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卸料模具。
背景技术:
物料可根据需要冲压成型,也可在物料上冲压形成各种形状和纹路,但是在冲压的过程容易导致模具的冲压端直接与物料卡接一起,需要人工取下,降低了冲压效率,也增加了取料人员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自动卸料模具,解决现有技术中物料易与模具卡合一起导致冲压效率低下、安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自动卸料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及分别与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连接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与所述下模座固定连接的下模板,与所述下模板固定连接的下冲压柱,套设于所述下冲压柱且可相对所述下冲压柱上下运动的下卸料板,连接所述下卸料板与所述下模板的下弹性部件,所述下弹性部件产生抵压所述下卸料板的弹力使所述下卸料板上表面突出于所述下冲压柱冲压端;所述上模组件包括分别与所述下模板、下冲压柱、下卸料板和下弹性部件对称设置的上模板、上冲压柱、上卸料板和上弹性部件。
优选的,所述上卸料板和下卸料板的相对面上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上卸料槽和下卸料槽,所述上卸料槽和下卸料槽分别与所述上冲压柱和下冲压柱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上冲压柱和下冲压柱的自由端端面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上冲压槽和下冲压槽。
优选的,所述上冲压槽包括沿其长度方向布置且连通的第一上冲压槽和第二上冲压槽,所述第一上冲压槽和第二上冲压槽的形状相异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冲压槽为V型槽,所述第二上冲压槽为U型槽。
优选的,所述上冲压槽和下冲压槽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均匀布置的冲压纹。
优选的,所述上冲压槽和所述上卸料槽均为V型槽。
优选的,所述V型槽的槽夹角为9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称设置的上冲压柱和下冲压柱冲压物料使物料上形成冲压纹路,同时分别在上冲压柱和下冲压柱上套设上卸料板和下卸料板,并通过上弹性部件给予上卸料板以弹力将卡合于上冲压柱上的物料分离、下弹性部件给予下卸料板以弹力将可卡合于下冲压柱上的物料分离,并使分离后的物料放置于下卸料板上以便于移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卸料模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下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的B-B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卸料模具,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及分别与所述上模座1和所述下模座2连接的上模组件3和下模组件4;所述下模组件4包括与所述下模座2固定连接的下模板41,与所述下模板41固定连接的下冲压柱42,套设于所述下冲压柱42且可相对所述下冲压柱42上下运动的下卸料板43,连接所述下卸料板43与所述下模板41的下弹性部件44,所述下弹性部件44产生抵压所述下卸料板43的弹力使所述下卸料板43上表面突出于所述下冲压柱42冲压端;所述上模组件3包括分别与所述下模板41、下冲压柱42、下卸料板43和下弹性部件44对称设置的上模板31、上冲压柱32、上卸料板33和上弹性部件34。
具体冲压时,将待冲压物料放置于下卸料板43上,驱动上模座1向下运动,至上卸料板43接触物料后,上弹性部件34和下弹性部件44发生弹性形变,上卸料板33相对上冲压柱32向上运动,上冲压柱32的冲压端突出于上卸料板33的下表面,相对应的,下卸料板43相对下冲压柱42向下运动,下冲压柱42的冲压端突出于下卸料板43的上表面,使得物料位于上冲压柱32的冲压端和下冲压柱42的冲压端之间,完成冲压;冲压后,上模座1向上运动,上冲压柱32随之向上运动,上弹性部件34给予上卸料板33弹力,避免物料随上冲压柱32向上运动,对应的,下弹性部件44给予下卸料板43以弹力使物料从下冲压柱42上脱离。从而避免了物料卡合于上冲压柱32或下冲压柱42上。其中,上弹性部件34和下弹性部件44可根据需要设置,可将其设置为具有一定弹性的硅胶材质,也可设置为其他弹性材质,本实施例优选将上弹性部件34和下弹性部件44设置弹簧。
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物料冲压过程中在下卸料板43上移动而导致冲压形状精确度降低,故本实施例所述上卸料板33和下卸料板43的相对面上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上卸料槽331和下卸料槽431,所述上卸料槽331和下卸料槽431分别与所述上冲压柱32和下冲压柱42相对应,放料时,可将物料放置于下卸料槽431内,冲压时,上冲压柱32和下冲压柱42分别突出于上卸料槽331和下卸料槽431即可。上卸料槽331和下卸料槽431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优选将其设置为V型槽,且该V型槽的槽夹角优选设置为90°,从而有利于物料的固定,尤其是对于方形物料,其固定效果更佳。
如图2~5所示,为了增加冲压效果,本实施例所述上冲压柱32和下冲压柱42的自由端端面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上冲压槽321和下冲压槽421,设置时,上冲压槽321和下冲压槽421可根据上卸料槽331和下卸料槽431的形状相配合设置,例如,当上卸料槽331和下卸料槽431设置为V型槽时,上冲压槽321和下冲压槽421也可设置为V型槽,且可设置为与上卸料槽331和下卸料槽431相配合的槽夹角90°。
其中,本实施例具体设置时,将所述上冲压槽321设置为包括沿其长度方向布置且连通的第一上冲压槽321a和第二上冲压槽321b,所述第一上冲压槽321a和第二上冲压槽321b的形状相异设置,对应的,下冲压槽421包括与第一上冲压槽321a和第二上冲压槽321b分别相对应的第一下冲压槽421a和第二下冲压槽421b,从而便于冲压呈不同的纹路,具体的可将第一上冲压槽321a、第一下冲压槽421a设置为V型槽,将第二上冲压槽321b、第二下冲压槽421b设置为U型槽,且在第一上冲压槽321a的内壁上设置冲压纹,具体可将冲压纹设置为条形纹,从而实现了U型槽打筋、条形纹压槽同时进行,提高了加工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称设置的上冲压柱和下冲压柱冲压物料使物料上形成冲压纹路,同时分别在上冲压柱和下冲压柱上套设上卸料板和下卸料板,并通过上弹性部件给予上卸料板以弹力将卡合于上冲压柱上的物料分离、下弹性部件给予下卸料板以弹力将可卡合于下冲压柱上的物料分离,并使分离后的物料放置于下卸料板上以便于移开。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