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模具压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3615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模具压边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模具压边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模具制造中,在模仁边缘处的汽车模具,需要进行压边,使得模具的边缘更为平顺,与模仁之间的缝隙更小。原传统设计侧面压合都是通过人工敲边后在正压合(上下垂直方向)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障,R角不顺、边缘间隙不稳定,每批次生产都是由人工来克服,从而影响市场竞争力。为此,本实用新型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旨在于提供一种在汽车模具压模成型过程中,对模具进行压边的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模具压边结构,包括:

上模架,所述上模架上设有供汽车模具压模的上模仁;

下模架,所述下模架上设有供所述汽车模具压模的下模仁,所述下模仁的位置对应于所述上模仁的位置,所述下模仁设有延伸于所述上模仁外的压边部;以及

压边刀,设于所述上模架上,所述压边刀设有用于对所述汽车模具进行压边的压边R角,所述压边R角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压边部,所述压边R角与所述压边部之间形成供所述汽车模具压边的压边空间。

采取以上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模架设置一压边R角来将正折的汽车模具边压倒,上模架、下模架闭合时则压边R角与产品贴合,从而实现了模具自动压边压合来完成汽车模具的压边。

本实用新型汽车模具压边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压边刀包括固设于所述上模架的安装板和竖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弧形弯板;所述压边R角为所述弧形弯板的弧形边。

本实用新型汽车模具压边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上模架与所述下模架之间还设有复位弹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模具压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模具压边结构中压边刀的安装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在汽车模具压模成型过程中,对模具进行压边的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模具压边结构,包括:上模架1,所述上模架1上设有供汽车模具3压模的上模仁11;下模架2,所述下模架2上设有供所述汽车模具3压模的下模仁21,所述下模仁21的位置对应于所述上模仁11的位置,所述下模仁21设有延伸于所述上模仁11外的压边部211;以及压边刀4,设于所述上模架1上,所述压边刀4设有用于对所述汽车模具3进行压边的压边R角41,所述压边R角41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压边部211,所述压边R角41与所述压边部211之间形成供所述汽车模具3压边的压边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模架1设置一压边R角41来将正折上翘的汽车模具3边压倒,上模架1、下模架2闭合时则压边R角41与产品贴合,从而实现了模具自动压边压合来完成汽车模具3的压边。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较佳的,为了保证压边刀4能够在进行汽车模具3压边的同时还要稳定地连接在上模架1上,所述压边刀4包括固设于所述上模架1的安装板和竖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弧形弯板;所述压边R角41为所述弧形弯板的弧形边。

较佳的,所述上模架1与所述下模架2之间还设有复位弹簧。方便上模架1与下模架2压模之后的复位。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实际操作原理为:

在上模架1下压到下模架2时,压边刀4一起下压在下模仁21的压边部211上,使得模具的边角紧贴下模仁21,方便了进行修边工艺(修边即为将汽车模具3的外边角废料进行割除)时候,使得汽车模具3的R角平顺,紧贴下模仁21,配合下模仁的压边部211进行汽车模具3的压边处理。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传统的汽车模具3压边采用的是人工敲打,十分的费时费力,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随上模架1一起下压的压边刀4来进行压边,提高了压边的效率;

二、采用压边R角41的设置方式,R角的弧边相对于直边或者直角边,其更为平缓、压边更为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多种变化。因而,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宗旨的前提下,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