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式鼓风机叶轮铣削加工的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8864阅读:6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式鼓风机叶轮铣削加工的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鼓风机叶轮机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离心式鼓风机叶轮铣削加工的装夹装置。



背景技术:

半开式叶轮运用于离心式鼓风机,由于叶轮铣削加工要求精度高,而叶轮形状比较特殊,在加工时很难固定其位置,目前使用的装夹工装对叶轮的固定不稳定,叶轮的铣削加工精度很难达到要求,导致叶轮成品率低,而且加工时很费时费力,工作操作难度大,效率不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装夹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离心式鼓风机叶轮铣削加工的装夹装置,对叶轮装夹稳固,保证铣削加工精度,操作简单,降低工人的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一种离心式鼓风机叶轮铣削加工的装夹装置,包括装夹底座,所述装夹底座上垂直设置有连接螺杆,离心式鼓风机叶轮套设在连接螺杆上,所述连接螺杆的一端与装夹底座螺纹连接,另一端设有锁紧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螺杆上套设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离心式鼓风机叶轮与锁紧螺母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装夹底座由安装盘和支撑座构成,所述安装盘和支撑座固定连接,且安装盘和支承座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安装盘侧面沿安装盘半径方向均匀设有多个安装槽,且安装盘中心处设有安装定位孔;所述支撑座上表面设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的凸台,所述凸台的中心线与支撑座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凸台中心处以及支撑座的中心处均开有与连接螺杆相匹配的螺纹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有4个,均匀分布在安装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盘和支撑座一体成型,且安装盘与支撑座连接边沿倒半径为1.5cm的圆角。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盘、支承座以及凸台的边沿均倒45°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离心式鼓风机叶轮铣削加工的装夹装置,将叶轮套设于连接螺杆上,在放置垫片,然后用锁紧螺母将叶轮牢牢固定在装夹底座上,最后将装夹底座安装在机加工工作台上,实现了叶轮的固定,保证铣削加工精度,安装操作简单,工人的工作难度降低,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投入,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装夹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夹底座;101、安装盘;102、支撑座;103、凸台;104、螺纹连接孔;105、安装定位孔;106、安装槽;2、连接螺杆;3、垫片;4、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的一种离心式鼓风机叶轮铣削加工的装夹装置,包括装夹底座1,装夹底座1上垂直设置有连接螺杆2,离心式鼓风机叶轮套设在连接螺杆2上,连接螺杆2的一端与装夹底座1螺纹连接,另一端设有锁紧螺母4。

连接螺杆2上套设有垫片3,垫片3位于离心式鼓风机叶轮与锁紧螺母4之间。

如图2和图3所示装夹底座1由安装盘101和支撑座102构成,安装盘101和支撑座102固定连接,且安装盘101和支承座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安装盘101侧面沿安装盘101半径方向均匀设有4个安装槽106,且安装盘101中心处设有安装定位孔105;支撑座102上表面设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的凸台103,凸台103的中心线与支撑座102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凸台103中心处以及支撑座102的中心处均开有与连接螺杆2相匹配的螺纹连接孔104。4个安装槽106将安装盘101卡置在工作台上,防止安装盘101旋转,而中部的安装定位孔105防止安装盘101上下移动,保证安装盘101牢牢固定在工作台上。

安装盘101和支撑座102一体成型,且安装盘101与支撑座102连接边沿倒半径为1.5cm的圆角。

安装盘101、支承座以及凸台103的边沿均倒45°角。

在使用时,将叶轮套设于连接螺杆2上,在放置垫片3,然后用锁紧螺母4将叶轮牢牢固定在装夹底座1上,最后将装夹底座1安装在机加工工作台上,实现了叶轮的固定,保证铣削加工精度,安装操作简单,工人的工作难度降低,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投入,适合推广。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