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47935发布日期:2019-06-11 21:56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是关于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其将第二元件具有的轴部嵌合至第一元件具有的孔部,使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结合。



背景技术:

以往即存在有将第二元件具有的轴部嵌合至第一元件具有的孔部而使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结合的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是揭露一种压入接合构造,其在第一元件具有的孔部与第二元件具有的轴部相互地嵌合的接合界面的端部附近,形成有收容压入加工时产生的毛边的毛边收容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64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压入接合构造中,为了在第一元件具有的孔部与第二元件具有的轴部相互地嵌合的接合界面来连续地形成毛边收容部,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接合力变弱的同时,在进入毛边收容部内的毛边量少的情况下,会在毛边收容部内产生缝隙,而具有接合力更为低落的问题。

本发明是用以对应解决上述问题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其能一边抑制具有孔部的第一元件与具有轴部的第二元件接合时毛边的产生,一边将两者坚固地接合。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为一种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是将第二元件具有的轴部嵌合至第一元件具有的孔部,使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结合,其特征在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分别具有弱压入部,该弱压入部是在孔部与轴部最初相互地嵌合的各前端部分具有第一弱压入裕度,第一元件或第二元件还具有强压入部,该强压入部是在弱压入部的内侧比该弱压入部突出并具有比第一弱压入裕度厚的第一强压入裕度,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具有:第一弱压入工序,将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中各弱压入部彼此相互地压入;以及第一强压入工序,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产生通电所致的电阻热的状态下,将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中各弱压入部的其中的一个与强压入部相互地压入。

又,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为一种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是将第二元件具有的轴部嵌合至第一元件具有的孔部,使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结合,其特征在于,第一元件与所述第二元件是:在孔部与轴部最初相互地嵌合邻贴侧的各前端部分,各该前端部分彼此不相互地接触,且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分别具有弱压入部,该弱压入部是相对于在各该前端部分的内侧分别突出形成的强压入部具有第二弱压入裕度,同时各强压入部以比第二弱压入裕度厚的第二强压入裕度来构成。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具有:第二弱压入工序,将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中各弱压入部与各强压入部相互地压入;以及第二强压入工序,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产生通电所致的电阻热的状态下,将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中各强压入部彼此相互地压入。

根据如上述内容构成的本发明的各特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是:分别经由第一弱压入裕度与第二弱压入裕度的各压入,并通过第一强压入裕度与第二强压入裕度的各压入来将第一元件的孔部与第二元件的轴部接合。在此情况下,第一弱压入裕度与第二弱压入裕度分别相对于第一强压入裕度与第二强压入裕度,在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的两元件间形成薄的重迭厚度(即压入裕度)。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能一边抑制具有孔部的第一元件与具有轴部的第二元件在接合时毛边的产生,一边将两者无缝隙地密接并坚固地接合

又,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在该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第一弱压入裕度与第二弱压入裕度是形成为在相互地嵌合的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不产生毛边的重迭厚度。

根据如上述内容构成的本发明的另一特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是,第一弱压入裕度与第二弱压入裕度形成为在相互地嵌合的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不产生毛边的的厚度,故能更有效地抑制具有孔部的第一元件与具有轴部的第二元件接合时毛边的产生。在此情况下,第一弱压入裕度与第二弱压入裕度因依各个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材质、形状以及压入条件作设定,所以能预先进行实验求出。此外,毛边是指:孔部与轴部以相互地在压入状态嵌合时,构成孔部及/或轴部的材料的一部分在孔部其开口部的周边被削去或压出者。

又,本发明的再一特征为在该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孔部与轴部最初相互地嵌合侧的各前端部分至少其中的一个的角部,形成有由倾斜面或曲面而成的导引部。

根据如上述内容构成的本发明的再一特征,因在孔部与轴部最初相互地嵌合侧的各前端部分至少其中的一个的角部形成有由倾斜面或曲面而成的导引部,所以第二元件的轴部被圆滑地导引至第一元件的孔部,使嵌合变得容易并能更有效地抑制毛边的产生。

又,本发明的又一特征为在该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弱压入部具有相对于强压入部形状缓缓地变化的缓变部。

根据如上述内容构成的本发明的又一特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因弱压入部具有相对于强压入部形状缓缓地变化的缓变部,所以第二元件的轴部被圆滑地导引至第一元件的孔部,使压入变得容易并能更有效地抑制毛边的产生。

又,本发明的又一特征为在该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第一弱压入工序与第二弱压入工序是将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至少其中的一个以在垂直于嵌合方向的方向上可移位的状态支撑。

根据如上述内容构成的本发明的又一特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因第一弱压入工序与第二弱压入工序是将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至少其中的一个以在垂直于嵌合方向的方向上可移位的状态支撑,所以即使在第一元件的孔部与第二元件的轴部之间产生轴心偏移的情况下,在第一弱压入工序与第二弱压入工序时第一元件及/或第二元件会移动并以两者的轴心为一致的状态进行嵌合。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接合时即使两者的轴心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将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以轴心对齐的状态接合。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由本发明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所成形的结合零件其示意构成的剖面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其加工工序的流程图。

图3(a)、图3(b)分别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所使用的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a)为第一元件的前视剖面图,(b)为第二元件的前视剖面图。

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下,将第一元件配置在第二元件上的状态其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图5为分别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配置在使用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的加工机与该加工机上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下第一弱压入工序随后的状态其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图7为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下第一强压入工序随后的状态其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其加工工序的流程图。

图9为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下,将第一元件配置在第二元件上的状态其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图10为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下第二弱压入工序随后的状态其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图11为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下第二强压入工序随后的状态其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图12为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变化例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下,将第一元件配置在第二元件上的状态其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图13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另一变化例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下,将第一元件配置在第二元件上的状态其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形态)

以下,边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的第1实施形态作说明。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由本发明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所成形的结合零件100其示意构成的剖面图。又,图2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结合零件100的制造方法中主要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参照的各图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更为容易,示意性地将一部分的构成要素以夸示性地表示等。因此,各构成要素间的尺寸与比例等会有不同的情形。

首先,针对由本发明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所成形的结合零件100简单地说明。该结合零件100主要由将钢材形成为平板环状的第一元件110与将钢材形成为筒状的第二元件120构成。第一元件110在平板环形体的中央部形成有以嵌合的状态接合第二元件120的贯通孔状的孔部111。又,第二元件120在筒体一侧(图所示下方)的端部侧形成有以嵌合的状态接合于第一元件110的孔部111的圆筒状的轴部121。然后,该些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是孔部111与轴部121由电阻焊作接合并一体地构成结合零件100。

该结合零件100是作为构成自走式车辆中离合器或变速器等动力传达装置的零件,例如有离心离合器中皮带轮、手动变速箱中互锁轴套或者自动变速箱中手动板等。

首先,作为第一工序如图3所示,制造结合零件100的作业员分别准备成为结合零件100其材料的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该些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是通过冲压的冲制加工、冲压的弯曲加工或者是切削加工等的机械加工来成形。在此情况下,在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中相互的各接合部分,亦即在孔部111与轴部121分别形成有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弱压入部122。

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弱压入部122如图4所示,是在嵌合前端部分由预设的压入裕度而成的第一弱压入裕度lw1所形成的部分,嵌合前端部分是使第一元件110中的孔部111与第二元件120的轴部121嵌合时最初相互地嵌合的各前端部分。第一弱压入裕度lw1是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弱压入部122嵌合时相互地重迭部分的厚度,形成为比后述的第一强压入裕度ls1小(薄)。

更具体来说,第一弱压入裕度lw1被设定为如后的大小:将轴部121中轴侧弱压入部122压入至孔部111中的孔侧弱压入部112内时,毛边的产生量至少比后述的将轴侧强压入部124压入至孔侧弱压入部112内时产生的毛边量还少。该第一弱压入裕度lw1因各别依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的材质、形状以及压入条件作设定,所以能预先经实验求出。

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一弱压入裕度lw1被设定为如后的大小:将轴侧弱压入部122压入至孔侧弱压入部112内时,在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弱压入部122至少其中的一个通过往径方向压缩变形使毛边不发生。此外,根据发明人的实验,在由钢材而成的孔部111与轴部121的各径以直径为10mm~100mm的范围下,第一弱压入裕度lw1优选为直径超过0mm且为0.1mm以下的范围。

又,第一弱压入裕度lw1由相对于孔部111中孔侧弱压入部112的内径的基准尺寸的负公差与相对于轴部121中轴侧弱压入部122的外径的基准尺寸的正公差所形成。亦即,第一弱压入裕度lw1由孔部111与轴部121过盈配合的配合所形成。又,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弱压入部122之中,形成轴侧强压入部124的一侧的轴侧弱压入部122其形成长度lwh是在与轴侧强压入部124的形成长度lsh有关系之下被设定。亦即,轴侧弱压入部122的形成长度lwh是抑制因孔部111与轴部121嵌合所致的毛边发生量的部分。另一方面,轴侧强压入部124的形成长度lsh是制定孔部111与轴部121其接合力的部分。

因此,轴侧弱压入部122的形成长度lwh是对应结合零件100所必要的孔部111与轴部121的接合力作设定。根据发明人的实验,轴侧弱压入部122的形成长度lwh优选为轴侧强压入部124的形成长度lsh的一半以下,更优选为轴侧强压入部124的形成长度lsh的1/3以下。在本实施形态中,轴侧弱压入部122的形成长度lwh形成为轴侧强压入部124的形成长度lsh的1/3以下。

又,轴侧弱压入部122其形成长度lwh的下限被设定为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弱压入部122以圆筒面状相互无缝地接触并在两者间能圆滑地通电的长度。根据发明人的实验,轴侧弱压入部122其形成长度lwh的下限优选为孔部111与轴部121其接合部分的厚度st的1/5以上,更优选为该接合部分的1/4以上。

另一方面,在孔部111内没有形成轴侧强压入部124的孔侧弱压入部112的形成长度lwh则以孔部111与轴部121的接合厚度st以上的厚度来形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孔侧弱压入部112的形成长度lwh因孔部111与轴部121的接合厚度st等同于第一元件110的厚度,所以形成为等同于第一元件110的厚度的长度,即形成为孔部111的整体长度。

在该轴侧弱压入部122其内侧的后端部分(图所示下方)形成有缓变部123,缓变部123是在轴侧弱压入部122与轴侧强压入部124之间形状缓缓地变化的部分。在本实施形态中,缓变部123是以轴侧弱压入部122与轴侧强压入部124用圆弧状的曲面连接的方式来形成。然后,在该缓变部123的内侧(图所示下方)形成有轴侧强压入部124。

轴侧强压入部124是在与孔侧弱压入部112之间由预设的压入裕度而成的第一强压入裕度ls1所形成的部分。第一强压入裕度ls1为轴侧强压入部124与孔侧弱压入部112嵌合时相互地重迭部分的厚度,形成比该第一弱压入裕度lw1还大(厚)。更具体来说,第一强压入裕度ls1以确保孔部111与轴部121作电阻焊时电阻焊最低限度所需的压入裕度的方式作设定。

该第一强压入裕度ls1因各别依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的材质、形状以及压入条件作设定,所以能预先经实验求出。根据发明人的实验,在由钢材而成的孔部111与轴部121的各径以直径为10mm~100mm的范围下,第一强压入裕度ls1优选为直径为0.5±0.05的范围。

又,第一强压入裕度ls1由相对于孔部111中的孔侧弱压入部112的内径的基准尺寸的负公差与相对于轴部121中轴侧强压入部124的外径的基准尺寸的正公差所形成。亦即,第一强压入裕度ls1由孔部111与轴部121过盈配合的配合所形成。又,轴侧强压入部124的形成长度lsh是对应结合零件100所必要的孔部111与轴部121的接合力作设定。

接着,作为第二工序,作业员将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置入进行电阻焊的加工机200。于此,加工机200为焊接装置,其是以在相互地嵌合的两个元件之间产生通电所致的电阻热的状态,通过将两者压入使两者的界面塑性流动而固相接合。该加工机200如图5所示,主要分别具有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

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是以使第一元件110的孔部111与第二元件120的轴部121通电的状态通过推压而用以把两者压入的零件,并分别由具有传导性的材料(例如铬铜)所构成。该些元件之中,第一模具201是将配置在第二元件120上的第一元件110往第二元件120的一侧推压的可动模具,并形成为圆筒状。

另一方面,第二模具202是支撑第二元件120的固定模具,并形成为平板状。在此情况下,第二模具202的表面形成有闪避部202a,其是在对应于第二元件120其轴部121外围部的部分环状地凹陷。亦即,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是分别不限制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分别往垂直于推压方向的方向,换句话说即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的各径方向,以在该方向上分别可移位的状态推压两元件。

在该第二工序中,作业员将第二元件120配置在第二模具202上后,将第一元件110配置在该第二元件120的轴部121上。在此情况下,第一元件110因第一弱压入裕度lw1使孔部111的内径比第二元件120的轴部121的外径还小,故被载置于第二元件120的轴部121上。

接着,作为第三工序,作业员将第一元件110中的孔侧弱压入部112与第二元件120中轴侧弱压入部122相互地压入。具体来说,作业员通过操作加工机200将第一模具201以不通电状态往第二模具202侧移动(在图4与图5中分别往虚线箭号方向下降)。由此,第一元件110如图6所示,孔部111的孔侧弱压入部112嵌合至第二元件120的轴部121的轴侧弱压入部122。在此情况下,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因第一弱压入裕度lw1设定成在两者间不产生毛边的的厚度,所以在嵌合时两者间不产生毛边。

又,在该第三工序之中,因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分别将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以在径方向可移位的状态推压,所以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弱压入部122嵌合时,在两者的中心轴位置偏移的情况下,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至少其中的一个是往径向移位使两者的中心轴位置一致。由此,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以中心轴一致的状态相互地嵌合。该第三工序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弱压入工序。亦即,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弱压入部12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弱压入部。

接着,作为第四工序,作业员将第一元件110中的孔侧弱压入部112与第二元件120中的轴侧强压入部124相互地压入。具体来说,作业员通过操作加工机200以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之间通电的状态将第一模具201往第二模具202侧移动(在图6中往虚线箭号方向下降)。由此,第一元件110如图7所示,孔部111的孔侧弱压入部112经由第二元件120的轴部121中的缓变部123嵌合至轴侧强压入部124,并由因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强压入部124通电所产生的电阻热与因第一模具201下降所致的压力作固相接合。

在此情况下,孔部111与轴部121的接合部sp以从轴侧弱压入部122朝轴侧强压入部124侧倾斜的状态形成,同时该接合部sp的前端部产生因孔侧弱压入部112与轴侧强压入部124固相接合所致的毛边b。亦即,该毛边b根据轴侧弱压入部122的形成长度lwh会有产生与不产生的情况。

又,接合部sp,是轴侧弱压入部122与孔侧弱压入部112的一部分(在图4与图6中上侧)的压入部分以压入接合及/或固相接合的接合部分,轴侧强压入部124与孔侧弱压入部112的另一部分(在图4与图6中下侧)的压入部分则成为固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在此情况下,轴侧弱压入部122与孔侧弱压入部112的一部分的压入部分依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的材质、形状、压入条件及通电条件,会有:仅以压入作接合的情况、仅以固相接合作接合的情况、压入接合与固相接合共同存在作接合的情况。是以,根据本发明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通过适当调整轴侧弱压入部122的形成长度lwh与轴侧强压入部124的形成长度lsw,能调整发生的毛边b的量与两元件的接合强度。

由该第四工序,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被接合而形成结合零件100。该第四工序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强压工序。亦即,轴侧强压入部124相当于本发明的强压入部。

此外,接合部sp并不是明确地显现的部分,图7仅表示示意性的趋势方向。又,在本第1实施形态中,作业员是对加工机200各别依第三工序与第四工序的各工序指示作各工序的实行。然而,加工机200也可以是依一次的指示以连续地进行第三工序与第四工序的方式构成。

接着,作为第五工序,作业员从加工机200内取出结合零件100。具体来说,作业员在加工机200进行至该第四工序后,将第一模具201从第二模具202分离(图所示上升),并确认回复到原来的位置,进而从第二模具202上取出结合零件100。之后,作业员对结合零件100进行必要的加工从而完成结合零件100,关于对该结合零件100的后续加工因无直接关系于本发明故省略其说明。

从上述动作说明也可理解的是,根据上述第1实施形态,结合零件100的制造方法是:第一元件110的孔部111与第二元件120的轴部121经由第一弱压入裕度lw1的压入并通过第一强压入裕度ls1的压入作接合。在此情况下,第一弱压入裕度lw1为相对于第一强压入裕度ls1分别在两元件间形成薄的重迭厚度(即压入裕度)。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结合零件100的制造方法,能一边抑制具有孔部111的第一元件110与具有轴部121的第二元件120接合时毛边b的产生,一边将两者无缝隙地密接并坚固地接合。

更进一步,本发明的实施内容不限定为上述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下可作种种的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第二元件120的轴部121是设置有作为本发明强压入部的轴侧强压入部124而构成。然而,强压入部也可以是形成在第一元件110与第二元件120其中的任一者。因此,强压入部也可以是作为孔侧强压入部而形成在第一元件110的孔部111中的孔侧弱压入部112的内侧(图4中上侧)。

(第2实施形态)

接着,针对本发明的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的第2实施形态,使用图8至图11作说明。在该第2实施形态中,主要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作说明。

与上述结合零件100为相同构成的结合零件300主要以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构成。第一元件310在贯通孔状的孔部311分别形成有孔侧弱压入部312、缓变部313以及孔侧强压入部314。又,第二元件320系在圆筒状的轴部321分别形成有轴侧弱压入部322、缓变部323以及轴侧强压入部324。

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如图9所示,为在嵌合前端部分由预设的压入裕度而成的第二弱压入裕度lw2所形成的部分,该嵌合前端部分是第一元件310中的孔部311与第二元件320的轴部321嵌合时最初相互地嵌合的各前端部分。第二弱压入裕度lw2是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嵌合时以及轴侧弱压入部322与孔侧强压入部314嵌合时相互地重迭部分的厚度,是形成为比后述的第二强压入裕度ls2小(较薄)。

更具体来说,第二弱压入裕度lw2与上述第一弱压入裕度lw1同样地被设定为如后的大小:将轴侧强压入部324压入至孔侧弱压入部312内时以及将轴侧弱压入部322压入至孔侧强压入部314内时,毛边的产生量至少比后述的将轴侧强压入部324压入至孔侧强压入部314内时产生的毛边量还少。该第二弱压入裕度lw2因各别依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的材质、形状以及压入条件作设定,所以能预先经实验求出。又,构成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的各第二弱压入裕度lw2为相同值。

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二弱压入裕度lw2与上述第一弱压入裕度lw1同样地被设定为如后的大小:将轴侧强压入部324压入至孔侧弱压入部312内时以及将轴侧弱压入部322压入至孔侧强压入部314内时,因各部往径方向的压缩变形使毛边不会发生。此外,根据发明人的实验,在由钢材而成的孔部311与轴部321的各径以直径为10mm~100mm的范围下,第二弱压入裕度lw2优选为直径超过0mm且为0.1mm以下的范围。

又,第二弱压入裕度lw2与上述第一弱压入裕度lw1同样地,由孔部311与轴部321过盈配合的配合所形成。又,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的各形成长度lwh与上述轴侧弱压入部122的形成长度lwh相同,是在与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各自的形成长度lsh有关系下被设定。亦即,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各自的形成长度lwh是用以抑制因孔部311与轴部321嵌合所致的毛边发生量的部分。另一方面,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各自的形成长度lsh是制定孔部311与轴部321的接合力的部分。

是以,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各自的形成长度lwh是根据结合零件300所必要的孔部311与轴部321的接合力作设定。根据发明人的实验,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各自的形成长度lwh优选为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各自的形成长度lsh的一半以下,更优选为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各自的形成长度lsh的1/3以下。在本实施形态中,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各自的形成长度lwh形成为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各自的形成长度lsh的1/3以下。

又,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各自的形成长度lwh的下限被设定为如后的长度: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弱压入部322是分别以圆筒面状相互无缝地接触并在两者间能圆滑地通电。根据发明人的实验,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各自的形成长度lwh的下限优选为孔部311与轴部321其接合部分的厚度st的1/5以上,更优选为该接合部分的1/4以上。

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是在两者之间由预设的压入裕度而成的第二强压入裕度ls2所形成的部分。第二强压入裕度ls2是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嵌合时相互地重迭部分的厚度,形成为比该第二弱压入裕度lw2还大(较厚)。更具体来说,第二强压入裕度ls2以确保孔部311与轴部321作电阻焊时电阻焊最低限度所需的压入裕度的方式作设定。

该第二强压入裕度ls2因各别依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的材质、形状以及压入条件作设定,所以能预先经实验求出。根据发明人的实验,在由钢材而成的孔部311与轴部321的各径以直径为10mm~100mm的范围下,第二强压入裕度ls2优选为直径为0.5±0.05的范围。

又,第二强压入裕度ls2由孔部311与轴部321过盈配合的配合所形成。又,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各自的形成长度lsh是根据结合零件300所必要的孔部311与轴部321的接合力作设定。又,构成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的各第二强压入裕度ls2为相同值。

如上述内容构成的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如图8所示,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同样地,经由第一工序与第二工序,第二元件320配置在第二模具202上,同时在该第二元件320上配置第一元件310。在此情况下,第一元件310形成为以下大小的小径:轴侧弱压入部322为了在与孔侧强压入部314之间确保第二弱压入裕度lw2而不接触孔侧弱压入部312。因此,第一元件310是以孔侧弱压入部312嵌入至相向于轴侧弱压入部322其外侧的位置的状态来配置。

然后,作为第三工序,作业员将第一元件310中孔侧弱压入部312与第二元件320中的轴侧强压入部324相互地压入,同时将第一元件310中的孔侧强压入部314与第二元件320中的轴侧弱压入部322相互地压入。具体来说,作业员通过操作加工机200将第一模具201以不通电状态往第二模具202侧移动(在图9中往虚线箭号方向下降)。由此,第一元件310如图10所示,孔部311的孔侧弱压入部312嵌合至第二元件320的轴部321的轴侧强压入部324。又,与此同时第二元件320是轴部的轴侧弱压入部322嵌合至第一元件310的孔部311的孔侧强压入部314。在此情况下,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因第二弱压入裕度lw2设定成在两者间不产生毛边的厚度,所以在嵌合时两者间不产生毛边。

又,在该第三工序之中,因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分别将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以在径方向可移位的状态推压,所以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嵌合时以及轴侧弱压入部322与孔侧强压入部314嵌合时,在两者的中心轴位置偏移的情况下,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至少其中的一个是往径向移位使两者的中心轴位置一致。由此,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以中心轴一致的状态相互地嵌合。该第三工序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弱压入工序。亦即,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弱压入部,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强压入部。

接着,作为第四工序,作业员将第一元件310中的孔侧强压入部314与第二元件320中的轴侧强压入部324相互地压入。具体来说,作业员通过操作加工机200以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之间通电的状态将第一模具201往第二模具202侧移动(在图10中往虚线箭号方向下降)。由此,第一元件310如图11所示,孔部311的孔侧强压入部314通过第二元件320其轴部321中的缓变部323嵌合至轴侧强压入部324,并通过因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通电所产生的电阻热与因第一模具201下降所致的压力作固相接合。

在此情况下,孔部311与轴部321其接合部sp的两端部产生因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固相接合所致的毛边b。亦即,该毛边b根据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的形成长度lwh会有产生与不产生的情况。

又,接合部sp为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强压入部324的压入部分以及轴侧弱压入部322与孔侧强压入部314的压入部分分别以压入接合及/或固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的压入部分则成为固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在此情况下,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强压入部324的压入部分以及轴侧弱压入部322与孔侧强压入部314的压入部分,依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的材质、形状、压入条件及通电条件,会有:仅以压入作接合的情况、仅以固相接合作接合的情况、压入接合与固相接合共同存在作接合的情况。

是以,根据本发明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通过适当调整孔侧弱压入部312与轴侧弱压入部322各自的形成长度lwh以及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各自的形成长度lsh,能调整发生的毛边b的量与两元件的接合强度。

由该第四工序,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320被接合而形成结合零件300。该第四工序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强压工序。亦即,孔侧强压入部314与轴侧强压入部324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强压入部。

此外,接合部sp并不是明确地显现的部分,图11仅表示示意性的趋势方向。又,在本第2实施形态中,作业员是对加工机200各别依第三工序与第四工序的各工序指示作各工序的实行。然而,加工机200也可以是由一次的指示以连续地进行第三工序与第四工序的方式构成。之后,作业员在作为第五工序,从加工机200内取出结合零件300。

从上述动作说明也可理解的是,根据上述第2实施形态,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是:第一元件310的孔部311与第二元件320的轴部321是经由第二弱压入裕度lw2并通过第二强压入裕度ls2的压入作接合。在此情况下,第二弱压入裕度lw2为相对于第二强压入裕度ls2分别在两元件间形成薄的重迭厚度(即压入裕度)。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能一边抑制具有孔部311的第一元件310与具有轴部321的第二元件320接合时毛边的产生,一边将两者无缝隙地密接并坚固地接合。

更进一步,本发明的实施内容不限定为上述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下可作种种的变更。此外,在下述变化例的说明中,所参照的附图内针对与上述各实施形态中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是赋予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第一元件110、310各自的孔部111、311中被各轴部121、321所插入侧的各前端部(开口部)的角部是形成为直角,以及第二元件120、320各自的轴部121、321中插入至各孔部111、311侧各前端部的角部是形成为直角。然而,各孔部111、311各自的前端部(开口部)的角部以及各轴部121、321各自的前端部的角部至少其中的一个,可设置由倾斜面或曲面而成的导引部400。例如,导引部400如图12所示,可为倾斜面状地设置在轴部121中的最初嵌合侧的前端部的角部。在此情况下,导引部400从轴部121的前端部朝轴线方向内侧(图12从上往下的方向),以轴部121的外径扩大的方式来形成。

又,导引部400例如图13所示,可为曲面状地设置在孔部111中最初嵌合侧的前端部的角部。在此情况下,导引部400从孔部111的前端部(开口部)朝轴线方向内侧(图13从下往上的方向),以孔部111的内径缩小的方式形成。在该些情况下,更进一步,导引部400若将轴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孔部111、311与轴部121、321其径方向的长度还长,会更具有效果。通过该些特征,第二元件120、320的轴部121、321被圆滑地导引至第一元件110、310的孔部111、311内,使嵌合变得容易并能更有效地抑制毛边的产生。

该特征换句话说,代表着能放大第一弱压入裕度lw1与第二弱压入裕度lw2。根据发明人的实验,通过在孔部111其前端部(开口部)的角部设置导引部400,在由钢材而成的孔部111与轴部121的各径以直径为10mm~100mm的范围下,第一弱压入裕度lw1与第二弱压入裕度lw2即使直径是超过0mm且为0.2mm以下的范围,也能确认不会产生毛边。

又,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120、320设置有缓变部123、313、323。然而,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120、320也可以构成为省略缓变部123、313、323。在此情况下,第一元件310与第二元件120、320是孔侧弱压入部312与孔侧强压入部314、轴侧弱压入部122、322与轴侧强压入部124、324分别为内径或外径阶梯状地直接变化的形状。

又,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第一元件110、310与第二元件120、320相互为以相同材料构成。然而,第一元件110、310与第二元件120、320也可以是相互为以不同材料构成。在此情况下,第一元件110、310与第二元件120、320是于第一弱压入工序与第二弱压入工序中,将容易变形的形状侧元件(例如厚度相对较薄的形状)相对于不易变形的形状侧元件(例如厚度相对较厚的形状)以低硬度的材料构成,由此能更有效地抑制第一弱压入工序与第二弱压入工序中毛边b的发生。

又,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将第一元件110、310与第二元件120、320分别以相对于垂直嵌合方向的方向可移位的状态推压或支撑。然而,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也可为将第一元件110、310与第二元件120、320分别以相对于垂直嵌合方向的方向限制移位的状态推压或支撑,亦即,也可为以保持第一元件110、310与第二元件120、320的状态推压或支撑。

又,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加工机200以第一模具201相对于第二模具202靠近或远离的方式构成。然而,加工机200也可为以第二模具202相对于第一模具201靠近或远离的方式构成。又,加工机200也可以是构成为将第一模具201与第二模具202的上下颠倒。亦即,结合零件的制造方法可以是相对于第二元件120、320将第一元件110、310移位的方式,也可以是相对于第一元件110、310将第二元件120、320移位,两者的位移是相对的。

附图标记说明

lw1第一弱压入裕度

ls1第一强压入裕度

lw2第二弱压入裕度

ls2第二强压入裕度

lwh弱压入部形成长度

lsh强压入部形成长度

st接合长度

sp接合部

b毛边

100、300结合零件

110、310第一元件

111、311孔部

112、312孔侧弱压入部

313缓变部

314孔侧强压入部

120、320第二元件

121、321轴部

122、322轴侧弱压入部

123、323缓变部

124、324轴侧强压入部

200加工装置

201第一模具

202第二模具

400导引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