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丝自动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1808阅读:40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丝自动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弯机,具体涉及一种钢丝自动折弯机,属于机加工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对于钢制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种类大幅上升。钢丝作为钢制品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场景中。其中对钢丝进行折弯加工是一种重要的机加工手段,其能使得钢丝具有更多的功能性。但目前的钢丝折弯设备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常规的钢丝折弯机只能进行单线钢丝折弯,加工效率低,工艺标准不统一;(2)目前现行的钢丝折弯加工的设备仍然需要人力操作干预,但钢丝的韧性极强,很容易产生反弹进而导致发生工伤事故;(3)目前的钢丝弯折一般只能进行单点弯折,若要进行多点弯折时需要重复加工,费时费力,而且弯折曲率调整幅度不大,弯折间距亦无法调整。故而针对上述情况,开发设计一种钢丝自动折弯机成为了当前的急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丝自动折弯机。

其技术方案:

一种钢丝自动折弯机,包括机箱、下行架、上行架、若干个折弯机构、托板、进料板;所述下行架设置在机箱内,所述上行架位于下行架正上方并设置在机箱顶部,所述托板设置在下行架上,所述进料板两端设置在下行架和上行架上,所述折弯机构包括划板、副轴、主轴、压肋板、传动齿轮、电机,所述划板两端设置下行架和上行架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机箱内,所述主轴穿过划板与电机连接,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主轴上,所述副轴设置在划板上,副轴可围绕主轴旋转,所述压肋板设置在划板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机箱为不锈钢合金材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划板可沿下行架、上行架左右滑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压肋板可沿划板上下移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托板可沿下行架左右滑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进料板上设置有角度板,可调整角度位置。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钢丝折弯机能够同时进行多线钢丝折弯操作,大幅提升加工效率,统一工艺标准。

(2)本实用新型的钢丝折弯机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人力操作的干预程度,降低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

(3)本实用新型的钢丝折弯机能够同步进行多点折弯操作,扩大折弯曲率的调整幅度,且能对折弯间距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机箱布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箱及相关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托板及相关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进料板及相关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其中:1-机箱、2-下行架、3-上行架、4-划板、5-副轴、6-主轴、7-压肋板、8-传动齿轮、9-电机、10-托板、11-进料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施例的一种钢丝自动折弯机,包括机箱1、下行架2、上行架3、若干个折弯机构、托板10、进料板11;所述下行架2设置在机箱1内,所述上行架3位于下行架2正上方并设置在机箱1顶部,所述托板10设置在下行架2上,所述进料板11两端设置在下行架2和上行架3上,所述折弯机构包括划板4、副轴5、主轴6、压肋板7、传动齿轮8、电机9,所述划板4两端设置下行架2和上行架3上,所述电机9设置在机箱1内,所述主轴6穿过划板4与电机9连接,所述传动齿轮8设置在主轴6上,所述副轴5设置在划板4上,副轴5可围绕主轴6旋转,所述压肋板7设置在划板4上。

所述机箱1为不锈钢合金材质。

划板4可沿下行架2、上行架3左右滑动。

压肋板7可沿划板4上下移动。

托板10可沿下行架2左右滑动。

进料板11上设置有角度板,可调整角度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钢丝自动折弯机工作时:钢丝通过进料板11托起,能保证齐整进料和多线加工,钢丝穿过主轴6和压肋板7之间缝隙,其中传动齿轮8、电机9带动主轴6转动,进而带动钢丝进一步位移穿过副轴5和主轴6之间缝隙,可通过调节副轴5绕主轴6转动的范围控制折弯曲率,当需要进行多点弯折时,将已完成一次弯折的钢丝用托板10托起,引导至下一个折弯机构进行折弯,当需要调整折弯间距时,调整折弯机构在行架上的位置。

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