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壳切边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5577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表壳切边模具。



背景技术:

表壳通常是指手表主体(表头)的外壳部件,其作用是包容并保护手表的内在部件(机芯、表盘、表针等等),与表壳紧密相连的部件有:表镜、底盖、表冠、按掣等。在表壳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对表壳进行切边,以将表壳的毛边切除。

传统表壳切边工艺一般采用复合模,由于表壳外表面为锻准抛光面,复合模内托容易造成表壳外表面压伤的问题;而采用刀口定位的单冲模方式对表壳进行切边,即刀口设置于下模,冲头设置于上模的方式对表壳进行切边,此时冲头朝向下模冲撞,在冲头的冲力作用下,表壳的边缘与刀口之间形成剪切力以将表壳的毛边切除,但是此种方式需要首先将表壳摆放于刀口,由于摆放于刀口的方位较难把握,存在容易摆偏的问题,如果表壳摆偏则会直接导致出现不良品的情况发生,因而产生的良品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采用复合模造成表壳外表面压伤而采用现有的单冲模则会出现良品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不压伤表壳外表面及提高产品良品率的表壳切边模具。

一种表壳切边模具,包括上模及下模,所述下模包括底座及竖直设于所述底座上的冲头,所述冲头的顶部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的外部轮廓形状与所述表壳的内部轮廓形状相匹配,所述表壳卡设定位于所述定位凸起的外侧,所述上模的底端设有刀口,所述刀口的内部轮廓形状与所述表壳的外部轮廓形状相匹配,所述刀口与所述冲头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壳切边模具,表壳定位于位于冲头顶部的定位凸起,由于表壳的内表面与定位凸起接触,不存在压伤表壳外表面的问题;且由于定位凸起的外部轮廓形状与表壳的内部轮廓形状相匹配,在将表壳定位于定位凸起时其正好与定位凸起相卡合,而后刀口冲撞向冲头以将表壳的毛边切除,不再存在表壳容易摆偏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头的顶面与所述定位凸起的侧面形成台阶部,所述表壳的底面与所述台阶部的底面相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上所述冲头的外侧面形状与所述刀口的内侧面形状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立板、平板及支撑板,所述立板竖直设置,所述平板水平设于两所述立板上,所述支撑板水平叠加于所述平板,所述冲头设于所述支撑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模还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及设置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水平设于远离所述上模的一端,两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分别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端,所述设置板水平设置且与两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刀口设于所述设置板且贯穿所述设置板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置板包括设置板主体及活动块,所述刀口设于所述活动块,所述活动块嵌设于所述设置板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模还包括第一限位柱,所述上模还包括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竖直设于所述平板,所述第二限位柱竖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限位柱与所述第二限位柱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当所述刀口冲撞所述表壳时,所述第一限位柱与所述第二限位柱抵接以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柱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一限位柱分别设于所述平板的一对角位置,所述第二限位柱为相对应的两根,两根所述第二限位柱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应的一对角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柱与所述第二限位柱的高度之和大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及所述设置板三者的高度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表壳切边模具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所提供的表壳切边模具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所提供的表壳切边模具中的冲头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表壳切边模具,包括上模10及下模20,下模20包括底座21及竖直设于底座21上的冲头22,冲头22的顶部设有定位凸起23,定位凸起23的外部轮廓形状与表壳30的内部轮廓形状相匹配,表壳30卡设定位于定位凸起23的外侧,上模10的底端设有刀口11,刀口11的内部轮廓形状与表壳30的外部轮廓形状相匹配,刀口11与冲头22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壳切边模具,表壳30定位于位于冲头22顶部的定位凸起23,由于表壳30的内表面与定位凸起23接触,不存在压伤表壳30外表面的问题;且由于定位凸起23的外部轮廓形状与表壳30的内部轮廓形状相匹配,在将表壳30定位于定位凸起23时其正好与定位凸起23相卡合,而后刀口11冲撞向冲头22以将表壳30的毛边切除,不再存在表壳30容易摆偏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市面上的表壳30形状相类似,一般为中心具有圆孔的类似圆筒状,表壳30的两端具有与表带连接的连接部。上述定位凸起23的外部轮廓形状与表壳30的内部轮廓形状相匹配,即为当表壳的30内部轮廓的部分为凸起时,则相应处的定位凸起23为与上述凸起相匹配的凹槽,当表壳30的内部轮廓的部分为凹槽时,则相应处的定位凸起23为与上述凹槽相匹配的凸起;刀口11的内部轮廓形状与表壳30的外部轮廓形状相匹配与上述定位凸起23的外部轮廓形状与表壳30的内部轮廓形状相匹配的意思相同。

且上述的竖直方向即为表壳切边模具正常放置及正常使用的方向,当说到上下或者顶底时,均是以竖直方向为基础来进行设定的。

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冲头22的顶面与定位凸起23的侧面形成台阶部,表壳30的底面与台阶部的底面相贴合,以使表壳30稳定定位于冲头22及定位凸起23。

进一步,沿竖直方向上冲头22的外侧面形状与刀口11的内侧面形状相匹配。即当刀口11冲撞表壳30进行切边时,刀口11可以顺着冲头22冲下,以完成对表壳30的完全切边,而后上模10回复,将切好边的表壳30从上模10取下。

参见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1包括立板211、平板212及支撑板213,立板211竖直设置,平板212水平设于两立板211上,支撑板213水平叠加于平板212,冲头22设于支撑板213。立板211支撑整个下模20,具体地,可以设置两块支撑板213叠加设于平板212上,且立板211、平板212与支撑板213均可为长方体状。

具体地,冲头22可拆卸连接于支撑板213,以便于更换冲头22。

参见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上模10包括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3及设置板14,第一连接板12水平设于远离上模20的一端,两第二连接板13的一端分别竖直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2的两端,设置板14水平设置且与两第二连接板13的另一端连接,刀口11设于设置板14且贯穿设置板14设置。具体地,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3及设置板14均可为长方体状。

进一步,设置板14包括设置板主体141及活动块142,刀口11设于活动块142,活动块142嵌设于设置板主体141。刀口11设于活动块142,以便于当刀口11有损坏时,可以通过更换活动块142以更换刀口11。

参见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下模20还包括第一限位柱24,上模10还包括第二限位柱15,第一限位柱24竖直设于平板212,第二限位柱15竖直设于第一连接板12,第一限位柱24与第二限位柱15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当刀口11冲撞表壳30时,第一限位柱24与第二限位柱15抵接以限位。

具体地,第一限位柱24为两根,两根第一限位柱24分别设于平板212的一对角位置,第二限位柱15为相对应的两根,两根第二限位柱15设于第一连接板12相对应的一对角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柱24及第二限位柱15均可设为四根,四根第一限位柱24分别设于平板212的两对角位置,四根第二限位柱15分别设于第一连接板12的两对角位置。

具体地,第一限位柱24与第二限位柱15的高度之和大于支撑板213、第二连接板13及设置板14三者的高度和。如此,当刀口11冲撞向冲头22进行表壳30的切边时,可以保证第二连接板13的底面与支撑面213的顶面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以保证整个表壳切边模具不被损坏。

更具体地,当切边完成后,表壳30的上表面与设置板14的上表面平齐。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