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和车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灵活的设计和期望的外观的发光装 置、以及包括所述发光装置的车灯。
【背景技术】
[0002] 发光装置,尤其是车辆中的发光装置,通常具有多种作用。例如,发光装置是一种 重要的样式元件,并且还需要提供符合法规的颜色和亮度图案。近年来,许多车辆充分利用 例如LED和其他新型光学器件来创建与品牌相关联的样式元件。同样,在车辆尾部,尾灯也 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样式元件。
[0003] 如同所有的时尚元素一样,实现具有不同样式的发光装置的灵活设计,以同时满 足客户以及法规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0004] 如今的样式趋势为具有3D外观的、大面积的、均匀的表面发光装置。典型的均匀 外观通常利用具有漫射光学器件的大量LED来获得。然而,由于大量的LED以及它们的电 学和机械连接,这种做法是既复杂又昂贵的。由于漫射光学器件的关系,上述做法的效率也 非常低,使得其难以提供符合法规的光图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因此,提供一种改进的发光装置将是有利的,所述发光装置具有灵活的设计和期 望的外观。
[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包括:条状的第 一导光组件,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具有弯曲的形状;光源,布置在所述第一导光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包括:与所述光源光学地耦合的第一光入射表面,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 源的光;沿所述第一导光组件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光出射表面,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具 有曲面形状,并用于发射经由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引导的光;板状的第二导光组件,所述第二 导光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二导光组件的边缘;布置在所述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第二光 入射表面,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匹配的形状,并用于接收来自 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的光;以及第二光出射表面和与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相对的对置表 面,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用于发射经由所述第二导光组件引导的光。
[0007] 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利用条状的第一导光组件、板状的第二导光组件以及二者 之间的在形状上相匹配的两个曲面,能够实现具有3D外观的、大面积的、均匀的表面发光 装置,且无需利用多个光源。
[0008] 发明人意识到,可以首先将例如点状的光源(例如,LED)的发光转换为曲线形式的 发光,然后再将曲线形式的发光转换为表面形式的发光。这样,不仅能够利用条状的第一导 光组件、板状的第二导光组件以及二者之间的在形状上相匹配的两个曲面来实现高效的光 传输,还能够实现各种样式的3D外观。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光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相对布置的第一外耦合 结构,所述第一外耦合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引导的光向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反 射。
[0010] 与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相对布置的第一外耦合结构使得从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出 射的光的方向更加可控,并且提高了光的提取效率。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耦合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方向基本 上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组件的长度方向。
[0012] 利用上述形式的第一外耦合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来自光源的光重新定向到所述第 一光出射表面;并且,还可以通过沿着所述第一导光组件的长度方向调整所述第一凹槽的 宽度和深度,以获得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上的期望的亮度分布(例如,均匀的亮度)。
[0013]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耦合结构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一导光组件的表面上,或者附接 至所述第一导光组件的表面。
[0014] 将所述第一外耦合结构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一导光组件的表面上,能够提高第一导 光组件以及所述发光装置的集成度,使得所述发光装置更加适于装配和复杂的使用环境。 将所述第一外耦合结构附接至所述第一导光组件的表面,能够灵活地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 来改变所述第一导光组件的出射光强分布,而无需更换整个第一导光组件。
[0015]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光组件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对置表面上的第二外耦合结构,所 述第二外耦合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导光组件引导的光向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反射。
[0016] 布置在所述对置表面上的第二外耦合结构使得从所述第二导光组件出射的光的 方向更加可控,并且提高了光的提取效率。
[0017]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耦合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 述第二光入射表面的法线方向成预定角度,所述预定角度在20° ~ 70°的范围内。
[0018] 利用上述形式的第二外耦合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来自第一导光组件的光重新定向 到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并且,还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二凹槽的所述预定角度,以获得所述 第二光出射表面上的期望的亮度分布(例如,均匀的亮度)。
[0019]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耦合结构直接形成在所述对置表面上,或者附接至所述对置 表面。
[0020] 将所述第二外耦合结构直接形成在所述对置表面上,能够提高第二导光组件以及 所述发光装置的集成度,使得所述发光装置更加适于装配和复杂的使用环境。将所述第二 外耦合结构附接至所述对置表面,能够灵活地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来改变所述第二导光组 件的出射光强分布,而无需更换整个第二导光组件。
[0021]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之间具有厚度不变的间隙。
[0022] 在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之间设置厚度不变的间隙,不仅使 得来自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的光能够以均匀的耦合系数进入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还确保 了从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进入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的光不会改变传输方向;并且,这种布 置形式还能够有效避免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之间的任何摩擦或碰 撞,从而保证二者之间良好的光耦合。
[0023] 优选地,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的面积。
[0024] 将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的面积布置为大于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的面积,使得从所 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出射的光能够尽可能多地进入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 发光装置的光学效率。
[002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灯,所述车灯包括如上所述的发 光装置。
[0026] 本实用新型的车灯包括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利用 条状的第一导光组件、板状的第二导光组件以及二者之间的在形状上相匹配的两个曲面, 能够实现具有3D外观的、大面积的、均匀的表面发光装置,且无需利用多个光源。
[0027] 根据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将是清楚的,并将参照这 些实施例而得以阐述。
【附图说明】
[0028]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来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该说明并不以任 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类似的组件。 在这些附图中:
[0029] 图la和图l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0030]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光组件的示意图;
[0031]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光组件的示意图;以及
[0032] 图4示出了第二导光组件内光线的传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进行阐述。
[0034]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提供下述说明是为了举例说明的目的而非限制。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脱离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现方式来实现。而 且为了不模糊本实用新型,在当前的说明中省略了已知的功能和结构的并非必要的细节。
[003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100 (如图la和图lb所示),所 述发光装置1〇〇包括:条状的第一导光组件110,所述第一导光组件110具有弯曲的形状; 光源101,布置在所述第一导光组件110的一端;所述第一导光组件110包括:与所述光源 101光学地耦合的第一光入射表面111,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源101的光;沿所述第一导光 组件110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光出射表面112,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112具有曲面形状, 并用于发射经由所述第一导光组件110引导的光;板状的第二导光组件120,所述第二导光 组件120包括:围绕所述第二导光组件120的边缘121 ;布置在所述边缘121的至少一部分 上的第二光入射表面122,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122具有与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112匹配的 形状,并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112的光;以及第二光出射表面123和与所述第 二光出射表面123相对的对置表面124,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123用于发射经由所述第二导 光组件120引导的光。
[0036] 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利用条状的第一导光组件、板状的第二导光组件以及二者 之间的在形状上相匹配的两个曲面,能够实现具有3D外观的、大面积的、均匀的表面发光 装置,且无需利用多个光源。
[0037] 发明人意识到,可以首先将例如点状的光源(例如,LED)的发光转换为曲线形式的 发光,然后再将曲线形式的发光转换为表面形式的发光。这样,不仅能够利用条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