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内螺旋换热管芯的卷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5632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内螺旋换热管芯的卷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内螺旋换热管芯的卷制装置。



背景技术:

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由芯体和壳体两部分组成,芯体主要由螺旋状换热管组成,壳体由筒体和封头等组成,上下封头各设两个开口。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486696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螺旋状换热管是通过绕管机加工而成的,现有绕管机存在无法精确控制螺旋线的形状的技术缺陷,另外,存在对螺旋不锈钢管的层数和卷制直径计算比较繁琐,使用不方便,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现有用于螺旋状换热管的卷管机精确度低、使用不方便,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精度高、使用方便、生产效率高的换热器内螺旋换热管芯的卷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内螺旋换热管芯的卷制装置,包括机体、滚筒、主轴减速伺服电机、进给伺服电机、丝杠、螺母座、压辊框架底座、压辊框架、立柱、平轴、气缸、压辊、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滚筒的两端通过轴承座与机体连接,主轴减速伺服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滚筒的一端连接;丝杠的两端通过轴承座与机体连接,进给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机构与丝杠连接,螺母座与丝杠连接;

压辊框架底座与螺母座固定连接,立柱与压辊框架底座固定连接,平轴与立柱固定连接,压辊框架的两侧分别设有调节圆孔,平轴穿过调节圆孔,气缸与压辊框架底座连接,压辊与压辊框架的前端连接,气缸的活塞杆与压辊框架的后端连接;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并排连接于机体上,压辊框架底座通过轴伸连接有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分别支撑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压辊的圆周上设有螺纹槽。

优选地,主轴减速伺服电机和滚筒之间的传动机构包括链条、卡盘和两个链轮,链条连接在两个链轮之间,其中一个链轮与主轴减速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个链轮的链轮轴通过轴承座与机体连接,卡盘与该链轮轴连接;滚筒的一端的端面上设有圆孔,卡盘上连接有圆导柱,圆导柱插入圆孔,进给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同步带传动机构与丝杠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触摸控制屏和主控制器,触摸控制屏与和主控制器连接,主轴减速伺服电机和进给伺服电机分别与主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自动化绕制,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能够精确控制螺旋线、换热管间距、换热层间距,具有根据不同换热量、不同外径、不同总长度、不同换热管径的换热器要求,自动获取最优方案、指导生产,避免复杂的计算过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特征,将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得以清楚地记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2是螺旋换热管芯(三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单层螺旋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换热管间距的示意图;

图5是卷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卷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压辊框架底座与机体上的导轨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滚筒通过卡盘与链轮连接的示意图;

图9是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10触摸控制屏的人机界面;

图11是卷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符号说明:

1.壳体,2.螺旋换热管芯,3.加热媒介入口,4.加热媒介出口,5.被加热流体入口,6.被加热流体出口;7.机体,8.滚筒,8-1.圆孔,9.压辊,10.压辊框架,11.轴承座,12.触摸控制屏,13.链轮,13-1.卡盘,13-2.圆导柱,14.链条,15.主轴减速伺服电机,16.进给伺服电机,17.同步带传动机构,18.丝杠,19.螺母座,20.气缸,21.压辊框架底座,22.第一导轨,23.第二导轨,24.第一滚动轴承,25.第二滚动轴承,26.立柱,27.平轴,28.调节圆孔,31.主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换热器包括壳体1,壳体1内安装三层结构的螺旋换热管芯2。壳体1上设有加热媒介入口3、加热媒介出口4、被加热流体入口5和被加热流体出口6。

如图5-8所示,螺旋换热管芯的卷制装置包括机体7,滚筒轴承座11、主轴减速伺服电机15、进给伺服电机16、触摸控制屏12和主控制器安装在机体7上,滚筒8的一端与滚筒轴承座11连接,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三个圆孔8-1。链轮13的链轮轴通过轴承座安装在机体7上,链轮13的链轮轴连接有卡盘13-1,卡盘13-1上连接有三个圆导柱13-2。三个圆导柱13-2插入三个圆孔8-1进行匹配连接。主轴减速伺服电机15的输出轴连接有链轮,该链轮通过链条14与链轮13连接。丝杠18的两端通过轴承座与机体7连接,进给伺服电机16的输出轴通过同步带传动机构17与丝杠18连接,螺母座19与丝杠18连接。

压辊框架底座21与螺母座19固定连接,立柱26与压辊框架底座21固定连接,平轴27与立柱26固定连接,压辊框架10的两侧分别设有调节圆孔28,平轴27穿过调节圆孔28。两个气缸20安装在压辊框架底座21上。压辊9与压辊框架10的前端连接,气缸20的活塞杆与压辊框架10的后端连接。第一导轨22和第二导轨23并排安装在机体7上,压辊框架底座21通过轴伸连接有两个第一滚动轴承24和两个第二滚动轴承25,两个第一滚动轴承24和两个第二滚动轴承25分别支撑在第一导轨22和第二导轨23上。两个导轨能够保证压辊框架10和压辊9移动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加工出的产品质量。

压辊9的圆周上设有若干个螺纹槽。

气缸20的活塞杆向上伸出,利用杠杆原理,压辊框架10的前端带动压辊9向下压,气缸20的进气压力可调,完成压辊9对滚筒8上换热管的压制和弯曲变形;将平轴27在调节圆孔28中平移,可调节压辊9向前伸出长度,以适应不同直径滚筒的需求。

进给伺服电机16通过同步带传动机构17带动丝杠18转动,螺母座19随之移动。螺母座19带动压辊框架底座21通过四个滚动轴承在两个导轨中左右往复移动。

如图9所示,触摸控制屏12与主控制器31连接,主轴减速伺服电机15通过伺服驱动器与主控制器31连接。进给伺服电机16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器与主控制器31连接。

如图10所示,触摸控制屏12的人机界面上有左回零按钮、右回零按钮、开始按钮、停止按钮等。触摸屏的人机界面上可输入换热面积、换热器总长度、换热器外径、换热管外径、换热管间距、换热管层间距、换热管根数等信息。

操作者在使用该卷制装置时,开机通电后,在触摸控制屏12左侧参数赋值区域进行数据输入,主控制器31中的程序根据输入的数据进行计算出最优方案,并在触摸控制屏12右侧显示卷制方案提示信息(从最内层开始)。操作者根据显示的方案选择相应外径的滚筒安装在机体上。螺旋卷制从最小直径的滚筒开始为第1层,滚筒按照图7中的箭头所指方向转动,丝杠18按照左螺旋方式转动,使压辊框架底座21随着螺母座19从如图6所示的左端移动到右端。卷制第2层时,丝杠18按照右螺旋方式转动,使压辊框架底座21随着螺母座19从如图6所示的右端移动到左端。触摸控制屏12左侧参数数据输入完成后,绕第1层时,依次点击“左回零”——“开始”,进行绕制;结束之后按第2层滚筒直径提示换好滚筒,依次点击“右回零”——“开始”,进行绕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完成最外层卷制,且没有下一层提示信息时,结束绕制。

操作者按照给定的第一层、第三层等奇数层卷制方案,选择相应外径的滚筒通过卡盘和轴承座安装在机体上,通过送管装置向滚筒输送多根需要卷制的不锈钢换热管,将多根换热管用卡子固定在滚筒的左端(靠近链轮13处),手动弯曲90度,之后点动控制压辊框架10至左端,调节框架伸出长度使压辊9的螺纹槽卡住各根换热管并压在滚筒中心线上,设定气缸压力,点击开始按钮,滚筒被链轮带动旋转,配合压辊框架的从左向右平移,完成换热管的精确卷制,并自动停止。一层卷制完成停机后,手动取下滚筒,将螺旋状的换热管退下。操作者按照给定的第二层、第四层等偶数层卷制方案,将多根换热管用卡子固定在滚筒的右端,滚筒旋转,配合压辊框架的从右向左平移,完成卷制工作。

如图11所示,螺旋换热管芯的卷制方法如下:

步骤1,在触摸控制屏12左侧参数赋值区域输入换热器的螺旋换热管芯总换热面积S0、换热器主体长度L0、换热器外径D0、换热管径d、换热管间距σ、换热管层间距δ。换热管径d指的是外径。换热管间隙τ=δ-d。

步骤2,在触摸控制屏12左侧参数赋值区域输入第i层换热管根数Ni。i从1开始。

步骤3,主控制器31中的程序根据下述公式(1)计算出第i层的导程Pi

Pi=Niσ (1)

根据下述公式(2)计算出第i层的滚筒直径Di

Di+1=Di+δ+d (2)

定义第1层的滚筒直径D1=A。根据目前的卷制工艺要求,Di≥70mm,即最小滚筒直径不得小于70mm,也就是A≥70mm。

步骤4,定义螺旋换热管芯的端部长度为Ld,Ld取经验值(200mm~250mm)。根据下述公式(3)计算出卷制部分长度Lj

L0=Lj+2Ld (3)

步骤5,根据下述公式(4)计算出第i层换热管匝数Zi,也就是主轴旋转的圈数。

Lj=(Zi+1)Pi (4)

当计算结果出现小数点后位数时,进行四舍五入。

步骤6,延时等待。

步骤7,判断是否有左回零按钮或右回零按钮被按下,如果左回零按钮被按下,则进入步骤8,如果右回零按钮被按下,则进入步骤9。卷制第一层、第三层或第五层等奇数层时,操作者应按下左回零按钮。卷制第二层、第四层或第六层等奇数层时,操作者应按下右回零按钮。

步骤8,主控制器31控制进给伺服电机16转动,进给伺服电机16通过同步带传动机构17带动丝杠18转动,使螺母座19移动到图6中最左端,丝杠18回至左旋绕制零点处,压辊框架底座21随着螺母座19移动到最左端。然后进入步骤10。

步骤9,主控制器31控制进给伺服电机16转动,进给伺服电机16通过同步带传动机构17带动丝杠18转动,使螺母座19移动到图6中最右端,丝杠18回至右旋绕制零点处,压辊框架底座21随着螺母座19移动到最右端。

步骤10,主轴回零过程,主控制器31控制主轴减速伺服电机15转动,使链轮13的链轮轴回到初始位置。

步骤11,触摸控制屏12右侧显示需要放置换热管的根数Ni和滚筒的直径Di。操作者将相应的滚筒安装在滚筒轴承座11和与链轮13的链轮轴连接的卡盘13-1上,将相应根数的换热管用卡子固定在滚筒上,将压辊9的螺纹槽卡住各根换热管。

步骤12,延时等待。

步骤13,判断开始按钮是否按下,如果是,则进入步骤14,否则返回步骤12。

步骤14,双轴协作绕制过程:主轴减速伺服电机15驱动滚筒转动,同时,进给伺服电机16驱动压辊框架10前端的压辊9同步移动。

步骤15,当压辊9移动Lj的距离时主轴减速伺服电机15和进给伺服电机16停止转动。

步骤16,根据下述公式(5)计算出已绕制换热面积S:

公式(5)中,Si表示第i层总换热面积,其根据公式(6)计算得出:

m为自然数,π为圆周率。

步骤17,判断是否S0-S≤0,如果是,则进入步骤18,否则跳转到步骤2,进行下一层换热管的卷制。

步骤18,结束。

以上所述仅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