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3407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矿企业余热回收利用和热轧钢管工艺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热轧钢管行业生产热轧无缝钢管时,热轧钢管进入冷却工序,冷却工序是将热钢管通过辊道等传输装置,送至冷床上进行自然冷却,使钢管从900~1000℃冷却到100~200℃,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钢管温度的降低,大量热量散失,造成能源浪费。

CN103949484A,公开了一种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包括:内罩,呈腔体结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笼罩在冷床上方,以引导经冷床上的轧件加热后的热空气;输送通道,环绕所述内罩的所述开口设置,用于收集从所述开口的周围流出的热空气并将收集的热空气输送至余热利用设备。本发明用于安装在轧钢生产线的冷床上方,当轧件在冷床上冷却时,受热的空气经内罩收集、引导后进入输送通道,将热空气传送到各处用于供暖或加热,从而实现将热能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并且,本发明是利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密度差和对流原理,无需任何外加动力。这样的装置比较适合初建厂,管道尚未铺设完毕的情况,对于已经建成的生产线,这样的装置其实并不实用。

CN104324955A,公开了一种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包括依次由管道a、管道b和管道c连接的液态介质泵、热能采集系统、气态介质泵和热能利用系统,热能利用系统通过管道d和液态介质泵连接,热能采集系统上还连接有管道e;热能采集系统包括通过管道g连接的分离包和集热箱,集热箱内设置有介质,集热箱内设置有垂直于集热箱底部的挡板,挡板上设置有溢流孔,溢流孔的高度高于介质液面的高度,集热箱的底部设置有介质接入口和介质接出口,介质接入口和介质接出口分别位于挡板的两侧,介质接入口与管道a连接,介质接出口与管道g连接;分离包的顶部与管道b连接;热能利用系统包括气化冷却汽包,气化冷却汽包的侧面设置有锅炉软水进口和蒸汽输出接口,气化冷却汽包内设置有散热器,散热器的两端分别与管道c和管道d连接。本发明的侧重点是余热利用装置,结构复杂,不易实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拟提供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这种装置是不但适合对现有厂房的改造,更适合新建厂,结构简单,易于操控。

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铺设在冷床齿条和横梁之间的钢排管1,安装在冷床末端床底的分水器2,安装在冷床始端床底的集水器3,所述分水器2通过钢排管1与集水器3相连,所述分水器2通过总进水管4与余热利用装置8相连,所述集水器3通过总出水管5与余热利用装置8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钢排管1包括若干根DN25无缝钢管。采用直径25mm的无缝钢管,散热效率更好。无缝钢管之间可以采用钢箍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总出水管5上安装有电动调节阀6和温度传感器7。温度传感器设在总出水管上,通过检测循环出水温度控制电动调节阀门开度,从而使出水水温稳定在所需温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回收效率高, 利用以上装置,将热轧钢管冷床散发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回收到装置内部循环水中,并通过循环水将热量输送至余热利用装置,从而实现冷床余热的回收利用,减少能源浪费。并且本装置通过控制出水温度,可以实现循环水直接用于散热器采暖或者空调采暖等不同热水温度要求的采暖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图;

图中:1、钢排管;2、分水器;3、集水器;4、总进水管;5、总出水管;6、电动调节阀;7、温度传感器;8、余热利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图3,对本实用新型做如下进一步说明。

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总进水管4连接分水器2,分水器2连接钢排管1,钢排管1连接集水器3,集水器3连接总出水管5,总出水管5连接余热利用装置8,余热利用装置8连接总进水管4。另外,总出水管5上安装电动调节阀6和温度传感器7。

钢排管1为DN25无缝钢管组成的管束,铺设在冷床齿条和横梁之间,每组排管数量和长度根据冷床可利用宽度和长度确定。每组排管均通过一个分水器2和一个集水器3连接。分水器2布置在冷床末端横梁下方,并与总进水管4连接,所有集水器3布置在冷床始端横梁下方,并与总出水管5连接。电动调节阀6和温度传感器7安装在总出水管5上,根据温度传感器7检测的出水温度,控制电动调节阀6的阀门开度,控制通过钢排管1的水量,从而使出水水温稳定在余热利用装置8所需的温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