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涉及一种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
背景技术:
在现在的大批量的机械加工生产中,经常使用冲压的方法。冲压加工的生产效率高,且操作方便,易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冲压是高效的生产方法,采用复合模,尤其是多工位级进模,可在一台压力机(单工位或多工位的)上完成多道冲压工序。
现有的多工位级进模,如申请号为200810121537.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送料多工位级进模,包括一系列用于冲压不同特征的冲压模具,所有冲压模具由一个压力机一同驱动,可以提高工效、降低材料成本,性能可靠。
但是这种级进模需要满足加工件以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运动,并保证移动到下一工位并做好冲压准备之前,不会被模具干涉其运动。而在冲压过程包带有对称双向弯折的成型工序时,尤其是当弯折形成的折边和模具接触的表面并不与加工件的运动方向平行,且折边成型为负角度设置(既折边弯折角度超过九十度,使两个折边远离弯折位置一端较弯折位置处之间的距离更近)时,模具脱出非常不便。由于折边与模具接触的表面不与加工件的运动方向平行,加工件不能沿加工件的运动方向脱出。由于加工件的成型效果需要带有双向负角度折边的加工件,加工件不能沿垂直于加工件运动的平面的方向脱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传统的模具,加工件在被冲压成型后不能继续运动,使冲压工序的一体化被破坏,不利于实现快速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能够方便使带有双向负角度折边且折边不与运动方向平行的加工件在加工完成冲压后脱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包括下模以及与下模相对滑移固定的上模,下模与上模沿滑动方向相对的面分别与加工件适配,下模包括固定部、两个与固定部滑移固定连接的内模以及两个设置在固定部上的外模,两个内模相对设置且之间存在间隙,内模滑动方向中有垂直于上模的滑移方向且垂直于加工件的运动方向的分量,穿过两个内模中心连线的中点且平行于上模滑动方向的平面为中垂面,折边靠近内模的面到中垂面的直线距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大于内模到中垂面直线距离的最小值,两个内模的滑动方向关于中垂面对称,两个外模设置在内模两侧且关于中垂面对称,内模与外模相对的面、内模与上模相对的面以及外模与内模相对的面与加工件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上模、下模共同作用,冲压加工件,加工件的折边由内模和外模进行进一步的冲压成型,利用两个滑移固定的且之间存有间隙的内模,可以实现两个内模相互靠近,使内模整体相对于折边间距由适配变为较窄,设置折边靠近内模面到中垂面的直线距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大于内模到中垂面直线距离的最小值,能够保证两个内模相距最远两端的间距小于两个折边之间距离最近处的直线距离,内模和外模能够沿垂直于加工件运动的平面的方向脱出沿;能够方便模具的脱出。
较佳的,固定部靠近内模的表面固接有设置在两个内模之间定滑轨,定滑轨带有与上模运动方向呈锐角且关于中垂面对称的两个第一倾斜面,两个第一倾斜面平行于加工件的运动方向且靠近固定部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固定部一端两个第一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内模上设有与邻近第一倾斜面平行的第二倾斜面,第一倾斜面与相邻的第二倾斜面抵接,内模在第一倾斜面上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使内模沿倾斜面滑动,使内模滑动相互靠近和远离的同时使内模远离或者靠近固定部。当内模需要冲压加工件时,内模需要彼此远离并靠近相邻的外模,从而起到冲压设置在内模与外模之间的折边。上模冲压加工件本体的平面部分的过程中,上模会压迫加工件去挤压下模,使内模沿第一斜面滑动之至内模与定滑轨远离固定部的面平齐,这个过程内模会相互远离,实现加工件的主体和折边同时冲压,可以有效节省级进模的级数。当内模需要脱出时,内模需要相互靠近,同时内模会远离固定部,并将加工件顶起脱离固定部和外模,方便加工件与模具整体的脱离。
较佳的,固定部和内模之间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中垂面且垂直于加工件运动方向,第一弹簧的一端固接在固定部朝向内模的表面,另一端与内模靠近固定部的表面抵接,当内模靠近上模的表面与定滑轨靠近上模的表面平齐时,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弹簧保证当完成加工件的加工后,上模远离下模,内模可以随第一弹簧回复自然状态的趋势向远离固定部的方向运动,实现两个内模自动的相互靠近,解除内模与加工件的包覆状态,实现内模的自动脱出,并进一步方便内模顶起加工件脱离外模和固定部。
较佳的,两个内模相对的面上开有卡槽,定滑轨靠近内模的面靠近固定部的一端上固接有卡块,当内模与固定部相距最远时卡槽与卡块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第二弹簧有足够的弹力同时顶起内模和加工件的同时,第二弹簧不会由于伸缩量加大,使内模距离固定过远,导致内模脱出定滑轨的范围难以复位,避免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由于内模不能复位而不能使用。
较佳的,两个内模相对的面上开有限位槽,定滑轨上固接有与限位槽相适配限位块,限位块在限位槽内沿平行于第一倾斜面且垂直于加工件运动方向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内模和定滑轨之间发生沿加工件滑动方向的攒动,既避免使内模与外模可以相互作用的交错部分变小影响折边的加工效果。
较佳的,外模与固定部滑移固定连接,外模的滑动方向与相邻的内模滑动方向中垂直于上模的滑移方向且垂直于加工件的运动方向的分量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外模能够彼此远离,当外模相互远离的距离能够大于等于折边远离内模的面到中垂面的直线距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两倍,则内模和外模可以沿加工件的运动方向脱出。模具沿加工件的运动方向脱出可以与加工件本身的运动一体化,既转化为单独的加工件运动,利用加工件的必要运动完成模具脱出,进一步简化模具脱出的过程。
较佳的,上模上固接有两个推块,推块伸出上模靠近下模的表面,推块靠近下模的一端设有与上模运动方向呈锐角的第三倾斜面,两个推块关于中垂面对称,推块到中垂面的垂直距离比外模到中垂面的垂直距离长,两个外模远离内模的一端设有分别与邻近的第三倾斜面平行的第四倾斜面,第三倾斜面远离固定部的一端距离中垂面较近,当上模向下模所在方向滑动时,第三倾斜面能够与第四倾斜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模靠近下模冲压加工件时,推块的第三倾斜面推动第四倾斜面,使两个外模相互靠近,与内模一同冲压折边,满足实现同时加工件的主体和折边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了冲压折边的效率;此外,来自内模与外模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冲压,能够有效减小弯折部位受到的应力,有助于提高加工件的品质。
较佳的,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还包括两个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伸缩方向与外模的滑动方向一致,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于外模和固定部抵接,当第二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外模与加工件之间有缝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推块与外模脱离接触时,外模可以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远离加工件,使将工件与外模之间存在缝隙,进一步方便外模的脱离。
较佳的,外模包括固接在外模远离内模一端的定位杆,第二弹簧套设在定位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弹簧套设在定位杆上,可以将第二弹簧的位置固定,同时保证第二弹簧在伸缩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或者弯转从而影响第二弹簧的正常使用效果。
较佳的,固定部包括两个设在固定部靠近外模一端的定位块,定位块关于中垂面对称且设置在外模两侧,定位块上开有贯穿定位块的通过孔,定位杆伸出通过孔,定位杆包括固接在远离内模一端的挡环,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定位块远离内模的面以及挡环靠近内模的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通过孔,可以尽量保证将外模的滑动方向固定为单一方向,有效的避免外模攒动影响折边的加工效果。将第二弹簧设置在距离外模冲压位置相对较远的位置,使第二弹簧相对远离推块,避免第二弹簧的设置干涉推块的活动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方便模具的脱出;可以有效节省级进模的级数;简化模具脱出的过程;提高了冲压折边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加工件的品质;模具本身结构更为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加工件、内模和定滑轨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内模处于冲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内模处于未冲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处放大图;
图6为内模与定滑轨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下模;11、固定部;111、定位块;112、通过孔;12、内模;121、第二倾斜面;122、卡块;123、限位块;13、外模;131、第四倾斜面;132、定位杆;133、挡环;134;环形凸台;14、垫台;15、滑台;2、上模;21、固定板;22、冲压模;23、推块;231、第三倾斜面;3、加工件;31、折边;4、定滑轨;41、第一倾斜面;42、卡槽;43、限位槽;5、第一弹簧;6、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如图1所示,为冲压后背门铰链左(右)安装板的级进模中的其中一级模具,后背门铰链左(右)安装板带有双向弯折形成相对的对称负角度折边31,折边31和模具接触的表面并不与加工件3的运动方向平行,两个折边31均呈矩形板状。
如图2所示,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包括相对设置且存在相对的滑移固定的上模2和下模1。上模2和下模1共同冲压加工件3的主体部分。下模1包括固定部11、两个内模12和两个外模13。内模12与上模2相对的面冲压加工件3的主体部分,相邻的内模12与外模13共同冲压折边31。
固定部11为矩形块状,固定部11与驱动下模1向上模2方向运动的驱动器固接。固定块靠近上模2的一端固接有梯形板状的垫台14,所述梯形的腰对应的面分别与折边31相对的表面平行。
两个内模12与固定部11有相对的滑动,两个内模12均设置在垫台14靠近上模2的一端。结合图4所示,穿过两个内模12中心连线的中点且平行于上模2滑动方向的平面为中垂面,两个内模12关于中垂面对称。固定部11也关于中垂面对称设置。结合图6所示,内模12为六面体的块状,六个面分别为与固定部11靠近上模2一端侧面平行的两个面、与固定部11垂直于加工件3运动方向的两个端面平齐的两个面、与所冲压的折边31表面平行的面以及与加工件3运动方向平行且与中垂面呈锐角第二倾斜面121,两个第二倾斜面121相对。
垫台14靠近上模2的一侧固接有关于中垂面对称的定滑轨4。定滑轨4上开有两个轴线垂直于固定部11靠近上模2的表面的螺纹孔。固定部11上开有两个与定滑轨4上的螺纹孔同轴的通孔(图上未画出),定滑轨4通过穿过固定部11上通孔且与其上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栓(图上未画出)固定在固定部11上。
定滑轨4的长度方向与加工件3的运动方向平行,且定滑轨4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与固定部11平齐。定滑轨4设置在两个内模12之间,使两个内模12之间存在间隙。定滑轨4上垂直于加工件3运动方向的面所截的界面为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的下底与固定部11接触;所述等腰梯形的两个腰对应的两个平面为第一倾斜面41,第一倾斜面41与相邻的第二倾斜面121平行;所述梯形的高与内模12平行于固定部11靠近上模2一端侧面的两个面的间距相等。
结合图4和图6所示,第二倾斜面121在第一倾斜面41上滑动。第一倾斜面41上开有贯穿定滑轨4靠近固定部11和远离固定部11的两个端面的限位槽43,限位槽43为燕尾槽。限位槽43开在第一倾斜面41的中间位置。限位槽43靠近固定部11的一端开有矩形卡槽42,卡槽42靠近中垂面的端面与中垂面平行。第二倾斜面121对应第一倾斜面41上开有限位槽43的位置凸起形成与限位槽43相适配的限位块123。限位块123靠近固定部11的一端上固接有矩形的卡块122,当内模12与固定部11相距最远时卡槽42与卡块122卡接。
从内模12与垫台14抵接到卡槽42与卡块122卡接,两个内模12相互靠近的距离不小于折边31靠近内模12的面到中垂面的直线距离的最大值、最小值之差的两倍。
垫台14与内模12接触的表面上开有两个的弹簧孔(图中只画出一个),弹簧孔分别落在两个内模12靠近固定部11的表面在垫台14上的投影内。弹簧孔内固接有第一弹簧5,第一弹簧5的伸缩方向垂直于固定部11靠近上模2的表面。第一弹簧5的一端固接在弹簧孔内朝内模12的端面上,第一弹簧5的另一端与内模12靠近垫台14的表面抵接。当卡槽42与卡块122卡接时,第一弹簧5处于压缩状态。
固定部11朝向上模2的端面上一体的固接有两个矩形块状滑台15,滑台15设置在外模13与固定部11之间。两个滑台15关于中垂面对称。外模13在滑台15上滑动。
两个外模13分别设置在内模12的两侧,且两个外模13关于中垂面。外模13为七面体块状,七个面分别包括与固定部11靠近上模2的面平行的两个面、设置在外模13远离内模12一端且平行于中垂面的面、冲压折边31的面、与固定部11垂直于加工件3运动方向的两个端面平行的两个面以及设置在外模13远离内模12一端的第四倾斜面131,第四倾斜面131与加工件3的运动方向平行且与中垂面呈锐角,两个第四倾斜面131远离固定部11的一端的间距较小。外模13远离内模12的端面上开有轴线垂直于中垂面的螺纹孔。
结合图5所示,固定部11靠近上模2的表面上开有矩形槽,矩形槽设置在外模13的两端且关于中垂面对称。定位槽与相邻外模13的之间距离不小于折边31靠近内模12的面到中垂面的直线距离的最大值、最小值之差。矩形槽内卡接有定位块111,定位块111上开有与外模13上螺纹孔同轴的通过孔112,通过孔112贯穿定位块111。
外模13包括与外模13上螺纹孔螺纹连接的定位杆132,定位杆132包括两段一体固接的同轴圆柱,两端圆柱上分别开有螺纹。定位杆132较细的一端设置在外模13的螺纹孔内,定位杆132较粗的一端伸出通过孔112。定位杆132包括螺纹连接在较粗圆柱远离内模12一端的挡环133,挡环133为一带有环形凸台134的螺母。所述环形凸台134设置在挡环133靠近内模12的一端,环形凸台134的直径大于通过孔112的直径。定位杆132上套设有第二弹簧6,挡环133与固定块之间设有第二弹簧6。当外模13与定位块111抵接时,第二弹簧6的两端分别与挡环133和固定块抵接,并处于拉伸状态。
上模2包括与驱动上模2向下模1方向运动的驱动装置固接的矩形的固定板21、固接在固定板21靠近下模1一侧的冲压模22以及固接在固定板21上的两个推块23。推块23伸出冲压模22。推块23在固定部11上的投影落在外模13的两侧且关于中垂面对称。推块23靠近下模1的一端设有第三倾斜面231,第三倾斜面231与相邻的第四倾斜面131平行。
结合图1所示,对加工件3进行加工时,先将侧整形双向滑块模具与其他级进模按冲压顺序排布好,将一组加工件3设置在上模2与下模1之间,驱动加工件3沿其预定的运动方向运动并在模具冲压位置与加工件3对其时,暂停冲压。
结合图2所示,冲压时,上模2和下模1同时向加工件3方向运动,冲压模22和内模12向加工件3方向挤压,当内模12接触加工件3后,固定部11继续推进,内模12与固定部11之间间距变小,使内模12向互相远离的方向运动,与折边31接触。此时推杆会与外模13接触,使外模13沿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直至内模12与固定部11抵接,冲压模22、内模12、外模13均与加工件3接触并施加压力,进行冲压。
结合图3所示,结束冲压,上模2和下模1同时向远离加工件3方向运动,推杆与外模13接触干涉,外模13在第二弹簧6的恢复力下相互远离;加工件3与内模12远离固定部11的表面脱离,内模12在第一弹簧5的恢复力下,远离固定部11且相互靠近。当两个外模13之间的间隙不小于加工件3垂直于中垂面方向最宽的位置,两个内模12的在加工件3垂直于中垂面方向最宽位置不大于加工件3垂直于中垂面方向最窄的位置。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