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产品的自动套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54891阅读:6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胶产品的自动套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胶产品的加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塑胶产品的自动套牙装置。



背景技术:

注塑胶件经过塑胶成型机器高压注射于特定的模具而成,如图1所示的产品,产品的外侧具有外螺纹结构,带有外螺纹的塑胶产品在脱模时,某些产品的外螺纹部分会比较粗糙甚至存在缺陷;对于塑胶件螺纹的不完整而言,如不去再加工,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甚至不能安装。

以往在处理这类残次品时一般会通过工人用砂纸打磨的方式,再次加工的效率低而且产品的质量差,若产品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企业的业务拓展,若残次品流入市场更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此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胶产品的自动套牙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塑胶产品的自动套牙装置,包括安装板、套牙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套牙机构包括齿条、齿条驱动装置、旋转座和外螺纹车刀,所述齿条驱动装置横向设置且固定连接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齿条固定连接所述齿条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旋转座固定连接安装板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齿条的旁侧,所述齿条与旋转座连接,所述外螺纹车刀安装于旋转座的上方;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旋转座上方的定位压头以及与定位压头连接且驱动定位压头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的定位驱动装置。

一种优选,所述旋转座的上表面具有用于放置塑胶产品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下方设有与之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套设有齿轮,所述齿条与转轴上的齿轮相啮合。

一种优选,所述旋转座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固定外螺纹车刀的底座,所述外螺纹车刀的上方设有压板,所述压板与底座连接。

一种优选,所述齿条驱动装置和定位驱动装置均为气缸。

一种优选,所述定位驱动装置通过立架悬挂于所述旋转座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把外螺纹车刀固定在旋转座的上表面,利用齿条传动的方式驱动产品旋转使之自动旋转进行二次加工,相比与传统的人工打磨的方式,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而且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好,减少了残次品,另外还节省二次加工的人力成本,解放了劳动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产品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塑胶产品的自动套牙装置,包括安装板1、套牙机构2和定位机构3,所述套牙机构2包括齿条21、齿条驱动装置22、旋转座23和外螺纹车刀24,所述齿条驱动装置22横向设置且固定连接安装板1的上表面,所述齿条21固定连接所述齿条驱动装置22的输出端,所述旋转座23固定连接安装板1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齿条21的旁侧,所述齿条21与旋转座23连接,所述外螺纹车刀24安装于旋转座23的上方;所述旋转座23的上表面具有用于放置塑胶产品4的凹槽(图未示),所述凹槽的下方设有与之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套设有齿轮,所述齿条21与转轴上的齿轮相啮合;所述旋转座23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固定外螺纹车刀24的底座231,所述外螺纹车刀24的上方设有压板232,所述压板232与底座231连接,将外螺纹车刀24固定住。

所述定位机构3包括位于所述旋转座23上方的定位压头31以及与定位压头31连接且驱动定位压头31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的定位驱动装置32,所述定位压头31和定位驱动装置32还设有轴套;所述定位驱动装置32通过立架33悬挂于所述旋转座23的上方;通过定位机构3可以防止产品4由于单边受力而跳动,防止外螺纹车刀24损坏产品4,保证了产品4的质量;所述齿条驱动装置22和定位驱动装置32均为气缸,此处提供的只是本实用新型最优选的一种驱动方式,并不对本实新构成限制。

另外还包括电控箱,电控箱内部具有主控PLC控制器,通过控制若干调节阀来控制齿条驱动装置22和定位驱动装置32运动,还设有消声器减少装置运作时的噪音。

工作原理:使用本装置时,工人将产品4放置到旋转座23上表面的凹槽中,然后通过电控箱控制定位驱动装置32使定位压头31竖直向下运动,把产品4固定住,以防在加工过程中产品由于单边受力而跳动,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随后控制齿条驱动装置22横向运动,同时推动齿条21动作,进而通过旋转座23内部的传动部件带动产品4转动,旋转座23上表面的外螺纹车刀24对产品4表面的外螺纹进行加工,完毕后齿条驱动装置22和定位驱动装置32复位,工人取出产品4并且对产品4和旋转座23的表面进行简单的清理后,即可对下一个产品4进行加工;相比与传统的人工打磨的方式,本实新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而且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好,减少了残次品,另外还节省二次加工的人力成本,解放了劳动力。

以上所述并非对本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