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夹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弧形卷曲板的夹持治具。
背景技术:
弧形卷曲板的结构如图1所述,其包括一端向下弯曲的弧部100及另一端向上卷曲的卷曲部101,弧部100为跨越的弧为劣弧,卷曲部101跨越的弧为优弧;弧部100及卷曲部101的上表面顶部分别带有第一加厚条102及第二加厚条103,需要在第一加厚条102及第二加厚条103上钻多个通孔104。目前还缺少特定的工装,只能人工夹持钻孔,其精度低、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返修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进行研究和设计,提供一种弧形卷曲板的钻孔夹持治具,其结构设计合理,有效地提高了钻孔效率和精度,保证高的加工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弧形卷曲板的钻孔夹持治具,用于夹持弧形卷曲板,弧形卷曲板包括一端向下弯曲的弧部及另一端向上卷曲的卷曲部,弧部及卷曲部的上侧面顶部分别带有第一加厚条及第二加厚条,第一加厚条及第二加厚条上需要钻出多个加工通孔;所述夹持治具包括底座、安装于底座上并间横向隔布置的弧部支撑夹持装置及卷曲部支撑夹持装置;
所述弧部支撑夹持装置包括安装于底座上的第一支撑座、安装于第一支撑座上端并支撑于弧部下表面的第一支撑块及成对安装于第一支撑座的上端纵向两侧的第一夹持结构,第一支撑座的上端带有弧部加工避位槽,第一支撑块上带有对应位于所需加工通孔正下方及弧部加工避位槽正上方的弧部避位孔;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包括横向对称安装于第一支撑座上端的第一螺杆及螺旋安装于第一螺杆上的第一夹压杆,第一夹压杆的端部紧靠于第一加厚条的上表面及侧面;
所述卷曲部支撑夹持装置包括纵向对称安装于底座上的两第二支撑座、安装于第二支撑座上端并支撑于卷曲部中的第二支撑块及成对安装于第二支撑块纵向两端的第二夹持结构,两第二支撑座之间的间距大于弧形卷曲板的纵向宽度,第二支撑块横架于两第二支撑座的上端,其带有纵向贯通的卷曲部加工避位槽及竖向贯通的多个卷曲部避位孔,卷曲部避位孔位于位于所述加工通孔的正下方并位于卷曲部加工避位槽的上方;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包括横向对称安装于第二支撑块两侧的第二螺杆及螺旋安装于第二螺杆上的第二夹压杆,第二夹压杆的端部紧靠于第二加厚条的侧面及卷曲部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之间安装有拉杆,拉杆的中部通过连杆固连有接触感应开关,底座的上表面纵向对称安装有位于拉杆下方的校准座,接触感应开关的感应端与校准座的校准面接触。
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纵向两端安装有位于弧部加工避位槽纵向两侧的第一对射式红外感应器,两第二支撑座上安装有位于卷曲部加工避位槽纵向两侧的第二对射式红外感应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第一夹压杆包括与第一螺杆螺接的第一安装套、与第一安装套径向连接的第一夹压臂及安装于第一夹压臂端部侧面的第一夹压头;夹压时,第一夹压臂的下表面与第一加厚条的上表面接触,第一夹压头的内侧平面与第一加厚条的侧面接触。
所述第二夹压杆包括与第二螺杆螺接的第二安装套、与第二安装套径向连接的第二夹压臂及安装于第二夹压臂端部侧面的第二夹压头,第二夹压头的下表面还带有向下凸出的端部定位头;夹压时,第二夹压头的内侧面与第二加厚条的侧面接触,端部定位头的侧面与弧形卷曲板的纵向端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对弧形卷曲板的夹持操作简单、安装精度高,替换人工夹持,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加工质量与效率;并且便于清理钻孔碎料。
附图说明
图1为被加工件弧形卷曲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有弧形卷曲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2的另一方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有弧形卷曲板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座的主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支撑块的主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接料槽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夹压杆的立体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夹压杆的立体结构图。
图中:1、弧形卷曲板;101、弧部;102、卷曲部;103、第一加厚条;104、第二加厚条;105、加工通孔;2、底座;3、弧部支撑夹持装置;301、第一支撑座;3011、弧部加工避位槽;3012、弧部卸料槽;302、第一支撑块;3021、弧部避位孔;303、第一螺杆;304、第一夹压杆;3041、第一安装套;3042、第一夹压臂;3043、第一夹压头;4、卷曲部支撑夹持装置;401、第二支撑座;402、第二支撑块;4021、卷曲部加工避位槽;4022、卷曲部避位孔;4023、卷曲部卸料槽;4024、卡扣槽;403、第二螺杆;404、第二夹压杆;4041、第二安装套;4042、第二夹压臂;4043、第二夹压头;4044、端部定位头;405、接料槽;4051、槽体;4052、卡扣条;5、拉杆;6、连杆;7、接触感应开关;8、校准座;801、校准面;9、第一对射式红外感应器;10、第二对射式红外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弧形卷曲板的钻孔夹持治具,用于夹持弧形卷曲板1,弧形卷曲板1包括一端向下弯曲的弧部101及另一端向上卷曲的卷曲部102,弧部101及卷曲部102的上侧面顶部分别带有第一加厚条103及第二加厚条104,第一加厚条103及第二加厚条104上需要钻出多个加工通孔105;
如图2至图5所示,夹持治具包括底座2、安装于底座2上并间横向隔布置的弧部支撑夹持装置3及卷曲部支撑夹持装置4;
如图2至图6所示,弧部支撑夹持装置3包括安装于底座2上的第一支撑座301、安装于第一支撑座301上端并支撑于弧部101下表面的第一支撑块302及成对安装于第一支撑座301的上端纵向两侧的第一夹持结构,第一支撑座301的上端带有弧部加工避位槽3011及与弧部加工避位槽3011连通的弧部卸料槽3012(见图6),弧部卸料槽3012与第一支撑座301的侧面连通,第一支撑块302上带有对应位于所需加工通孔105正下方及弧部加工避位槽3011正上方的弧部避位孔3021;钻孔后碎料从弧部加工避位槽3011中落入弧部卸料槽3012,并从第一支撑座301的侧面排出;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包括横向对称安装于第一支撑座301上端的第一螺杆303及螺旋安装于第一螺杆303上的第一夹压杆304,第一夹压杆304的端部紧靠于第一加厚条103的上表面及侧面;第一螺杆303竖向设置,第一夹压杆304可相对其转动并通过螺母锁紧。
如图2至图5、图7及图8所示,卷曲部支撑夹持装置4包括纵向对称安装于底座2上的两第二支撑座401、安装于第二支撑座401上端并支撑于卷曲部102中的第二支撑块402及成对安装于第二支撑块402纵向两端的第二夹持结构,两第二支撑座401之间的间距大于弧形卷曲板1的纵向宽度,第二支撑块402横架于两第二支撑座401的上端,其带有纵向贯通的卷曲部加工避位槽4021及竖向贯通的并分别位于卷曲部加工避位槽4021上下两侧的卷曲部避位孔4022及卷曲部卸料槽4023,位于第二支撑块402的下方安装有接料槽405,卷曲部避位孔4022位于所述加工通孔105的正下方;接料槽405用于盛接钻孔加工的碎料,其可从第二支撑块402上拆卸下来,便于碎料清理;第二夹持结构包括横向对称安装于第二支撑块402两侧的第二螺杆403及螺旋安装于第二螺杆403上的第二夹压杆404,第二夹压杆404的端部紧靠于第二加厚条104的侧面及卷曲部102的上表面。第二螺杆403横向设置,第二夹压杆404可相对其转动并通过螺母锁紧。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支撑座301与第二支撑座401之间安装有拉杆5,拉杆5的中部通过连杆6固连有接触感应开关7,底座2的上表面纵向对称安装有位于拉杆5下方的校准座8,接触感应开关7的感应端与校准座8的校准面801接触。由于第一支撑座301及第二支撑座401通过螺钉安装于底座2上,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安装位置会有微小变化,故通过接触感应开关7进行校准,接触感应开关7控制指示灯,当其与校准面801接触时,指示灯亮,若指示灯灭,则表明第一支撑座301或第二支撑座401的位置发生改变,需要及时调节拉杆5两端的螺母再次校准。从而,拉杆式校准结构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加工精度。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支撑座301的纵向两端安装有位于弧部加工避位槽3011纵向两侧的第一对射式红外感应器9,两第二支撑座401上安装有位于卷曲部加工避位槽4021纵向两侧的第二对射式红外感应器10。第一对射式红外感应器9及第二对射式红外感应器10用于检测钻孔时钻头的行程,避免钻穿后钻头继续下行,保证安全钻孔。
如图9所示,第一夹压杆304包括与第一螺杆303螺接的第一安装套3041、与第一安装套3041径向连接的第一夹压臂3042及安装于第一夹压臂3042端部侧面的第一夹压头3043;夹压时,第一夹压臂3042的下表面与第一加厚条103的上表面接触,第一夹压头3043的内侧平面与第一加厚条103的侧面接触。
如图10所示,第二夹压杆404包括与第二螺杆403螺接的第二安装套4041、与第二安装套4041径向连接的第二夹压臂4042及安装于第二夹压臂4042端部侧面的第二夹压头4043,第二夹压头4043的下表面还带有向下凸出的端部定位头4044;夹压时,第二夹压头4043的内侧面与第二加厚条104的侧面接触,端部定位头4044的侧面与弧形卷曲板1的纵向端面接触。
如图7、图8所示,接料槽405包括位于卷曲部卸料槽4023正下方的槽体4051及位于槽体4051一侧的卡扣条4052,所述卡扣条4052卡扣于第二支撑块402侧面的卡扣槽4024中。
本实用新型安装弧形卷曲板1之前,需要通过拉杆5进行校正,调节拉杆5两端的螺母,对第一支撑座301与第二支撑座401之间的间距进行微调,当中部的接触感应开关7的感应端与校准座8的校准面801接触产生接触信号时,表明调整到位;校准后,将弧形卷曲板1的卷曲部102从相对的两第二支撑座401之间绕过后向上包裹第二支撑块402并与第二支撑块402的上表面贴合,弧形卷曲板1的弧部101置于第一支撑块302的上方并与第一支撑块302的表面贴合;转动第一夹压杆304,使其第一夹压臂3042的下表面与第一加厚条103的上表面接触,其第一夹压头3043的内侧平面与第一加厚条103的侧面接触,并通过螺母锁紧;转动第二夹压杆404,使其第二夹压头4043的内侧面与第二加厚条104的侧面接触,其端部定位头4044的侧面与弧形卷曲板1的纵向端面接触,并通过螺母锁紧。将弧形卷曲板1安装完成后,置于钻头下进行钻孔即可,钻孔后的碎料从弧部卸料槽3012及卷曲部卸料槽4023排出,当需要清理碎屑时,将接料槽405从第二支撑块402上拆卸下来清理即可。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改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