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柱焊接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1748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柱焊接夹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焊接夹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柱焊接夹具。



背景技术:

螺柱焊接技术由于具有快速、可靠、操作简单和成本低等优点,可替代铆接、钻孔、手工电弧焊和钎焊等连接工艺,可焊接碳钢、不锈钢、铝以及铜及其合金等金属,现在已广泛应用在汽车、船舶制造等领域。我国应用螺柱焊接技术的历史不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螺柱焊接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采用。

现有技术中的夹具多对工件的主体直接进行夹持,容易导致工件主体表面损伤,现有技术中的夹具也无法解决螺柱漏焊的问题。

鉴于此,克服以上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螺柱焊接夹具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螺柱焊接夹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

一种螺柱焊接夹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该螺柱焊接夹具包括:

底座;

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底座上的夹持机构,每一个夹持机构包括:垂直设于底座的支撑柱、倾斜设于支撑柱顶端的第一支撑板、设于第一支撑板顶端的第一支架组件、可转动设于第一支架组件的第二支架组件、设于第二支架组件前端的第一夹持部、设于第一支撑板侧端与第一夹持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夹持部、设于第一支撑板侧端的第三夹持部、和设于第二支架组件中段的第四夹持部,其中,第一夹持部在第二支架组件的转动下靠近/远离第二夹持部以实现对所夹持工件翻边的夹紧/松开,第四夹持部在第二支架组件的转动下穿过工件主体上的挖空部与第三夹持部抵靠以实现对工件主体的固定;以及

位于两个夹持机构之间的焊接机构,其包括:垂直设于底座的支撑柱、倾斜设于支撑柱顶端的第二支撑板、设于第二支撑板顶端的第三支架组件、可转动设于第三支架组件的第四支架组件、设于第四支架组件顶端的焊接部、至少两个设于焊接部的螺柱焊导向筒、和设于螺柱焊导向筒的筒体侧面的光幕检测机构,光幕检测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发射端光眼和接收端光眼,所述发射端光眼与所述接收端光眼相对于螺柱焊导向筒的筒体的中心轴呈轴对称设置,其中,焊接部在第二支架组件的转动下靠近/远离工件,所述螺柱焊导向筒与工件上待焊接螺柱的位置一一对应。

其中,第二支架组件包括可转动设于第一支架组件的旋转部和与所述旋转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呈台阶状,所述连接部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阶面、垂直面和下阶面。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呈L形,其包括相互垂直的长边和短边,第二支架组件连接部的下阶面与第一夹持部的长边的外表面相抵靠固定。

其中,所述第二夹持部呈L形。

其中,所述第四夹持部呈L形,其包括长边和短边,短边与工件主体的挖空部相配合,第二支架组件连接部的上阶面与第四夹持部的长边的外表面相抵靠固定。

其中,所述底座呈长方体形,所述底座的底部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板。

其中,所述夹持机构还具有设于第一支撑板侧端的第一配合部、和设于第二支架组件末端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第二配合部在第二支架组件的转动下靠近/远离第一配合部;在夹持机构夹持工件时,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相互抵靠。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组件和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螺柱焊接夹具包括相互配合的用于夹持工件翻边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及相互配合的用于固定工件主体的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没有对工件主体直接进行夹持,避免损坏工件;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夹具的螺柱焊导向筒上设有光幕检测机构,通过螺柱焊导向筒内螺柱存在和不存在状态下光幕的差异避免螺柱的漏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柱焊接夹具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柱焊接夹具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柱焊接夹具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柱焊接夹具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柱焊接夹具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柱焊接夹具中螺柱焊导向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柱焊接夹具中光幕检测机构的原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柱焊接夹具中光幕检测机构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许多方面。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按照比例绘制。替代地,重点在于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此外,在附图中的若干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对应零件。

如本文所用的词语“示例性”或“说明性”表示用作示例、例子或说明。在本文中描述为“示例性”或“说明性”的任何实施方式未必理解为相对于其它实施方式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下文所描述的所有实施方式是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做出和使用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预期并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详细地描述了熟知的特征和方法以便不混淆本实用新型。并无意图受到前文的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或下文的详细描述中给出的任何明示或暗示的理论限制。还应了解在附图中示出和在下文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实用新型构思的简单示例性实施例。因此,与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关的具体尺寸和其他物理特征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性的,除非权利要求书另作明确地陈述。图1、图3、图4中分别示出了夹持和松开的两种状态。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待焊接螺柱的工件100的主体部分横截面大致呈L形,L形的主体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100a和第二板100b,螺柱的焊接位置位于第一板100a上表面的中段位置,第二板100b的边缘形成有翻边100c,第一板100a中段位置的两端具有对称设置的挖空部100d。

图1示出了一种螺柱焊接夹具,该螺柱焊接夹具包括:底座1、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底座1上的夹持机构2、一个位于两个夹持机构2之间的焊接机构3。其中,底座1大致呈长方体状。

其中,每一个夹持机构2包括:支撑柱21、第一支撑板22、第一支架组件23、第二支架组件24、第一夹持部25、第二夹持部26、第三夹持部27和第四夹持部28。支撑柱21垂直设于底座1上,第一支撑板22倾斜设于支撑柱21顶端,请参阅图5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板22的主体呈直角梯形状,第一支撑板22的顶端221为直角梯形上底所在一侧,与支撑柱21的连接部位222为直角梯形斜腰所在一侧靠近下底处,第一支撑板22的侧端223为直角腰所在的一侧,直角梯形的位于下底处的直角形成挖空。第一支架组件23通过连接件29设于第一支撑板22顶端221,第二支架组件24可转动设于第一支架组件23,第二支架组件23的前端为其自由端,末端为靠近第一支架组件23所在一端,第一夹持部25设于第二支架组件24的前端,第二夹持部26设于第一支撑板22的侧端223并与第一夹持部25相互配合,第三夹持部27设于第一支撑板22的侧端223,第四夹持部28设于第二支架组件24的中段并且与第三夹持部27相配合,其中,第一夹持部25在第二支架组件24的转动下靠近/远离第二夹持部26以实现对所夹持工件100的翻边100c的夹紧/松开,第四夹持部28在第二支架组件24的转动下穿过工件100主体上的挖空部100d与第三夹持部27抵靠以实现对工件100的主体的固定,工件100被夹持时,处于倾斜状态。

其中,焊接机构3位于两个夹持机构2之间,焊接机构3包括:支撑柱31、第二支撑板32、第三支架组件33、第四支架组件34和焊接部35,支撑柱31垂直设于底座1上,第二支撑板32倾斜设于支撑柱31的顶端,第三支架组件33设于第二支撑板32的顶端,第四支架组件34可转动设于第三支架组件33,焊接部35设于第四支架组件34的顶端,焊接部35上设有至少两个螺柱焊导向筒36,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螺柱焊导向筒36的筒体侧面还设有光幕检测机构37,光幕检测机构37包括相互配合的发射端光眼371和接收端光眼372,所述发射端光眼371与所述接收端光眼372相对于螺柱焊导向筒36的筒体的中心轴呈轴对称设置,发射端光眼371通过光纤与光源连接,光纤通过光纤放大器生成光源并转换为开关信号,通过光幕检测,螺柱焊接前和焊接后的光幕存在差异,以此判断螺柱位置是否存在焊接螺柱。其中,焊接部35在第二支架组件34的转动下靠近/远离工件100,所述螺柱焊导向筒36与工件100上待焊接螺柱的位置一一对应。利用螺柱焊导向筒36的筒体内存在/不存在螺柱的光幕差异,将夹持机构和焊接机构的打开操作通过电磁阀与光幕检测机构37连接起来,当全部的螺柱焊导向筒36内均能检测到螺柱存在时,电磁阀打开,实现夹持机构的打开功能,以此防止漏焊。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架组件24包括可转动设于第一支架组件23的旋转部241和与所述旋转部241连接的连接部242,所述连接部242呈台阶状,所述连接部242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阶面242a、垂直面242b和下阶面242c。第一夹持部25呈L形,其包括相互垂直的长边和短边,第二支架组件24连接部242的下阶面242c与第一夹持部25的长边的外表面相抵靠固定。第二夹持部26也呈L形,其也包括相互垂直的长边和短边,第二夹持部26的长边固定于第一支撑板22的侧端223,第二夹持部26的短边与第一夹持部25的短边配合将工件100的翻边100c夹持。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第四夹持部28呈L形,其包括长边和短边,短边与工件100主体的挖空部100d相配合,第二支架组件24连接部242的上阶面242a与第四夹持部28的长边的外表面相抵靠固定,第三夹持部27对工件100的第一板100a具有支撑作用,第四夹持部28的短边穿过第一板100a上的挖空部100d后与第三夹持部27抵靠。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结构更加稳定,夹持机构2还具有设于第一支撑板22侧端223的第一配合部20a、和设于第二支架组件24末端的第二配合部20b,第一配合部20a与第二配合部20b相互配合,第二配合部20b在第二支架组件24的转动下靠近/远离第一配合部20a;在夹持机构2夹持工件时,第一配合部20a和第二配合部20b相互抵靠。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底座1呈长方体形,所述底座1的底部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板10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