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锻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锻件。
背景技术:
锻件是用来制造冷冲模、热锻模、压铸模等模具的钢种。模具是机械制造、无线电仪表、电机、电器等工业部门中制造零件的主要加工工具。模具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压力加工工艺的质量、产品的精度产量和生产成本,而模具的质量与使用寿命除了靠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加工精度外,主要受模具材料和热处理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的锻件,它包括锻件本体。这种锻件本体在搬运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对锻件本体的棱角或者边角的磨损,从而增加加工难度;并且在对锻件进行搬运时需要将锻件抬起,但是由于锻件自身的重量,则增加了搬运时的难度,以上均是目前的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棱角的保护效果好,以及搬运便捷程度高的锻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锻件,包括锻件本体,所述锻件本体包括上端面、下端面以及设置于上、下端面周侧的前、后、左、右端面,各相邻三个面连接形成有8个棱角,各端面上均设有沿各端面周侧设置的支撑块,两相邻支撑块之间设有过渡区,过渡区的截面呈圆弧状,所述下端面、左端面以及右端面之间设有限位开口,限位开口包括上支撑壁和下支撑壁,上支撑壁和下支撑壁之间形成有40度-50度的限位角,且上支撑壁和下支撑壁的连接处呈圆弧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锻件本体包括上端面、下端面以及设置于上、下端面周侧的前、后、左、右端面,各相邻三个面连接形成有8个棱角,通过在各端面上均设有沿各端面周侧设置的支撑块,提高了对锻件本体的支撑效果,使得通过支撑块使得锻件本体能够远离地面,确保了对棱角的保护效果,并且在两相邻支撑块之间设有过渡区,进一步的将过渡区的截面设置呈圆弧状,提高了在搬运时移动的稳定性效果,为了保证在搬运时的便捷程度,通过在下端面、左端面以及右端面之间设有限位开口,可以将捆绑绳穿过限位开口,达到捆绑的便捷效果,并且该限位开口包括上支撑壁和下支撑壁,进一步的上支撑壁和下支撑壁之间形成有40度-50度的限位角,通过形成的限位角,提高了对捆绑绳的限位效果,进一步的将上支撑壁和下支撑壁的连接处呈圆弧状,提高了对捆绑绳的保护效果,降低了捆绑绳的磨损程度,增加了实用性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开口由左端面经下端面延伸至右端面,左端面和下端面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连接区A,右端面和下端面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连接区B。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开口由左端面经下端面延伸至右端面,左端面和下端面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连接区A,右端面和下端面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连接区B,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设置的连接区A和连接区B,因为在搬运时,捆绑的绳子需要穿过限位开口,为了降低对捆绑绳子的磨损程度,则进一步提高搬运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块的截面均呈梯形状,或支撑块的截面均呈方形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块设置为梯形状或者方形状,提高了对锻件本体的支撑效果,确保了对锻件本体棱角的保护,降低了对锻件本体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锻件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锻件实施例的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锻件实施例的图1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锻件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新型锻件,包括锻件本体,锻件本体包括上端面1、下端面 2以及设置于上、下端面周侧的前、后、左、右端面,各相邻三个面连接形成有8个棱角,通过在各端面上均设有沿各端面周侧设置的支撑块,提高了对锻件本体的支撑效果,使得通过支撑块使得锻件本体能够远离地面,确保了对棱角的保护效果,并且在两相邻支撑块10 之间设有过渡区11,进一步的将过渡区11的截面设置呈圆弧状,提高了在搬运时移动的稳定性效果,为了保证在搬运时的便捷程度,通过在下端面2、左端面6以及右端面3之间设有限位开口40,可以将捆绑绳穿过限位开口40,达到捆绑的便捷效果,并且该限位开口40 包括上支撑壁401和下支撑壁402,进一步的上支撑壁401和下支撑壁402之间形成有40度-50度的限位角403,通过形成的限位角403,提高了对捆绑绳的限位效果,进一步的将上支撑壁401和下支撑壁 402的连接处呈圆弧状,提高了对捆绑绳的保护效果,降低了捆绑绳的磨损程度,增加了实用性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限位开口40由左端面6经下端面4 延伸至右端面3,左端面6和下端面4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连接区A60,右端面3和下端面4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连接区B30,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设置的连接区A和连接区B,因为在搬运时,捆绑的绳子需要穿过限位开口40,为了降低对捆绑绳子的磨损程度,则进一步提高搬运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将支撑块10设置为梯形状或者方形状,提高了对锻件本体的支撑效果,确保了对锻件本体棱角的保护,降低了对锻件本体的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