要拆开应急灯进行检查,十分不便,针对上述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能够方便的对应急灯进行维护检修,本技术提供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包括底壳、电源组件、安装组件,所述底壳一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壳远离所述底板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内设置有pcb板,所述底壳外壁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上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底壳的扭簧扣,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底壳件固定于安装组件上。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应急灯分为底壳、电源组件、安装组件,维护时可对应急灯进行模块化检查,提升检查、维护的效率,扭簧扣能够将底壳固定在有开口的天花板上,安装十分方便。
8.可选的,所述电源组件包括下壳、电源板、上壳、电池、电池盖,所述下壳一侧设置有容纳区,所述电源板设置在所述容纳区内,所述上壳设置在所述电源板远离所述下壳一侧,所述上壳与下壳固定连接,所述上壳远离所述电源板一侧设置有电池槽,所述电池设置在所述电池槽内,所述电池盖设置在所述上壳远离所述电源板一侧。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源组件能够拆分,当电源组件储存的电量不够使,可以进行对电池的更换,保证应急灯持续提供照明。
10.可选的,所述电池槽外壁设置有卡接位,所述电池盖靠近所述电池槽槽口处设置有卡接片,所述卡接片滑动卡入所述卡接位。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池盖上设置卡接片,电池槽外壁设置卡接位,可通过滑动电池盖实现电池盖的安装和拆卸,方便用户更换电池,提升换电池的效率。
12.可选的,所述上壳一端设置有卡接口,所述卡接口一侧的内壁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电池盖靠近所述卡接口处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卡接口内,所述卡接部靠近所述卡接槽处设置有凸棱,所述凸棱与所述卡接槽内壁抵接,所述卡接部远离所述电池盖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面。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部上的凸棱能够与卡接口侧壁的卡接槽卡接,导向
面能够使卡接部更易进入卡接口,电池壳能够稳定地安装在上壳上,从而使电池与电池槽内的导电片接触稳定。
14.可选的,所述下壳远离所述卡接部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电源的连接口,所述下壳靠近所述连接口一端端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延伸端,两所述第一延伸端相对的一侧沿平行于所述底壳靠近所述延伸端一端端面的方向贯穿设置有卡槽,所述上壳靠近所述第一延伸端一端设置有第二延伸端,所述第二延伸端贯穿设置有插口,所述插口与所述卡槽连通,所述插口靠近所述第一延伸端的两内壁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所述插口内卡接有线卡,所述线卡贯穿所述卡槽,所述线卡靠近所述第一卡齿的侧壁设置有多个用于与所述第一卡齿卡接的第二卡齿,所述插口远离所述卡接部一端的侧壁且靠近所述线卡的一侧设置有一排第一锯齿,所述线卡靠近第二延伸端一侧设置有一排用于与所述第一锯齿配合卡线的第二锯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线卡能够提升电源线与连接口连接的稳定性,第一锯齿与第二锯齿将电源线卡主,防止电源线从连接口脱离,插口内壁上的第一卡齿与线卡上的第二卡齿卡合,对线卡起到固定作用,另外,多个第一卡齿与多个第二卡齿配合形成多个卡接档位,使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能够适用于卡接不同粗细的电源线。
16.可选的,所述安装组件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组件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槽口的一侧沿所述安装口周侧设置有环形槽,所述底板靠近底壳一侧与所述环形槽槽底抵接,所述安装口内壁延设置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上设置有第一止退槽,所述底壳靠近所述底板一端的外壁设置有第一止退筋,所述第一止退筋与所述第一止退槽卡合,所示底壳侧壁靠近所述止退筋处设置有挡板。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口能够适配底壳,通过将底壳与安装组件相对转动能够将底壳固定在安装口内,安装十分方便,止退槽与止退筋卡合能够防止底壳与安装组件相对转动,从而提升了底壳与安装组件的稳定性,在底壳与安装组件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延伸板卡入底板与挡板之间,从而防止底壳从安装口内脱落,进一步提升了安装组件与底壳连接的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电源组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组件为安装板,所述安装口位于所述安装板中部,所述安装口贯穿所述安装板。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能够使应急灯实用于天花板上不同大小的开孔,使应急灯的使用性更广泛。
20.可选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主体、顶盖,所述主体一侧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口,所述安装口贯穿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底,所述第二容纳槽槽第设置有电源固定位,所述电源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源固定位处,所述扭簧扣与所述第二容纳槽槽底抵接,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安装螺孔。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主体,主体内设置第二容纳槽,电池组件与底壳均能够固定在第二容纳槽内,顶盖上设置有安装螺孔,能够将顶盖固定在墙壁或天花板上,再将主体安装到顶盖上,这样应急灯能够适用于天花板没有开口的场景。
22.可选的,所述第二容纳槽靠近所述顶盖处的内壁上设置有挂块,所述顶盖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挂块的挂槽,所述挂槽槽底设置有第二止退筋,所述挂块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止退筋卡接的第二止退槽,所述挂块上设置有导向斜角。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可先将顶盖安装好,然后通过转动主体将挂块卡入挂槽,从而第二止退筋卡入第二止退槽,从而能够防止主体与顶盖的连接松动,并且上述安装方式十分简单。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应急灯分为底壳、电源组件、安装组件,维护时可对应急灯进行模块化检查,提升检查、维护的效率,扭簧扣能够将底壳固定在有开口的天花板上,安装十分方便;
26.2.安装组件中包括主体和顶盖,电源组件、底壳都能够安装在主体内,主体与顶盖能够通过相对转动固定连接,顶盖上设置有安装螺孔,安装应急灯时能够先将顶盖安装好再对主体进行安装,操作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的爆炸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的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的电源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的上壳的爆炸示意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的电源组件另一角度的爆炸示意图。
3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2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35.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2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的爆炸示意图。
36.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2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中图9中b部分的放大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底壳;11、容纳槽;12、第一止退筋;13、挡板;2、底板;3、pcb板;4、卡扣;5、扭簧;6、扭簧扣;7、电源组件;71、下壳;711、容纳区;712、连接口;72、第一延伸端; 721、卡槽;73、电源板;731、连接头;74、上壳;741、电池槽;742、卡接位;743、卡接口;7431、卡接槽;75、第二延伸端;751、插口;7511、第一卡齿;752、第一锯齿;76、电池;77、电池盖;771、卡接片;772、卡接部;7721、凸棱;7722、导向面;8、线卡; 81、第二卡齿;82、第二锯齿;9、安装组件;91、安装板;92、主体;921、电源固定位; 922、挂块;9221、第二止退槽;923、导向斜角;93、顶盖;931、安装螺孔;932、挂槽; 9321、第二止退筋;94、安装口;95、环形槽;96、延伸板;961、第一止退槽;10、底壳盖。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为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0.本技术公开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
41.实施例1
42.参照图1,一种多用途易维护的应急灯包括底壳1、电源组件7、安装组件9,底壳1远离电池76组件的一端固定有底板2,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组件9为安装板91,安装板91套设在底壳1上,电源组件7与底壳1远离底板2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底壳1的侧壁上一体形成有
卡扣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扣4的数量为2,卡扣4设置在底壳1相对的两侧,卡扣4上套设有扭簧5,扭簧5上延伸有扭簧扣6,底板2与安装板91呈圆形,底板2用于抵接天花板,安装应急灯时,将扭簧扣6拉向靠近电源组件7一侧,将电源组件7置于天花板之上,扭簧5向靠近底板2一侧反弹并与天花板抵接从而将应急灯固定在天花板上,底板2 与天花板抵接,在底板2小于天花板开口时,可以装上安装板91,安装板91使应急灯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开口。
43.参照图2与图3,底壳1远离底板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安装板91上开设有安装口94,安装口94远离第一容纳槽11槽口一侧沿安装口94的周侧开设有环形槽95,底板2靠近底壳1一侧与环形槽95的槽底抵接,安装口94内壁一体形成有延伸板96,延伸板96靠近底壳1一侧开设有第一止退槽961,底壳1靠近止第一退槽处一体形成有第一止退筋12,第一止退筋12与第一止退槽961卡合,防止安装板91与底壳1相对转动,在底壳1的第一止退筋12远离底板2一侧一体形成有挡板13,在安装时,安装板91相对于底壳1转动,将第一止退筋12卡入第一止退槽961,同时延伸板96插入底板2与挡板13 之间,能够防止安装板91松动,使安装板91更稳定的固定在底壳1上。
44.参照图2与图4,第一容纳槽11内安装有pcb板3,pcb板3上安装有能够照明的灯源,pcb板3靠近电源组件7一侧安装有底壳盖10,底壳盖10能够保护pcb板3,底壳盖10上开设有通孔,通空能够起到散热作用,电源组件7与pcb板3电连接,电源组件7 包括下壳71、电源板73、上壳74、电池76、电池盖77,下壳71靠近电源版一侧开设有容纳区711,电源板73安装在容纳区711内,上壳74通过卡接安装在下壳71靠近电源板73 一侧,同时,上壳74与下壳71将电源板73密封,上壳74远离下壳71的一侧开设有电池槽741,电池槽741内安装有电池76,电池盖77安装在上壳74远离下壳71的一侧,同时,电池盖77与上壳74将电池76密封在电池槽741内。
45.参照图4与图5,电池槽741外壁上一体形成有卡接位742,电池盖77靠近电池76 一侧且靠近卡接位742处一体行车有卡接片771,电池盖77的一端一体形成有卡接部772,卡接部772呈薄片装,卡接部772上形成有凸棱7721,卡接部772远离电池盖77的一端形成有导向面7722,上壳74靠近卡接部772的一端开设有卡接口743,卡接部772插入卡接口743内,卡接口743的内壁靠近凸棱7721处开设有卡接槽7431,在安装电池盖77时,将电池盖77与电池槽741的槽口抵接,将电池盖77相对上壳74滑动,卡接片771滑入卡接位742,同时,卡接部772通过导向面7722的导向轻松地插入卡接口743,从而凸棱 7721卡入卡接槽7431,电池盖77牢固的安装在上壳74上,用户通过滑动电池盖77能够轻松的将电池盖77安装至上壳74。
46.参照图6,下壳71远离卡接部772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口712,电源板73上的连接头 731从连接口712露出,在外部不断电的情况下,外部电源需要连接连接头731对电池76 进行充电,在下壳71靠近连接头731一端端面的两侧分别延伸有第一延伸端72,两个第一延伸端72相对的一侧沿第二延伸端75所在方向贯穿开设有卡槽721,第二延伸端75开设有插口751,插口751与卡槽721连通,插口751靠近第一延伸端72的内壁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7511,插口751内卡接有线卡8,线卡8贯穿卡槽721,线卡8靠近第一卡齿7511 的两侧形成有与第一卡齿7511卡接配合的多个第二卡齿81,这样线卡8在插口751内有多个卡接档位,插口751远离卡接部772一端的侧壁且靠近线卡8的一侧形成有一排第一锯齿752,线卡8靠近第二延伸端75一侧形成有一排用于与第一锯齿752配合卡线的第二锯齿 82,第一锯齿752与第二锯齿82配合将与连接头731连接的电源线卡8住,防止电源线从连接头731脱离,线卡8在插
口751内拥有多个档位能够使第一锯齿752与第二锯齿82卡接不同粗细的电源线。
47.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下壳71、电源板73、上壳74、电池76、电池盖77 固定在一起共同组成电源组件7,电池盖77能够滑动安装,方便用户更换电池76,电源组件7与底壳1电连接,底壳1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电源组件7的一端与底壳1固定连接将第一容纳槽11的槽口密封,底壳1上一体形成有底板2,安装板91上开设有安装口94,通过安装口94安装板91套设在底壳1上,安装口94形成有延伸板96,通过延伸板96与底壳1抵接使安装板91固定在底壳1上,在天花板上开口,将扭簧扣6向电源组件7一侧拉起,将电源组件7与底壳1通过天花板上的开口放入天花板内,安装板91与天花板抵接,松开扭簧5口,扭簧扣6向天花板一侧弹,与天花板抵接,从而将应急灯固定在天花板上,十分方便。
48.实施例2
49.参照图7.本技术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安装组件9包括主体92、顶盖93,主体92靠近顶盖93一侧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1,第二容纳槽11内形成有电源固定位921,电源固定位921由多个卡板(图中未标记)共同形成,电源组件7被卡接电源固定位921处,安装口94开设在第二容纳槽11槽底,扭簧扣6抵接在第二容纳槽11 槽底。
50.参照图7与图8,顶盖93上开设有安装螺孔931,通过螺栓可将顶盖93安装至天花板,不需要在天花板上开口,顶盖93的侧壁上开设有挂槽932,挂槽932的槽底形成有第二止退筋9321,第二容纳槽11靠近顶盖93处固定有挂块922,挂块922上设置有导向斜角 923,将主体92相对顶盖93旋转,通过导向斜角923的导向作用挂块922挂入挂槽932内,挂块922靠近挂槽932一侧开设有第二止退槽9221,第二止退筋9321与第二止退槽9221 卡接,防止主体92松动,安装十分方便。
51.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上壳74、电源板73、上壳74、电池76、电池盖77 固定在一起共同组成电源组件7,主体92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1,第二容纳槽11内形成有电源固定位921,电源组件7固定安装在电源固定位921,安装口94开设在第二容纳槽11 的槽底,底板2与环形槽95的槽底抵接,扭簧扣6与第二容纳槽11槽底抵接,从而底壳1 被固定在安装口94之间,顶盖93上开设有安装螺孔931,在安装应急灯时,通过螺栓可先将顶盖93安装到天花板上,顶盖93侧壁开设有挂槽932,主体92内壁靠近顶盖93处固定有挂块922,通过将主体92相对顶盖93转动,将挂块922挂入挂槽932,挂槽932的槽底形成有第二止退筋9321,挂块922上形成有第二止退槽9221,第二止退槽9221的槽臂与第二止退筋9321抵接,上述应急灯的安装方式不需要在天花板上开口,便于应急灯的安装。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